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芮河

芮河

芮河是泾水的一个较大支流。

主要介绍

芮河:是泾河的较大支流。《诗经·大雅》“公刘”篇有“止旅乃密,芮之即”之的记载。《尚书·禹贡》有“泾属渭”之载。据考历史上的汭水原指黑河,而现代的汭河实为阁川水。自明代以来,庆阳市多事,疆界迭变,传记紊乱,将阁川水误认为汭水,以讹传讹,传延至今。汭河在县境内流经长度为34公里,有支流15条,流域面积388.4平方公里,河床比降1/300。除铜城峡一带外,均系黄土区,植被差,年土壤侵蚀在4000吨至9000吨/平方公里范围内。年均输砂量262.4万吨。年均自产径流量2620万立方米,最高12立方米/秒,最低1.34立方米/秒。常水期水面宽40米,水深0.34米,流速0.56立方米/秒;洪水期水面宽290米,水深5.55米,流速5.56立方米/秒;枯水期水面宽32米,水深0.23米,流速0.36立方米/秒。

境内发现多处中原地区早期文明遗址,民国《崇信县志》记载,当时境内有“城池4座,古遗址8处,烽火台4处,名胜2处,寺观39处,祠宇22处,陵墓6处,牌坊4座,石碑57块,金石造像17尊,其它金石祭器20件”。还有大量的庙宇泥塑、壁画、四大石窟雕刻和墓碑、墓志铭等,既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又有重要的考古价值。其中,始建于唐朝贞元十三年的陇右节度使武康王庙,是甘肃省现存较早的古建筑,不但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而且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于家湾西周墓群,是甘肃境内最大的周文化墓群,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全国唯一一处十六国前赵时期墓地;有被誉为“中原地区第一槐”的关河古槐,有佛教圣树娑罗双(渭北唯一一棵)和千年古柏等。芮河流域文明的曙光——梁坡遗址,遗址位于祟信县城西北梁坡村西、汭河北岸二级台地上,分布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层距地表1.8至4.4米。暴露在断崖上的遗迹有袋形、锅底形灰坑和半地穴式白灰居住面房子。发现的遗物石器有斧、刀、、铲、凿、环、网坠等工具;陶器有尖底瓶、钵、盆、罐、瓮、豆、、纺轮以及制陶工具等。陶质以泥质红陶、细泥红陶、桔黄陶、灰砂红陶为主。纹饰有几何纹、弧线圆点纹、斜线纹、蓝纹、绳纹、锥刺纹等。梁坡遗址文化层堆积厚,内涵丰富,器形复杂,从采集和征集到的遗物看,此遗址包含有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庙底沟遗址类型以及齐家文化等遗存。

境内至今仍有仰韶文化、常山下层文化和齐家文化、先周文化和先秦文化等遗址多处。

仰韶文化遗址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发现而得名。崇信境内的仰韶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汭河(又作”芮河”,下文一律写作”汭河”,引文除外)和黑河两岸。根据出土文物考证,崇信县的仰韶文化又可分为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半坡类型即以在西安市半坡村发现而得名,年代约在前4800年~前4300年。主要有葫芦口尖底瓶、鱼纹彩陶盆、底钵等。庙底沟类型因在河南省陕县庙底沟村发现而得名,约在前3900年左右。主要有双唇口尖底瓶、花卉图案和鸟纹卷唇曲腹盆、曲腹小平底碗等。通过普查和发掘,崇信县的仰韶文化遗址有梁坡、张咀、寺沟、刘家沟、平头沟、姚家沟、圈马城、九功子、东坪、西塬子、庙台塬子、周寨等。遗址面积从一两万到数十万平方米不等,文化层堆积厚达一至数米。有半地穴式房子、窖穴等遗迹和一定的村落布局。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

仰韶文化处于原始的锄耕农业阶段,当时的人们采用刀耕火种、土地轮休的耕种方式。出土的石斧、石刀、石铲、石网坠、陶刀以及制陶工具等,都说明和反映了其经济形态属于一种较发达的定居农耕文化遗存,主要栽培粟、黍。而网坠的发现,证明在当时的村落附近,水域宽阔,水产丰富。

齐家文化遗址 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广河县齐家坪而得名。冶铜业的出现是齐家文化的一项突出成就。崇信境内的齐家文化遗址内未发现小件铜器,陶器造型以平底器为主,夹有少量的三足器和圈足器。典型器物有单耳罐、双耳罐、三耳罐、侈口罐、袋足鬲、镂孔圈足豆等,纹饰主要是蓝纹和绳纹。遗迹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白灰面居址”,这是建筑史上是一大进步。从征集和采集到的器物看,制陶业比较发达,经济生活以原始农业为主。所以说,越靠近东边的齐家文化受陕西龙山文化的影响越深,年代也越早。反之年代则越晚。

西周战国(秦)文化遗址 泾河流域是先周文化和先秦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崇信境内先周文化和先秦文化遗存非常丰富。

先周文化(或称早期周文化),指姬发(姬发)灭殷以前的周文化遗存。它是以姬姓的周人为主,吸收和融合了西北的各种文化,并有所发展的一种文化,始祖为不窋。据文献记载,周人的发祥地和早期活动的地方都在泾渭二水流域。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先周遗存是略早于太王时期的长武县碾子坡遗址,武功县郑家坡遗址和岸底遗址扶风县北吕周人墓地,甘肃崇信县于家湾周人墓地和香山寺墓地、九功塬子遗址等。其中于家湾墓地是甘肃省发现时代最早、埋葬人数最多的周文化墓群。为了进一步研究庆阳市地区先周文化的发展历史,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82年、1984年、1986年先后三次在于家湾发掘了一批先周和西周墓葬,数量达百余座。最大的墓葬有12平方米,小的不足2平方米,形制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周围有生土和熟土二层台,有的还有腰坑和殉葬奴隶以及马坑等。出土铜器有鼎、、、爵、、、戈、弓形器、镞、泡、铃等,陶器有鬲、罐、、纺轮以及大量的玉饰、蚌饰和海贝等。墓地内98%的墓葬为早期被盗,中型以上的墓葬盗洞多达4~6个。在一个不足2平方米的小墓内,清理出土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一鼎二簋。

于家湾墓地从先周到西周早期、中期,互相衔连而又有早晚之分,说明从早周古公亶父迁岐之后,此地依旧是周人在西北的一个重要聚落之地。迁岐后也并不意味着先周族势力在北方的消失,只是势力中心的南移。上述遗存证明,汭水流域曾经是周人居住和活动的地方。

在1987年文物普查中,在崇信县境内发现了多处春秋战国时期的秦文化遗存。其中以刘家沟、王河湾、关村墓群和平头沟、新崖湾遗址的收获较为丰富。出土器物有鼎、鬲、盆、罐、釜、、壶等。墓葬形制有长方形竖穴土坑和长方形竖穴洞室墓,葬式多为蜷曲特甚的屈肢葬(即大腿紧贴腹部),绝大部分为东西向(即头西足东)。其中刘家沟、王河湾等几处墓群出土带有”卤市”陶文戳记的陶器,为研究失考了二千多年的卤县提供了实物资料,也为考证崇信即汉代卤县所在地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