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沈家祥

沈家祥

沈家祥(1921年11月11日—2015年7月30日),男,汉族,江苏扬州人,中国药物化学家、制药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2年毕业于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后进入陆军制药研究所、大众药厂任职。1945年考取公费出国留学,1947年获得英国伦敦大学药学学士,1949年获得伦敦大学药物化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在大连科学研究所、东北制药总厂、化工部华北化工设计研究分院、化工部北京医药工业研究院等单位任职。1981年至1987年担任中国药物科学院筹备处负责人,1983年至1989年担任国家医药管理局副总工程师,1987年至1989年兼任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主任,1990年担任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名誉主任。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担任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名誉院长。沈家祥主要从事自主合成氯霉素维生素、甾体药物、阿奇霉素等药品的研究工作。2015年7月30日在天津市逝世,享年94岁。

人物简介

沈家祥,早年留学英国,1949年获伦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首创催化氧化法生产关键中间体并大幅改进流程;成功合成生产结晶维生素a醋酸酯和D;指导多种甾族激素类药物的合成和投产;研究雌性全合成成功、三烯高诺酮成功;证明了鹤草酚的独特化学结构,是新中国现代医药工业的奠基人。2015年7月30日5时5分,沈家祥在天津逝世,享年94岁。

人物生平

1938—1942年中国药科大学(今中国药科大学)学习。

1942—1945年 陆军制药研究所、大众药厂任职。

1945—1947年 在英国伦敦大学药学专业院本科学习,获药学学士

1947—1949年 在英国伦敦大学药学院作药物化学研究,获博士学位,于1949年9月回国。

1950—1952年 任大连科学研究所(今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前身)副研究员、研究员,兼任大连理工大学(现名大连理工大学)有机化学教授。

1952—1955年 在东北制药总厂从事研究和设计工作,兼任沈阳药科大学教授。

1955—1957年 任东北制药总厂中心试验室主任;先后当选为中国药学会理事、常务理事。

1958—1959年 任化工部华北化工设计研究分院(天津)药物研究室副主任。

1960—1979年 任化工部北京医药工业研究院(后改为湖南医药工业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文革”期间下放劳动)。

1979—1980年 借调至北京参加新成立的国家医药管理总局技术引进工作。

1981—1987年 任中国药物科学院筹备处负责人。

1981—1989年 当选中国药学会抗生素分科学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

1983—1989年 任国家医药管理局副总工程师,兼任首都医科大学药物化学教授。

1987—1989年 兼任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主任。

1990年 任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名誉主任。

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5年7月30日5时5分,新中国现代医药工业的奠基人、中国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市大学教授沈家祥在天津逝世,享年94岁。

人物经历

1921年11月11日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的一个商人家庭,由于其父任南京张泰和堂药店经理,他日常接触到不少中药知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随父母迁至重庆市,次年考入当时迁至重庆的中国药科大学(今中国药科大学)。受老师雷兴翰教授的影响,对药物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国难当头,中国民族工业深受帝国主义势力的摧残,市场上的医药几乎都是舶来品。就连从茶叶末提取咖啡因和从草麻黄提取麻黄碱,也只能进行初级加工,生产出来的粗产品以低价卖给外商,成药则以高价重新进口。这种情况,激发了他学习科学技术、建设中原地区自己医药工业的愿望。

1942年,他从国立药专毕业后,曾先后在当时的陆军制药研究所和大众药厂任职。1945年,他考取公费出国,赴英国留学,在伦敦大学药学院学习,1947年,获药学学士。随后留在该院做研究生,在导师W.H.Linnell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维生素a的类似物研究,1949年7月,获药物化学博士学位。在英国学习期间,他十分重视基本操作,并经常利用假期到工厂实习,深入了解生产工艺过程。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在解放南京的战斗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了无理前来阻挠的英国军舰紫石英号事件。使沈家祥无比兴奋,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做中国人的自豪。同年9月,他在取得伦敦大学博士学位后,谢绝了英国某制药公司的挽留,启程回国。

回国后,他被分配到大连科学研究所(今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副研究员和研究员,兼任大连理工大学(现名大连理工大学)有机化学教授。在选定科研课题时,他从防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的需要出发,选择了氯霉素的化学合成作为主要研究课题,并于1951年在大连市召开的全国学术会议上作了研究结果报告,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赞许。1946年3月上旬,他被调到沈阳东北化学制药厂(今东北制药总厂),主持氯霉素的工业试制,以应抗美援朝战争反细菌战的急需。他和他的同事们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仅用4个月的时间就试验成功按照我国具体情况设计的新合成路线,这是中国科学院成立后向工业推广的第一个研究成果。

1955年夏,东北制药总厂的合霉素车间顺利投产,负责筹建中心实验室并被任命为中心实验室主任。他与合作者又完成了合霉素的旋光体分拆和合成方法的全面改造,并使新工艺于1957年推广,用于生产,因此,他被评为沈阳市先进工作者。

1957年底,去匈牙利参加社会主义国家组织的药学专业学术讨论会,回国后奉调去化工部华北化工设计研究分院(天津)任药物研究室副主任。在这一段时间里,他和他的同事们先后进行了维生素A1、2D、D3以及乙烯酮和双乙烯酮的工业生产研究。

1958年底,和郭鸿运等同赴苏联考察医药工业生产,历时3个月。然后,他奉命参加筹建化工部北京医药工业研究院,并从1960年起任该院的副总工程师,亲自指导和参与了以甾体激素类药物为主的一些研究课题。“文化大革命”期间,该院迁至湖南省,沈家祥被下放到实验室做实验,他在当时那种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工作,完成了三烯高诺酮和前列腺素类药物的全合成研究。

70年代中期以后,他恢复了副总工程师职务,从此开始了以中药有效成分为基础的新药研究工作,并于1976年,完成了具有特殊化学结构的鹤草酚的全合成。

1978年,他奉派去英国参加国际药物化学学术会议,回国后,适值国家医药管理总局筹备成立,他奉调参加技术引进工作。在此期间,他曾多次就技术政策和医药工业科研事业的发展等问题向局领导提出意见和报告,并呼吁在北京成立新的医药研究机构。

1981年2月,他被任命为中国药物科学院筹备处负责人。他不遗余力地为建立该院而四处奔波,经他多方呼吁,国家科委先是在1983年12月批准了建院方案中的第一个研究所北京药物制剂研究所的建制;随后又在1985年4月先后批准了中药研究所和生物技术所的建制。

1987年,在国家科研体制改革的浪潮中,国家科委批准三个单位合并成立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沈家祥被任命为该中心主任。他吸引了一大批有志者来这里从事新药研究工作。

1983年,他被任命为国家医药管理局副总工程师,参与全系统的科技决策和外事工作,进一步发挥了他作为著名药物化学家和工业化学家的作用。沈家祥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同时,还热心于社会工作

2014年6月15日,沈家祥和妻子陈燕娜捐出一百万元给天津大学成立“沈家祥教育基金”。谈起捐款的初衷,他表示,中国的药物研究和世界水平还有差距,过去我们主要是仿制,像西格尔教授还有更多年轻有为的科学家来到中国参与到药物创新研究中去,支持我们的研究工作。

轶事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奖。昨天,扬州市籍院士研究专家李友仁先生告诉记者:我国著名药学专业家、今年7月去世的天津大学教授、扬州籍院士沈家祥老先生为把青蒿素留在中国曾据理力争,并向世界卫生组织推介过屠呦呦的工作,当时屠呦呦仍默默无闻,并未获得国际大奖。

与WHO合作将青蒿素推向世界

李友仁说,国家入选者、沈家祥的学生张佩琢曾透露,沈家祥担任原国家医药管理局副总工程师时,职责之一是负责与世界卫生组织对接。我国重要的抗疟疾药物青蒿素,由获得国际大奖的屠呦呦等科学家开创,而向世界卫生组织的推广工作,就是在沈家祥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当时我国新药研究工作与国外体系不完全接轨,这项工作等于是向国外完成一整套的新药报批手续。

沈家祥院士的学生、天津大学青年教师郭翔海依然记得,2004年初,泰国以国王普密蓬·阿杜德的名义向研制抗疟药物青蒿素的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工作者颁发了泰国最高医学奖——玛希顿亲王奖。但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奖项原本的获奖者正是沈家祥,在沈的婉拒和执意推荐下,该奖项最后授予了“中国青蒿素团体”。

自1977年我国公布了青蒿素的分子结构以后,我国研究人员完成的青蒿素抗疟临床试验结果陆续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引起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高度关注,开始不断跟踪搜集我国青蒿素的研究信息。

上世纪80年代,沈家祥已出任我国驻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代表,多次参加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会议。长年从事药物研究的沈家祥敏锐地觉察到,作为治疗疟疾的最新特效药,青蒿素的问世将在世界科学界引起巨大反响,将是中国医药研究成果中的一颗明珠。为此,沈家祥多次去相关研究所了解青蒿素的最新研究进展,并默默思考着如何把它推出国门。

经过一年的准备,1981年10月6日-11日,在沈家祥的推荐下,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WHO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第一次在日内瓦总部以外召开的会议,是专为我国发明的抗疟药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进行全面评价和制定发展规划的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学术会议报告了7篇论文,均由我方代表宣读。其中,屠呦呦代表中国研究人员作了题为《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

自此,在沈家祥等人的穿针引线下,我国与WHO就青蒿素的开发生产展开长达六年的合作。

为保住中原地区青蒿素发明权奔波

由于我们已经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发明公开了,国宝的发明专利面临着随时被国外窃取的危险。“尽快实现青蒿素在世界范围的临床试验,保住青蒿素的发明权!”这是沈家祥等老科学家的迫切愿望。

沈家祥很清楚一些国家对我国研发出的青蒿素的觊觎之心。从1986年起,每次赴日内瓦参加世界卫生小组会议时,沈家祥总是不遗余力和国际同仁据理力争,尽力保护着国药瑰宝的归属。

为进一步掌握国际药物注册对申报文件资料的要求,在原国家医药管理局副总工程师沈家祥指导下,青蒿素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按照国际药物注册规格与要求,对青蒿琥、蒿甲醚的申报注册材料进行了全面修改和通篇翻译,请WHO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的知名专家和顾问协助审查。

1987年起,沈家祥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疟疾化疗科学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他也成为该小组中的唯一一位中国成员。此后的几年,沈家祥10余次奔波于北京-日内瓦之间,踏上了代表中国政府为青蒿素正名的艰辛征程。

在沈家祥的帮助下,中国科学家还完成了整理、编写、翻译、打印中国的青蒿素衍生物药物在国外注册所要求的生物、化学药理学、毒理、质量标准、临床研究、提取工艺等资料,制成英文注册文件,由沈家祥教授审阅定稿装订成册,发送给国内外协作单位,国内很多企业都使用此文件开展国外药品注册工作,为使抗疟新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打下关键基础。

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坚持了正义,并说服了主管整个研究小组的负责人,使他们承认“虽然中原地区的研究工作不大正规,但是他的临床结果是有效的”。世界卫生组织也给沈家祥发来信件,正式承认,青蒿素的发明是属于中国人的。

曾任职务

北京集才药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东北制药总厂中心实验室主任;化工部北京医药工业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国家医药管理局副总工程师;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主任、名誉主任,兼任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化学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发明评审委员会医药卫生组副组长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医药卫生组副组长;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等职,1985年当选为法国国家药学科学院通讯院士。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新药研究与开发国际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世界卫生组织疟疾化疗科学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中国-西尔基金会董事;《Medicinal Research Reviews》编委和《Journal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的编辑顾问委员会委员。

药学学报》、《药学通报》现名《中国药学杂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等7个学术刊物的主编和编委,以及《中草药》编委会的主任委员。

学术成果

氯霉素研究

氯霉素是40年代继苄青霉素链霉素金霉素之后,第四个得到临床应用的抗生素,它对革兰氏阴性菌和立克支体有突出疗效。沈家祥和同事利用库房里仅存的一小瓶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4-硝基甲苯为起始原料,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十余步反应,打通了氯霉素混旋体的合成路线。

1952年3月8日,他接受了发展氯霉素工业生产的任务。他大胆制订了通过对硝基乙苯合成关键中间体对硝基苯乙酮的方案。首先,他们从苯和乙烯来制取乙苯。而乙烯是从乙醇脱水获得的;为了使酒精脱水,沈家祥自己指导工人做催化剂,自己设计了催化用的管状电炉。乙苯进行硝化后,分离邻位和对位硝基乙苯所用的减压病分镏全套装置也是沈家祥设计并绘图交工厂制作的。由于采用了沈家祥设计的新型分馏装置,分离效果极好。但在得到了对硝基乙苯单体之后,把它氧化为对硝基苯乙酮的可行方法在当时也还是个未知数。当第一次放大分馏硝基乙苯时发生爆炸,他们不是因此退却,而是通过分析研究,认定硝化过程中产生的酚类副产物是爆炸的起因,于是在蒸馏前增加了碱水洗涤的措施,很快解决了问题。

从1952年4月份开始,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就打通了这条新工艺路线,得到了混旋氯霉素样品,为下一步氯(合)霉素的顺利投产奠定了基础。从实际情况出发,当时他们没有等待光学异构体分拆工艺的成熟就决定以混旋体(疗效为氯霉素之半)先行投产,定名为“合霉素”。沈家祥接着负责年产量为6吨的车间的设计和施工,并使它于1955年4月正式投产。一个复杂的化学合成方法的开发,一切从原料开始,包括建立全新的氧化反应,到车间投产,整个历程不过化了3年功夫,这个速度应该说是难得的。

1955年夏天,他对氯霉素的合成工艺又进行了一次卓有成效的改造。他们在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都陆续发表在《药学学报》上。这个氯霉素生产新流程(包括后来操作上的改进和提高),竟经受住了30多年的时间考验,迄今仍然是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生产流程。

此外,他在东北制药总厂期间,还组织指导了环丝氨酸眠尔通、乳清酸、甲苯磺丁等多种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

甾体激素类合成

1949年,发现了可的松的强大消炎作用及黄体酮的口服抗排卵作用以后,国际上掀起了对副肾皮质激素和19-去甲甾体化合物合成研究的高潮。沈家祥带领他在原化工部北京医药工业研究院的同事们进入了这一全新的领域。首先,他请教了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黄鸣龙教授。当时,黄先生提出的可的松七步合成法已在上海取得成功。为此,沈家祥采取了另辟蹊径的方针,以氢化可的松的微生物合成为重点开展工作。他们先是吸取可的松七步合成法中的经验,简化Reichstein物质S的半合成方法;同时,又参加了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合作,寻找到能上11β-羟基的梨头霉菌株,得到40%产率的11-β羟化产物,即氢化可的松,并把这一成果迅速在天津制药厂投入生产。他在这一领域内的另一项重要成就是领导完成了地塞米松的合成研究。

1969年冬,他完成了18-甲基三烯高诺酮这样一个工作量较大的全合成研究。从1973年起,他负责前列腺素类药物PGF2α的全合成研究。

主要论著

1 Linnell W H,C C Shen.Synthesis of the benzene analogue of vitaminA.J Pharm Pharmacol,1949,1:971—986.

2 Linnell W H,C C Shen.Rupe’s rearrangement.J Pharm Pharmacol,1951,2:13—16.

3 沈家祥,郭可义,高佩铭.氯霉素的合成(一).科学通报,1950,2:1167.

4 沈家祥,张晏清周秉文等.氯霉素的合成研究Ⅱ-Ⅶ.药学学报,1958,6:207—209.

5 沈家祥,关济华,杨启泰等.氯霉素之合成研究(三).对硝基乙苯自动氧化制造对硝基乙酮的新方法.药学学报,1958,6:210214.

6 沈家祥,周秉文,潘福等.氯霉素之合成研究(四).氯醇铝还原法的研究和改进.药学学报,1958,6:219218.

7 沈家祥,谢侃,蔡一忠等.氯霉素之合成研究(五).DL-threo-1-对1-溴-2-硝基苯2氨基1,3-丙二醇的分拆.药学学报,1958,6:219-227.

8 沈家祥,王清福,蔡一忠等.氯霉素之合成研究(六).L-α-二氯厄多司坦β-羟基对硝基苯丙酮的混旋化和还原.药学学报,1958,6:308331.

9 沈家祥,蔡一忠,潘福芃等.氯霉素之合成研究(七).二氯乙酸甲酯合成方法的研究.药学学报,1958,6:312—315.

10 沈家祥,李廷书,王清福等.甾体激素.药学学报,1964,11(3):194—197.

11 沈家祥,王清福,蔡永昆等.甾体激素Ⅱ.药学学报,1964.11(3):156—161.

12 沈家祥,陈莺莺,张宪德等.甾体激素Ⅲ.药学学报,1964,11(4):242—245.

13 沈家祥,宁德章,张丽云等.鹤草酚的全合成.中草药通迅,1976,(6):5;化学学报,1976,34:313.

14 WU Huan-Xing,Shen Jia-Xiang,Nicolis FB.Topics on CancerChemotherapy.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81.

15 Shen Jia-Xiang,Zhuang Lin-Gen.Current Trends in New Drug Re-search i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Med ReS Rev,1984,4(1):47—85.

16 Luo Xuan-De,Shen Jia-Xiang.The 化学药理学 andChnical Applications of Qinghaosu(Artemisinin)and Its Derivatives.Med Res Rev,1987,7(1):29—52.

17 沈家样,张佩琢,乔明.中药丹参中有效成分——丹参酮IIA的新的全合成方法.药学学报,1988,23(7):545548.

18 张佩琢,沈家祥.中药丹参有效成分——丹参新乙素的全合成.全国第三届天然药物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1988(上海).

19 Shen Jia-Xiang ed.Antimalarial drugdevelopment in China.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

荣誉

1964年,沈家祥获国家工业新产品奖三等奖

1978年,沈家祥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99年,沈家祥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7年,沈家祥获中国药学会突出贡献奖。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沈家祥致力于氯霉素、维生素、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合成研究和生产开发,以及天然药物合成应用基础研究,为我国医药科学研究和开发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药科大学评)

沈家祥先生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一生听党话跟党走,不忘初心、科学报国,献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突出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评)

参考资料

沈家祥.中国工程院院士馆.2024-08-15

沈家祥院士.中国药科大学新闻网.2024-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