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微生物所),成立于1958年12月3日,是一个微生物学研究和微生物技术研发机构,现任所长钱韦。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由中国科学院应用真菌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微生物研究室合并而成。其围绕微生物多样性及资源深度挖掘和病原菌感染免疫与关键防控技术,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截至2024年3月,微生物所共有在编职工近500人。设有生物学和基础医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115人,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500余人。微生物所设有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生理与代谢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五个重点实验室。2024年3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团队研究发现,基于XBB抗原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存在被BA.2.86及其后续衍生变异株逃逸的风险。
微生物所在细胞、自然、科学等期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2135篇。申请中国和国际专利525余项、授权321余项。埃博拉和新冠等研究成果入选“2016年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和“2020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等。微生物所成果纵贯资源保藏、功能改造、技术创新到成果转化的创新价值链,成为中国微生物学领域最重要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历史沿革
前身
1953年1月成立以戴芳澜院士为主任的真菌植病研究室。在此基础上,于1956年12月成立中国科学院应用真菌学研究所。1957年8月,在菌保会的基础上,中国科学院北京微生物研究室建立,由方心芳担任副主任(未设主任)。
诞生
1958年12月3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成立,由戴芳澜、邓叔群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应用真菌研究所和方心芳领导的北京微生物研究室合并而成。
初创
1960年,微生物所利用白地霉培养的粮食代用品“人造肉”“向微生物要食物”,得到广泛关注。1963年,微生物所筛选到能大量产生谷氨酸菌株北京棒杆菌AS1.299。次年国家颁发的“工业新产品”奖中,微生物所防治小麦锈病杀虫剂——南开五号获得二等奖,可的唑的生产菌AS3.65和优良的油漆和塑料防腐剂获得三等奖。 到1966年,微生物所在资源调查和保藏基础上,出版了《中国的真菌》、《中国真菌学与植物病理学文献》、《中国锈菌索引》、《中国经济植物病源录》等著作。1969年初,微生物所启动二步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新工艺的研究和开发。1972年1月,微生物所成立了首届学术委员会,方心芳任主任,魏江春、张树政等任副主任。
改革发展
1978年-1993年
1978年10月,微生物所组建了由薛禹谷任第一副所长的领导班子,并确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基础微生物学的研究,着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提高。次年,微生物所选育了uv-11菌种,并在无锡酶制剂投入工业化生产,在白酒、酒精工业成功推广。1980年,王敖全、戴秀玉和陆德如三位科学工作者在《细胞》(细胞)杂志21卷上发表了关于大肠杆菌Tn2转座子转座性质的文章,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在该杂志上发表本土研究的文章。次年,微生物所在国际上首次设计了生物防治黄瓜花叶病毒新途径,这是一种植物病毒防治方法,可使病情指数降低50%,增产30%。1985年,微生物所组建了由宋大康任所长的领导班子,开始组织实施开放实验室。同年,作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开放实验室之一,真菌地衣系统学开放研究实验室正式面向国内外开放。1987年,微生物所开始组织申报“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9年6月获得批准,1991年实验室的建设工作正式启动,1993年12月经中科院批准,实验室正式对外开放。同时,植物生物技术实验室也加入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物技术开放实验室”的行列中。
1995年-2013年
1995年12月,微生物所组建以孟广震为所长的新一届领导班子。研究所在中科院“状态与绩效评价体系”中首次被评为双A单位。次年,“微生物单井吞吐提高石油采收率的研究与应用”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被中国多个油田采纳和使用。1998年6月,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正式启动。次年,微生物所组建了方荣祥为所长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并推动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真菌地衣开放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物技术开放实验室率先进入了创新工程试点。2001年8月,微生物所整体进入中科院创新工程试点序列,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二期。2004年,微生物所“转基因741杨”获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次年,“乳链菌肽(NisinZ)的研究与开发”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同年建成中国第一座年产50吨乳链菌肽Z工业生产厂,出口实现销售总额2亿多元,实现利税5000多万元,创汇近2000万美元。2006年,“长链二元酸的研究与工业生产”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病原室成为“中国科学院病原菌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2009年4月筹建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推动研究所技术成果的产业化,相继开展了长链二元酸新技术开发、N-乙酰神经氨酸、普鲁兰多糖、脂肪酸甲酯磺酸盐(脂肪酸甲酯磺酸盐)、不饱和脂肪酸二十二碳六烯酸(不饱和脂肪酸DHA藻油)、异戊二烯(生物橡胶)等研发工作。2009年7月,微生物所成立微生物资源中心(Biological Resource Center, BRC),集微生物资源收集保存、功能评价和开放共享为一体,为微生物资源的研究开发提供支撑。2011年,真菌室成为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3年,工业室获批成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生理与代谢工程重点实验室”。
2016年-2020年
2016年,“阿维菌素的微生物高效合成及其生物制造”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实现月桂二酸的规模化生产技术、生物基戊二胺生产技术、L-丙氨酸菌种及生产技术、降糖降脂候选新药分子、禽流感病毒、寨卡、中东呼吸综合症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抗体、多价流感疫苗等重大技术突破。 次年11月28日,微生物所2017年度诺维信奖学金颁奖典礼暨二期签约仪式在E301会议室举行。 2019年,微生物所组建了钱韦领导的新一届领导班子,按照“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要求,调整战略定位,推动改革发展,努力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继续产出一批重要原创成果。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微生物所建立了从病毒感染致病和传播机制、病毒溯源及快速检测、疫苗及抗体开发的协同创新攻关全链条。同年2月,依托微生物所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农业微生物先进技术工程实验室。同时设有微生物资源与大数据中心、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生物安全与动物实验公共平台、所级公共技术中心等技术支撑平台和一个专业性图书馆。
发展现状
2022年3月19日,中科院微生物所与茅台集团签署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协议。2022年7月,中科院微生物所与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次年3月8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美赞臣中国携手正式发起“启航未来·爱的回响”生命早期营养干预与儿童发育健康促进研究项目。2024年3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团队研究发现,基于XBB抗原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存在被BA.2.86及其后续衍生变异株逃逸的风险。
机构规模
组织机构
人员规模
人员编制
截至2019年底,微生物研究所正式职工488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7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50人,在编人员平均年龄41岁。共有研究组75个,其中青年研究组7个。
在职职工中,科研人员为336人,其中79%具有博士学位。技术支撑人员97人,其中42%具有博士学位,管理人员40人,其中48%具有研究生学历。微生物所另有派遣人员161人。
院士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科研部门
国家重点实验室
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于1989年3月正式向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计委申请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立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同年6月获得批准。1991年12月,实验室的建设工作正式启动。1993年12月,经专家组论证、中国科学院批准,实验室正式对外开放。1995年12月,实验室通过了国家计委验收。1998年3月中国科学院对实验室进行了评估,1999年7月实验室进入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2001年6月实验室通过了国家评估。
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3年,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共建,其前身是1990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物技术开放实验室。实验室的总体定位为: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以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以及重要模式植物为材料,系统地开展植物和植物病原菌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着重于大规模新基因的克隆鉴定、功能分析和潜在应用价值的探索,推动植物生物技术的源头创新和转基因植物产业化。建立中国植物基因组学理论体系和技术平台,使实验室成为中国植物基因组学源头创新研究的中心,不断提高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本室起源于1953年1月成立的以戴芳澜院士为主任的真菌植病研究室。在此基础上,1956年12月成立中国科学院应用真菌学研究所,并成为于1958年12月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建所基础,原“应用真菌研究所”成为微生物所的“真菌研究室”。1985年8月,作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开放实验室之一,“真菌地衣系统学开放研究实验室”成立。2001年11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真菌地衣系统学重点实验室”。2011年10月,科技部正式批准建设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以中国真菌资源为基础,研究真菌起源、演化、系统学、代谢以及利用,揭示真菌生命本质、生态功能。在此基础上,以标本、菌种、基因及真菌活性化合物构建真菌资源平台,为真菌生物资源的认识和利用、真菌病害的防治提供物质基础和理论支撑,为国民经济服务。
院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8年12月,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病毒学研究室。其战略定位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开展重要病原微生物与免疫生物学的基础与应用基础工作,着重于动物源性病原跨种间传播、分子进化研究,揭示病原-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为传染病防控与免疫生物学发展提供基础性、前瞻性的技术与理论支撑,坚持源头创新,推动相关技术产业发展。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生理与代谢工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生理与代谢工程重点实验室于2013年4月正式获批建设(实验室代码:2013DP173074),该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工业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研究室。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生理与代谢工程重点实验室定位于微生物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围绕工业微生物生理与代谢功能的调控机制、生物合成与生理适应能力的重构及优化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分子遗传学与高效遗传操控系统、分子酶工程与新型生物催化过程、以及分子生理学与先进代谢工程三个方向的研究,重点发展微生物生理工程与代谢工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研发新一代工业菌种和性能先进的全细胞催化剂。
教学培养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博士、硕士授予权的科研单位,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至2024年,共培养研究生近千名。期逐步确立了从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就业等“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研究生教育在研究所工作中的权重逐年增加。该所设有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三个二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并被设为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点。
合作交流
国内合作
2018年12月19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贵州省科技厅、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分别派专人负责,组成联合工作小组,共同负责合作实施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聚焦人体肠道微生物组、白酒酿酒、食药用菌、污染治理等方面,推进微生物所与贵州省的深入合作。
2019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自治区糖业发展办公室副主任、科技处副处长、广西糖业协会理事长以及广西多家糖业企业代表等一行到访微生物所,双方就甘蔗产业与糖加工领域进行合作洽谈,并举行了签约仪式。
2020年5月19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济南市副市长、市科技局局长等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齐鲁现代微生物技术研究院”建设等相关事宜进行了深入沟通和交流。
国际合作
2019年1月,微生物所牵头组织的中欧环境生物技术合作研究项目启动实施,,该项目旨在促进中欧双方科学家在环境生物修复新技术领域开展实质性合作研究。
2019年4月9日,微生物所的科研人员与欧洲弗拉芒生物技术研究所(VIB)代表团召开了双边研讨会,并向代表团介绍了微生物所的历史,三大研究领域、五个实验室及微生物所的代表性论文和科研成果。
2019年8月25-28日,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举办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面向有机污染物消除的“微生物-植物-电”多效耦合作用机制及低能耗型修复技术》进展和工作交流讨论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召开。 项目讨论会上,中方参与单位负责人和欧方项目负责人Philippe Corvini及Korneel Rabaey进行了视频连线,就中欧双方的合作计划进行了沟通,并落实了后期会晤的具体事宜。
学术研究
学术期刊
《微生物学报》
《微生物学报》是基础性、高科技学术刊物,是以微生物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及高技术创新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反映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中最新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微生物学报》是中国微生物学领域综合性学报级期刊和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被国内外一些著名的文摘刊物和数据库收录,是中国最早被世界最大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ARS”作为医学主题词标引的五个中文期刊之一,发行和交换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生物工程学报》
《生物工程学报》(月刊)是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中国微生物学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主要报道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医学等生物工程相关领域的新发展、新成果和新技术。栏目包括:综述、动物及兽医学生物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工业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食品生物技术、系统生物技术、医学与免疫生物技术、组织工程与细胞培养、生物技术与方法、科学进展/名家论坛等。
《菌物学报》
《菌物学报》(英文刊名Mycosystema)的前身为《真菌学报》,1982年创刊,由中国菌物学会主办,是中国菌物学(真菌、粘菌、卵菌门)领域的专门学术期刊,报道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具创造性或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和简报。本刊是国际菌物学界信赖的刊物之一,也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已被国际国内著名重要数据库和检索期刊收录,促进了国内外学术交流,主要包括Index Copernicus;CA (美国“化学文摘”); Abstracts of Mycology (美国“菌物学文摘”);Index of Fungi (英国“菌物索引”);Review of Plant 病理学 (英国“植物病理学文摘”);Bibliography of Systematic Mycology (英国“系统菌物学文献目录”);Bibliographie der Pflanzenschutz 文学(德国“植物保护文献目录”);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数据库(CJCR);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I);《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农业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微生物学通报》
《微生物学通报》1974年创刊,是中国微生物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以微生物学应用基础研究及高新技术创新、应用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刊登内容包括:基础微生物学研究;农业微生物学研究;工业微生物学研究;医学微生物学研究;食品微生物学研究;环境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微生物蛋白组学研究;微生物模式菌株研究;微生物工程与药物研究;微生物技术成果产业化及微生物教学研究改革等。
本刊为中国生物科学类核心期刊。曾获国家级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北京优秀科技期刊奖,2000年再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三等奖,2001年被选入新闻出版署设立的“中国期刊方阵”并被列为“双效”期刊。
《mLife》
《mLife》(中文名:微生物)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主办(中国微生物学会为合作单位)的中国微生物学领域第一本综合性高起点英文期刊。《mLife》瞄准全球微生物学领域高水平科研成果和前沿进展,为微生物学科研工作者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提供专业的学术服务,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推动微生物学科进步和生物技术发展。报道内容覆盖微生物学各个学科。《mLife》的办刊目标是打造微生物学领域国际旗舰期刊。《mLife》于2021年荣获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
《hLife》
《hLife》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主办,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和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联合支持,与国际出版商爱思唯尔合作的健康科学领域综合性英文期刊。2022年,《hLife》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支持。
《Mycology》
《Mycolog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Fungal Biology(中文刊名:《真菌学》,ISSN 2150-1203, e-ISSN 2150-1211, CN 10-1918/Q)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中国菌物学会主办、Taylor \u0026 Francis开放出版。2021年被ESCI数据库收录,2022年成为海外回归计划首批入选期刊。
馆藏资源
菌种保藏中心
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hina General Microbiological Culture Collection Center, CGMCC)成立于1979年,是以提供专业技术服务为主的公益性机构,1995年获得布达佩斯条约国际保藏中心的资格,是中国唯一同时提供一般菌种资源服务和专利生物材料保存的国家级保藏中心。中心设立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菌物标本馆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创建于1953年,由戴芳澜先生、王云章先生、邓叔群先生等将原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清华大学和金陵大学收藏的菌物标本合并而成。截至2024年3月,本馆是中国及亚洲最大,收藏最全面的菌物标本馆,馆藏标本超过53.6万号,已定名标本37.5万余号,共计2000余属、1.56万余种,其中包括模式标本4481号,涵盖3291种。馆藏标本来自中国34个省市自治区及包括南北极在内的世界111个国家和地区;保藏范围包括卵菌、壶菌门、接合菌门、子囊菌门、蕈菌、地衣和黏菌等。
科研平台
所级公共技术中心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级公共技术中心(Institutional Center for Shared Technologies and Facilities),简称“所级中心”,成立于2009年,是中国科学院首批择优支持的所级公共技术中心。所级中心是研究所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研究所科研水平,促进重大科研产出,促进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公用,加强技术人员统一管理而设立的技术支撑部门。主要职责包括研究所技术平台规划和建设、仪器设备的开放运行和管理、技术队伍建设、科研支撑、技术服务及技术培训等。
生物安全与动物实验平台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生物安全与动物实验平台建成于2011年7月,于2013年4月正式运行。实验室建筑面积736m2,防护区总面积176m2,包括间BSL-3实验室,2间ABSL-3实验室。 实验室具有完善的硬件保障系统和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其中,二氧化氯消毒系统、自建的污水处理系统均属于现有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较为先进、有效的硬件设施。实验室管理体系文件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标准操作规程、安全手册、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记录表单等,共计127个文件,保障了各项实验活动从审批、开展到核查、归档的顺利开展。
科研成果
论文
著作
专利发明
科普工作
2020年,微生物所推出“新冠战疫正当时”科学公开课。从2020年11月1日到6日连开6场,每天9点在网络平台播出,介绍该所抗疫攻关工作,普及科学知识。
2021年5月22-25日,微生物所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新浪微博大V走进中科院活动,科技部“科学之夜”活动,中科院特色科普团走进微生物所活动,全国科技周开幕式以及一年一度的中科院第十七届公众科学日活动。同年7月24日,微生物所钟瑾研究员出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特色项目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主题演讲活动,在题为《菌剂助农,青贮飘香》的演讲中,为观众分享了她带领团队研发青贮菌剂,帮扶贫困的故事。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获得荣誉
参考来源:
参考资料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024-03-11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024年“申请-考核”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中科院微生物所.2024-03-11
现任领导.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024-03-11
离线休息权入法的提案已立案;明早降水明显,可能影响早高峰交通|夜读.解放日报.2024-03-11
微生物所发展沿革简史.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024-03-11
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024-03-11
细菌与微生物:菌保会的前世今生|科学史小画.湘湘带你看社会.2024-03-11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017年度诺维信奖学金颁奖典礼暨二期签约仪式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大学.2024-03-11
茅台集团与中科院微生物所等签署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协议.今日头条-界面快讯.2022-03-20
提升研究能力!山西省疾控中心牵手顶级科研机构.今日头条-太原新闻网.2022-07-17
美赞臣中国携手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启动“启航未来·爱的回响”研究项目.青瞳视角.2024-03-11
机构设置.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024-03-11
情况简介.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024-03-11
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024-03-11
学科介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024-03-11
贵州省科技厅访问微生物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024-03-11
微生物所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糖业发展办公室合作签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024-03-11
济南市副市长孙斌到访微生物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024-03-11
微生物所牵头组织的中欧环境生物技术合作研究项目启动实施.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024-03-11
微生物所召开与欧洲弗拉芒生物技术研究所(VIB)的双边研讨会.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024-03-11
中欧环境生物技术合作研究项目召开中方项目进展和工作交流讨论会.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024-03-11
微生物学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024-03-11
生物工程学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024-03-11
菌物学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024-03-11
微生物学通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024-03-11
mLife.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024-03-11
hLife.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024-03-11
Mycology.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024-03-11
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024-03-11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024-03-11
中心简介.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024-03-11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生物安全与动物实验平台.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024-03-11
本所论文----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024-03-11
本所著作----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024-03-11
专利发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024-03-11
[科学网]微生物所推出“新冠战疫正当时”科学公开课.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024-03-11
微生物所举办第十七届公众科学日等系列科普活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024-03-11
钟瑾研究员参加中国科协“我是科学家”演讲活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024-03-11
历任领导.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024-03-11
成果奖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024-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