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亚目
装甲亚目(学名:Thyreophora)或称覆盾甲龙亚目,意为“我带着护盾”,是鸟臀目恐龙的一类,以其身体上排列着纵向行的装甲而著称。这些草食性恐龙生活在侏罗纪早期到白垩纪末期间,大脑相对较小。装甲亚目之中较为著名的是甲龙亚目(Ankylosauria)与剑龙亚目(Stegosauria)。甲龙下目之中主要有甲龙科(Ankylosauridae)与结节龙科(Nodosauridae)。剑龙下目则是有剑龙属与许多近亲。在颌齿类内(Genasauria),装甲亚目是角足龙类的姐妹分类单元。装甲亚目演化支被定义为:所有亲缘关系与甲龙较近,而离三角龙属较远的所有物种。
形态特征
装甲亚目恐龙的特征是背部覆盖者多排皮内成骨形成的骨甲。原始物种的鳞甲小、棱状,而衍化物种则演化出尖刺、平板等复杂鳞甲。装甲亚目的前肢通常短于后肢,尤其是剑龙亚目。
属于装甲亚目的生物
大地龙 Tatisaurus
莫阿大学龙属 Emausaurus
小盾龙属 Scutellosaurus
扁脚类 Eurypoda
短脚龙 Brachypodosaurus
葡萄牙龙 Lusitanosaurus
华阳龙科 Huayangosauridae
剑龙科 Stegosauridae
腿龙科 Scelidosauridae
卞氏龙属 Bienosaurus
腿龙属 Scelidosaurus
敏迷龙 Minmi
南极甲龙属 Antarctopelta
结节龙科 Nodosauridae
甲龙科 Ankylosauridae
盾龙类的亚类
基础盾龙类
基础盾龙类形成了通往甲龙亚目和剑龙亚目的阶段,或者与甲龙亚目姐妹,而剑龙亚目更基础。这些是体型小到中等的恐龙,具有简单的原始板状物。有些被认为是二足行走的。其中大多数,如刺龙、盾龙、艾马龙和玉溪龙,都是来自北半球,分布在北美、欧洲和中国。
甲龙亚目
甲龙亚目中的主要群体是真甲龙类和副甲龙类。真甲龙类包括甲龙科和瘤甲龙科,以尾部大型骨棍为特征,身体笨重,几乎没有“颈部”。瘤甲龙科可能包括甲龙科的祖先,生活在中侏罗纪至白垩纪晚期,但没有尾部骨棍。副甲龙类是一群更基础的甲龙类,分布在冈瓦纳大陆,保留了更基础的特征,如更长更细的四肢,以及尾部的马夸伊特尔。
剑龙亚目
剑龙亚目包括剑龙科和华阳龙科,生活在中侏罗纪至晚侏罗纪。剑龙类有非常小的头部和简单的叶状牙齿,身上有一排排的板状物和/或刺,沿着背部中线和延长的背椎。板状物可能在热调节或展示方面起作用。
分类学与系统发育
盾龙类首次由诺普卡斯在1915年命名,并在1998年由保罗·塞雷诺定义为一个类群。盾龙超科首次由诺普卡斯在1928年命名,并在1986年由塞雷诺定义。欧裂足龙超科首次由塞雷诺在1986年命名,并在1998年由他定义。尽管在恐龙古生物学家中,分级分类法已经不再流行,但21世纪的一些出版物仍保留了使用级别的做法。大多数将盾龙类列为一个无级别分类单元,包含传统的剑龙亚目和甲龙亚目,尽管盾龙类有时也被归类为一个亚目,而剑龙亚目和甲龙亚目则被归类为次亚目。
“轮状龙”
轮状龙(Tyreophorus)是个无资格名称,由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在1929年所贡献,有时被列在恐龙之中。这可能是个排版错误;休尼原本要将不确定的化石归类于装甲亚目的未定属,但在印刷出版的过程中,印刷错误导致看起来像是休尼建立了新的属名Tyreophorus(这猜测由乔治·奥利舍夫斯基在1999年公布在Dinosaur Mailing List论坛上)。轮状龙这名词不被正式地使用。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