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上海宗教史

上海宗教史

《上海宗教史》是一本199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为阮仁泽和高振农

内容介绍

本书是哲学社会科学“七五”期间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全书包括上海市佛教史、道教史、伊斯兰教史、天主教史、基督教史五个组成部分。它把五种宗教的历史渊源、经典教规、组织结构、传统习惯等融合在一起,做到了以历史沿革为纲,史料翔实,内涵周详,阐述清晰,脉络分明,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读性。

本书论述的五种宗教,传人上海的时间有早有晚,发展的规模和程度也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各教在近代都得到了空前而迅速的发展。所以,全书的重点都是以近代为主,大约80%的篇幅论述近代上海市宗教,尤以民国年间的史实记载较为详尽。其下限大致迄于1949年上海战役,其中天主教史稍有突破。在这一点上,可说是《上海宗教史》的一个特点。

本书的基本观点是:

一、上海宗教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并受控制和利用。在阶级社会里,宗教的厌世出世教义,顺从神旨的命定思想等,都是有利于剥削阶级的统治的。因此,上海的宗教在传人和发展中总是得到剥削阶级的扶植、控制和利用。特别是在近现代各宗教实现社团化以后,宗教作为一支社会力量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统治阶级更加强了对宗教的控制并充分利用。

二、上海宗教的发展是民众在自然和社会压迫下的精神需要。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上海市变成了一个典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大都市,殖民主义者和官僚买办享有种种特权。工农群众和城市平民身受双重的压迫和剥削,加上战争频仍,天灾人祸,民不聊生。有些人就找到宗教作为他们的精神慰藉。除了劳动群众和城市平民以外,在近代上海,也有一些知识阶层中的人,抱着各种不同的动机和目的而信仰宗教。有一种人,他们有忧国忧民之心,想要改造社会,拯救中国,因此到各种宗教(包括佛教和基督教)中去找寻思想武器。也有一些人,或是在官场中失意,或是在事业上受挫,或是在思想上感到苦闷榜徨,以致看破红尘,投入宗教,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三、近代上海市宗教界曾涌现出一批爱国人士。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上海牧师俞国,上海爱国天主教徒马相伯,上海基督教爱国人士刘湛恩,上海圆明讲堂的圆瑛法师,上海佛教界知名人士屈映光、黄涵之、赵朴初,上海基督教爱国人士吴耀宗、刘良模、邓裕志等。上海宗教界人士与教徒的爱国行动,是当时整个上海爱国民主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践意义是直接影响到解放后上海各宗教摆脱国内外反动统治阶级控制的爱国自立运动,并且使上海宗教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四、近代上海市宗教在适应都市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些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是:

(一)都市社会的组织化推动了宗教的组织化。这种组织化,密切了宗教徒之间的联系,加强了宗教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使宗教更加普及于民间。

(二)近代上海宗教大力发展文化和慈善事业,密切介入社会生活。由于宗教文化教育和慈善事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宗教在上海的流传,扩大了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同时也促使各教更加社会化。

(三)来自四方的市民和复杂多变的城市生活促使上海市宗教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上海这种华洋杂居的“移民社会”,陶冶了上海人民对各种事业兼容并蓄的性格。反映在宗教上,就是各宗教、各教派的共存和互通。在上海,不仅五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并存,各教的各个教派并存,而且和平共处,没有发生过相互斗争的情况。

上海地区,五大宗教俱全。而且到了近代,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上海各种宗教同社会政治的关系密切,同民众生活的联系密切,明显地带上了上海城市宗教的一些特点。今天,随着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的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认识的加深,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探讨上海市地区宗教的发展及其特点,极其重要而且很有意义。本书的出版问世,无疑是填补了一个空白。

本书获得院科研成果(1991-1992年)特等奖

http://www.cass.net.cn/file/2004121027830HTML

本书包括各教的历史沿革,名胜古迹,教堂寺观,著名人物,慈善事业等等。

作者介绍

上海佛教史        高振农

上海道教史        陈耀庭

上海伊斯兰教史    张志诚  葛壮 朱克同

上海天主教史      顾裕禄

上海市基督教史      姚民权  张乐天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