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微电子
复旦微电子设计院是在国家教育部、国家计委、上海市政府的关怀下,经上海市计委批准,于2002年正式成立并落户于复旦大学张江镇校区,是我国特别是上海地区微电子人才培养和微电子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之一。
办学条件
研究院依托于复旦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几十年的深厚积累,有雄厚的技术和学术优势,是国家重点学科、“211工程”建设学科、复旦大学“985工程、重中之重”建设学科,其所在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1992年建立了全国唯一的“专用集成电路和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具备国际一流的软硬件设计环境。2003年被批准成为国家首批9个“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2004年启动教育部“985”二期项目,建设—复旦大学微纳电子科学技术创新平台,集微纳电子科学前沿研究、集成电路关键技术综合开发、相关人才培养为一体。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复旦大学在SOC设计,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半导体新工艺,新材料、新器件、微电子机械系统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形成了一支有丰富经验的教学、科研队伍。定位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应用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瞄准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创新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3年4月24日下午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启动仪式在张江校区行政楼报告厅举行。金力副校长受杨玉良校长委托宣读了4月15日校长办公会关于成立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的有关决定。微电子学院是复旦大学工程学科实现新突破的首个试点单位,在教学、科研、人事等方面直属学校管理,重点探索复旦工科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将立足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通过进一步凝练复旦的微电子学科为核心、积聚上海市地区高端人才力量为动力,整合长三角产业优势资源为基础,以“高起点、大跨度、超常规”的建设思路,力争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最终成为“世界一流”的集成电路研发和人才培养基地。
师资队伍
研究院非常重视国际人才交流和本土人才培养,通过大力引进国际优秀人才和培养已有教师,师资和科研队伍不论从年龄层次还是从人员资历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高,目前已具备一支学术造诣高、研发经验丰富、整体实力很强的团队。目前共有在编教师67人:高级职称13人,副高职称27人,中级职称1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0人,具有硕士学位的11人,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60%以上。
人才培养
复旦微电子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特色。所培养和指导的研究生在1996年全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团体一等奖和个人特等奖,全国排名第一。1998年又获全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团体一等奖和二等奖。在多层次多方位培养人才方面,开办了各种类型的集成电路设计人员培训班,为上海市及周边地区地区一些高科技企业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他们都已成为企业的骨干。这种既不影响工作,又达到知识更新、提高专业水平的在职培训方式,获得了良好效果,深受企业欢迎。
在工程硕士培养方面,以“在职不离岗”为主的多种方式,为企业培养微电子及相关专业方向的工程硕士研究生。至2004年已招收工程硕士计410余人,培养周期一般为二年。
过去20年间,复旦大学还向工业发达国家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那里学习、交流和接受训练。如美国的硅谷地区,就有复旦300多名校友,他们已成长起来,积极活跃在国际微电子前沿领域,经验丰富。他们与复旦母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交流和引进国际最新发展技术,这将成为帮助我国微电子技术和产业发展最宝贵的海外技术资源之一。
科学研究
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项25项,专利18项;1996年来完成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百余项;2002年在科研项目申请方面取得较大的突破,获得863项目四十余项,总合同经费超过2000万。
研究院的运作以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力为导向,走国际合作办学和与工业界紧密结合的道路。与数所世界著名高校联合办学,培养国际化人才。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与研发中心,使科研与应用紧密地结合,同时通过企业捐赠、经费支持等方式创造了先进的软硬件科研环境,极大地提高了开发能力和科研水平。
研究院的发展目标是在微电子领域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未来10年我国从集成电路应用大国过渡到集成电路技术强国作出重大贡献。
合作签约
2023年3月10日,中国信通院上海工创中心与上海复旦微电子集团签署数据管理成熟度评估(以下简称“DCMM”)战略合作协议。
获得荣誉
2023年3月30日,位列《2022中国新经济企业500强榜单》第208名。
参考资料
复旦大学启动微电子学院建设.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官方网站.2014-03-13
携手开拓数据蓝海,上海工创中心与复旦微电子签署DCMM战略合作协议.今日头条.2023-03-14
2022中国新经济企业500强榜单.网经社.2023-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