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方心芳

方心芳

方心芳(1907年3月16日—1992年3月24日),出生于河南省临颍县,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方心芳1931年毕业于上海劳动大学农学院农艺化学系。1935年在比利时鲁文大学的酿造专修科学习1936年在荷兰菌种保藏中心和巴黎大学研究根霉属和酵母菌分类学。1938年到1951年担任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研究员、副社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3月24日方心芳在北京逝世。

方心芳是中国工业微生物学的开拓者。在中原地区开创了五棓子酸发酵、长链二元酸发酵等新型发酵工业,促进了中国国传统发酵工业的现代化。建立了微生物学新的分支学科,建立了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选育多种工业生产用的菌种。代表性著作《应用微生物学实验法》。生产出没食子酸,将用大曲酿制二锅头的传统生产方法改为用皮曲生产。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1907年3月16日,方心芳出生于河南省临颍县石桥乡方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方殿铭是清朝的末科秀才。1913年进入本村国民小学。在临颍县第一高等小学学习两年毕业后,1922年到卫辉府(今河南汲县)法文学校学习3年半取得毕业证书。后在上海中法工业专科学校附中补习1年。1927年10月考入上海劳动大学农学院农艺化学系,1931年毕业。

1935年在庚款资助下,到比利时鲁文大学的酿造专修科学习。1936年在荷兰菌种保藏中心和巴黎大学研究根霉属和酵母菌分类学,同年获酿造师称号。1937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卡斯堡研究所研究酵母菌的生理学

工作经历

1938年到1951年担任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研究员、副社长。1938年1月到达重庆市,开始开展用甘蔗糖蜜生产乙醇作为汽车能源的研究。1940年到1949年,担任乐山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农产制造科兼任教授。1949年接到新任务,迁家到北京市,担任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副社长和研究员。1950年受聘到北京大学生物系讲授微生物学。1951年成立中国科学院菌种保藏委员会,方心芳担任秘书。195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微生物研究室研究员、副主任,在工业微生物学方面开展了选种、分类、酶学及生理学方面的工作。

195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兼工业微生物学研究室主任,领导了酵母菌分类、遗传育种和青霉曲霉属根霉属白地霉、乳酸菌、醋酸菌等的分类研究,选育出大批优良菌种应用于工业生产,创立了烷烃发酵生产长链二元酸的生产工艺。1960年主持了微生物蛋白(“人造肉”)生产,为解决蛋白质营养作出了贡献。1979年方心芳被任命为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同年被选为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到199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人物逝世

1992年3月24日方心芳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主要成果

传统发酵

方心芳找到了酿造高粱酒时原料利用率太低的原因,是大曲中的有用微生物活性太低导致。他选出了糖化力强的米曲霉和发酵力强的酵母菌做成麸皮曲,并加入酒母来代替原有的大曲,提高了出酒率,节约了制曲用的粮食原料。成功地用人尿代替硫酸铵糖蜜为原料发酵生产出了乙醇,为缓解大后方汽车能源困难做出了贡献。由于他确定了茅台酒曲是高温细菌曲而使酱香型白酒得以在各地大规模生产。他的“曲蘖酿酒的起源和发展”等一系列论文为总结和发扬中原地区应用微生物学卓越技术作出了贡献。方心芳认为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白酒酿造工艺是一种原料利用和产品回收效率不高的工艺,因此在达30余年中,致力于分离优良菌种和改革工艺,使中国白酒的原料利用率有了成倍的增长,同时,他又极力强调中国传统工艺中的优点,并使其发扬光大。他多次强调在没有搞清楚科学原理前,绝对不能随意为增加产量而擅自改变传统工艺。

此外,方心芳对中国传统发酵食品如山西陈醋、、豆瓣酱腐乳酸菜等,都进行过研究。

现代工业微生物

方心芳首先领导开展了抗生素生产军的研究,开创了包括微生物浸矿、微生物采油等在内的微生物学研究领域。在中国首先开展了DL-乳酸发酵、柠檬酸发酵和丙酮丁醇发酵等现代发酵产品的研究。

领导开展了微生物转化甾体化合物的工作,中原地区的甾体转化工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领导开展的氨基酸发酵研究,为中国的氨基酸发酵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他建立了一整套发酵、提取工艺,在中国最先实现了用酶解法生产核苷酸。他组织了烷烃代谢研究组,采用诱变育种技术创立了烃发酵生产长链二元酸的新工艺,为合成麝香、香料、热焙粘合剂和工程塑料提供了重要原料。在四川省即用霉菌发酵法从当地盛产的盐麸木生产出没食子酸,为同事们提供了合成染料和药物的原料。方心芳领导开展了大量的工业生产用菌种的筛选,获得了一批优良的生产菌种,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粮食。

菌种保藏

方心芳从大学毕业开始就注意收集,保藏各类微生物菌种。1935年至1937年在欧洲进修期间收集了上百株菌种寄回中原地区。曾奉命到北京市组建菌学与发酵研究室,自费请学生保管菌种,后来得以全部运到北京。提出了设立全国性菌种保藏机构的建议并得到采纳,1951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全国性的菌种保藏委员会,就菌种的收集、保藏和各有关单位的分工合作等提出了有益的建议。1958年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成立并作为副所长,使菌种保藏组成为中国最大的菌种保藏机构,每年向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提供数以千计的菌种。方心芳直接领导的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成为了著名的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用当代最先进的手段保藏着数万株菌种,在中国有关生产领域和微生物学的科研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科建设

他在中国首先领导开展了抗生素产生菌的研究、开创了包括微生物浸矿、微生物采油等在内的微生物学研究领域、领导创建了霉腐微生物学等学科。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初创时期,他就对中国工业微生物学的布局提出了富有前瞻性的建议,并按这种设想尽力工作着。

主要论文与著作

主要论文

方心芳一生发表了多篇论文,以下为部分论文。

出版著作

方心芳代表性著作是《应用微生物学实验法》,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分为三篇,第一篇为酵母实验法,包括有实验51个;第二篇为霉菌实验法,内有实验45个;第三篇为细菌实验法,共有实验49个。

社会职务

荣誉与获奖

人才培养

方心芳十分注意培养人才,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和战后在四川省前后十几年中,曾于1939至1946年应聘到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农产制造科授课,培养出了不少微生物发酵的技术人才,为中原地区的酿造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菌种保藏委员会初创时期,3年内就使中级研究人员由3人增至7人,初级研究人员从5人增至23人。方心芳很注意培养大学毕业生,积极推荐了一批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到中国外学习。代表性学生有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李思孟。

影响与后世纪念

方心芳院士铜像有二。其一位于中关村,落成于2007年3月16日。其二位于山西太原老醋博园薪传园,落成于2017年3月16日。

人物评价

中国科学院用“中国工业微生物学的开拓者”高度评价方心芳。

光明日报表示:“方心芳为我国微生物学和现代微生物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微生物学报》表示:“方心芳为了祖国的需要,为认识,应用、驾驭和改造微生物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他对中原地区工业微生物学发展的功绩将常留史册。”

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表示:“方心芳先生是一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在微生物的应用和开发研究领域做出了许多创新性成果,为中国科学院的微生物学科布局、微生物工业技术、菌种保藏等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物关系

参考资料

方心芳.中国科学院.2023-03-16

光明日报:方心芳——我国现代工业微生物学的开拓者.中国科学院.2023-03-16

应用微生物学实验法 .国家图书馆.2023-03-17

方心芳院士年表.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2023-03-17

终生实践借鉴与创新的科学家--纪念方心芳百年诞辰.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2023-03-17

方心芳.中国知网.2023-03-17

李思孟.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2023-04-12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隆重纪念方心芳院士诞辰100周年.中国科学院.2023-03-17

《山西醋》作者方心芳院士雕像在太原揭幕.搜狐 中国青年网.2023-04-12

《山西醋》作者方心芳院士雕像在并揭幕.山西日报数字报.2023-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