拦截卫星
拦截卫星是一种人造卫星,主要用于攻击敌方卫星或其他航天器。这类卫星具备变轨能力和追踪识别装置,以及各种类型的杀伤武器。拦截卫星的工作流程大致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地面站跟踪敌人卫星,测定其轨道,确定发射拦截卫星的时间;其次是将拦截卫星送入与敌星相近的轨道,并进行机动变轨靠近目标;最后是通过自身的爆炸、发射火箭、激光或高能粒子束等方式进行攻击。
历史沿革
发展现状
50年代,美国开始研制核导弹。它利用核导弹飞至大气层外,借助核导弹在高空爆炸产生的毁伤效应,击毁在外层空间运行的卫星。1959年美国首次进行高空核爆炸,利用核辐射、热辐射和电磁脉冲辐射等核爆炸效应能量,从事反卫星武器的试验。美国空军在1959年、海军在1962年,分别从B-47轰炸机和F-4幽灵II战斗机上进行过反卫星发射实验。1964年,美国部署雷神陆基反卫星核导弹。1965年,美国空军还制定过“载人轨道试验”反卫星计划,释放武器的方式包括轨道对地面和轨道对轨道。由于核导弹攻击敌方卫星时,也会导致己方卫星在通过核辐射效应区时受到伤害,因此美国从70年代后期,重点转向研制动能和定向能非核反卫星武器。1959~1986年,美国大约进行了36次反卫星武器拦截卫星以及与之有关的试验。
由于苏联的军事卫星大部分在地球低轨道上,而且每年要发射近百颗,故反应迅速、成本不高且可大量部署的挂载于F-15战斗机上的机载反卫星导弹方案成为美国的最佳选择。
试验情况
美国的F-15挂载反卫星导弹拦截飞行试验情况
试验时间 试验要求 试验目的 靶标 试验结果
1984.1.21 导弹未带末制导
红外寻的拦截器 考核战斗机发射系统和
导弹助推器性能 空间一个点 成功
1984.11.13 导弹带末制导
红外寻的拦截器 检验拦截器红外探测装置
捕获、跟踪目标的能力 一颗恒星 部分成功
1985.9.13 导弹全系统 验证反卫星导弹的制导
技术和破坏机理 550公里轨道上
的P78-1卫星 成功
1986.8.22 导弹全系统 验证红外导引
头的热敏性能 一颗恒星,比前次
更接近地平线 成功
1986.9.30 导弹全系统 验证红外导引头捕获
和跟踪目标的能力 一颗恒星,比第四
次更接近地平线 成功
结构性能
空基反卫星拦截器
美国的直接上升式反卫星动能拦截弹的主承包商是沃特、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该型号1975年开始预研,1977年进入方案阶段,1980年进入工程研制阶段,1981年完成导弹的全尺寸工程研制,1982年进行了红外探测器组件试验,1983年进行了地面模拟试验,1984~1986年共进行了5次飞行试验。详细试验情况见表2。
该导弹由两级固体火箭和动能杀伤拦截器组成,弹长5.43米,弹径0.5米,翼展0.75米,制导体制为惯导+红外自动寻的。动力装置的第一级采用波音公司近程攻击导弹(SRAM)固体发动机的改型,重782公斤,推力33千牛,工作时间33秒,装有三片固定翼和两片控制翼;第二级采用沃特公司的牵牛星Ⅲ型(Altair-Ⅲ)固体发动机,重445公斤,推力26.9千牛,工作时间27秒,装有惯性制导系统和旋转平台。沃特公司的动能杀伤拦截器连同释放装置安装在第二级前端的转台上。导弹总体布局见图1所示。
动能杀伤拦截器为圆柱体,杀伤机制是利用高速飞行的动能,进行直接碰撞摧毁目标。该拦截器长33厘米,直径30厘米,重15公斤,末制导采用长波红外自动寻的。它装有8个微型红外望远镜,把目标的红外辐射集中到位于拦截器中央的长波红外传感器上,由此提供目标与拦截器的视角信息,通过激光陀螺仪的惯性基准和微处理机计算,从而得到制导指令。它控制外侧圆周上的64台固体酒精姿控发动机,适时脉冲点火,在与拦截器飞行方向垂直的方向喷气,提供为命中目标作机动飞行时所需的横向推力。拦截器结构见图2所示。
该拦截器的作战高度在1000公里以下,接近目标的相对速度为10~14公里/秒。反卫星导弹必须和美国空间监视系统以及位于科罗拉多州夏延山的北美空军航天司令部空间防御作战指挥中心协同作战。其作战过程如下:
装载反卫星导弹的F-15战斗机接到攻击命令后,由地面支援装备装订目标数据,在预先装定程序的导引下,在预定时间进入发射区域后加速,然后转入陡直爬升飞行。当爬升到10~15公里时,导弹飞离母机,靠第一级火箭推升至大气层外缘,待火箭燃料燃尽后,再用第二级助推火箭推近至目标。根据卫星的不同轨道,飞机可处于水平直线、亚音速飞行状态下发射导弹,也可在爬升、加速到超音速状态下发射。发射后导弹自主飞行,当第二级发动机关机,抛掉整流罩盖后,姿控发动机控制拦截器以20转/分的速度旋转,以稳定姿态。冷却装置使红外传感器处于低温工作状态,以保证其灵敏度。当红外成像探测器捕获到目标后,拦截器与导弹的第二级火箭分离,由激光陀螺导引飞行,并不断修正飞行弹道,直至与目标直接相撞。
该导弹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可机动飞行、反应时间短、命中精度高以及发射费用低等特点,给早期探测和预警带来困难。在一般作战条件下,F-15战斗机的飞行半径为2500公里;如进行空中加油,飞行半径可达7500公里;如用于舰载,可将这种导弹带到几乎地球的任何地方,为适时选择目标、发射时机和地点提供便利。因此该弹的生存力高。
天基反卫星拦截器
智能卵石拦截弹是最新的天基动能杀伤反卫星武器。它从航天器上发射,依靠火箭发动机推进高速动能杀伤拦截器直接碰撞目标,要求有很高的制导精度,通常在不受空气阻力影响的外大气层空间才有可能实现。该弹由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于1988年8月开始研制,1990年首次进行亚轨道拦截空间飞行目标的试验。它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的特点,主要由导引头、高精度制导系统(包括广角成像装置、微型集成弹上计算机、激光雷达等)、惯性测量装置、数传通信系统、推进系统和弹头母舱组成。外大气层智能卵石拦截器高度1米,直径10~13厘米,净重只有几磅(1磅约合0.454公斤)。它采用可见光和紫外线传感器,制导探测用的高分辨率宽视场摄像机具有实时图像处理的能力,光学探测器探测距离远,可以看到数千公里外建筑物大小的目标。它的硬件处理信息的能力相当高,相当于1台Cray1超级计算机,有一定的智能水平,中后部装有径向发动机和多台推力器,以实现快速控制。推力器从发出点火指令到达到最大机动的响应时间已达毫秒级,加速度达10g,机动速度达600米/秒以上,可以满足碰撞杀伤卫星的要求。
为保证制导精度达到足以使拦截器本体直接碰撞卫星的杀伤效果,智能卵石设有伞型杀伤增强装置。这种装置是折叠并可以径向展开的伞状结构,金属伞展开后迎着近于法线方向与卫星目标相撞,可增大碰撞面积。它采用穿透与冲击两级杀伤机理相互补充,以提高杀伤概率。冲击机构是一个增强聚脂薄膜板,穿透机构则是分布在薄膜上的小球。这个可膨胀的聚脂薄膜与高密度小球组合使用,可达到穿透和压碎卫星结构、碰撞毁掉关键附属部件的目的。
美国还曾设想把动能杀伤拦截器装在德尔它和大力神运载火箭上,使它能达到地球同步轨道的高度。为对付中、高轨道的卫星,还设想过用地方武装导弹和UGM-96A弹道导弹潜地导弹的运载工具来运载反卫星导弹并攻击多个卫星的方案。
80年代中期,针对苏联反卫星武器的优势,美国防部在1986年提出一项应急计划。该计划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一个卫星截击系统,即从航天飞机上发射多个小的自行推进的微型截击卫星,由其自身装载的红外导引头导向目标。这些导引头利用卫星金属周围空间的温度差来工作。二是增加卫星的抗干扰和机动性,以避免被拦截,如利用星载干扰机和可投放的空基干扰机,释放箔条、热诱饵弹和雷达吸收层等,保护美国卫星。同时还研制了雷达和红外告警信号接收机,安装在卫星上,在敌方卫星接近时发出早期告警信号,使它有时间进行机动以避开敌卫星。该系统具有逃过一次攻击的手段,并在万一失效时通知地面控制站,以便能够把备用的卫星立即发射送入轨道来代替失效的卫星。
80年代末,美空军制订的反卫星武器计划,除研制地基反卫星激光武器外,还要求继续进行F-15战斗机攻击空间真实卫星的试验。通过采用新发动机,将反卫星导弹的作战高度提高一倍,方案是分别用推力更大的潘兴Ⅱ弹道导弹的发动机和推力更大的助推器代替反卫星导弹的第一级。
1990年美国防部根据《国家空间政策》中“美国将研制和部署包括动能和定向能武器的一种广泛的反卫星的能力”的要求,批准一项新的反卫星武器发展计划,并在陆军战略防御司令部组建三军联合反卫星武器办公室。该计划包括研制地基动能反卫星武器和定向能反卫星武器,并要求三军联合研制,因为在反卫星作战中,三军可以协同作战。联合操纵空间监视探测系统,将有利于反卫星武器的研制与发展。该计划表明,美国的反卫星计划开始向多种武器并存、多个军种同时参与的方向发展。
作战应用
除了反卫星动能拦截器外,美国的航天飞机、空间站、在研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机载动能武器系统和轨道炮也具有反卫星的能力。美国为提高军事卫星的生存能力,在其第六代成像侦察卫星(先进锁眼-11和长曲棍球)和第三代国防支援计划导弹预警卫星上,采取防核效应加固和防激光保护手段,增加了防碰撞探测器,同时增强了机动变轨能力。
据日本媒体报道,为了应对朝鲜发射的卫星经过日本上空,日本已部署了两艘搭载有“标准三型”拦截导弹的驱逐舰队,随时准备实施拦截。日本防卫大臣滨田靖一在2009年3月31日的记者会上说,为使导弹防御系统能进行更加有效的防卫,日本正在与美国进行密切合作。
先海基后陆基进行拦截
报道称,日本已经分别在驱逐舰上部署了海基型“标准三型(SM3)”防空导弹和陆基型“MIM-104防空导弹三型(P3C)”地对空导弹。在装备有“宙斯盾”作战系统的驱逐舰上部署了海基型“标准三型(SM3)”防空导弹,这种导弹采用热导技术探测目标,可以在目标的预定轨道上等待,一旦发现可疑目标,便将其击落。如果海基标准三型导弹拦截行动失败,雷达将引导陆基爱国者三型导弹实施第二次拦截,击落目标。
那么,日本击落朝鲜导弹的可能性有多大呢?日本前防卫大臣久间章生曾在2007年的一次演讲中夸口称:“日本目前部署的拦截导弹拦截来袭目标的成功率为99%。”
据悉,日本海上自卫队已经对海基标准三型导弹进行了两次测试,但只有一枚拦截成功。而过去6年中,美国海军完成了15次拦截测试,其中有12次取得成功。日本防卫省一名官员表示,海基标准三型导弹和陆基型“MIM-104防空导弹三型”防空导弹相结合,能够大大提高日本拦截攻击导弹的几率。
报道说,日本最终是否会发射导弹实施拦截,选在什么时候发射拦截导弹,是否能够拦截成功,这一系列问题都取决于朝鲜。如果朝鲜发射的是“光明星2号”通信卫星,它将从日本上空250公里的地方飞过。而海基标准三型导弹的最大拦截高度超过500公里,理论上说,将其击落不成问题。但是如果朝鲜发射的是“大浦洞2号”弹道导弹,其飞行高度可以达到600公里到1000公里,海基标准三型导弹将失去作用。
日本官员表示,日本仍需时间来判断朝鲜发射的是导弹还是卫星,最终的判断依据将是发射物体上升的角度。
日本国会坦言要朝克制
日本国会参众两院先后通过决议,要求朝鲜在发射弹道导弹问题上保持克制。决议称,朝鲜的发射行为是损害东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的行为,日本对朝鲜宣布将进行发射表示坚决抗议。决议还要求日本政府与其他国家一道为使朝鲜停止发射而继续努力,同时要求朝鲜“认真倾听国际社会的声音”,停止发射行为。综合
朝鲜宣称不怕日本拦截
如果胆敢拦截,朝鲜将“动用最强有力的军事手段反击”
朝鲜中央通讯社发表文章说,朝鲜不怕日本拦截其即将发射的“光明星2号”试验通信卫星。
文章说,日本把朝鲜发射卫星称做对其的“威胁”,千方百计地阻挠朝鲜发射卫星,甚至声称要加以“拦截”,这是“失去理性的冒险行为”。文章说,如果日本胆敢拦截,朝鲜将视其为日本对朝鲜“发动再次侵略的炮声”,将“动用最强有力的军事手段摧毁其所有拦截装备及其巢穴”。
文章认为,日本在朝鲜发射卫星问题上的举动另有目的,其一是破坏六方会谈,拖延朝鲜半岛的无核化,使其实现核武装的野心合法化;其二是在国内鼓吹军国主义,并转移民众对日本腐败政治风气的视线。
据报道,日本政府召开安全保障会议,决定启动针对朝鲜发射物的拦截计划。日本政府称,拦截计划是针对发射万一失败后发射物落入日本的情况。
参考资料
鲁棒H2/H∞.百度学术搜索.2024-10-28
连续小推力拦截卫星攻击轨道的优化.百度学术搜索.2024-10-28
逆轨道拦截卫星轨道设计与优化.百度学术搜索.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