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隔离

隔离

隔离是医学术语,是指为了避免传染病患者传染他人,而将患者与其他人隔开的措施。

隔离措施有许多种,主要根据具体疾病传染性的大小和传播途径的不同,决定采取何种措施。对于传染性极强的烈性传染病,如霍乱鼠疫则须采取严密隔离的措施;对于呼吸道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白喉猩红热流行性脑膜炎等则雲采取呼吸道隔离措施;对于消化道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伤寒等则需采取消化道隔离措施;对于接触传播的传染病,如皮肤炭疽破伤风等则应采取接触隔离措施;对于昆虫传播的传染病,如疟疾斑疹伤寒(流行性)、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等则应采取虫媒隔离措施。

隔离期的长短应根据每种传染病的最长传染期而定。有的传染病如痢疾、伤寒、白喉、猩红热等,能在患者标本中检测到病原体,则应在临床症状消失后,进行2~3次病原体检查(每次间隔2~3天),结果均阴性时方可解除隔离。有些传染病如麻疹流行性感冒等,无法进行病原体检测但有规定的隔离期,如麻疹的隔离期为出疹后5天,流行性感冒为退热后2天等。

除了传染病患者需要隔离外,接触传染病的接触者也应隔离观察,这称为留验。若托幼机构或集体单位内有多数对该种传染病的易感者,则发现传染病患者后应对接触者进行留验,留验期间若接触者发病则应立即隔离、治疗。若接触者未发病,观察期满即可解除隔离。观察期应按最长潜伏期计算,例如麻疹的潜伏期为6~21天,则接触麻疹的易感者就应留验21天,21天后仍未发病即可解除隔离。

生物学

是指在自然界中生物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

隔离机制如果发生在受精卵之前,就称为受精前隔离,包括地理隔离、生态隔离、季节隔离等;隔离机制如果发生在受精之后,就称为受精后隔离,如杂种不活、杂种不育等。

物种之间的隔离一般并不是由单个隔离机制造成的,往往是数种不同机制的组合作用。

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造成生殖隔离。隔离的作用在于阻止不同群体间的基因交流,促使各个隔离种群较强的遗传稳定性,从而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各自沿着与环境相适应的方向发展。其结果是,隔离的种群不断积累,分歧增大,并逐步形成不同的物种。因此,隔离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尤其对物种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地理隔离使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发生改变,形成生殖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医学

解释

[英文]:isolation

[解释]:医学上的隔离可分为传染病隔离和保护性隔离两种。传染病隔离是将处于传染病期的传染病病人、可疑病人安置在指定的地点,暂时避免与周围人群接触,便于治疗和护理。通过隔离,可以最大限度地缩小污染范围,减少传染病传播的机会。如传染病流行时的疫区、传染病院等。保护性隔离是指将免疫功能极度低下的易感染者置于基本无菌的环境中,使其免受感染,如器官移植病区等。

种类

1、严密隔离

2、呼吸道隔离

3、消化道隔离

4、接触隔离

5、昆虫隔离

6、保护性隔离

7、血液、体液隔离

措施

为避免传染病病人传染他人,而将病人与其他人隔开的措施。一般根据各种疾病传染性的大小和传播途径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隔离措施。

对于传染性极强的烈性传染病如霍乱鼠疫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非典)等,采取严格隔离;对于经空气中飞沫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炎.、肺结核等,采取呼吸道隔离;对于消化道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伤寒、甲型病毒肝炎等采取消化道隔离或床边隔离;对于接触传播的疾病如皮肤炭疽破伤风气性坏疽等采取接触隔离;对于昆虫传播的疾病如疟疾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等,采取虫媒隔离等等。

隔离时间的长短应根据该种传染病的最长传染期而定。原则上是以病人没有传染性不能再传染他人为度。除传染病病人外,接触传染病病人的接触者也应隔离观察,称为留验。留验期间如接触者发病则应立即隔离、治疗。若接触者未发病,观察期满即可解除隔离。观察期应按该种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计算。

检疫法术语,指将染疫人收留在指定的处所,限制其活动并进行治疗,直到消除传染病传播的危险。

参考资料

隔离.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