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林父
荀林父(?一前594年),因曾将中行,后以中行为氏,称中行林父,謚号桓子,字伯亦称中行桓子、中行伯、荀伯、伯氏。春秋晋国第六位正卿,执政四年(前591年-594年)。逝遨(即舞嚣)之子。
前633年,晋文公被庐之菟时,命荀林父为其御戎,接着参加了与楚争霸的城濮之战。晋文公安排三行队伍来抵抗狄人的进攻,被任为中行之将,故又以中行为氏。晋襄公未年,赵盾战败秦师于令狐时,荀林父迁为上军佐。前598年,晋景公命之为正卿。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任中军元帅,因诸将不睦,被楚打败。后三年率军攻灭赤狄的潞氏(今潞城区东北),景公赏给他“狄臣千室”。同年冬天,荀林父因病去世。
劝阻不成
荀林父之父为大夫,事迹不详。荀林父在晋文公建立霸业的事业中即崭露头角,晋文公三年(前633年),城之战前,担任晋文公的御戎(驾驶国君戎车的别名)。晋文公四年(前632年),晋文公“作三行(三支步兵队伍)以御狄”,荀林父担任了中行的主持。其后任上军佐、中军佐,至晋景公时出任中军元帅,主持国政。
公元前620年,晋襄公死后,晋人讨论立嗣君,都主张立年长的,派先蔑出使到秦国迎接公子雍。后因秦襄公夫人穆赢大闹朝廷指责朝臣:“舍适嗣不立,而外求君”,执政大臣赵盾等人就背弃先蔑而立了太子晋灵公,是为晋灵公,引发秦晋令狐之战。晋以箕郑父居守、赵盾将中军、先克佐之、荀林父佐上军、先蔑将下军、先都佐之败秦于令狐,白乙丙力战得脱,公子雍则死于乱军之中。先蔑、士会见状,不敢归晋,不得已随同秦师回国。
先蔑出使秦国的时候,荀林父曾劝阻他,说:“夫人和太子还在,反而到外边去求国君,这一定是行不通的,您不如借口生病而辞谢不去,免得祸患降临到您身上。在一起做官就是僚,我曾经和您同僚,岂敢不尽我的心意呢?”先蔑没有听从。等到先蔑逃亡出国,荀林父把他的妻子儿子以及器用财货全部送到秦国,说:“这是为了同僚的缘故。”
惨遭战败
晋成公七年(前600年),晋与楚争强,荀林父率师伐陈,以救郑,击败楚师。晋景公三年(前597年),荀林父任中军元帅,执掌国政,率师与楚进行(今河南荥阳东北)之战(参见邲之战)。
荀林父统兵救郑,到黄河,了解到郑已和楚讲和,就想回师,而将领之间意见分歧,中军副将先擅自率所部渡河,荀林父不得已,被迫令全军尽渡,驻军于邲。湘军由楚庄王亲自统领,庄王起初无意与晋决战,后采纳伍参的意见,认为荀林父新主中军,号令不行,他的副手先彀刚愎自用,不肯听从命令,他们的三个统帅,也各自主张,因此打起仗来,晋绥军必败。庄王遂命孙叔敖挥军北上,与晋军对抗。
此时,晋将魏锜求为大夫未成,赵求为卿未成,便擅自向楚军请战,希望能造成晋军的失败。此时楚军中亦有和战的争议,楚庄王采纳伍参的意见,决定与晋军决战,并采纳令尹孙叔敖的意见突袭晋军。
孙叔敖见晋军来挑战,决意先发制人,命左、中、右三军及楚王亲兵布好阵式,掩袭晋军。荀林父不意楚大军迫近,惊慌失措,下令晋军渡河后退,击鼓宣布说:“先渡河者有赏。”中军、下军争相上船,先上船的用力乱砍攀登船舷的人的手指,船中的断指多得可以用手捧起来。晋上军因主帅士会早有准备,在敖山设伏应敌,得以不败。楚庄王由此开始建立了自己的霸权,被列为春秋五霸之一。
重任原职
荀林父在这次大战中指挥不力,未能说服主要将领服从他的意图,也未能约束全军统一行动,失败惨重。晋师回国之后,荀林父请求处自己以死罪。晋景公打算答应,士贞子(即士渥浊)劝谏说:“不行,城濮之战那一仗,晋绥军三天吃着湘军留下的粮食,晋文公还面有忧色,左右问有了喜事为什么还忧愁?郑文公说是因为楚国的子玉还在。等到楚国杀了子玉,文公才喜形于色,说:‘没有人能再来害我了。’这是晋国的再次胜利,也是楚国的再次失败;楚国由此两世不能强盛。现在上天惩戒晋国,如果杀了林父以增加楚国的胜利,恐怕会使我们不能强盛吧!林父事奉国君,进,想着竭尽忠诚;退,想着弥补过错,是国家的干城,怎么能杀他呢?他的战败,如同日月之蚀,哪里会损害它的光明!”晋景公于是让荀林父官复原位。此为“困兽犹斗”之典故。
连续获胜
其后荀林父接受教训,注意使全军贯彻一个明确的军事意图,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他又指挥了一次示威性的伐郑的战役,目的是威胁郑国脱离与楚国的同盟,与晋国重修旧好,晋国的军队很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晋景公六年(前594年),荀林父率师攻灭赤狄的潞氏(今潞城区东北),为此,晋景公赏赐他“狄臣千家”(狄人奴隶一千家)。并赏士贞子晋国的瓜衍之地,并且对他说:“寡人得到狄国的土地是你的功劳,要不是你的劝谏,寡人已失去荀林父了。”这也是荀林父在政治军事生涯中建立的最后一次功绩。
不久,年迈的荀林父自觉部分弥补了邲之战的过失后,宣布退出晋国政坛。其子荀庚继立,是为中行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