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练江

练江

练江,又名徽溪、西溪,或练溪,为钱塘江上游干流新安江主要支流之一,位于左岸,发源于黄山之东麓,由丰乐河,富资江、布射水、杨之水(练河)4条河于歙县汇合后始称练江,至浦口入新安江。为一扇状水系,练江的主干为杨之水(又名练水),先后纳双源河、临溪河来水。以杨之水为正源,流经安徽省绩溪县、歙县,汇入新安江,河长65公里,流域面积1576平方公里,占新安县江流域(安徽境内)面积的24.4%。

干流概况

河道走向

练江又名徽溪、西溪,或练溪。爱新觉罗·旻宁七年(1827年)《徽州府志》引《大清一统志》记载:"环绕郡城扬之、布射、富资、丰乐四水,分派合流,直泻如练,而抵于城南,平衍停蓄,竟川含绿,是名西溪"。练江以扬之水为其正源,扬之水又名东河。源流双岭水发源于绩溪县东北龙丛源林区的黄花尖(海拔974米)西麓,自里双岭下起,东南流,经板桥至大丘田,穿杨溪源峡谷,于杨溪左纳由丛山关来汇之水;折西南流,至际坑口右纳际坑源水,至郎家溪右纳王家源水;进入绩溪小盆地,至县城北,右纳乳溪水。绕县城东南侧,于城南右纳翠溪源水,经雄路至浦川,右纳大源河(大源河集水面积164平方公里,河长48公里),至临溪左纳登源河(登源河集水面积180平方公里,河道长55公里);临溪以下,河床渐宽且深,至江村环进入歙县境内,至口右纳双竦河;至平溪右纳眉川河;进入桂林小盆地,至东山营,右纳布射河(布射河集水面积91平方公里,河道长41公里);至歙县徽城镇下葛塘,右纳富资水(富资水集水面积87平方公里,河道长35公里),至河西桥右纳丰乐河(丰乐河集水面积190平方公里,河道长64公里)。河西桥以下为练江本干,折东南流,流经太平桥、渔梁坝、紫阳桥、车轮湾,至浦口区新安江汇合而注入新安江。

总流域面积1492平方公里,河道全长75公里(一说练江长65公里,流域面积1576平方公里。另说江道长66.5公里,流域面积919.96平方公里),其中本干仅6.65公里。亦有本干自临溪起算之说,临溪至浦口长50公里。

河道特征

源头双岭水穿流于峡谷之中,河床质为岩石,河段长10.8公里;扬之水上段绩溪县境,长36公里,河床质为岩石,上口宽50米,底宽45米,洪水深5米,枯水深0.3米;下段歙县境,长18.6公里,河床质为砂,上口宽173米,底宽165米,洪水深8米,枯水深0.8米,比降1.23‰;练江本干6.65公里,河床中左岸多为岩石,右岸多为沙滩,上口宽146米,底宽63米,洪水深12.7米,枯水深0.5米。正源扬之水自绩溪的丛山关至歙县县城,有皖赣铁路、芜屯公路时左、时右平行通过,绩溪境就有大小公路桥8座,铁路桥4座跨越河道。

水文特征

练江历史最大流量为渔梁站1969年7月5日6630立方米每秒,最小为1958年7月31日的1.12立方米每秒;历史最高水位为渔梁站1969年7月5日的120.74米,最低为1958年7月30日的109.92米。多年平均流量39.2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2.36亿立方米,年输砂量39.2万吨(渔梁水文站测),河床淤积砂卵石。

主要支流

练江的源流有四:

丰乐河(河),源出黄山南麓,正源浮溪,出 黄山云门峰;西源阮溪,出黄山兴岭;东源漕溪,出黄山黑门尖。浮、阮二溪在歙县境内雅口桥汇合,流至三口,接纳桃源河水,流至洽舍与流至西山的漕溪水同汇入于丰乐湖,金竺、张村、容溪等水分别在洽舍、牛头口、容溪村附近入湖;过坝湖水在新石川接纳溪水,在坑上接纳坑上水,至引水坝分为三支:一支沿南干渠流入本县西溪南和休宁县徽光乡各支、斗渠;一支沿北干渠流入本县西溪南、潜口、岩寺镇郑村镇、富堨、徽城各乡镇支、斗渠;一支过引水坝沿故河道流入昌堨、条堨、雷堨、吕堨、鲍南堨五大古堨支、斗渠。并在岩寺纳煤岭河(古颖溪)水,在甸川纳唐模河(古檀干水),在西溪南纳灵金河(古大、小姆堨水),再东流至县城河西与富资、布射、扬之三水汇合而称为练江。河道长78.3公里,宽57—89米,坡降3.73‰,流域面积514平方公里,年径流4.06亿立方米,河床淤积砂、卵石。

富资水(河),源出黄山黑门尖、上扬尖等山峰南麓,有丰、防二源。丰源出上扬尖,至小石门纳白蛇溪,再经岩源、上丰至丰口与防源汇合;防源出黑门尖,至许村纳前溪,至下蒲田纳塔山水,至丰口与丰源汇合。流经富堨至沙溪,纳白沙河,流至呈坎镇县城附近与布射、扬之、丰乐等水汇合而称为练江。河道长37.75公里,宽32—33米,坡降5.15‰,流域面积211.54平方公里,河床淤积砂、卵石。

布射水,源出黄山上扬尖东南麓,流经大谷运至双河纳跳岭河水,再经歙县黄村、宋村、岑山至县城附近与扬之、富资、丰乐等水汇合而注入练江。河道长40.10公里,宽25—40米,坡降7.5‰,流域面积90.89平方公里,河床淤积砂、卵石。

扬之水(又名练水、扬之河),发源于绩溪县境内,有三源。正源龙耸源,源出龙耸山;西源大源,源出大会山;东源登源,源出古大鄣山逍遥岩。三源于临溪汇合,经江村环入歙县境,至竦口纳双竦河,至丰溪纳湄川,再经桂林市、殷家村、吴山铺在歙县县城附近与布射、富资、丰乐等水汇合而注入练江。歙县境内河长18公里,流域面积68.1平方公里,河宽165—173米,坡降1.23‰,多年平均流量16.9立方米/秒,年径流量5.34亿立方米(1956—1960年良干站测),河床淤积砂、卵石。

水利建设

水库

丰乐水库丰乐湖)位于徽州区岩(寺)黄(山)公路 东侧,是为水利而建设,于1976年竣工的人工湖。大坝建在丰乐河上,蓄丰乐水而成湖。由岩寺镇乘汽车去黄山市,用不着半小时便来到水库坝前。混凝土双曲薄拱坝雄峙于两山之间,坝高54米,坝顶弧长214.7米,坝底弧长81米,顶宽2.5米,底厚12.5米。右岸有泄洪隧洞,左岸有发电隧洞,装机6400千瓦,年平均发电两千万度。库容8400万立方米,可灌溉面积11万亩,每年养鱼20余万尾。丰乐湖不仅是一项水利建设,而且也是徽州区的一个旅游景点。丰乐湖钻山越谷几十里,几与岩黄公路结伴同行,湖面狭长,深嵌峡谷中。沿岸风景优美。

东风水库,在绩溪县县尚田乡舒家庄,集水面积0.95平方公里,引水2.1平方公里,总库容315万立方米。大坝高28米,坝顶长86米,顶宽6米。大坝上游面为土方填筑,干筑块石护坡;下游面干砌阶梯石坝。坝左设溢洪道,开敞式宽顶堰。库址位于扬之水支流际坑源头,灌区在板桥河上游和徽水河上游支流两岸,于分水岭处开凿长124米的隧洞,设转动圆盘闸门控制的放水涵洞。

灌区

丰乐灌区包括西北低山丘陵区的宽缓盆地,延及休宁县,灌区土地面积136平方公里。灌区工程主要有二坝,南北干渠和二坝电站,是丰乐水库的最大配套工程。设计总工程量160.75万立方米土石方,总投资额605.73万元,灌溉面积11.2万亩。至1987年,共完成土石方102.38万立方米,占设计总工程量的63.7%,完成投资金额473.64万元,占核准总投资金额的78.19%,通水灌溉面积4.5万亩,占设计灌溉面积的40.18%,已与条龙堨、雷堨、吕堨、鲍南堨连成灌溉网络。

堨塘

绩溪县境内,至20世纪80年代,支流大源河上有889座,灌溉100亩以上的有:碓堨、洪家源堨、高圳、下高堨、石堨、中渡桥堨、鹅堨等。杨之水上有1619座。灌溉100亩以上的有:水电站堨、堨下堨、杨柳村堨、板桥堨、汪堨、东龙堨、翚堨等。

呈坎镇境内,主要有:

鲍南堨,位于岩寺镇附近丰乐河上。东晋咸和二年(327),新安知府鲍宏倡建。初为木桩石坝,干渠自岩寺镇潜山下入口,流至路口分南、北两支渠,北支渠经梅村至后村,南支渠经下路口、鲍屯、上市、大址村、向呆、迤北穿衮绣桥至黄屯(潭)出口。灌田3700亩。明朝以后屡废屡修,灌田不到2000亩。建国后,将北支渠延伸至下市,南支渠延伸至七里头。1968年,兴建岩寺电厂,将木桩石坝改为浆砌块石坝,长100米,高1.5米,升高水位0.5米。灌田面积增至4500亩。

吕堨,位于西溪南附近丰乐河上。梁大通元年(527),新安内史吕文达倡建。分南、北两渠,灌田4900亩,北达堨田,南及岩寺。清末南北两渠灌田5000余亩。历代屡坏屡修十余次。民国期间洪水毁石坝,群众用炭篓装河卵石堆砌成临时性软坝,因渗漏严重,灌田减至3700亩。1951年10月,投入民工2.9万余个劳动日,投资2.56万元,完成土石方3097立方米,将软坝改为木桩石坝,整修老渠并延伸支渠5公里,建涵洞15处,使灌溉面积增至5700余亩。抗旱效能由20天不雨不旱提高到60天不雨不旱。随后又修筑6次,将渠道裁弯取直,筑防洪墙一垛,防洪堤160米。现坝长120米,高1.2米。总干渠长1.2公里,渠首平均流量1立方米/秒,雨量充沛期1.5立方米/秒,干旱期0.2—0.3立方米/秒。南北干渠各1条总长10公里,支渠9条总长8公里,斗渠138条总长20公里,大小分水闸157个,泄水闸5个,小渡槽19座,防洪堤2条各长160米,防水墙一垛,生产桥30座。灌区内建有电灌站3座,灌溉面积7500亩。

庆丰堨,位于牌头村附近扬之河上。明洪武元年(1368)洪庆仁创建。初为木桩坝,自高兴渡头引扬之水,经桂林大街、潭石,至黄荆渡复入扬之河,灌田2000余亩,清咸丰同治年间堨坝倾,水圳壅塞。光绪二十年(1894),化了1500银元未将堨坝修复。光绪二十六年冬,黄宾虹主持堨务,筹款续修,次年竣工,荒田全部垦复。民国期间,灌区流行血吸虫病,人口锐减,设施失修。1965年8月动工修建,县财政补助11.2万元,社队自筹2.27万元,投工2500个,完成土石方1.63万立方米。新修的庆丰堨为砂浆块石结构,坝高1.3米,比原坝提高0.8米,坝长165.5米。干渠自高兴渡经桂林大街至小马路长2.5公里,支渠三条,均由小马路分流至黄荆渡,总长5.5公里,灌田3000亩。

富堨(联村堨),位于富堨附近富资河上。隋义宁二年(618)沙溪凌姓家族建造。唐初凌姓在富堨村边的富资河上创建隆堨,灌田500亩。宋元间汪姓迁入富堨后,由汪姓筑堤,凌姓疏渠,渠道经富堨村后街至沙溪村,灌田600亩。1982年6月洪水,富堨毁坏,隆堨全毁,遂将隆堨灌区并入富堨,兴修加固,疏浚延伸老渠,另辟新渠。富堨现为浆砌石坝,长150米,高2.4米,干渠6公里,支渠3条,总长1.4公里,灌田1841田。

昌堨,位于琶村丰乐河上。宋代莘墟村吴大用、余希亮捐资兴建。引丰乐河水经谷山、田干、里干、莘墟、下诧、光、田里至余家山,灌田4000亩。清同治八年(1869)修复后,仅灌田2000亩。1973年改筑混凝土硬壳坝,高1米、(比原坝提高0.3米)、长140米,干渠长6公里,支渠19条总长12.5公里,斗渠41条总长14.4公里,灌田2800亩。

条龙堨(桥堨),位于琶村丰乐河上。明正德元年(1506)西溪南吴姓兴筑。由新桥口引丰乐水经石桥至雷堨,灌田1200亩。1953年重建,投资3.69万元,为木石混合坝,长120米,高1.2米,干渠长1公里,支渠2条总长4公里,斗渠45条总长50公里,灌田3000亩。

雷堨,位于西溪南丰乐河上。南宋祥兴元年(1278)程迁率子8人兴建,灌田1700余亩。1967年重建为木桩石坝,长120米,高1.4米,干渠长6公里,支渠7条总长11公里,斗渠12条总长8公里,灌田2200亩。

长湖堨,位于丰瑞里布射河上,明初江村、丰瑞里、承狮三村合筑,灌田800亩。现有干渠3条总长6公里,支渠13条总长3公里,灌田842亩。

小姆堨,位于郑村丰乐河上,南宋郑绍兴建,灌田200亩。现为条石坝,高3米,干渠0.5公里,支渠17条总长12公里,斗渠39条总长6公里,灌田500亩。

惠化堨(七姓堨),位于富堨乡徐村。宋代宋、汪、仰、路、王、赵、姚七姓合建。渠起沙溪,经徐村、宋村、仰村、新村至万年桥头。1969年7月5日洪水毁坝。1974年建电灌站一座。今丰水期栏河引水灌田;涸水期开机提灌,灌田700亩。

塞堨,位于富堨村富资河上。明代建,灌田430亩。1967年筑为浆砌石坝,高2.8米,干支渠总长4.5公里,灌田500亩。

大姆堨,位于棠丰乐河支流上,清康熙鲍庆泽修建。现为条石坝,长40米,高3.5米,干渠4公里,支渠2条各长1公里,斗渠4条各长1公里,电灌站1座,灌田600亩。

航道航运

绩溪县境内主要有:临渔航道,练江上游临溪至歙县渔梁称临渔航道,全程22.5公里,县境内3公里。沙石河底,水流急,续航可达淳安县杭州市。明弘治十二年(1499)重建渔梁坝后,河道渐淤砂石。清中叶上水抵临溪,通10吨木船。民国初平水深2米,河宽30至100米,窄处,3至5米。航道上,有数道碓堨,堨下多浅滩,疏2至3米宽港道,三五人打帮通行一船。枯水期船带木板,拦水入港道。上水背纤,通1.5吨木船,2至3天抵临溪。下水可载3吨,半日到渔梁。民国24年(1935)后河砂淤积加剧,失于疏浚,只春夏间通小木船。湖临航道,登源河下游湖里至临溪,水程10余公里,通航至清末。民国迄建国初,小船通至显,约6公里。华临航道,扬之河下游华阳镇杨柳村至临溪,水程10余公里,通航至民国初年。

歙县境内,民国以前,练江(徽城—朱家村)通行木船8公里。此外,练江上游丰乐河可自县城通航至西溪南,富资水可自县城通航至富堨、丰口,扬之水可自县城通航至绩溪县的临溪高丰。丰乐、富资、扬之等河的木帆船航线,由于河道淤塞,均为公路、铁路运输所代替而停止。

流域概况

地貌

上游绩溪县境,是练江上游,含中山、低山、丘陵区。主要山脊走向及盆谷延伸方向,大致呈南西或北东向。地貌单元多种多样。河源市地带为中山区,主峰海拔1000米以上山地,分布于东部的大障山、西部的大会山和中部的徽山。山谷幽深、蛇曲,有仁门峡谷、大障峡谷、逍遥峡谷、桐源峡谷、山云峡谷、黄柏凹峡谷和翚溪峡谷等。往下游先为低山区,主峰海拔500米以上,最低海拔400米。分布在中山的外延地带。谷深一般为200至400米,有大源峡谷、王家源峡谷、扬溪源峡谷、龙丛源峡谷、兵坑源峡谷、戈溪源峡谷等。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多数为海拔300米左右。由砂岩页岩及中粗粒花岗石组成。红壤为主,多农业植被,旱园地遍布。部分丘顶呈龟背竹形或浑园形,坡度小,表层风化壳多处可见。在较高地带,冲沟发育,流水旁蚀显著,溪流两侧有少量冲积、洪积物堆积。盆谷,主要分布在沿河地带。经地壳运动而断陷或下降地带,成为流水汇集、流经之地。流水长期冲刷、侵蚀,地势变低、拓宽,夹带泥沙大量沉积而形成河漫滩,渐演变成阶地或洪积扇,并不断扩大,彼此连接,最后成山间盆谷。盆谷外缘多与低山或中山交接,较大盆地有华阳盆地、芦昆常盆地、荆州盆地、伏岭盆地、胡家盆地、板桥盆地和头洪积扇、翚溪洪积扇、平银洪积扇等;较大谷地有登源河谷地、金沙河谷地、孔灵谷地、龙溪河谷地等。

下游歙县境内,地处皖南山区,境内雄峰挺拔,峻岭逶迤,丘陵起伏,溪谷纵横,地貌多样,有黄山山脉高耸于西北,天目—白际山脉屏障于东南,并以新安江、新安江谷地和练江谷地为两大山系的接合部。主要地貌类型有:中山。有黄山浙江天目山白际山三个中山地形区,分别分布境内西北、东北、东南部与邻县交界地区,区内地表切割强烈,山坡陡削,岩石交错,沟壑纵横,山高谷深,山顶多呈尖形,谷底多呈V形。山体由花岗石流纹岩安山岩砂岩千枚岩等岩石组成。低山,海拔高635—1000米,相对高300米以上。起伏度较大的低山,主要分布中山外围地区,山体陡峻,岩石组成与中山相同,起伏度较小的低山,主要分布于山地向丘陵或盆地的过渡地带,山体较小,坡度较和缓,岩石组成有花岗岩、浅变质岩、砂岩、石灰岩,总面积166.56平方公里。高丘陵,海拔高635米以下,相对高200—300米。主要分布于低山外沿和盆地、谷地内侧。由砂质千枚岩、千枚状砂岩碎屑岩类组成,丘顶呈钝尖形,保持一定丘脊方向,一般坡度在30度左右。低丘陵,海拔高550米以下,相对高小于200米,主要分布于山间盆地、谷地内侧和底部,岩石组成以浅变质岩、石灰岩、红色砂砾岩为主,呈东西向展布,丘顶平缓,剥蚀强烈,多呈浑圆状,局部裸露,坡度小于20度。谷地,海拔高一般低于200米。多呈带状分布,练江谷地有112.50平方公里,地处于江南古陆中的凹陷盆地,由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组成堆积物的基底,河谷深切,底部常见基岩出露,河两侧为冲积砂砾和多期堆积物组成的多级阶地。

气候

上游绩溪县境内位于北纬30°附近,东距东海160余公里,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多山,地势较高。受地形影响,与同纬度平原地区相比,气温较低,降水较多,日照较少,风力较弱,且表现出垂直分异。春季气温回升快,雨日多;秋季气温下降快,雨日少。春、秋两季短,实为冬、夏之过渡性季节。

下游主要在属亚热带北缘山厚型季风湿润气候。春季,从3月16日至5月20日,历期66天。季内,风向、气温多变,乍暖还寒,忽阴忽晴,是天气变化最多的季节,这是南北冷暖气流强烈搏斗,时进时退,形成拉锯局面的结果。据多年气象资料分析,初春时,太平洋暖湿气流即开始从南向北挺进,形成春暖花开时节,但北方冷空气还在频频南下,常在春分清明节前后排挤暖空气,形成“清明时节雨纷纷”的低温阴雨气候。夏季从5月21日至9月25日,历期128天。季内,温度逐渐升高,暖湿气流控制,梅雨显著;进入盛夏后,天气炎热,大范围降雨很少见,多偏南风和局部雷阵雨,高温湿润,是植物、农作物生长最旺盛的季节。个别年份,暴雨集中,形成洪灾,或者持续干旱高温,形成旱灾。秋季从9月26日至11月20日,历期56天。季内,温度虽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春温1—2℃,大多属秋高气爽、多晴少雨天气,气温相对稳定。平均雨量只占全年雨量的14%,雨日只占全年雨日的20%,有利于农作物的扬花结子和收获。秋凉以后,因受太阳回归影响,常有“九月重阳节”和“十月小阳春”的返温天气;又因冷空气开始南下,也有秋风萧瑟、秋雨绵绵的秋分寒天气。冬季从11月21日至次年3月15日,历期115天。季内,北方冷空气南下,温度急剧下降,历年12月气温下降幅度为5.9℃。历年季平均气温为5.6℃,零度以下的天数为12天。总趋势是冷空气占上锋,气候少雨寒冷,多西北偏北风,大雪奇寒和干风冷冻多出现在三九寒天。

城镇

绩溪县城,驻华阳镇,清乾隆《绩溪县志》载,华阳镇“汉置,今邑皆其故也”,自置县至今为县治所在地。它位于县境中南部,扬之河自东北向西南流贯全境;面积33平方公里。北部、东部为低山,西部、南部为丘陵,中为盆地。境内为绩溪主要工业带,有机械、链条、水泥、化肥、缫丝、织绸、建材、服装、家具、印刷、徽墨等县、镇企业774个。皖赣铁路、芜屯公路纵贯并行,县乡公路四面辐射,交通便利。为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县城座落翚溪河、乳溪河注入扬之河之交汇处。宋乾隆五年,即李煜六年(967),始建城垣。城池呈卵形,北枕五龙岭,南俯隆()田,西跨观山、马山,东临扬之河。中共绩溪县委会、县人民政府、县人大、县政协驻北大街。镇人民政府驻环城东路。

歙县县城,驻徽城镇,位于县中部,地处山水聚合之地。其东面倚山,北西南三面临水,东部为古县城,系山间小盆地;西部为古府城,以斗山、长青山(即乌聊山)与古县城相隔。丰乐、富资、布射、扬之四水在此汇合而为练江,再东流注入新安江;问政山脉自此逶迤向东,与浙江天目山相接。城址“山溪之险,天造地设”。徽城历史悠久。据唐《元和郡县志》记载,东汉末年,乌聊山有毛甘故城。汉末至隋,未见有变更县治驻地的记载。隋末义宁中汪华起兵保境,将郡治自休宁县万岁山迁此,并在毛甘城故址筑郡城。

此后,至清末的近1300年中,一直为郡、州、路、府城,而县治则附郭无城将近1000年,直至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知县史桂芳倡筑县城,至三十九年建成。县治始不再附郭。建国后,为便利交通,府城的大、小北门、德胜门,县城的紫阳门、玉屏门已先后拆除,唯有府城的潮水西门及其月城门,县城的新安、问政二门尚存,府、县城垣,尚部分保留。1979年以后,为保护古城,在城西建设新区。民国21年(1932)始设镇,镇下设保甲。32年府城设阳和、中心、黄山市、北街、斗山、南街、西街7保,县城设上路、新民2保,城外设西关、北关、古关3保。建国后,废除保甲制,镇下设街道,1950年,府城设西南、中和、新北、斗山4街道,县城设新路1街道,城外设西关、北关、中街、南宫市、新安5街道,以及问政1个行政村;1958年,改镇为公社;1965年,恢复镇建制。

名胜

龙川胡氏宗祠,在绩溪县瀛洲镇大坑口村南。大坑口古称 龙川县。宗祠始建于宋,明嘉靖间重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重修。聂氏宗祠占地1564平方米,长宽比例2比1。祠前广场、望柱、栏板、旗础石和阶地坪均花岗石。南向,照壁隔龙川河,左右置青石板桥。三进七开间。前进门楼重檐歇山式,戗角8只,台阶5级,面宽22米。仪门高2.3米,共阔3.4米。门前石鼓、石狮对峙。门楼前后向有10根方石柱、5根月梁和4块额枋。门楼后天井进深13.77米,阔13.10米。东西廊庑各有12根方石柱架,24根月梁。越天井登4级台阶为中进——祭典正厅,进深17.47米,阔22.16米,顶高9.3米。14根围粗1.66米银杏圆柱和大小12根冬瓜梁构成屋架。圆柱由莲花形枣木柱櫍和8边形石承顶。东、西序各12扇高3.68米落地隔扇门。上首原有24扇,今存半数。后进享堂上下两层,前有狭长小天井,东西两廊现存高2.65米落地隔扇门24扇。门楼上原悬明代文徵明手书“龙川胡氏宗祠”匾额;正厅前原悬匾额“宗祠”2字,落款为“嘉靖丁末年光泽王”(嘉靖帝叔父)。正厅前原挂木刻楹联两副。匾、联在“文革”中被人卸去。整体建筑融砖、木、石三雕于一体,尤以木雕“多、精、美”著称。有浅浮、深浮、镂空,浮镂相配、线浮并用。内容集吉禽祥兽、花草竹木、山水云霞、天体水族、楼台亭、戏文故事、人物博古、风情习俗之大成。专家誉为“木雕艺术厅堂”。1982年10月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7月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拨款9.5万元,1987年11月至次年9月12日修缮前进。后又升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胡适故居,在绩溪县上庄村内。清光绪二十三年(18 7)建。正屋南向,砖木结构,二进三间两厢,“回”形通转楼。占地208平方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门面二柱单门一楼式,上嵌砖雕、鸱吻。门前黑底金字“胡适故居”木牌,当代书法家沙孟海题。前进堂前摆设如旧,置条桌、八仙桌、太师椅。上悬“胡适故居”横额,下挂胡适中年画像,两旁对联:“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钱君陶书。东西分列茶几、靠背椅,壁间挂胡适直系亲属图表。西部是胡适与江冬秀结婚房间,房内有木床、桌、椅、橱、凳等。前厢房是胡适童年读书处。东部房间连厢房为胡觉(胡适二兄)使用。正厅两厢房展出胡适家书手稿和部分著作、胡姓宗谱、海内外名士所赠字画、诗词和胡适“全家福”照片。后堂进深较浅,堂前挂胡适父亲铁花画像,东侧有胡适生母冯顺娣照片。上悬朱底金字巨匾,“持节宣威市”4字为邑人程东屏书,款落“绩溪县长朱亚云赠,民国三十一年”。故居内12扇落地隔扇门阴刻兰花,4块窗板刻花草题字,为墨模高手胡国宾作。故居还陈列胡适各时期照片,胡适手书范缜神灭论》立轴,张之洞胡传帽筒,胡铁花龙泉宝剑、命箱及从台湾带回的海螺。后堂东连厨房。1986年9月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次年11月县人民政府拨款修缮,12月起对国内开放。

小九华,在绩溪县荆州乡东北部。山水幽奇,传“九华山 地藏王曾在此苦修,故名”(《中国名胜词典·安徽册》)。小九华山势突兀,涧壑深,似游龙数条逶迤奔聚。中一山丘,河水至此曲折回,形如半岛,上有地藏殿。对岸山列如屏,前为银屏寺。附近奇峰两座:一在丘东北,危岩倾斜三叠,似重楼复阁,上流飞瀑,下通行人;一在丘西北,石峰傍河湾突起,顶尖侧锐,中丰而曲,下圆而长,有草丛生腰际如垂缨。弯环似刀,俗称“青龙偃月刀”。刀锋无人机高39米。锋面古书“万古不磨”4大字,年久湮没。民国27年(1938)农历闰七月,乡人胡吾出资,书写“七七纪念”于上。1965年10月,庄子村民张必进等3人又在峰面上书“中国共产党皇帝”巨幅标语。沿河石岩交错,横截如坝,多天然岩洞、深潭,俗称“九井十八坝”,数铁釜潭为著。小九华有十景:铁釜深沉、银屏滴翠、刀锋插云、横岩瀑布、狮嘴啸天、双溪烟雨、五龙夺珠、高峰暮霭、九井甘泉、梅岗早雪。历代题咏甚多。“文革”中,殿、寺、佛像尽毁。今胜山秀水依旧,仍是旅游、避暑佳境。

江南第一关,又名瑶瑶岩。在绩溪县伏岭 乡东部,海拔424米。是徽杭古道重要关隘,清凉峰主要通道。关脚岩口亭,书“径通江浙”魏体大字。过江南第一桥,自西拾级登关,山势嶒峻,怪石嵯峨,以磨盘石、天冠石、将军石、漏米最奇。高峰巨岩,南北夹峙,中隔涧壑,逍遥河水蜿蜒其间。北岩石壁嵌入约2米长花岗石板,筑成栈道,部分石条半悬空际。顶端一孔云天,即为关口。自岩脚至此,凡1400余级。初登者心悸病目眩,壁缓行,不敢俯视。涧中一川乱石,如兽如瓜,重重堆叠。涧水潆回跌宕,轻吟怒啸,时而涓细飘逸,时而湍急成潭。关门由4根大石条横架天然岩石构成。门楣西刻“江南第一关”,东刻“徽杭锁钥同治二年里人建造邵道棠题”,楷字。门当关而立,山风猎猎,恍若凌空驾虚。入关后,石径稍夷,仍盘旋陡壁间。关东施茶亭旁岩壁上,刻记古道小史:宋宝间(1253~1257),大石门胡旦随山势凿石为磴,凡五里余,以便行旅。元大德间(1297~1307),北乡(今北村)程氏视下深险,复伐石为栏,障于旁,往来愈安。明成化间(1465~1487),汪以茂等重修。以后历代均有修补。建国后,附近村民立约组织维修至今。关内有“二程”庙,胡家村胡桂森建。传民国21年(1932)春,北村程灶起、程瑞湖去浙经商,避雨悬岩下,岩崩俱毙,遂筑庙志哀示诫。后由邵在炳出资造石亭于旁。江南第一关得名的由来:相传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于1861年率部经此,赞为天险而命名;一说为明代胡宗宪所取。

大鄣山(大障山),属浙江天目山,绵亘今绩溪县大鄣 和逍遥乡海拔千米以上山峰50余座,统称大鄣山,面积近80平方公里。《山海经》、《祥符经》皆云:三天子鄣山,又名三天子都、大障山山脉、玉山。大鄣山水“白天池下分三支,结金陵、苏州市临安区三都会,到海而尽。鄣山所以名三天子都也”。(清代,徽州教谕周赞《六声堂记》)。传说远古,黄帝容成公、浮丘公曾来山中采药炼丹。春秋吴、越于此分界,秦彦鄣郡因山命名。“鄣山叠翠”为古华阳一景。山中有天子墓、丞相坟等古迹。主峰清凉峰(古名鄣峰)在逍遥乡东南角,海拔1787.4米,是浙江天目山最高峰,也是县境最高点,山势磅礴,沟壑深幽。从江南第一关进山地势较平缓。自然生态完整,有种子植物120科1000余种,31种属国家保护植物;动物丰富,黑麂梅花鹿、金钱豹、云豹白颈长尾雉等13种为国家保护动物。人称华东地区又一生物“大观园”。奇松、怪石、云海、长白山天池为清凉峰四绝。有黎明尖、社母娘娘尖,戏台顶、篱岩、百丈岩、鲫鱼岭、庖刀背、头髻石、合掌石、骆驼石、狮子石、观音石、仙人踏船、金龟望天门、和尚背尼姑、十八龙潭、迎客松、奇龙松等胜景。峰顶多“小平原”,大至五六亩,小则亩余,箭竹丛生,流泉飞瀑,潭水不涸,中有中国大鲵、柳叶鱼。晴日远眺,千峰竞秀,雨后初晴,常现“佛光”。山名的由来:1953年夏,徽州驻军护苏联专家登临主峰勘察,以气候特点命名。后,县有关部门多次组织考查。1985年,省、地、县科技人员20余人,联合组成“绩溪县清凉峰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队”,5月17日至6月7日对清凉峰北坡及顶峰4.5万亩山场进行全面考察。1986年2月,安徽省政府批准为自然保护区。

西干,扬之、布射、富资、丰乐四水汇于歙县城西,直泻如练,抵城南则平衍蓄,竟川含绿,是名西干。干,岸也,西干,河西之岸也。披云峰、城阳山、紫阳山、龙井山冈峦回互,林木葱笼。太平、紫阳二桥映带左右,长堤垂柳绿绕城郭。城阳山为唐朝许宣平隐居之处。紫阳山是宋代朱熹父子读书讲学之所。披云峰以新安古刹著称。唐至德二年(757)即建有僧院二十四处,贞元末建立披云亭,之后筑塔建寺,修亭疏路,代有兴替,是古歙游览胜地。宋元以降,游览、诗会尤盛,题咏尤多,许承尧集成《西干志》七卷。现存民国建汪采白墓,民国修建披云古道和披云亭,宋建长庆寺塔,清建渐江墓。披云亭两层,又名瞭望亭,登亭俯视,满目青山,练水如带,大桥如虹,古城景色尽收眼底;极目远眺,百里黄山群峰,巍峨峥嵘,隐隐可见。凭栏怀古,思绪悠然。

渔梁古街,依山临水,类似古长城建筑风格的新安古道把古城和渔梁连在一起。新安古道是明清徽商往返徽州的必经之道。渔梁是徽州的重要水路码头之一,渔梁商业街也因 此而形成。渔梁街蜿蜓一公里,一色的鹅卵石排列有序,俗称鱼鳞街;一色的木板房屋布于街道两侧,重楼挑檐,鳞次栉比,遮住了一大半街面,站在街上仰望,蓝天仿佛成一线;一色的旧式门板店面,各种店铺、庄号古貌犹存。街南的渔梁坝是古歙的一大水利工程,也是渔梁的一大景观。坝下飞珠溅玉,雪浪滚滚,蔚为壮观。从渔梁坝走百步石阶上岸,过望仙桥就到了新安第一关——新安关。出新安关,过紫阳桥就到理学大师朱熹之父朱松结庐讲学的紫阳山,明代曾在这里建造紫阳书院。

参考资料

歙县城区2022年防御超标准洪水应急预案.歙县人民政府.2024-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