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塔龙
萨尔塔龙(学名:Saltasaurus)是一种生活在阿根廷白垩纪晚期的蜥脚下目恐龙。它的外形与雷龙属相似,身长约12米,比一辆公共汽车稍长。萨尔塔龙的头部较小,口鼻部较长,上下颌长着一圈牙齿。它的背部和体侧长着骨质甲母质,甲板之间有许多坚硬的扣状装饰物。四肢十分粗壮,尾巴像长长的鞭子一样。萨尔塔龙大部分时间生活在陆地上,偶尔也会在水里活动,喜欢吃高大的树木顶端的嫩枝叶。萨尔塔龙是蜥脚类恐龙中相对较小的一种,但对人类而言仍然巨大。它们的头部类似于梁龙科恐龙,牙齿仅位于嘴部的后方,并且比较钝。萨尔塔龙是第一个被发现具有鳞甲的蜥脚类恐龙,其皮肤上嵌有小型骨板,这些骨板由皮内成骨构成,大型骨板四处散布,大小如人的手掌,而小型骨板紧密排列,只有碗豆大小。其他泰坦巨龙类恐龙的身上也发现了骨板,某些梁龙科化石的背上也曾发现一排鳞甲。萨尔塔龙的骨板首次被发现时是独立于骨骸的,因此被推测属于甲龙亚目恐龙。萨尔塔龙的化石在阿根廷西北部的萨尔塔省和乌拉圭被发现。它的属名取自于萨尔塔省,意为“萨尔塔的四脚蛇”。萨尔塔龙的属名有时会与三叠纪的跳龙(Saltopus)混淆,但这两个属非常不相似。萨尔塔龙是一种高度演化的蜥脚下目,生存于7500万到6500万年前。在白垩纪时期,北美洲的蜥脚类恐龙失去了优势地位,而鸭嘴龙科成为该地区的优势草食性动物,例如埃德蒙顿龙。然而,澳大利亚和南美洲在当时是岛屿大陆,从未出现过鸭嘴龙类恐龙,蜥脚类恐龙在南方大陆继续演化。萨尔塔龙是其中之一。
形态特征
萨尔塔龙在蜥脚类恐龙当中相当小,但对人类而言还是很巨大。它们拥有类似梁龙科的头部,牙齿仅位在嘴部的后方,而且牙齿是钝的。它的骨板有拳头那么大。辨认要决为背部有背甲,有庞大的身躯和长尾巴。萨尔塔龙的牙齿呈圆柱形,带有扁平的尖端。它的颈部相对较短,颈椎也较短。尾部中段的椎骨中心较长。萨尔塔龙的椎骨侧面有类似浅凹陷的腔窝。四肢短而粗壮,手和脚特别短。萨尔塔龙的腹部非常宽阔。萨尔塔龙的骨皮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长达十二厘米的较大椭圆形板状骨,有龙骨或尖刺,可能沿着背部纵向排列。第二种类型是小的骨小片,呈圆形或五边形,直径约七毫米,形成了连续的装甲。
化石分布
萨尔塔龙的属名(Saltasaurus)取自于阿根廷西北部的萨尔塔省,也是首次发现它们化石的地点。萨尔塔龙的化石也发现于乌拉圭。化石是在上白垩世马斯特里赫特期的莱乔组地层中发现的,约有七千万年的历史。
物种学史
萨尔塔龙是由约瑟·波拿巴(José Bonaparte)、马丁·文斯(Martin Vince)和胡安·C·利亚尔(Juan C. Leal)于1975年至1977年在“埃尔布雷特牧场”发掘的,并由波拿巴与杰米·鲍威尔(Jaime E. Powell)在1980年首次叙述、命名。模式种是盔甲萨尔塔龙(S. loricatus),种名在拉丁语中意为“受小型骨甲保护”。萨尔塔龙属仅有一个种护甲萨尔塔龙(S. loricatus)。强壮萨尔塔龙(S. robustus)不再认为是个独立的种,而南方萨尔塔龙(S. australis)被认为是独立的内乌肯龙属。所发现的萨尔塔龙化石包含:脊椎、四肢骨头、数个颌部骨头、以及不同的骨甲。某些骨甲具有尖刺。萨尔塔龙的化石都发现于阿根廷的Lecho地层,该地属于白垩纪晚期的坎潘阶到马斯特里赫特阶。萨尔塔龙的其他特征包含:每节颈椎都有一个骨质棘、带多出一节脊椎骨、尾椎拥有互相交锁球窝关节。曾有理论认为,它们可能以后肢站起,并将尾巴当作第三支柱,以接触到较高的树枝。
萨尔塔龙生存于7,500万到6,500万年前。当1980年首次发现萨尔塔龙的化石时,古生物学家开始重新思考蜥脚类恐龙的定义,因为萨尔塔龙的确是种蜥脚类恐龙,但身上却有骨板,直径介于0.5到11厘米。在这之前,蜥脚类恐龙被认为以它们巨大的体型作为防御手段。之后,古生物学家们开始重新思考其他的蜥脚类恐龙可能也拥有骨板,例如:阿根廷的拉布拉达龙。萨尔塔龙的属名有时会与三叠纪的跳龙(Saltopus)产生混淆,然而这两个属非常地不相似。在1997年,路易斯·齐亚比(Luis Chiappe)与他的团队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亚的Auca Mahuevo附近,发现了一个大型的泰坦巨龙类蛋巢。这些小型恐龙蛋,长度约11到12厘米,内部有时化石化的胚胎,这些完整胚胎拥有皮肤痕迹,但无法显示是否有任何真皮组织或是羽毛。这些恐龙蛋被认为属于萨尔塔龙。这个遗迹很明显地是数百只雌性个体挖掘洞穴,产下它们的蛋,并用泥土或植被覆盖恐龙蛋。这显示出它们是群居动物,它们可能就由群体行动以及骨板,来抵抗大型掠食者的攻击,例如阿贝力龙属类。
简介
萨尔塔龙的外形和雷龙属相似,身长约12米,比一辆公共汽车稍长些。它的头部很小,口鼻部较长,上下颌长着一圈牙齿;背部和体侧的皮肤长着骨质甲母质,甲板之间有很多坚硬的扣状装饰物;四肢十分粗壮,尾巴像长长的鞭子。它大部分时间生活在陆地上,偶尔也会在水里活动,喜欢吃高大的树木顶端的嫩枝叶。萨尔塔龙的化石是由何塞·博纳帕特、马丁·文斯和胡安·C·利亚尔于1975年至1977年在“埃尔布雷特牧场”发掘的。这一发现在1977年被报道在科学文献中。萨尔塔龙是由博纳帕特和海梅·E·鲍威尔于1980年命名和描述的。模式种是盔甲萨尔塔龙(Saltasaurus loricatus)。其属名源自阿根廷西北部的萨尔塔省,那里是第一批发现化石的地方。种名在拉丁语中意为“受小型骨甲保护”。萨尔塔龙的化石包括连接两个髂骨的骨。除了骶骨编号为PVL 4017-92外,还有两百多件其他化石被编目,包括后颅骨元素、牙齿、颈椎、背部、髋部和尾部的椎骨、肩带和骨盆的部分以及四肢骨骼,还有各种装甲片。这些骨骼代表了至少五个个体,其中两个成年个体和三个幼年或亚成年个体。鲍威尔估计成年个体长度为六米,而2010年,格雷戈里·S·保罗估计最大长度为8.5米,重量为2.5吨。由于其类似河马般的桶状臀部,鲍威尔认为萨尔塔龙是水生动物。尽管身材较小,萨尔塔龙仍然像其他蜥脚类恐龙一样是重脚动物,意味着它无法奔跑,因为它的后肢在负重阶段必须保持笔直。鲍威尔认为成年个体通过身体装甲受到捕食者的保护,而幼年个体则受到整个群体的保护。在白垩纪时期,北美的蜥脚类恐龙不再是主要的草食性恐龙,除了阿拉摩龙属外,鸟臀目和角龙下目恐龙,如埃德蒙托龙和三角龙,成为了最丰富的物种(这在晚白垩纪时期尤为明显)。然而,在南美洲和非洲等其他陆地上(这些陆地大致类似于现代的澳大利亚),蜥脚类恐龙,特别是泰坦巨龙类,仍然是主要的草食动物。萨尔塔龙就是这样一种泰坦巨龙类蜥脚类恐龙,生活在约七千万年前。它的发现迫使古生物学家重新考虑一些关于蜥脚类恐龙的假设,因为萨尔塔龙拥有类似鳄鱼的装甲(骨皮),直径为10至12厘米。此前,人们曾认为仅仅体型就足以保护庞大的蜥脚类恐龙。自那时起,古生物学家已经开始调查其他蜥脚类恐龙是否也可能拥有装甲;例如,拉普拉塔龙。来自另一个地层的新发现可能会揭示萨尔塔龙的筑巢习性。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亚的奥卡马韦河发现了一个大型泰坦巨龙类筑巢地。数百只雌性盐龙类用后脚挖洞,每个巢平均有25枚蛋,并将巢穴埋在泥土和植被下。直径约11-12厘米的小蛋内含有化石化的胚胎,完整地保存了皮肤印痕,显示出小颗粒状鳞片的陶瓷锦砖装甲。这种装甲图案类似于萨尔塔龙的装甲。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