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巴菲特法则实战手册

巴菲特法则实战手册

深刻解读沃伦·巴菲特的财务公式,巴菲特投资秘籍实战演练。

正文

作  者: (美)巴菲特,(美)克拉克 著;李凤 译

出 版 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

字  数: 133000

版  次: 1

页  数: 189

印刷时间: 2008/10/01

开  本: 16开

印  次: 1

纸  张:胶版纸 I S B N : 9787508612386

包  装:平装 所属分类:图书 \u003e\u003e 个人理财 \u003e\u003e 证券/股票

编辑推荐

只要买对了股票,根本就没秘要卖出;最佳的买进时机是股市出现恐慌,公司遭遇利空消息的时候。深刻解读沃伦·巴菲特的财务公式,巴菲特投资秘籍实战演练。本书深刻解读了一个投资天才的思级。           ——《商业周刊》  正确利用股市的短期心态,你就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回报;目光短浅的愚昧投资者正能为你提供良机;今天的冷门股常常会变成闪亮的明日之星;首先要远离那些被恶炒的公司;要以折扣价买入,就必须等待利空消息的来临;不要急于求成。总有一天,市场的短视行为和利空现象能让你收获硕果。

内容简介

五十多年来,沃伦·巴菲特在股市中赚到了超过300亿美元的巨额资金。然而,他的成功之道并不是遵循华尔街的那些流行方法,而是独创出他自己的投资技巧,它们被世界喻为“巴菲特法则”。享誉国际的作家和演说家玛丽·巴菲特与研究巴菲特法则的权威人士戴维·克拉克再次强强联手,著成这本《巴菲特法则实战手册》,作为《巴菲特法则》的配套练习,从简单概念和方程人手,层层深入地讲解了沃伦·巴菲特的成功之道。在书中,你将学到:优质企业与被低估的优质企业之间的区别;市场的短视行为是如何赋予你投资优势的;怎样寻找长期保持强劲增长潜力的股票;练习沃伦·巴菲特的财务计算过程,并将之运用到你想投资的股票上。和《巴菲特法则》配套使用本书,你一定能学会创建对自己有利的投资组合,从屡屡割肉的新股民变为明智的行家!

作者简介

玛丽·巴菲特,享誉国际的巴菲特投资技巧图书的作者、演说家,同时还是一家年收入几百万的商业电影剪辑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拥有众多大型客户,包括可口可乐公司和麦当劳。现居加利福尼亚州圣莫尼卡。戴维·克拉克,投资专家,也是巴菲特家族30多年的朋友,被认为是研究巴菲特投资方法的权威人士。他的有关巴菲特法则的著作已经被翻译成6种语言。戴维现居沃伦·巴菲特的故乡——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

目录

第一部分 理解价值投资  第1章 短视行为与利空现象:接连不断的良机  第2章 辨识巴菲特想要持有的优质企业  第3章 识别商品类企业  第4章 健康的企业:使巴菲特致富的消费垄断型企业 第5章 如何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消费垄断力量  第6章 到哪里寻找消费垄断型企业  第7章 创造购买机遇的利空情形第二部分 巴菲特的内在价值方程  第8章 寻找公司和数据  第9章 财务计算一:一看便知的收益可预测性 第10章 财务计算二:确定你的初始收益率  第11章 财务计算三:确定每股收益增长率 第12章 财务计算四:确定相对于政府债券的公司价值  第13章 财务计算五:了解巴菲特为何倾向于股东权益回报率高的公司  第14章 财务计算六:确定预期年复利收益率(上)第15章 财务计算六:确定预期年复利收益率(下)第16章 财务计算七:带有增加息票的权益/债券 第17章 财务计算八:使用每股收益年增长率来预测投资年复利收益率 第18章 财务计算九:为何沃伦·巴菲特喜欢股票回购及公司如何由此实现股东财富增长 第19章 财务计算十:如何确定每股收益增长是缘于股票回购 第20章 财务计算十一:如何衡量管理层对留存收益的利用能力 第21章 财务计算十二:互联网与巴菲特的短期套利行为 第22章 独立完成巴菲特法则测试 第23章 归纳总结:案例分析

书摘插图

第1章 短视行为与利空现象:接连不断的良机什么是短视行为与利空现象?这些与沃伦。巴菲特到底有何干系?答案是:息息相关。假如股市中不存在目光短浅的投资者,沃伦。沃伦·巴菲特绝不会有机会以低廉的价格买到某些全球知名企业的股票。这样的话,在20多年前,他也就不可能以大约每股6.14美元的价格买人《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170万股的股票。如今,这只股票价格涨到了每股500美元左右,巴菲特102万美元的初始投资已经膨胀到8.638亿美元。这相当于税前年复利收益率为17.8%!如果市场中没有目光短浅的投资者,十多年前,巴菲特也绝不可能以每股5.22美元的价格买到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现在这只股票价格大约为每股50美元,相当于税前年复利收益率为21%。沃伦·巴菲特在投资生涯早期就发现,95%的股市参与者一一从进行网上交易的散户到管理亿万美元资金的共同基金经理都急于在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当然,从某种程度上说,我非常强调长期投资的重要性,但他们的确有些急功近利。巴菲特发现,不管一个人有多么聪明,他的行为都会被“兽性”所控制。就拿基金经理来说吧,当你与任何一位基金经理交谈时,他都会说他们面临巨大的压力,要去创造出可能出现的最高年收益率。这是因为共同基金面临着这样一种市场:大家只想把钱投资在每年业绩最好的共同基金上。试想一下,如果基金经理告诉他的营销团队说,他们的基金业绩在全美同行中排在最后1O%,难道营销团队的人会欢呼雀跃地砸下几百万美元的广告费用来昭告天下,他们的业绩排名最后10%?当然不会!最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业绩不佳的基金经理会丢掉饭碗,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前途光明、热情洋溢的年轻基金经理。不相信吗?你可以去问问你所认识的人,为什么他们会选择投资某只共同基金,而不是其他?他们很可能会告诉你,这是因为那只基金的业绩排名第一。共同基金的这种性质影响了许多脑袋灵活的投资者,这使他们拿着大规模的资金在股市中玩“短期”游戏。不管基金经理个人的信念如何,创造短期佳绩才是保住饭碗的途径。沃伦·巴菲特同样观察到,那些短线投资者都有本能的条件反射:一旦听到关于他们手中某只股票的利空消息时,他们就会抛售这只股票。要在这个短期股票游戏中敛得巨财,投资者就必须在股价上扬之前第一批抢先买进,在股价下挫之前第一批抽身卖出。一份糟糕的盈利报告会使股价一路下滑,不管这家公司的利润是否会在一两年之内好转。所有的人都只关心今天会发生什么。如果情况在本周看好,人们就会抢购这只股票;如果情况在下周会发生逆转,人们就会抛售它。这也就是共同基金向来以高换手率臭名远扬的原因。它们在众多不同的股票之间游走,期望以此打败对手,夺得“本年度最佳基金”的头衔。这种“利空现象”——听到坏消息时抛售股票的现象——在瞬息万变的股市中无处不在。你会发现,一旦晚间财经电视节目中报道某家公司的任何负面消息,该公司的股价便会在第二天下滑。倘若消息非常糟糕,股价则会跌得更惨。这就是所谓的“兽性”。利空消息代表股价下跌,而另一方面,利空消息也代表沃伦·巴菲特的兴趣被激发了。在巴菲特看来,股市中的短视行为与利空现象,是股市接连不断出现的良机。这些因素为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买人机会,年复一年地帮他积攒了300亿美元的巨额财富。进入下一章之前,我们将为你公开巴菲特最珍贵的秘密之一:他发现,有些公司(但不是所有公司)具有强劲的经济动力,它们能从短视市场造成的利空泥沼中脱身。巴菲特发展出一套特定标准以帮他辨别此类公司。当利空消息与短视近利的投资大众将这类公司的股票价格打压至谷底时,他便进场疯狂买进。沃伦·巴菲特称这些具有弹性的优质企业为“消费垄断型企业”,他所有的财富都来源于对这类企业的投资。它们是巴菲特投资哲学的“圣杯”,我们相信,它们也将成为你投资生涯中的最爱。第2章 辨识巴菲特想要持有的优质企业 沃伦·巴菲特想要投资的企业具有哪些特征?巴菲特在股海中闯荡已超过45年,他发现,若想利用股市中的短视行为和利空现象,你必须投资那些拥有强劲经济动力、能够安然撑过利空现象而茁壮成长的公司。请记住,巴菲特利用的是投资者与基金经理的短视行为。为此,他必须确保自己投资的公司不仅体制健全,还要具备出色的盈利能力。沃伦·巴菲特不仅喜欢在底部接手,而且还喜欢利用市场的失误,以低廉的成本持有全美企业巨头的股份。巴菲特只投资最优秀的企业,以确保这些企业的股价在将来不仅会反弹,而且还会继续攀升。对巴菲特来说,他所买的股票巨幅增值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他投资的GEICO(盖可保险公司)股票价值增幅达5230%;《华盛顿邮报》的股票价值增幅更大,高达7930%。这实在是令人瞠目结舌,不是吗?他刚买进这两只股票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视其如瘟疫,避之唯恐不及。与他人不同,沃伦·巴菲特大量买进并长期持有它们,因为这两家企业具有强劲的经济动力,终有一天,巴菲特会从它们身上赚个盆满钵满。不妨这样想:你有两匹赛马,其中一匹叫“健康”,过去战绩辉煌;另一匹叫“衰弱”,过去战绩平平。恰好这两匹马都感染了流行性感冒,被迫休战1年。由于这两匹马在本赛季都无法赚钱,因此它们的售价都很低。它们的主人为减少损失,只好将其出售。如果你是买家,你会选择哪一匹?不难看出,最佳选择应该是“健康”,因为你很清楚它本是一匹强健的马,不仅能比“衰弱”恢复得更快、更好,而且日后还能赢得多场赛事,为你赚进大把大把的钞票!至于“衰弱”呢?即使它恢复了,未来仍可能如其名称一样,经常生病。而你的投资收益也会像它的健康状况一样——委靡不振!沃伦·巴菲特将企业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衰弱型,这类企业经营业绩较差。他称这类企业为“商品类企业”。商品类企业生产和销售其他企业同样可以生产和销售的一般性产品。第二类是健康型企业,这类企业经营状况较好,例如可口可乐、GEICO和华盛顿邮报集团等。巴菲特把这类企业称做“消费垄断型企业”。消费垄断型企业销售品牌产品,或者在市场上享有独特地位,就像垄断企业一样。如果你想购买特定产品或是享受特定服务,就只能找这类企业。因此,这类企业被赋予了一种定价能力,他们能够提高价格以增加销售收入。此外,这类企业还具有强劲的长期经济价值增长潜力,经营业绩波动较少,当短视近利的市场反应过度时,它们也有雄厚的资金能保证安然度过危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沃伦·巴菲特认为,只有当你能区分这两类企业时,你才能利用市场短视行为所造成的估价错误。你必须清楚一家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类型和特点,否则,你可能会误踩雷区。此外,你还应该辨别企业是否为消费垄断型,并了解其产品特点,因为这类企业是你赚钱的“金钵钵”!现在我们来深入了解这类企业,这样你将辨识出能让你发财致富的企业。正如巴菲特所说:“只要买对了股票,根本就没必要卖出。”第3章 识别商品类企业巴菲特将商品类企业视为衰弱型企业。商品类企业销售的是一般性产品或服务,因此,价格是它们吸引消费者的唯一决定因素。以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些商品类企业:航空公司食品原料(例如大米和玉米)制造商石油和天然气公司木材企业造纸企业汽车制造商这些企业所销售的产品在市场上面临相当激烈的竞争,售价最低的企业最有可能赚钱。因此,产品价格是吸引消费者的唯一决定因素。虽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强调其产品比其他品牌更胜一筹,但人们总是根据价格购买汽油,而不是根据品牌。价格低廉的汽油会赢得市场。水泥、木材、砖瓦和电脑的内存与芯片这些产品市场同样如此(尽管英特尔试图改变这一情形,给其处理芯片打上品牌烙印);汽车制造商销售的也是一般性产品,在每个汽车销售细分市场,制造商都力争以最低的价格出售自己的产品;航空公司素来以价格战臭名远扬,提供最低票价的航空公司销售状况最好。让我们面对现实吧,消费者根本不在意向谁购买稻谷,也不在意乘坐哪次航班从洛杉矶飞往旧金山,只要能到达目的地就行。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都生产几乎同质的卡车,只要福特卡车便宜些,你很可能就会选择它。这种激烈的价格竞争会使企业利润变得非常微薄。在商品类企业中,低成本的企业会在竞争中获胜,这是因为成本低廉的制造商有更大的利润空间,它们有更强的价格竞争力。成本越低,利润就越高。这个概念很简单,但含义却很复杂。为了降低成本,企业必须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以维持企业的竞争力。这就要求更多的资本支出,而利润也会随之减少。其实,这笔资金本可以用来开发新产品或者兼并其他企业,从而使企业的内在价值得到提升。上述情况如下:A公司改进其生产流程,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增加了利润。于是,该公司采取降价措施,试图争夺B、C、D公司占有的市场份额。B、C、D公司的经营业绩因此受到影响,于是它们纷纷效仿A公司,改进其生产流程。接下来,B、C、D公司降低产品售价,以便与A公司竞争。这样竞争的结果是,A公司最初因改进流程而增加的利润最终被侵蚀掉。而这样的恶性竞争会不断循环下去。有时候,这类企业的经营业绩也不错。在经济繁荣时期,消费者需求大于供给,像汽车制造商这样的企业会因此盈利不少。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需求,它们花费数十亿美元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股东们看到企业盈利了,想分一杯羹,于是企业满足股东要求而增加了股息支付;工会看到企业现在的经营状况这么好,也想从大蛋糕里拿走一块,于是企业提高了员工工资水平。然而,当经济的繁荣渐渐消退时,这些企业的生产能力就过剩了,高额的股息和高昂的劳动力成本却难以回调,企业膨胀的财务状况一下子就缩水了。回想1990~1993年经济衰退那段时期,通用汽车的资产缩水高达96亿美元。在经济最萧条的时期,汽车行业收缩得更厉害,损失了大约200亿美元。许多汽车制造商被迫停产、降低股息,其股价狂跌不止,呈现出一副狼狈不堪的模样。还有其他一些特殊事件会促使这类公司的收益激增。1989年,雨果飓风横扫佛罗里达州,摧毁数千房屋。灾后,胶合板的价格一飞冲天。那一年,佛罗里达州所有胶合板经营者的生意都十分兴隆。在每年夏天的旅游旺季,航空公司总是忙翻天。有时候,汽车制造商也会打出漂亮的“全垒打”,推出的新款车型受到消费者青睐而创下销售佳绩,例如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厢式旅行车。在诸如此类的特殊事件中,制造商和销售商都获利颇丰。不过,市场上任何需求的增长常常会导致供给的增加。之后,当需求回落时,超额供给就会导致价格与利润再度下滑。此外,商品类企业能否盈利,完全依赖于管理层的素质与智慧。倘若管理层缺乏远见,或因不当的资源分配而浪费企业的珍贵资产,企业可能会像靠低成本竞争的制造商那样丧失市场地位,招致竞争对手的攻击,甚至损害公司的财务状况。从投资的角度看,商品类企业正是沃伦·巴菲特极力避开的投资对象。首先,由于价格竞争,这类企业的利润十分微薄,致使它们缺乏资金扩大经营或投资盈利水平更高的新企业。其次,即使这类企业能够盈利,其赚到的钱通常也投入到厂房与设备的升级中,以维持市场竞争力。对于有些企业而言,止步不前等于是给竞争对手提供攻击的机会。许多这类公司背负着越来越重的长期负债。例如,通用汽车1999年的长期负债高达550亿美元左右,远远超过它在1990~1999年问340亿美元的收益。就算不发放股息,通用汽车也无法用这10年的收益来偿还长期负债。通用汽车的夙敌——福特汽车公司在过去这10年总共获得约351亿美元收益,但该公司在1999年的长期负债高达700亿美元。以福特汽车的经营状况,它大概得花20年才能偿清所有的长期债务。如此看来,这两家公司都不是优质企业,不是吗?试想一下,如果你持有这类身负沉重的长期负债的公司股票,而突然之间,经济开始衰退,谁会承受巨额资金的损失?那些长期债务负担沉重的公司最终会让你长期被股票市场套牢。航空业的状况也好不到哪里去。美国联合航空公司(United Air—lines)——全世界运营状况最好的航空公司之一——在1999年背负着大约50亿美元的长期负债,而它在此前l0年问的净收益总共才40亿美元。环球航空公司(TWA)在1996~2000年间,年年亏损。由于工会的压力和高昂的固定成本,所有航空公司的股东永远无法赚到大钱。商品类企业有时会试图通过密集的广告来宣传其产品优于其他竞争者,以此体现该产品的与众不同。在某些情况下,产品设计的大幅改进确实能使某家企业在市场上领先一段时日。但问题在于,无论商品类企业如何追求精益求精,刺激消费者的最终还是价格因素。因此,低成本制造商总是最后的赢家,而其他竞争者最终只能垂死挣扎。沃伦·巴菲特很喜欢举柏林顿实业公司(Burlington Industries)这个例子。柏林顿实业是一家纺织品制造商,属于商品类企业。1964年,该公司的销售额为12亿美元,股票拆分调整后的价格也在每股30美元左右。从1964年到1985年期间,这家纺织品制造商为改进工艺、提高效率而花费的资金大概有30亿美元,相当于每股大约100美元。绝大部分资本支出都花在降低成本、扩大经营方面。尽管公司在1985年的销售额为28亿美元,但除去通货膨胀因素之后,销售业绩大为缩水。比起l964年的辉煌业绩,公司的销售收入和股东权益都大幅下滑。1985年,公司股票售价为每股34美元,比1964年略高一点。经过21年的苦心经营,耗费了30亿美元的巨额资金,而该公司股票带给股东的回报却是微乎其微!柏林顿实业的管理者是纺织业中最能干的,问题的实质在于纺织业本身:过度竞争造成整个纺织业的产能过剩,进而引发价格战,利润随之降低,这样股价自然表现平平,令股东们大失所望。  ……

插图

相关词条

书籍小说杂志文学

参考资料

http://product.dangdang.com/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