1. 简单百科
  2. 李季伦

李季伦

李季伦(1925年3月15日—),曾用名李贵林,河北省乐亭县人;1948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理学院生物系,留校任教。1950年调入北京农业大学,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曾是清华大学兼职教授。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试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微生物学会名誉理事长、《微生物学报》主编。曾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等职。他曾出访英国爱尔兰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国家。

人物简介

李季伦(1925—),男,乐亭县人,教授,微生物学家,河北乐亭县人;中国微生物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生物系,曾任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曾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微生物学会名誉理事长等,现任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微生物学报》和《农业生物技术学报》主编。从事微生物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研究工作涉及生物固氮的生物化学和遗传学以及与农业生产有关部门的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研制。在固氮酶催化机制研究方面,排除了固氮酶可催化不依赖N2的HD形成的流行论点和首次提出双位点放H2途径模式;在研究固氮螺菌固氮基因表达调控的基础上,构建了抗固氮的基因工程菌,可降低禾本科的氮肥施用量。在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研究方面,发现了串珠镰刀菌素是克山病的主要致病因子,并在大动物上已初步被验证;发现玉米赤霉烯酮是高等动物的一种新型激素;此外,还先后研制和开发了赤霉素GA3和GA4+7(用于刺激植物生长和果实整形)、莫能菌素和马杜霉素(用于预防鸡球虫病)、玉米赤霉烯和玉米赤霉醇(用于牛、羊增重)、阿维菌素和依维菌素(广谱、高效、低毒杀虫剂)等。编著有《微生物学》(与俞大绂教授合编,获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和《微生物生理学》(主编)等六部设计规范。有关大坝在爆破振动中的安全评价,水坝抗震理论与试验技术,地下结构抗震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能源部电力科技进步一等奖等8项奖励。在研究固氮酶催化机制过程中,证实HD形成是固氮酶的通性,而且是绝对依赖N2的;论证了伴随固氮酶催化还原N2生成NH2的同时,有两个主要的放H2反应。

在研究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过程中发现由玉蜀黍属藤仓赤霉所产生的玉米赤霉烯酮也是维管植物的一类与发育密切有关的新型激素,由胶孢镰刀菌属所产生的串珠镰刀菌素是克山病的主要致病因子。

还在我国成功地开发了赤霉素(GA3和GA4+7)、玉米赤霉醇、马杜霉素、阿维菌素伊维菌素等农用发酵产品。编写《微生物学》和《微生物生理学》等六部著作。

曾获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98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全国农业劳动模范(1990年)等荣誉称号,自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48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理学院生物系,留校任教。

1950年至今 历任中国(原北京)农业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80-1982年 在美国Wisconsin大学生化系进修。1989年至今任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2年至今 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曾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1985-1991年 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1983-1995年 清华大学兼职教授

1994-1996年 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

1991-1995年 中国微生物学会名誉理事

1995年至今 《微生物学报》主编

1991年至今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主编(中、英文版,2002年 至今)。

人物研究

李季伦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系统地研究了生物固氮的问题,取得以下成就:(1)在固氮酶催化机制的研究中,证明了固氮酶催化HD形成是固氮酶的普遍特性,而且是绝对依赖N2的;并提出了固氮酶的双位点放H2模式;(2)在固氮螺菌分子遗传学研究中,建立了我国巴西固氮螺菌Yu62菌株的基因文库,克隆和测序了该菌的ntrBC、draTG、nifA、glnB、glnZ和flbD等基因,并分析了它们的功能;构建了能节约玉蜀黍属氮肥20%的耐铵固氮基因工程菌株;(3)启动了我国豆科根瘤菌资源调查和分类的研究,建立了我国根瘤菌资源数据库,为以后的研究奠定基础。

应用研究方面:先后研制和开发了赤霉素GA3和GA4+7(可用于促进植物生长)、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赤霉醇(可用于促进牛、羊增重,并首先发现它们也是维管植物的一类天然激素)、莫能菌素和马杜霉素(可用于预防鸡球虫病危害)、以及阿维菌素伊维菌素(可用于防治动植物的寄生昆虫)等农牧用微生物制剂,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研究工作涉及生物固氮、真菌毒素以及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微生物发酵产品的研制。在固氮酶催化机制研究方面,首次提出双位点放H2途径模式;在研究固氮螺菌固氮基因表达调控的基础上,构建了抗铵固氮的基因工程菌。在真菌毒素研究方面,发现了串珠镰刀菌素是克山病的主要致病因子;在微生物发酵产品方面,先后研制开发了玉米赤霉醇GA3GA3和GA4+7、莫能菌素、马杜霉素、阿维菌素和依维菌素等;曾主持的项目有“973”、“863”、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十五”攻关等科研项目。

主要论文与著作

期刊文献

[1]固氮酶催化活性中心及其化学模拟.陈全亮;陈洪斌;曹泽星;周朝晖;万惠霖李颖;李季伦.中国科学:化学,2014(12)

[2]产酸克氏杆菌(Klebsiellaoxytoca)钼铁蛋白α-423~(Ile)位点的突变导致固氮酶催化活性降低.郭青娟;彭涛;常天驹;张刚姜伟;李颖;李季伦.科学通报,2014(13)

[3]米尔贝霉素的产生菌、理化性质、生物学活性及应用研究进展.林秀萍;刘永宏;李季伦.中国抗生素杂志,2013(04)

[4]寡霉素的研究进展.林秀萍;刘永宏;李季伦.中国抗生素杂志,2012(09)

[5]深红红螺菌固氮酶调控机理验证实验设计及实践.彭涛关国华;姜伟;李颖;李季伦.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03)

[6]抗氧化酶过表达对趋磁螺菌MSR-1耐氧性的影响.刘聪;李颖;李季伦;姜伟;田杰生.生物技术通报,2010(10)

[7]磁螺菌(Magnetospirillumgryphiswaldense)氢酶基因功能分析及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班甲;姜伟;李颖;YaopingZhang;李季伦.科学通报,2010(02)

[8]人工光照条件下深红红螺菌的氢代谢途径.朱瑞艳;李季伦.科学通报,2009(21)

[9]链霉菌属遗传不稳定性研究进展与展望.陈伟;陈芝;文莹;李季伦.微生物学报,2009(10)

[10]外源glnA基因干扰大肠杆菌的代谢.杜娟;吴健戴桂馥王珏;周新钦;宋明辉;李珏;李季伦.生物工程学报,2009(04)

[11]磁螺菌MSR-1磁小体缺失突变株NM21Tn5侧翼序列的克隆及功能分析.李峰;李颖姜伟;王珍芳;李季伦.科学通报,2009(07)

[12]巴西固氮螺菌GlnB与NifA蛋白N端结构域的相互作用.周小愚;邹笑笑;李季伦.科学通报,2008(19)

[13]毛细管电泳测定手性邻氯扁桃酸及在拆分微生物筛选中的应用.吴健;廖洛;戴桂馥赵蕊;丁芳;李季伦.精细化工,2008(08)

[14]毛细管电泳法检测转化液中谷氨酰胺和谷氨酸吴健;邓留杰;郭利芬;周新钦;廖洛;段广才;李季伦.食品科学,2008(04)

[15]产酸克氏杆菌1,3-丙二醇发酵液中2,3-1,4-丁二醇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杨光;郝健;李季伦.分析化学,2007(07)

[16]趋磁细菌的特点及其纳米磁小体的合成条件.姜伟;田杰生;李颖;李季伦.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03)

[17]N_2和H~+在固氮酶活性中心金属原子簇中还原位点的分析.关锋;赵德华;潘淼;姜伟;李季伦.科学通报,2007(10)

[18]阿维菌素的生物合成研究进展与展望.陈芝;宋渊;文莹;李季伦.自然科学进展,2007(03)

[19]细菌纳米磁小体有望作为靶向药物载体.孙建波;姜伟;李颖;张阳德;李季伦.微生物学通报,2007(01)

[20]阿维链霉菌种内原生质体融合选育仅产阿维菌素B的高产菌株.陈芝;温嘉;宋渊;文莹;李季伦.科学通报,2007(03)

[21]阿维链霉菌adpA-a调控形态分化和黑色素形成.赵金雷;文莹;陈芝;宋渊;李季伦.科学通报,2007(02)

[22]深红红螺菌draTGBhupL双突变株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放氢.朱瑞艳;王迪;YaopingZhang;李季伦.科学通报,2006(17)

[23]结合条件对羊抗兔抗体连接到细菌磁小体的影响.陈继峰;李颖姜伟;王珍芳;孙建波李健;李季伦;李绍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6(03)

[24]PAS结构域介导Org35蛋白与NifA之间相互作用.涂然;崔艳华;陈三凤;李季伦.科学通报,2006(08)

[25]α玉米赤霉醇——一个值得重视的新的植物雌激素.戴顺龄;段金虹;陆媛;徐海珊;程锦轩;邓文慧;吴宜勇;王小明;许雪梅;韩玉珍;孟繁静;李季伦.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5(05)

[26]细菌Ⅱ型分泌途径控制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alcaligenes)S2中卵磷脂酶的分泌.吕静,李繁,陈三凤,李季伦.科学通报,2005(16)

[27]MagnetospirillumgryphiswaldenseMSR-1磁小体缺失突变株NM4Tn5侧翼序列的克隆及功能分析.李峰,李颖姜伟,王珍芳,李季伦.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5(04)

[28]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与NifA相互作用的蛋白质陈三凤,管乐,涂然,孙文改,李季伦.科学通报,2005(06)

[29]肺炎克氏杆菌固氮酶双突变株的构建及其对底物还原的特性.赵德华,李季伦.科学通报,2004(15)

[30]趋磁螺菌遗传操作体系的建立及磁小体缺失突变株的筛选.李峰,李颖,姜伟,王珍芳,李季伦.微生物学报,2004(04)

[31]阿维菌素B产生菌寡霉素合成阻断株的构建.张晓琳,陈芝,赵金雷,宋渊,文莹,李季伦.科学通报,2004(01)

[32]巴西固氮螺菌Yu62在玉米根的定植(英文).刘元,陈三凤,李季伦.ActaBotanicaSinica,2003(06)

[33]纪念《微生物学报》创刊五十周年.李季伦.微生物学报,2003(03)

[34]巴西固氮螺菌NifA与P_Ⅱ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陈三凤,杜金萍,伍丽娴,赵银锁,李季伦.科学通报,2002(23)

[35]固氮条件下Greifswald磁螺菌的深层培养及其固氮活性的调节.姜伟,赵德华,李颖,田杰生,王珍芳,李季伦.科学通报,2002(22)

[36]阿维链霉菌中aveD基因缺失对阿维菌素合成的影响.陈芝,文莹,宋渊,李季伦.微生物学报,2002(05)

[37]玉蜀黍属联合固氮工程菌的增产和节约氮肥的效果.陈三凤,李季伦,姚腾云,于锦香.土壤肥料,2002(01)

[38]Tn4560在圈卷产色链霉菌中的转座及其在尼可霉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克隆中的应用.曾洪梅谭华荣,李季伦.微生物学报,2002(01)

[39]巴西固氮螺菌Yu62nifA基因克隆、测序及功能分析.王娟,陈三凤,马旅雁,李季伦.微生物学报,2001(06)

[40]巴西固氮螺菌Yu62glnB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李周华,陈三凤,李季伦.遗传学报,2001(10)[41]巴西固氮螺菌中P_Ⅱ和P_Z在固氮调节中的不同作用.陈三凤,管乐,应娇妍,李周华,王娟,李季伦.微生物学报,2001(05)

[42]巴西固氮螺菌鞭毛调节基因flbD鉴定.王娟,阎大来,李季伦.科学通报,2001(15)

[43]阿维链霉菌中aveD基因阻断对阿维菌素合成的影响.陈芝宋渊,文莹,李季伦.微生物学报,2001(04)

[44]Avermectins发酵培养基的研究.宋渊,李季伦,王得明,刘世宽.中国抗生素杂志,2001(03)

[45]巴西固氮螺菌Yu62glnZ基因及其相邻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陈三凤,杨红,李季伦.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1(01)

[46]杀虫遗传工程荧光假单胞菌IPP202部分生物学特性.丁之铨张杰陈中义黄大昉,李季伦.微生物学报,2001(01)

[47]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在肉桂地链霉菌中的表达对其细胞生长及抗生素合成的影响.文莹,宋渊,李季伦.生物工程学报,2001(01)

[48]土曲霉(Aspergillusterreus)产生洛伐他汀(lovastatin)的研究.蔡晶晶,李季伦.微生物学杂志,2000(04)

[49]双价杀虫蛋白基因在荧光假单胞菌中的表达及增效.丁之铨,张杰,宋福平,黄大昉,李季伦.微生物学报,2000(06)

[50]洛伐他汀产生菌土曲霉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蔡晶晶,李季伦.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05)

[51]串珠镰刀菌素降解菌的筛选及特性分析.陈卫琴,章红,戴鹏高,李季伦.微生物学报,2000(05)

[52]固氮酶催化机制及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研究进展.王友绍,李季伦.自然科学进展,2000(06)

[53]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体系应用应纳入西部开发总体规划.李季伦;陈华癸科学新闻,2000(22)

[54]链霉菌属的可转座因子.曾洪梅谭华荣,李季伦.微生物学报,2000(03)

[55]巴氏蚕白僵菌营养亲和型多样性与生态背景的关系.王成树,高松,李增智,李季伦.菌物系统,2000(02)

[56]玉米瘤黑粉菌的遗传交配型.陈三凤,刘德虎,李季伦.微生物学通报,2000(02)

[57]巴西固氮螺菌Yu62glnB基因和glnZ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陈三凤,杨红,王娟,李季伦.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01)

[58]高产稳产聚羟基烷酸的重组大肠杆菌的构建.田杰生,宋海琛,吴柏和,王珍芳,李季伦.微生物学报,2000(01)

[59]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在阿维链霉菌中的表达.文莹,李季伦.微生物学报,2000(01)

[60]阿维菌素高产菌株的选育及阿维菌素B_1的鉴定.宋渊,曹贵明,陈芝,李季伦.生物工程学报,2000(01)

[61]巴西固氮螺菌Yu62draTG基因及其下游区域的定位诱变分析.马旅雁,吴粤,王娟,赵银锁,李季伦.生物工程学报,1999(03)

[62]一种多聚羟基烷酸产生菌的诱变育种.赵良启,张丽珍,张建国,李季伦.微生物学通报,1998(06)

[63]固氮螺菌与植物相互作用的遗传学研究进展.马旅雁,李季伦.高技术通讯,1997(11)

[64]巴西固氮螺菌Yu62draTG基因启动子区域的核苷酸序列及其功能分析.马旅雁,李季伦.生物工程学报,1997(04)

[65]巴西固氮螺菌Yu62draTG基因及其下游区域的克隆与核苷酸序列分析.马旅雁,李季伦.生物工程学报,1997(03)

[66]真养产碱杆菌聚羟基烷酸合成酶基因在欧文氏菌中的表达.田杰生,李季伦.生物工程学报,1997(03)

[67]固氮螺菌的固氮分子调控研究进展.赵银锁,李季伦.生物工程学报,1997(02)

[68]赤霉素A_9检定方法的建立和发酵的初步研究.颜方贵,夏书华,刘新泉,李季伦.生物工程学报,1997(02)

[69]腐马素的研究概况.章红,李勇,李季伦.微生物学通报,1997(01)

[70]自养黄杆菌合成羟基丁酸和羟基戊酸共聚体的发酵研究.田杰生,吴柏和,李季伦,赵良启微生物学报,1996(05)

[71]链霉菌属表达系统的研究进展.杨闰英,胡志浩,邓子新,李季伦.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996(03)

[72]巴西固氮螺菌固氮负调控基因与nifL基因的同源性研究.赵银锁;张七仙;李季伦.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5(S1)

[73]赤霉素A_4、A_7的发酵研究.颜方贵,何增国,秦杰,李季伦.真菌学报,1995(04)

[74]肺炎克氏杆菌nifA基因在巴西固氮螺菌固氮基因表达的铵调节中的作用.何路红,阎大来,马旅雁,李季伦.生物工程学报,1995(04)

[75]巴西固氮螺菌ntrBC基因的克隆与核苷酸序列分析.阎大来,何路红,李季伦.微生物学报,1995(04)

[76]肺炎克氏杆菌NifA对巴西固氮螺菌nifH启动子转录激活作用.阎大来,何路红,马旅雁,李季伦.生物工程学报,1995(03)

[77]固氮螺菌与植物的相互关系研究进展.阎大来,何路红,李季伦.微生物学通报,1995(03)

[78]胶孢镰刀菌产生串珠镰刀菌素的不稳定性.章红,吴江,李季伦.真菌学报,1995(02)

[79]粮食和水中串珠镰刀菌素的脱毒研究.章红,李季伦.中国环境科学,1995(02)

[80]克山病病区粮食中串珠镰刀菌素的检测.章红,李季伦.中华医学杂志,1994(09)

[81]赤霉素A_4、A_7的研究进展.颜方贵,秦杰,何增国,李季伦.微生物学通报,1994(03)

[82]作物根际和叶围中产几丁质酶微生物的分布及其抑制真菌作用.陈三凤,李季伦.生物防治通报,1994(02)

[83]λgtll克隆载体及其衍生物.马荣才,李季伦.微生物学通报,1994(02)

[84]插入诱变在固氮细菌中的应用.马旅雁,何路红,闫大来,李季伦.微生物学通报,1994(02)

[85]串珠镰刀菌素的结构与毒性的关系.章红,李季伦.微生物学报,1994(02)

[86]黄杆菌(Flavobacteriumsp.)几丁质酶的纯化和性质.陈三凤,李季伦.微生物学报,1994(01)

[87]用PCR方法扩增深红红螺菌的draT基因.何路红,阎大来,李季伦.生物工程学报,1994(01)

[88]固氮酶催化的放H_2反应.张振水;吴柏和;李季伦.微生物学报,1993(05)

[89]祝贺中国微生物学会成立四十周年.李季伦.微生物学报,1993(05)

[90]斑玉蕈降解木质纤维素的生理生化基础.王玉万;潘贞德;李秀玉;李季伦.真菌学报,1993(03)

[91]种子储藏蛋白的基因工程.马荣才,李季伦.生物工程进展,1993(04)

[92]Tn5-Mob系统诱导根瘤菌属之间耐盐和共生性状的转移.杨苏声;吴拙如;高为民;李季伦.生物工程学报,1993(03)

[93]苜蓿根瘤菌(Rhizobiummeliloti)的耐盐性研究.吴健;杨苏声;李季伦.微生物学报,1993(04)

[94]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对大豆根瘤菌的鉴定.杨苏声,谢小保,李季伦.微生物学通报,1993(03)

[95]几丁质酶研究历史和发展前景.陈三凤,李季伦.微生物学通报,1993(03)

[96]电导率仪在测定发酵液体积中的应用.王玉万,郭正,李季伦.微生物学通报,1993(03)

[97]红豆草根瘤菌的耐盐和共生性状改造.朱晓玉;杨苏声;李季伦.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3(02)

[98]快生型大豆根瘤菌的渗透调节.杨苏声;曾静;李季伦.微生物学报,1993(02)

[99]固氮螺菌固氮调控研究进展.何路红;阎大来;李季伦.高技术通讯,1993(02)

[100]关于抑制植物病原真菌几丁质酶来源及效应的研究强作用黄杆菌的分离和鉴定.陈三凤,李季伦,裘维蕃植物病理学报,1992(04)

[101]莫能菌素应用技术.郑应华;李季伦.中国农学通报,1992(06)

[102]几种固氮菌nifA基因片段的同源性分析.阎大来;李季伦.微生物学报,1992(05)

[103]生物素核酸探针的制备及应用.何路红,阎大来,李季伦.微生物学通报,1992(04)

[104]肺炎克氏杆菌的nifA基因产物在巴西固氮螺菌中的功效.张耀平;李季伦.微生物学报,1991(05)

[105]粮食中串珠镰刀菌素的液相色谱分析.罗毅,胡绪英,郑集声,杨进生,章红,李季伦.环境化学,1991(04)

[106]巴西固氮螺菌(Azospirillumbrasilense)Yu62的质粒及nifHDK基因的定位.何路红;李季伦.微生物学报,1991(04)

[107]耐盐高效大豆根瘤菌株的构建.杨苏声;李季伦.微生物学报,1989(02)

[108]串珠镰刀菌素及其毒理.章红;李季伦.微生物学报,1989(02)

[109]新疆地区土著根瘤菌的数值分类研究.骆传好;陈文新;吴柏和;李季伦;石玉瑚;黄磊;吴祖银.微生物学杂志,1988(04)

[110]根瘤菌数值分类.陈文新;祁幼林;李季伦;俞大绂微生物学报,1988(02)

[111]新疆豆科根瘤菌资源调查、分类与应用.陈文新,吴伯和,骆传好,李季伦,石玉瑚,黄磊,吴祖银中国农业科学,1987(06)

[112]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用于根瘤菌鉴定的研究.汪恩涛,陈文新,李季伦,俞大绂.微生物学通报,1987(02)

[113]串珠镰刀菌素的提纯及毒理研究.李季伦;史艇;章红.医学研究通讯,1986(10)

[114]玉米赤霉烯酮生物合成条件的研究.王滨;张篪;李季伦.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5(01)

[115]发酵工程.李季伦.世界农业,1984(07)

[116]新疆地区豆科根瘤菌特性的分析(一).陈文新,吴柏和,曹增良,梁继红,李季伦.土壤肥料,1984(03)

[117]花生根瘤菌35_1、E_2田间接种效果.陈文新,杨洁彬,吴柏和,杨苏声,曹增良,李季伦.土壤肥料,1983(02)

[118]玉米赤霉烯酮的研究.李季伦;朱彤霞;张篪;李宝仁;邓泽沛;李永生;孟繁静.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0(01)

[119]北京农业大学的赤霉素研究工作(简报).俞大绂;李季伦;罗国光;李玉湘;吴亭.植物生理学通讯,1964(03)

注:以上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8月24日,参考资料来源

会议文献

[1]脂肪酶的高效异源表达及其水解雨生红球藻虾青素酯的研究.黄金金;杨震;朱瑞艳;钱欣欣;王亚秋;李颖;李季伦.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2019

[2]聚-β-羟基丁酸合成缺陷磁螺菌的构建.刘江宁;田杰生;姜伟;李颖;李季伦.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2006

[3]阿维链霉菌的诱变育种.陈金辉;陈芝;宋渊;李季伦.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2006

[4]阿维链霉菌调节基因aveR1,aveR2缺失对阿维菌素产量的影响.王晓芳;陈芝;张晓琳;赵金雷;宋渊;李季伦.第三届全国绿色环保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暨第二届全国生物农药研讨会,2004

[5]巴西固氮螺菌Yu62glnA基因的功能分析.李周华;陈三凤;李季伦.首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2002

[6]尼可霉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sanP、sanQ、sanR和sanT的克隆和功能研究.曾洪梅谭华荣;李季伦.首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2002

[7]玉蜀黍属联合固氮工程菌的增产和节约氮肥效益.陈三凤;李季伦;姚腾云;于锦香.第九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讨论会,2001

[8]巴西固氮螺菌Yu62glnB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李周华;陈三凤;李季伦.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2001

[9]我国生物固氮研究的现状和对策.李季伦.“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1998

注:以上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8月24日,参考资料来源

著作

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李季伦毕生致力于教书育人与科学研究工作,并始终把实验室作为重要的育人阵地来抓,言传身教,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本领。他对学生严而不厉,并且着重培养研究生独立工作能力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他坚持言传身教,并且经常和学生一起试验而通宵不寐。他为人正直、豁达,常和学生探讨人生哲学,启发学生思索人生的价值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爱国情操、敬业精神和为人治学之道。

讲授课程

李季伦曾讲授过本科生的《普通微生物学》《微生物生理学》《发酵微生物学》《真菌学》《专业英语阅读》等课程,并为研究生开设了《微生物代谢调控》。

指导学生

截至2012年1月,李季伦已经培养了研究生7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4人,带博士后2人。

人物评价

李季伦先生毕生致力于教书育人与科学研究工作,他先后讲授“普通微生物学”、“真菌学”、“微生物生理学”、“生物固氮”、“微生物研究技术”等课程。他始终把实验室作为重要的育人阵地来抓,言传身教,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本领。

共培养研究生7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4人,带博士后2人;在科学研究方面,他主张理实并重。在研究固氮酶催化机制过程中,他论证伴随固氮酶催化还原N2成NH2的同时,首次提出固氮酶的双位点放H2理论,得到世界固氮权威Bwrris的认可,发展了固氮理论,引起国际同行家的关注。他坚持固氮螺菌分子遗传的研究,建立了我国巴西固氮螺菌Yu62菌株的基因文库,构建了节约玉米氮肥20%的耐铵固氮基因工程菌株。

在国内,他还首次研究了根瘤菌自生固氮的机制。同时,在生物固氮与微生物次生代谢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1958年在我国首先研制成功了植物生长刺激素赤霉素,我国已大量生产,成为我国杂交水稻不可缺少的增产手段。

20世纪80年代,他在我国首次把赤霉素有效成分A3含量提高到90%以上,其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采用此产品用于啤酒大麦发芽,为国家赢得利润;他还研制成功了动物生长激素-玉米赤霉烯酮,首次发现它们也是维管植物的一类天然激素,使肉牛可增重16%,相当于美国国际矿化公司同类产品,在我国填补了空白,打破了此类产品在世界由美国一家垄断的局面。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和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他还研制成功了莫能菌素,用于防治鸡球虫病,填补了国内空白。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建厂投产,使大量的鸡兔免遭因球虫菌感染而死亡;接着又成功地研制了马杜霉素(预防鸡球虫)以及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防治动植物寄生昆虫)等微生物制剂,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完成了“克山病病因的研究”,实验证明,由胶孢镰刀菌所产生的串珠镰刀菌是克山病的主要致病因子,提供了解决克山病新的线索和依据,引起医学界的普遍关注。

1980年6月至1982年6月,他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进行合作研究,仅用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四年的工作任务。他编写、翻译了300万字的专著,与俞大教授合著的《微生物学》,获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获得荣誉

曾获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98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全国农业劳动模范(1990年)等荣誉称号,自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参考资料

..2024-08-24

..2024-08-24

..2024-08-24

..2024-08-24

..2024-08-24

..2024-08-24

..2024-08-24

..2024-08-24

..2024-08-24

..2024-08-24

李季伦.中国农业大学校友网.2024-08-23

一生潜心微生物 半世耕耘在讲坛——记微生物学家李季伦院士.南京大学校友网.2024-08-23

教授 李季伦.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202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