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凯
陶凯(?—1373),字中立,自号“耐久道人”,浙江临海人。出身寒微,聪颖好学,常以诗文书画交友,颇负盛名,被誉为当时文坛之首。深得朱元璋赏识,被朝廷征召,官至礼部尚书,为制定明代乐章礼仪,典章制度做出重要贡献。
人物简介
陶凯(?—1373),字中立,临海县(今临海市)人。元至正间中乡试,任江西永丰县教谕。文字交游广,颇负盛名。朱元璋曾慕名拜访,与论进取之策,陶凯建议先取元地,然后与群雄争胜。
陶凯,是括苍镇长潭村陶姓祖辈。朱元璋荡平天下,建立大明帝国后,用人不拘一格,当时的布衣寒士陶凯也在这个时期被选用,当上礼部尚书。陶凯,字中立,生于1304年临海的一个农民家里,别无兄弟,惟有一妹,早卒。其父母极其重视陶凯的教育,请师教之。凯从小性情温和,从不妄言,更不骄笑,尊敬师长,精心钻研,用心读书,老师对他极为关心,如“师也育其子女如己子”,在先生的教授下,进步很快,年青时就有“凯读书文行”而著称,在当时负有盛名。任礼部尚书时,著有《陶尚书集》。
热爱教育,教授弟子,是陶凯的毕生心愿,他学有所成时,在乡里办教育,跟他读书的弟子来自四面八方,教育越办弟子越多。由于他认真传教,注重教育,深受弟子拥护。至1341年,他的名声更大,推荐他为永丰教谕,他几经要求,辞而不干,仍服务乡里,教授弟子。
人物事迹
陶凯教授乡里,他知识渊博,尤工于诗,时于同辈张仲举、朱昌龄等人,以诗文相往来,以诗画相交友。明李贽说他“姿性过人,才高学博,识见卓远,为文千言立就”。这个评价是很高的,的确陶凯也成为当时文坛之首,名声越来越大。他的一生,只求学名,不求官名,亦非常难得的。当时,凯撰写的《政绩录》、《四库全书存目》,尝主杭州施氏家塾,朱元璋闻名造访,求筹进取策,曰“群雄所据地,未可与争,元虽有地,政衰民怨,是空地耳,取之易也”,太祖奇之,谓凯曰:“会有重遇日。”时后,洪武元年,明太祖遣官奉书,送陶凯之故里,劝他进京当官,他不愿入仕,即离家远走,游学湖海,期限已到,仍不回来。激起明太祖大怒,再发谕旨,“陶凯不应诏,可取族人首级回”,得知谕旨下达的消息,陶姓族人,人人大惧,派人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了陶凯,陶凯经三思熟虑。他说,不遵谕旨,陶氏百姓必遭殃祸害,造成生灵涂炭,闯下天大的罪。为使全族免于满门抄斩。他不得不下决心,应诏进京。
陶凯进京后,即令他修《元史》,成书后,授以翰林应奉,编《大明集礼》,后做了大本堂老师,教授王子楚王。洪武三年(1370),凯当了礼部尚书后,先在乾清宫左边建奉先殿,制定军礼及品官坟莹之制,《明史》修编,又制乡饮酒礼,采用周官《仪礼》及唐、宋之制,参定其仪。凯独任,定科举式,明年会试,凯允主考官,取吴伯宗等百二十人,程文进御,凯序其首简,遂为定例。太祖尝谕凯曰:“事死如生。朕养已不逮,宜尽追远之道。”洪武六年为湖广参政,八年,起为国子祭酒,后改晋王府左相,先后与张筹编集《昭鉴录》,与詹同更撰九奏乐章,又修《洪武正韵》等。“凡稽古礼文事,多公论定,又兼领翰林学士,诏令封册,歌颂碑碣,时时命公,文章逐盛传于世。”从上看出,陶凯对于制定明代乐章礼仪,典章制度,用尽精力,付出心血,作出努力,做出贡献。命詹同更撰的是凯首唱,诸臣俱和。朱元璋称“一时诏令、封册、歌颂、碑碣、多出其手”,又称“措辞陈义,各当其体,沛然为一代之用。”
陶凯非常关心族人和家乡的生产、生活,他在已修元史时,于洪武三年以礼部尚书十八世孙的名义,为族谱作序,记述长潭村从唐末以来的历史和村庄的变化。并对长潭村附近,进行考察,作出了《长潭八景记》,即象鼻赤壁、鹗翠屏、岩门过月、石室栖云、山亭陈迹、龙湫奇踪、长湖坐钓、后岭观耕。景景有诗,如《长湖坐钓》,陶凯作有:“不用扁舟过远方,将蓑笠钓湖旁。斜风动处心仍静,细雨飘时趣亦长。禹河披纶称姜子牙,富春隐迹有严子陵。晚来折取垂丝柳,穿个鲜鳞入醉乡”诗歌,为《长湖坐钓》增添诗意和景色。
陶凯之死,是明代典章制度而造成的,陶凯是一位博学多才,很有远见,交友甚广,见闻甚多的人。朱元璋看中他的贤慧高智,渊博学识,问求于他天下太平之策,凯本于天下太平,百姓安康,向朱元璋奉计献策,朱元璋阅了陶凯的不少书籍,为求天下太平,得益匪浅。后来,朱元璋心里矛盾重重,觉得陶凯的存在,对自地位不利,没有陶凯,于国不利。但他对陶凯嫉忌在心,常常做梦,梦见陶凯家乡住宅有花尾榛鸡出现,处处红光闪闪,加上陶凯自称“耐久道人”,他越想,越觉得陶凯的存在,对皇帝宝座不利。朱元璋从梦想变成真,又嫉忌变怨恨,埋下杀心,以各种手段要处死陶凯。传说有一天,朱元璋和文武百官看“吞舟之术”表演,没有看出诀窍,唯独陶凯一人看出真相所在。朱元璋暗想,皇帝是“真龙眼”看不出妖术,陶凯能看出,难道“真龙天子”不是我朱元璋,而是陶凯吗?他的眼力这样好,势必家乡有“名堂”。朱元璋约请陶凯,以商量国事为名,探问他,家乡有何神秘的东西。陶凯已知,朱元璋心怀恶意,便顺口答道:“臣家东有狮子(指当今的小海门狮子山),南有大象(指下洋顾村的象鼻岩),大象鼻子下水潭有块浮岩,此岩变化多端,忽而浮出水面,忽而深沉水底,常伴溪水涨落,上下升降。浮岩上还刻有宋代进士张俞仲“曾入苍舒万斗舟,至今象准蘸清流;君王玉辂催行驾,安得身闲伴白鸥”的一首诗。陶凯说的浮岩刻诗一事,心里也很紧张,因陶凯知朱元璋生性多疑,要派人前去验看,如发现浮岩无字,就要犯欺君大罪,就必斩之。陶凯,连夜差人,赶至家乡,即请刻石师傅,尽快地刻上诗篇,说来也奇,这块浮岩,昨天沉在水下,今天露出水面,待字刻好后,浮岩又沉下去了。
尽管陶凯想方设法,避去朱元璋的惩罚。但朱元璋始终认为,陶凯存在,心中不安,皇帝宝座不稳,非杀不可,便借陶凯当礼部尚书时,部属“误用符验"将其处死。朱元璋既杀陶凯,又推御责任。朱元璋之子——楚王朱桢亦痛其师之冤,自投于金水桥下。其实,陶凯在官位,朱元璋赠以“丹书铁卷”(即免死牌),然而到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免死牌”也成了一纸空文。
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召陶凯到南京,与宋濂同修《元史》。书成,授翰林应奉。又编纂《大明集礼》,并为楚王傅。三年,任礼部尚书,制军礼,定科举式,致力于规章制度和礼仪制订,草拟对外关系往来的文书。四年,任会试主考官。五年,奏请仿汉、唐、宋辑《会要》,被朱元璋采纳。又采集历代宗藩事迹,汇编成书,由朱元璋定名《昭鉴》,颁发给藩王。六年后,历任湖广参政、国子监祭酒、晋王府左相。
工诗文,常随侍朱元璋,凡朝廷诏令、封册、歌颂等多出其手笔,并参与编修《洪武正韵》。著有《陶尚书集》。因自号“耐久道人”,朱元璋视为影射自己杀戮功臣,被罗织罪名处死。楚王因之悲痛万分,自投金水桥死。
陶凯是一位平易近人,顾全大局,热心教育,坚持正义,敢于承担责任,在明代历史上有一定地位,其为国为民影响于各地。
史籍记载
《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陶凯,字中立,临海人。领至正乡荐,除永丰教谕,不就。洪武初,以荐征入,同修《元史》。书成,授翰林应奉,教习大本堂,授楚王经。三年七月与崔亮并为礼部尚书,各有敷奏。军礼及品官坟之制,凯议也。其年,亮卒。凯独任,定科举式。明年会试,以凯充主考官,取吴伯宗等百二十人程文进御,凯序其首简,遂为定例。帝尝谕凯曰:“事死如事生,朕养已不逮,宜尽追远之道。”凯以太庙已有常祀,乃请于乾清宫左别建奉先殿,以奉神御。明奉先殿之制自此始。五年,凯言:“汉、唐、宋时皆有会要,纪载时政。今起居注虽设,其诸司所领谕旨及奏事簿籍,宜依会要,编类为书,庶可以垂法后世。下台省府者,宜各置铜柜藏之,以备稽考,俾无遗阙。”从之。明年二月,出为湖广参政。致仕。八年起为国子祭酒。明年改晋王府左相。
凯博学,工诗文。帝尝厌前代乐章多谀辞,或未雅驯,命凯与詹同更撰,甚称旨。长至侍斋宫,言:宜有篇什以纪庆成。遂命凯首唱,诸臣俱和,而宋濂为之序。其后扈行陪祀,有所献,帝辄称善。一时诏令、封册、歌颂、碑志多出其手云。凯尝自号“耐久道人”。帝闻而恶之。坐在礼部时朝使往高丽主客曹误用符验,论死。
曾鲁,字得之,新淦人。年七岁,能暗诵《五经》,一字不遗。稍长,博通古今。凡数千年国体、人才,制度沿革,无不能言者。以文学闻于时。元至正中,鲁帅里中豪,集少壮保乡曲。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义者。人号其里曰“君子乡”。
洪武初,修《元史》,召鲁为总裁官。史成,赐金帛,以鲁居首。乞还山,会编类礼部尚书,复留之。时议礼者蜂起。鲁众中扬言曰:“某礼宜据某说则是,从某说则非。”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鲁让曰:“龙帕误耳,纳贡称而不奉正朔,于义何居?”使者谢过,即令易去。安南陈叔明篡立,惧讨,遣使入贡以朝廷意。主客曹已受其表,鲁取副封视之,白尚书诘使者曰:“前王日,今何骤更名?”使者不敢讳,具言其实。帝曰:“台湾岛乃狡如此耶!”却其贡。由是器重鲁。
五年二月,帝问丞相:“鲁何官?对曰:“主事耳。”即日超六阶,拜中顺大夫、礼部侍郎。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吏部持典制,不之许。戍将捕获倭人,帝命归之。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未几,命主京乡试。甘露降钟山,群臣以诗赋献,帝独褒鲁。是年十二月引疾归,道卒。淳安县徐尊生尝曰:“南京有博学士二人,以笔为舌者宋景濂,以舌为笔者曾得之也。”鲁属文不留,其徒间有所辑录,亦未成书云。
人物生平
关于陶凯任永丰教谕的考证
徐敬恩
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7年),浙江天台县出了一位学识超群、出类拔萃的人物,他的名字叫陶凯。他出身寒微,自幼聪明好学,熟读经史,博古通今,在当时文坛上很有名气。元朝至正元年(1341年),陶凯参加本省乡试,取得功名,后来被朝廷任命为江西永丰(今广丰区)县教谕。虽然是小小的八品官,也是朝廷命官。教谕是古代的学官,负责孔子庙的祭祀典礼、训诲县学生员(即秀才),主管全县文化教育工作,相当于现在的宣传、文化、教育部门的领导。凡是担任教谕一职者,都是饱学之士,陶凯任此职可谓当之无愧。今广丰区霞峰镇芳源村陶家一族,即陶凯的后裔。
元朝灭亡后,陶凯回老家隐居。朱元璋得天下,建立明朝,广泛搜求人才,陶凯被地方推荐、朝廷征召,任用他纂修《元史》。成书后,授予他“翰林应奉”的官职。陶凯的才学深受明太祖朱元璋赏识,不断被重用,当过会试主考官、国子祭酒。国子即国子监,是全国最高学府,“祭酒”是国子监的长官,相当于现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校长。陶凯仕途一帆风顺,官至礼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宣传、文化、教育部长。陶凯由一名正科级教谕,做到正部级的尚书,可见他的学识与才能非同寻常!
陶凯功成名就,被载入史册,《明史》专门为他立传,彪炳千秋。《明史》列传第二十四《陶凯传》记载如下:
陶凯,字中立,临海人。领至正乡荐,除(即任命)永丰教谕,不就。洪武初,以荐征入,同修《元史》。书成,授翰林应奉,教习大本堂,授楚王经。三年七月,与崔亮并为礼部尚书,各有敷奏。明年二月,出为湖广参政。致仕。八年,起为国子祭酒。
从《明史》的记述来看,陶凯堪称一位标准的文官,他一生的功名事业,成就辉煌,光耀史册,值得陶姓后人尊崇与景仰。《明史》乃一代国史,所载人物,影响巨大。但是,《陶凯传》的记载,却有一处与事实不符的重大失误,那就是“除永丰教谕,不就”这句话中的“不就”二字。“不就”是说他不曾就任永丰教谕。现在网络上介绍陶凯的文章也说:“推荐他为永丰教谕,他几经要求,辞而不干,仍服务乡里,教授弟子。”这显然是步《明史》的后尘,以讹转讹。这种误导,混淆了史实。试问,陶凯未到永丰任职,今霞峰镇芳源村聚居的陶家一族作何解释?因而,对此问题予以纠正和澄清,很有必要。
事实上,陶凯之任永丰教谕,千真万确,铁板钉丁,毫无疑问,这可以从县志记载、刘基文章和陶凯本人的作品三方面的史料得到证实。现分别叙述如下:
县志记载
明嘉靖《永丰县志》卷四“宦绩”载:陶凯、字中立,天台人,由乡贡任教谕。永丰旧教官民室以居,凯至叹曰:“教官为士师表,居民室非礼也。”捐俸作厅事,由是师表之政始正。邦人悦曰:“陶君良教官也。”
清康熙《广永丰县志》卷十八“名师传”载:陶凯,字中立,天台人,由乡贡谕永丰。丰旧无学,署至者僦居民闾。凯至叹曰:“此官为士师表,而与民杂处,何以彰教?”乃出俸钱作厅事,彰明教条。自是邑人肃然起敬。
这两部县志和清同治十一年《广丰县志》的记载大同小异,肯定了陶凯任永丰县教谕。
刘基的文章
刘基即刘伯温,浙江青田县人,与陶凯是好友,元末曾任高安市县丞(正八品),相当于县长助理,应陶凯之约,写了《建儒学教谕厅记》一文,其中一段说:
厅者,听政之所,凡有职事必有厅,而况于师儒之官乎?其不可以因陋就简也明矣!信在江东为中郡,永丰为信属邑,在山谷间,士产禾麦之外无他物。其县之学宫,岁入租粟不满百,仅给奉祀,有营缮必藉县为之图,故教官僦民室以居,庙宇有坏,亦不克即理。至正戊子(1348年),豫章辜中以进士来为尹,儒士叶性孙请以已资新庙学。又明年庚寅(1350年)天台陶君凯以乡贡为教谕,谓教官僦民室非礼。明年(1351年)乃以其俸钱作厅事三间,未就。壬辰(1352年),东平县宋候详代尹是县,以兴学为首务。明年(1353年),陶凯以计事诣行省,宋候又命叶性孙踵成之。由是累世旷坠,一旦振起,而师表之席始正,威仪立而亵漫远矣。邦人曰:“陶君良教官也,能以己俸治官舍。”余与陶君交有素,今年二月,会于浙河之西,乃以其事请记。余知陶君信人,其言不欺,遂为之记。
这篇文章对陶凯任永丰教谕一事,说得一清二楚。尤为可贵的是,文中点明了陶凯来任永丰教谕的具体时间是元至正庚寅年(1350年)。
陶凯的作品
陶凯在广丰区任教谕四年,由于他既是教官,又很有文才,本县的大姓修谱时,往往喜欢请他写文章,为宗谱增辉添色。以陶凯的文才,写篇文章是小菜一碟。当然也不是白写的,请托者会给以丰厚的报酬。近几年来,笔者在收集广丰历史文化资料时,发现了陶凯在广丰做官时留下的四篇文章:
1、《题赠俞有源》,作于元至正辛卯年(1351年),也就是他到广丰任职的第二年。落款是“永丰儒学教谕天台陶凯书”,约160字,载于《杉江俞氏宗谱》文集一。
2、《仁寿庵茔田记》,作于元至正壬辰年(1352年),落款为“教谕·天台陶凯撰”,全文约1030字,载于《排山周氏宗谱》。
3、《望云轩记》,未署写作时间,落款是“天台陶凯书”,约810字,载于《排山周氏宗谱》。
4、《教谕南公赞》,四言韵文十句,无写作时间,落款“天台陶凯题”,亦载于《排山周氏宗谱》。
这些文章,辞藻古雅,文笔老练,真不愧是文章高手之作。既是珍贵的文学遗产,又是陶凯任职永丰教谕的铁证。广丰其他大姓的宗谱还可能有陶凯的文章,只是没有机会去搜集与发现。
最后,对陶凯的籍贯作点简要的说明:
《明史》的记载,说陶凯是“临海人”,网上文章也沿用此说。而县志记载、刘基文章和陶凯本人作品,都说是“天台”人。这是怎么回事呢?笔者查阅了《古今地名大辞典》,原来是:唐宋时代本有临海、天台县二县,在陶凯生活的元代,临海县被撤销,并入天台县,所以陶凯自称“天台”人。到了明朝,又恢复了临海县,陶凯家乡属临海县管辖,故《明史》说陶凯是“临海人”。
2015年10月27日(修订少数错字)
《广丰县志》主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