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徽城镇

徽城镇

徽城镇是歙县人民政府驻地,古徽州府治所,古徽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歙县中部,北接桂林镇富堨镇,东与北岸镇坑口乡接壤,西南与郑村镇雄村乡毗邻。交通十分便利,皖赣铁路合福高速铁路、黄杭高铁、慈张公路、歙公路、徽杭高速穿境而过(在徽城镇金山村设有道口),总面积64.72平方千米。辖13个行政村,10个社区居委会,人口157835人(2017)。

2019年11月21日,徽城镇入选第三批全国“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名单。

历史沿革

徽城镇历史悠久,始置于秦,唐以后一直为州治、府治所在地,史称“徽州府”。在民国初年建镇时,即名“徽城镇”。1958年划属“徽州公社”,1961年划属“徽城公社”,1965年提为县属镇。此后,在1984年,将原徽城乡整体并入。在2005年,原南源口乡整建制并入。

徽城历史悠久。据唐《元和郡县志》记载,东汉末年乌聊山有毛甘故城。宋《太平寰宇记》有“毛甘领万人屯乌聊,孙权遣贺齐平之,时歙县已治此”的记载。汉末至隋.未见有变更县治驻地的记载。隋末义宁中汪华起兵保境,将郡治自休宁县万岁山迁此.并在毛甘城故址筑郡城。此后,至清末的近1300年中,一直为郡、州、路、府城,而县治则附郭无城将近1000年,直至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知县史桂芳倡筑县城,至三十九年建成。县治始不再附郭。

毛甘故城范围及其结构,均无可考证。汪华所筑郡城,据宋罗愿《新安志》记载,城制为内子城外罗城,等级分明。子城周一里四十二步,为郡治和郡王宫室所在地,有郡王宫霞、东西宫、正门楼(即二十四根柱)等建筑,宛然王城建制;罗城周四里二步,为士民商贾住居地。此制经唐一直延续至北宋宣和年间,前后历时五百余年。宋宣和三年(1121)八月,改筑州城于扬之河北三里的新州,其城周长四里多。由于交通不便,群众纷纷迁回旧址,宋徽宗只得下诏知州事庐宗原,修复旧罗城。四年重修,五年竣工。修夏后,城周扩至七里三十步,有城门六座,即东门富州,西门丰乐,南门表城、紫阳,北门通济、太平,“不复为于城”。元初修城,仅改东门富州为新安,西门丰乐为庆丰,其余依旧。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部将邓愈加筑府城,城周扩至九里七十步,改六门为五门,即东门德胜,南门南山,西门潮水,小北门镇安,大北门临溪。并在城外东西北三面开潦池(护城河),河深一丈二尺,阔二丈四尺。明嘉靖年间始筑之县城,东建问政山,西靠府城垣,全长七里多。有城门四座:南门紫阳,东门问政,北门新安,西北门玉屏。至清代,府、县城垣虽有维修和加固,但城门一直未变。民国时,府城南山门,因建设杭徽公路而埋入地下,护城河也已湮塞。建国后,为便利交通,府城的大、小北门、德胜门,县城的紫阳门、玉屏门已先后拆除,唯有府城的潮水西门及其月城门,县城的新安、问政二门尚存,府、县城垣,尚部分保留。1979年以后,为保护古城,在城西建设新区,现已初具规模。

宋初,徽城设坊,共设宣化、望仙、紫阳、兴仁、化成、问政、增明、和福、司晨、通济、育材、安集十二坊;乾道时(1165—1173),增设孝童、孝义二坊;淳嘉间(1174—1240),增依莲、实、兴贤、春风、孝行、连营六坊。元延?六年(1319),徽城设隅,隅下设坊。计有:东北隅,下辖文明、富积、乾明、忠孝、流庆坊;西北隅,下辖甘泉、香泉、通津、利泽坊;西南隅,下辖化成、兴仁市、慈孝、福源、孝节坊;东南隅,下辖宣化区、登瀛、状元、化淳坊。明弘治间,宣化坊改为宣明坊,新增绣衣、镇安、志节、永丰、孝义、通文、庆安、治平、里仁、崇宁、思贤、富山、清化、仁和十四坊。嘉靖三十九年,筑成县城垣,县城内有迎恩、新民、宣化、寅宾、双桂、道德渊源、风化之源七坊。民国21年(1932)始设镇,镇下设保甲。32年府城设阳和、中心、黄山、北街、斗山、南街、西街7保,县城设上路、新民2保,城外设西关、北关、古关3保。建国后,废除保甲制,镇下设街道,1950年,府城设西南、中和、新北、斗山4街道,县城设新路1街道,城外设西关、北关、中街、南宫、新安5街道,以及问政1个行政村;1958年,改镇为公社;1965年,恢复镇建制。

徽城的街道建设较早,据弘治《徽州府志》载,宋绍定六年(1233),曾整?西门至三庙门街,孝义坊至兴贤坊、州学前街;次年,又重修郡治前街,共二百六十余丈。从此,“通以离淖”。经元、明两代的整修和发展,城内“康庄坦然,市肆集”。到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府城已有府前街、大街、十横街,小北街、上北街和南街;县城已有东门头街、县前街、后街、驿前街和上路街;城外有渔梁坝街。清至民国初,府城增西街,县城增玉屏街。民国中期后,府城有阳和街、中心街、西南街、小北街、大北街、南街、斗山街;县城有上路街、新民街、后街;城外有西关街、北关街、渔梁街。

府、县城设东关、西关、北关、古关四四关和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道光八年(1828)范围包括二十二都、二十三都、三十七都部分村。民国21年(1932)建立歙城镇,为第一区驻地。民国29年,更名徽城镇为县直辖镇。翌年,同属一区的渔梁镇划属北岸区。民国33年,徽城镇、渔梁村划属岩寺区。1949年5月,为城关区驻地。1952年8月,成立南源口乡、稠木岭乡、大梅口乡。1955年3月,渔梁镇并入徽城镇;6月,徽城镇改为区级镇,裁城关区;12月,恢复城关区,潭渡乡并入徽城镇,浦口乡、稠木岭乡并入南源口乡。1956年12月,郑村乡民庄农业社划属徽城镇,瞻淇乡、朱村乡大梅口农业社和洪岭农业社并入南源口乡。1958年10月,成立徽州人民公社。翌年4月,分设徽城、南源口管理区。1961年7月,恢复城关区。1965年5月,由徽城公社划出一个大队和城区八条街道,恢复徽城镇,为区级镇。1984年底,由徽州人民公社更名的徽城乡并入徽城镇。1986年3月,徽城镇升格为副县级镇。2004年12月,南源口乡并入徽城镇。2005年,全镇辖7个居委会、7个社区、15个行政村、64个自然村、152个村民小组,22460户59849人,其中农业7389户21544人。居民主要为汉族,少数民族有回族苗族布依族土家族畲族侗族壮族黎族朝鲜族满族共110人。据不完全统计,1949—2005年全镇应征入伍636人。1940年春,中共城中区委驻丰隆岭。

经济

徽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在歙县、在黄山市乃至徽州都占有重要地位。到2007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跨入新里程。财政收入实现1.0056亿元,成为黄山市首个财政收入亿元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39户,产值达到17.57亿元,形成了较大项目入驻县开发区、成长性项目聚集旸村和南源创业园的工业布局,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仪表、电器、新型化工、服装加工等产业格局;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农业产值达1.003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788元,特色产品的种养成为农业经济中的主导。

产业结构

工业经济活跃。轻纺服装、电子仪表、机械制造、化工、新材料生产、农产品特色明显,问政贡笋、珠兰花、茉莉花山节子名扬天下,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已成为工业经济的支撑,一批生产高新产品的企业日渐成熟;境内的黄山市唯一一家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和开放的平台,诚招天下客商。旅游资源丰富,是灿若星河的徽派建筑、底蕴深厚的徽文化最集中最具特色的区域;渔梁坝景区、许国石坊、斗山街景区和太白楼景区呈鼎足之势。一条“深潭与浅滩,万转出新安”的新安江,尽显江南水乡秀丽与律动。

发展展望

“安徽经济强镇、全国文明重镇、国际旅游名镇”,是徽城镇今后发展的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徽城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塑造亮点、打造特色,强力推进工业、旅游、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更加关注民生,提升社会和谐水平,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社会

基础设施

徽城镇交通十分便利。皖赣铁路合福高速铁路、黄杭高铁、歙黟公路、慈张公路、徽杭高速穿境而过。

徽城镇通往外界主要有城昱(徽城—杞梓里—昱岭关)、城(徽城—许村—箬岭关)、城乌(徽城—汤口—乌泥关)、城相(徽城—岩寺—相湖岭)、城界(徽城—牌头—界牌岭)、城街(徽城—深渡—街口)、城槐(徽城—郑村—槐源)等古道。主要桥梁有太平桥万年桥紫阳桥练江大桥等。民国20年8月,芜(湖)屯(溪)公路歙县至屯溪段建成,民国23年11月全线通车。民国22年11月,徽杭公路徽城至昱岭关段建成,12月25日全线通车。同年12月慈张线界牌岭至徽城段通车。民国21年,歙县汽车站建成,2005年全镇客车244辆,货车275辆。民国26年皖赣铁路铺至境内百花台,1981年12月重建皖赣铁路,在百花台设3级站,1985年6月通车运营。民国13年(1924),徽城开办竞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1974年架通高压电,2005年全镇用电8700万度。民国25年2月,成立歙县电报局,1992年开通程控电话,2005年全镇程控电话终端(固定电话)16000门;移动通信基站、联通通信基站1993年、2000年分别建成,2005年全镇手机(移动电话)16500户。1971年7月,建立电视差转台,1993年开通有线电视,2005年转播电视节目28台套,终端12000户。1976年,县城开始建自来水厂,1980年建成供水,2003年开始建自来水二厂,2005年供水350万吨。

教育

截至2015年,辖区内有安徽省重点中学歙县中学、歙县第二中学,国家重点职业中学安徽省行知中学,徽州师范、歙县长青中学歙县新安中学、歙州学校(私立)、紫阳学校(私立)、育鸿学校(私立)、城关小学、行知小学、新安小学等中小学校。截至2005年,在校高中学生4986人、职业中学生2471人,师范生959人、初中学生3200人、小学生4832人,在职中学教师638人、小学教师220人。1949—2005年,培养大中专毕业生11000人。有歙县人民医院歙县中医院、城关医院、防疫站、血防站、妇幼保健院、昌仁医院(私立),村、街道、社区卫生所、室,在岗医生共530人。有歙县文化馆、歙县博物馆、歙县电教馆、歙县图书馆、歙县影剧院、陶行知纪念馆

文化

文物古迹

主要胜迹有许国石坊等12座牌坊,斗山街等古民居(群)10余处,渔梁古街,渔梁坝,新州石塔,长庆寺塔,太白楼,南谯楼,东谯楼,圣僧庵,徽园,徽商大宅院,古城墙,月城,西干山,问政山等。民俗文化活动有农历破五节徽城大北街、税务上顶一带店铺祭财神扎灯献彩,农历二月九至三十日南源口村游龙舟,渔梁水游灯船,旱游太子等。著名历史人物有为朱元璋献计定天下的姚琏,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户部尚书、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程国祥,闽浙总督程祖洛,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音韵学家江有诰,书画家宏仁、虚谷、许士骐,印学家叶为铭,围棋国手过惕生等。

获得荣誉

徽城镇多次受到省、市、县各项表彰,被省委命名为“五个好乡镇党委标兵”。渔梁村荣获“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古徽州府”旅游品牌知名度日渐提高,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最佳旅游乡镇”。城市建设日臻完善,徽文化特色日益凸显,管理水平日益提高,被誉为“环境优美城镇”、“文明乡镇”、“平安乡镇”。

2019年9月11日,徽城镇入选“2018中国中部乡镇综合竞争力100强”。

2019年11月21日,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徽城镇入选第三批全国“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名单。

2021年1月15日,被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授予“2020年全国“扫黄打非”先进集体”称号。

2021年5月8日,被安徽省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命名为安徽省首批特色旅游名镇。

参考资料

农业农村部 财政部关于公布2021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创建名单的通知.农业农村部 财政部关于公布2021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创建名单的通知.2021-06-24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徽城镇地名介绍.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徽城镇地名介绍.2021-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