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显通寺

显通寺

显通寺位于安徽省相山龙山、虎山两峰之峪,俗称相山庙或显济王庙。该庙宇已历经1700多年的沧桑,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宿州志》记载,显通寺始建于晋朝太康五年(284年),北宋元丰间(1078-1085)赐额“显通”,辽金时又加封“显济王”。现在的庙宇是依据明清建筑风格修复而成。

历史沿革

相传这庙的前身,是宋共公祭祀祖先的聂氏宗祠司马炎诏令诸侯祭祀界内山川之神,沛郡郭云奉诏修建。

显通寺,始建于西晋太康五年(284年)。据《宿州志》记载:北宋元丰间(1078—1085)赐额“显通”。辽金时又加封“显济王”,故又称“显济王庙”。据清同治八年碑文载:晋朝太康五年诏诸侯记界内山川,沛国人郭卿建庙,刻铭曰:“巍巍相山,盘郁穹崇,上应房心,与天灵冲,兴云播雨,稼穑以丰”。唐永徽元年重建。

重修祠宇

清乾隆二十四年安徽巡抚高晋奏请发帑重修祠宇。

民国年间又重修。数度败落,几番重修,淮海战役期间,粟裕副司令员曾在此召开高干会议,研究作战方案,制订“华东野战军第十四号命令”。1973年,当地政府投资维修显通寺;1976年,辟为淮北市博物馆馆址。1980-1985年,拨款维修。

文物保护

显通寺,1985年5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规模之大

2003-2004年9月,再次改扩建工程完工,新建的大雄宝殿建筑面积达999平方米,集南北古寺设计风格于一体,气势宏大,庄严肃穆,具有鲜明的时代风貌,不仅将使该寺成为苏鲁豫皖接壤地区较大的佛刹宝地,也是淮北市重要的人文景观。

2004年以来,显通寺主持慧开等僧人引进和自筹资金2000多万元,在古寺正殿后扩建了大雄宝殿、地藏殿及附属建筑,于2009年全部落成。显通寺坐北朝南,占地1万多平方米。依山而建,背负青山峭壁,下临深沟大涧,四周绿树环绕。现存建筑为清代乾隆结构,建筑规模宏伟,布局疏朗。四进大院,院内古柏、银杏参天。有房屋52间,其中山门奎楼3间,宝藏室 3间,走廊14间,东西配房各7间,大殿5间,后殿3间,戏台 1座,六角亭1座,新建碑廊1处。

主体建筑

显通寺,现存建筑结构为清代式样,除山门奎楼、大殿、六角亭的屋面为玻璃瓦,其它房屋均为青砖小瓦,两面坡式的建筑。显通寺山门门楣上“神烈丕昭”四字由清代安徽巡抚高晋所题。山门之上的门楼为“魁星楼”,建于清乾隆。楼高12米。登寺山门奎楼眺望,市区尽收眼底。魁星是传说中主宰文运兴衰的神。汉晋时期古相城曾孕育出桓谭嵇康刘伶戴逵等一批文人,建此楼意在希望相城未来名人辈出。显通寺原有四进大院,穿过由108块大石圈砌而成的拱形门洞,越过前院,可直接进入正殿庭院。院内按四个方位挺立着四株两人合抱有余的千年松柏(现存三棵,东北角一棵解放前遭雷击而死,后补种一颗泡桐,今已90余岁)。

民间习俗

长久以来,当地百姓就有进庙闭目摸树的习俗。据说如果哪位能蒙上眼睛按方位依次摸到4株古树,即可健康长寿,是古寺的主建筑。多次重修的殿廊上方至今仍保留着唐朝的建筑物件——斗拱。殿堂原供奉着相山之神“显济王”及风、雨、雷、电四尊神像。现改塑为弥勒佛。殿前两边陈列着清代沧州铁狮子2只,因年代较久,已被焚香拜佛之人摩挲得光发亮。阶下有香炉一尊,至今仍香火不断。大院东西两侧各有厢房6间,为僧人静室及接待之用。正殿后还有两进院落,建筑皆已古旧,近几年因扩建工程拆除,仅存东北角“赏月亭”一座。紧靠殿后有一株700年树龄的银杏及一株300多岁的木香花。春夏之交,雪白的木香花,覆盖数十平米,香气袭人。正殿殿廊东侧有小门可进入碑廊,碑廊陈列着宋、元、明、清历代庙宇碑刻22方,其中厢房内清爱新觉罗·弘历亲书的“惠我南黎”碑刻,最为引人注目。

此院东侧的小东院内,独立着一方近2人高的“渗水崖”碑刻,字如斗大,为高晋手书。

大雄宝殿

显通寺,殿高23米,殿内面积700多平方米,由10根红色水泥柱支撑。正面供奉着释迦牟尼、接引佛、药师佛祖等三佛,均高7.2米。东西两侧塑有18罗汉及普贤、文殊菩萨两尊菩萨。殿后部分塑有9米多高的观世音菩萨像和观音53参图。200多平米的走廊由54根红柱支撑。整个建筑以红色为主色调,并绘有龙、狮、跑兽等吉祥物。殿面层檐八角,全由琉璃瓦装饰。宝殿前左侧为两层重檐式钟楼,内置3吨重大钟;右侧有同样规格的鼓楼。钟、鼓楼之间东西横立着一座2人多高的5层宝鼎及三座平鼎、两座烛鼎,为游客供奉香火之用。

地藏殿,位于大雄宝殿南侧,地势稍低。建筑面积及规模略逊于大雄宝殿,其高度、建筑风格及主色调,与宝殿基本一致。古寺与扩建部分在同一中轴线上融为一体,仍形成四进大院,其规模较扩建前大一倍,院宇更为深广完整,塑像更为齐全,为徐海地区少见。正殿殿廊东侧厢房内有清爱新觉罗·弘历亲书的“惠我南黎”碑刻。对此御书的来历,相山地区流行一种传说:在乾隆,经由相山西北流向相山东南的水,因河床年久淤塞,每逢雨季泛滥成灾。

相关典故

安徽巡抚高晋奉命前来勘河修治。当他来到濉溪县之后,又顺便到了相山的显通寺,看到庙宇由两山环抱,古木参天,风景秀丽,但寺庙破残不堪。于是,这个巡抚高晋就把治河的主要使命丢在脑后,而向乾隆上书修寺,美其名以求神明护佑百姓免于水灾。乾隆阅罢高晋的奏章,就命高晋除修缮寺庙外,另建一条十八里蔽日长廊。高晋贪赃枉法,把修治睢水的金银肥了自己的腰包,只草草修理了寺庙却没有遵旨建造长廊。哪知后来,乾隆下江南巡视,路经徐州市(今徐州市),设行宫于云龙山下,忽然想起要到相山十八里遮天蔽日的长廊来观赏风景,便令高晋陪同御驾亲往相山览胜。

高晋接旨吓得魂不附体。他暗想,爱新觉罗·弘历一旦前来,发现并没有遵旨建造长廊,这欺君之罪,定要杀头的,他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

诠释真容

生死关头,他谎奏道:“相山‘穷山恶水出刁民’,龙驾不宜前往。”高晋为保自己的性命,竟把山青水秀的相山和这里的穷苦百姓诬为“穷山恶水”和“刁民”。乾隆是个胆小鬼,果真不敢到相山。

但他为了收买人心,安抚这里的百姓要安分守己,故御笔亲书了“惠我南黎”四个大字赐予相山庙。这是民间故事,不是历史。又有一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春,黄河泛滥,山东河南安徽之间广大地区一片汪洋。是年乾隆南巡江浙,沿途亲睹这些地方灾情,回朝后,便命吏部侍郎裘曰修会同山东 河南安徽巡抚进行治理。

裘侍郎会同安徽巡抚高晋同赴宿州市灵璧县虹县泗县)进行实地勘察。他们在徐溪口看到该城“宛在水中”,便命同行的凤阳知府项樟环城筑堤以资保护。并查明“濉河自徐溪口至符离镇七十余里,沙淤平岸,河形全失;自符离集至霸王城一百数十里,俱间段淤塞”,于是便提出治理方案,绘图上报朝廷,经允准后于当年秋季开工治理,经一冬春,于翌年夏初竣工。

冬春季施工时,天晴气暖,风雪不兴,民众情绪高昂,都感到这是相山神在暗助,于是纷纷提议愿意重修残破的相山庙,以答谢神灵。此议得到裘侍郎和高巡抚的支持,于是便向朝廷写奏折拨款,将残破的相山庙重修得焕然一新。这次重修奠定了我们今日所能见到的该庙的基本格局。

乾隆二十三年,裘侍郎“阅工经相山,备览舆情,为请于朝,蒙御书‘惠我南黎’,颁挂神庙,以昭崇敬之典。”当年除夕,高巡抚由凤阳县知府项樟等陪同,冒雪亲临濉溪县查看新修堤防(后人称此堤曰“项公堤”)。次日新年,于相山庙举行恭悬钦赐匾额典礼,高巡抚亲将匾额悬于大殿之上。后由宿州市知州张开士将御书摹刻于石,陈设于大殿之东厢。

原匾额现已不存,刻石则保留至今。由此可知,相山庙内御书“惠我南黎”是由吏部侍郎裘曰修在朝报告相山民情后向爱新觉罗·弘历讨来的。

地理位置

安徽淮北市区乘坐10路公交车到相山公园下车即到,非常方便。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相山公园东北角,龙山、虎山两峰之峪,有一片金碧辉煌的古建筑群浮现于丛林浓绿之上,这就是公园主景——千年名刹显通寺(俗称相山庙)。

庙会活动

俗话说,有庙则有会。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八为历代沿袭下来的香火庙会会期(一般3天,前后各1天)。届时,邻省乃至周边数省的数十万客商、香客及游人云集相城,盛况空前。

参考资料

批了!这条快速路开通后,徐州人又多了一个出行的好去处.百家号.202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