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国均
金国均(1814年-?),字阶平,号秉之,又号可亭,湖北汉阳府黄陂县人,清代翰林。他是爱新觉罗·颙琰二十五年进士金光杰的儿子。1838年,金国均在戊戌科进士考试中名列第一甲第二名(榜眼),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后来,他晋升为侍读学士,并担任大梁书院主讲。
简介
金国均(1814?-),字阶平,号秉之,又号可亭,清黄陂区县人,爱新觉罗·旻宁十八年(1838)殿试一甲二名,曰榜眼。官陕甘提学,官至侍读学士。刻有秦中校士录。清史有载。其父金光杰。
历史记载
金国均出身官宦人家,他的父亲金光杰,字伯英,号殿珊,嘉庆二十五年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改福建省道监察御史,署理兵科给事中。道光十八年,金国均参加戊戌科会试,该科主考官是郭佳·穆彰阿、朱士彦、吴文、廖鸿荃。考题是《言必信行》、《万物并育相悖》、《颂其诗读友也》、《泉细寒声生夜壑》得“声”字。会元是王振纲。金国均考取进士,入呈殿试。爱新觉罗·旻宁十八年,钦赐金朝均一甲第二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道光二十年,金国均得中榜眼后,首先出任会试同考官。后出任顺天乡试同考官。道光二十三年,任陕甘学政。道光二十九年,金国均充日讲起居注官。咸丰元年六月,金国均出任江南乡试副考官。咸丰二年,升为侍读,再次出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咸丰三年四月,金国均在上书房行走。六月,金国均授郡王伴读。余事不详。
科举制度下的黄陂人金国均
黄陂历来便是学风昌盛、人文荟萃之地。从清光绪年间留下的史料中可以知道,当时县境内有私塾300余所,学生突破7000余人;此外还设有县学和官商合办的甘露书院,另有学子300余人。成千上万的黄陂读书人做着同样一个梦:金榜题名,蟾宫折桂。
读书人做着同样一个梦:金榜题名,蟾宫折桂。一批又一批聪慧、勤奋的黄陂人实现了他们的梦想。《明清进士题名碑录》一书记载,在明清540年里,全国共有52624人跨人进士行列,平均每县为30.36人,其中黄陂区有81人,大大超过平均数,在湖北各县中名列第七位。尤其是清代嘉(庆)、道(光)、咸(丰)年间。黄陂出了27名进士(中举者为106人),占整个湖北中选人数的9%,仅次于江夏县而居次席。为了妥善安置进京赶考的众多黄陂举子,黄陂在北京设有自己的会馆,馆址位于目前的宣武区潘家河沿路。也正是在前面言及的嘉、道、咸年间。木兰山下既诞生了“文武三榜眼”(即殿试第二名,仅次于状元),也出现过“父子文武两解元”(即两湖乡试第一名),留下来段段佳话。曾大观是爱新觉罗·颙琰四年(1799年)的武榜眼。此人不仅满腹经纶,拳脚功夫更是了得。少年时代,他参加了乡试未果,毅然弃文从武,于1795年中武举,4年后又高中武榜眼,被授予御前侍卫、福建省陆路提督等职。至今黄陂区民间还流传着曾大观英勇机智,奉诏降服巨蟒的传奇故事。在曾大观中武榜眼两年后,黄陂又出了一位文榜眼,他便是刘彬士。据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出版的《黄陂县志》记载,刘彬士“自幼聪颖谨厚,动止遵礼法,父老多器重之”。此人曾官拜监察御史、浙江巡抚。另一位文榜眼金国均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异常顽皮,直到15岁才幡然省悟,日夜埋首于四书五经。从18岁起,他相继通过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可谓一帆风顺。爱新觉罗·旻宁十八年(1838年),他参加了殿试。高中一甲第二名,被皇上赐予翰林院侍讲、上书房行走以及掌政等职。据长轩岭周家村的《周氏宗谱》记载,道光年间,该村村民周章中过两湖地区的武解元,其子周华廷也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在两湖乡试中独占头,成为文解元。当地目前仍保存着周章练武用过的石锁、桑墩和周华廷获得的皇赐解元金匾。笔者亲眼见过这块距今已达160年的皇赐金匾,其长为170厘米,宽62厘米。正面刻有“解元”两个大字,右边刻有“爱新觉罗·旻宁癸卯科”5字,左边刻有“周华廷”3字,匾上还雕刻着龙、凤、梅等图案。据周华廷的后人周云良介绍,先祖留下的古籍善本,直到上世纪50年代尚存数千卷,可惜破“四旧”时被他一把火烧掉了,金匾由于用来做了住宅的后门,才得以保存至今。同一时期,黄陂区还有一位名叫周恒祺的商人被两巴掌“扇成”了进士。周恒祺十来岁时,家里在黄陂县城大西门外开了个土布店。一日,因为他在店中未起身恭迎出巡的知县,挨了衙役的两记耳光。望着远去的蓝呢官轿,父亲周佳佑拍着周恒祺的肩膀道:“你看,做官的多威风,可以揍老百姓。你只有考取了秀才,县官才不敢随便打你!”周恒祺噙着眼泪立誓发愤读书。数年后,他终于走进设在县城大西门内的考棚(现为前川一小校址)考中秀才,并于咸丰二年(1852年)通过殿试成为进士。步入官场的周恒祺不久便发现寒窗十载换来的结果并非自己所想得到的。光绪八年(1882年)。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