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莲寺
青莲寺位于中国泽州县金村镇寺南庄村的石山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青莲寺分为古青莲寺和新青莲寺两部分,因地势原因,古青莲寺在下又称下青莲寺,新青莲寺居于上称上青莲寺,均依山而建,面朝南方。古青莲寺(下青莲寺)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初名“硖石寺”。唐太和二年(828年),创建上院即新青莲寺(上青莲寺)。唐代咸通八年(公元 867年)古青莲寺重修并由硖石寺改名青莲寺。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上院被赐名为“福岩禅院”,下院仍称古青莲寺,至此两寺分立。
古青莲寺现存有正殿、南殿和明代的舍利塔,还有一座唐代慧峰法师石作的墓塔。新青莲寺包括天王殿、藏经阁、释迦殿、大雄宝殿、观音阁和地藏阁等建筑。其中,藏经阁的二层建筑风格与宋金元明清时期不符,释迦殿、观音阁和地藏阁为北宋时期的建筑,后两者以及藏经阁的一层经过清代的重修。释迦殿为三间宽阔的建筑,进深六,屋顶为单檐歇山顶。
青莲寺于1988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环境
青莲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区东南17公里处的寺南庄北侧硖石山中,下临丹河,背依高山而建,因寺内的释迦牟尼端坐于莲花座之上,故名青莲寺。
青莲寺与中国古代“背山面水”的风水建筑观念十分吻合,整个寺院雄峻秀奇,别具风格,所临山崖的肢内的一池清水经年不涸不溢,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坐北朝南
古青莲寺坐北朝南。现存建筑有正殿和南殿,原有的东西配殿仅存基址。东侧有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建造的砖结构藏式八角形舍利塔一座,寺院西侧有一唐朝慧峰法师石作墓塔,是1986年从寺西迁移而来。正殿,亦称大佛殿。
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殿内方形佛坛上塑有释迦、阿难陀、摩诃迦叶、文殊菩萨、供养人6尊彩塑,唐风犹存。
历史沿革
摩崖上刻有东魏武定元年(公元543年)题记。寺院分为古青莲寺和新青莲寺两个部分。古青莲寺在下,新青莲寺居于上。古青莲寺始建于北齐天保三年(552年),李漼咸通八年(867年)赐名“青莲寺”。新青莲寺始建于隋唐,赵光义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赐名“福严禅院”。
自唐朝以后,历代均有所增建,院内古柏柯,银杏参天,幽雅素静。青莲寺的修建,是与净土宗的创始人高僧慧远在这里的活动密不可分的。
名称由来
古青莲寺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初名“硖石寺”,至唐太和二年(828年),创建上院即今青莲寺。
咸通八年(867年),敕赐“青莲”为额。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87年),上院被赐名为“福岩禅院”,下院仍称古青莲寺,至此两寺分立。福岩禅院明代复称青莲寺,之后青莲寺、古青莲寺之名沿袭至今。
建筑特色
古寺东侧有明代建造的砖砌藏式佛塔,西侧建有唐朝建造的惠峰石塔。
寺内的主要建筑有天王殿、藏经楼、释迦殿、罗汉楼、地藏楼及经堂、僧舍,高低错落,左右分布对称。释迦殿古朴大方,雄伟壮观,悬檐歇山顶,头肥硕,飞檐腾空,具有明显的宋代建筑风格,殿内塑释迦佛本尊坐像及文殊菩萨、普贤二弟子,东西配殿楼上各塑广法天尊、十六罗汉和地藏菩萨、十殿阎罗,个个栩栩如生,威严肃穆。
寺院东部一堵山崖壁立,崖上平坦如台,长宽各约丈余,相传是高僧慧远禅师注《涅盘经》的掷笔台,明朝王国光有诗云:“高僧云卧到莲宫,台上传经写色空。
主要结构
落笔山头乘鹤去,老松犹响雨苍风。”台南端建有款月亭,中秋之夜,登亭东望,皓月从山峰间冉冉升起,故而名为“珏山吐月”,亭内壁上还嵌刻有许多历代文人墨客赏月的题诗,亭的梁架结构及石柱上题有崇宁、熙宁等年号,由此可知是宋代的建筑。
寺内有还有许多唐、宋、明、清各代的碑刻,字体齐备。有真、草、隶、篆等。寺南大殿的唐碑上刻有唐宝历元年(825年)“硖石寺大随元法师遗迹记”佛殿图,比西安大雁塔阴刻佛殿图稍晚,在建筑史上具有很高价值。
新寺内,中大殿是全寺主体建筑,寺东一崖陡立,长宽各3米有余,面平如台,相传为高僧慧远禅师掷笔台。
整体布局
古寺初建于北齐天宝,是在慧远草创后,经北齐、北周、隋、唐修建而成的,为佛教弥勒净土宗寺院。
主要建筑有正殿、南殿。正殿内佛坛宽大,建筑除留有少量宋代遗构外,已被后人修补得面目全非、但殿内所存唐朝彩塑6尊,是全国现存唐代寺观塑像三处70余尊中的一处6尊,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这些塑像面容丰满,肌肉健美,身式微曲,姿态自然,皆与唐塑风格一致。
尤其是释迦牟尼彩塑一尊,高约4米,雕塑精细,金光映人。其右手的处理自然妥贴,颇具重量感,与西方名画《蒙娜莉莎》具有相通之处,艺术价值极高。南殿彩塑12尊,风格上沿袭唐风,注重写实,生动传情。唐碑《硖石寺大隋远法师遗迹记》碑首佛殿图一幅,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罕见的实物资料。南殿面阔三间,内置彩塑十二尊,其中佛坛前部五尊为宋塑。居中为结跌座于莲台的释迦佛,两侧为侍胁文殊菩萨、普贤二菩萨及摩诃迦叶、阿难陀两弟子,雕刻手法仍沿袭唐风。
碑首线刻弥勒佛殿图(亦称弥勒讲经图);它所显示的佛殿,布局完整,山门、围廊、讲坛、佛殿莫不具备,是研究唐朝寺院格局和形制的最好资料。北大殿有文殊、普贤、释迦等唐代塑像,为寺中珍品。
古柏
院内的子抱母古柏令游人感叹不已。母相周粗3米,高27米;子柏周粗1米,高24米。相传百余年前母柏枯槁,寺院主僧决定次日将其砍伐。
当天夜里,一株幼柏攀着母相的躯干缠绕而上,紧紧将母相抱住,寺僧见之,以为神意。古柏前的两棵银杏树,东为雄树,周粗5米,高约25米;西为雌树,周粗4米,高与雄树同。每年夏秋两季,枝叶繁茂,遮天蔽日,以自己无可辩驳的神威,叙述着青莲寺的沉浮兴衰。古寺东侧有明代建造砖砌藏式佛塔一座,高约25米;西侧有建于唐干宁二年的惠峰石塔和宋代百法座主舍利塔。
寺院东一崖陡立,长宽约3米余,面平如台,相传为高僧慧远禅师掷笔处,称“掷笔台”。台南端有款月亭,中秋之夜,登亭东望,皓月从珏山峰间冉冉升起,名为珏山吐月。可照出柱上题有崇宁、熙宁等年号,可证是宋代建筑。
其他如唐经幢、窦乳泉等都为游人讲述一段清幽、神奇的故事。漫山遍野的松柏灌木,红墙绿树,与隔河相望的珏山一起,为游人提供了一个山水寺观浑然一体,俯拾古今,颐养性情的林泉胜地。在“子抱母”古柏之前,有根杏树(俗称白果树)两株。东为雄树,树径5米,高约2.5米;西为雌树,树径4米,高与雄树相当。银杏树雌异株,成活率极低,果实青白色,为珍贵药材。
这里的两株大树,每年夏秋两季枝叶繁茂,遮天蔽日,雌树还可收获白果仁百余斤,既点缀了风景,又生产了药材,真可谓一举两得。
在青莲寺外左侧石崖下有一天然水池,名曰“乳窦泉”。池水清澈晶莹,水位常年如一,涝不增,旱不减,不取不增,多取不减。
其上石壁,陡峭如削,直插云端,上有约20多米宽的岩石,有经过多年冲刷、侵蚀留下的痕迹。再看峭壁上的石刻,上有“瀑布飞泉”及“山吐天边月,溪流石上云”的字样,据考证这些是北魏时期遗留下的。由此可见,当时瀑布之壮观,用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掷笔台
在青莲寺东侧有—天然石壁,岿然屹立,高约20余米。下部怪石峥嵘,顶上却平若砥砺。顶上面积呈条状,宽不足3米,长l0米有余,西南壁部刻“掷笔台”三个大字,相传为当年慧远法师掷笔之地。
据说慧远法师至邺学法回高都,就于丹河之滨的硖石山腰创建寺庙,故取名“硖石寺”,也就是最初的青莲寺。
在这里,慧远—边讲经说法,一边为《涅经》精心注疏。历经数年,《涅槃经》终于完成。为了证明自己注疏准确可靠,他决定求上天验证。
吉日,慧远捧书持笔沿山径而上,当他来到这块兀立山腰的石壁前时,决定在此告天,于是攀上石顶,将门笔对天奉上,跪拜焚香,仰天高呼:“吾注涅槃经现已功毕,若疏义契理,笔当驻于空矣。”然后掷笔苍天,此笔果真在空中停留。于是后人就称此天然石壁为“掷笔台”。
寺庙特色
东观孚山,巨嶂横列,气势磅礴;南望珏山,双峰插天,秀丽挺拔。山脚丹水荡漾,像一条玉带从东北向西南飘然而去;回首硖石诸峰,峭壁伟岸,似鬼斧神工砍削而成。悬崖峡峙,形成“别有天地”之门,崖面“乳窦”,崖肢内一池清水经年不涸不溢。摩崖上刻有东魏武定元年(公元543年)题记。
该寺分古寺、新寺两处,相距里许,分属净土宗、天台宗道场。两寺依山就势,殿宇楼阁,栉次鳞比;经堂僧舍,错落有致。院内古柏虬柯,银杏参天;院外林木葱茂,野草闲花,馥郁芬芳。正所谓山清水秀。古刹幽深,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自北齐创寺以来,该地即成为古代建兴及泽州和泽州府(今晋城地区)的佛教文化中心和自然景观胜地,从而誉满建兴(今晋城),流芳千载。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寺创始建于隋唐,属净土宗,弥勒净土派。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御赐名为"福严禅院",明复称青莲寺。青莲寺的修建,是与净土宗的创始人高僧慧远在这里的活动密不可分的。
文化活动
文物保护
故名青莲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青莲寺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现存正殿3间,南殿3间,正殿中供奉有弥勒佛等6尊彩塑,塑像面容丰满,具
青莲寺因寺内的释迦牟尼端坐于莲花座之上,有典型的唐朝风格。南殿现存彩塑12尊,佛坛上正面的5尊塑像是宋代作品。当中为释迦佛,结跏坐(盘腿打坐)于莲台上,两侧为文殊菩萨、普贤二菩萨和阿南、摩诃迦叶二弟子。雕塑注重写实,生动传神。南殿中还有一通唐代碑刻《硖石寺大隋远法师遗迹图》,极有价值。新青莲寺距古青莲寺大约500米,始建于唐太和年间,主要有藏经阁、释迦殿、罗汉楼、地藏楼等建筑。
南殿中的唐代碑刻《硖石寺大隋远法师遗迹记》,是唐代宝历元年(825年)所立。碑首的线刻佛殿图(也称弥勒佛讲经图),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一件极有价值的珍品。这幅图显示唐朝一座完整的寺院,山门、围廊、讲坛、佛殿一应俱全。佛殿前讲坛上的弥勒菩萨尚未成佛,头载花冠,身穿印度在家人的服装,结(左纟右加)趺坐在莲台上讲经说法。他的身后是一座重檐佛殿,五脊庑殿顶,装饰着典型的唐代尾。佛殿四周是围廊,围廊与前面的山门相通。廊柱和山门柱头上的斗拱都是典型的唐代木构建筑风格。这幅图是研究唐代建筑结构和寺庙布局的珍贵资料。
藏经殿始建于唐代,是贮藏经文的场所,曾藏经五千多卷,可惜后世已全部佚失。在罗汉楼后墙中部,有一通《罗汉碑记》,上刻有五百普通罗汉的姓名,这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资料。
佛教文化
慧远(523—592),俗姓李,祖籍敦煌市,后迁居泽州高都霍秀村(今晋城市郊区霍秀村)。自幼丧父,与叔同居。
13岁出家,16岁随湛律师赴邺学法,博读大小乘经论,后从大隐律师学《四分律》,学成后返回高都,在故里结室为庵,创立道场,讲经说法,注疏佛教经典,草创硖石寺,即今古青莲寺。宇文邕灭北齐入邺废佛,慧远当众面斥,从此,隐居太行山中刘因佛法。
三年后,刘彻崩,恢复佛法,慧远始出山住持少林寺。杨坚开皇七年(587),被首选为统管天下僧民之事的六名德高望重者之一而入京,在大兴善寺主持法事,注疏佛经。后移居净影寺。开皇十二年(592),隋文帝敕其主译经文,刊定辞义。
不久圆寂于净影寺,终年70岁。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大乘义章》、《大涅槃经义记》、《十地经论疏》等20部100余卷,为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主要景观
上院
青莲寺既上院,自唐后,历代皆有增建。寺前为平台,上建东西阁,阁后依次为天王殿、藏经阁、释迦殿、大雄宝殿。两厢分别建有左右对称的观音阁、地藏阁、经堂、僧舍。高低错落,左右对称。
释迦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平面呈方形,单檐歇山顶。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四椽对乳栿通檐用三柱,斗栱单抄单下昂五铺作,昂与耍头均作批竹式。补间无斗栱,只作隐刻。斗栱用材合宋《营造法式》六等材。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大殿前后檐均在明间设板门,两次间置破子窗,前檐明间的地栿、立颊、上槛均为石作,表面线刻花卉纹饰,刻工精细,四周立柱为方形抹棱石柱。从石柱、门楣石刻题记可知,该殿创建于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殿内佛坛上现存宋塑4尊。
两厢
两厢的观音阁、地藏阁从石柱题记看,创建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现存除石柱、斗栱、梁栿等保留宋代建筑风格外,整体结构为清代重修样式。
观音阁上现存宋代观世音像和十六尊者彩塑,地藏阁上存有地藏菩萨和十殿阎王,也为宋塑。观音阁楼下后墙中部,镶嵌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罗汉碑记》石碑l通,刊载十六罗汉及五百罗汉名号,其中五百罗汉名号,在现存记载中时代最早,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资料。
新寺
新寺创建于隋朝,原为慧远禅师说法道场,宋以后为天台宗道场。寺分三院,一院为藏经楼,二院为大佛殿,三院为大雄宝殿。藏经楼五间,藏有从唐至元历代佛经700函5000余卷,惜经兵火灾,散落尽。二院大佛殿、罗汉楼、地藏楼有宋代彩塑37尊及500罗汉名号。大雄殿于日军入侵中国时烧毁,正在修复中。
相关报道
晋城青莲寺惊现世界现存最早的密宗实物
佛学研究网讯据山西日报讯:晋城青莲寺11月初出土了一件密宗文物石刻,经著名佛教考古学家罗昭教授考证,这件密宗文物石刻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密宗实物。
密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亦称密教、秘密教、瑜伽密教、金刚乘、真言乘等。据了解,前几天全国有突出贡献专家、著名佛教考古学权威罗昭教授专程从北京赶到晋城市,对这件国内罕见的密宗文物石刻进一步研究。
罗昭教授认为,密宗与显宗相对应,是佛教修行的高级阶段,一度流行于北朝时期,唐朝后神秘消失,元代又出现在草原地区,但和早期已有所不同。他断定,这件密宗文物不仅比唐代法门寺的密宗实物早了150多年,而且早于古印度现存的密宗实物,全世界现存最早的密宗实物。
青莲寺,初名硖石寺,位于晋城市区东南17公里的泽州县硖石山腰,东观孚山,南望珏山。因寺内的释迦牟尼端坐于莲花座之上,故名青莲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分古寺、新寺两处,相距里许,分属净土宗、天台宗道场。新寺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御赐名为“福严禅院”,明代时期复称青莲寺。青莲寺的修建,与净土宗的创始人高僧慧远在这里的活动密不可分。
旅游信息
交通提示
晋城市市区有长途汽车路过玉皇庙,搭乘该车回晋城市区3元。晋城的客运汽运总站有开往郊区的中巴,可在钰山下车然后乘坐路口的小巴10元到青莲寺。
晋城一日游旅程
晋城市区--玉皇庙--青莲山--珏山
晋城市区--阳城县--桑林乡--蟒河自然保护区--阳城二日游旅程
陵川县--王莽岭--锡崖沟--晋城市区
参考资料
青莲寺.携程.2023-11-03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11-03
调查|青莲寺古彩塑何以“宛若新生”,修复方称“仍在修复”.澎湃新闻.2023-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