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沂蒙红嫂

沂蒙红嫂

沂蒙红嫂是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革命根据地出现的一个伟大的母性群体,她们明大义、识大体,送子送夫参军支前,舍生忘死秘密救护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她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党、对人民军队的无限热爱。

1939年6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等先后进驻沂南县东辛庄村,部队不少孩子面黄肌瘦,于是,妇救会会长王换于创办了战时托儿所,从1939年秋到1942年底,她和乡亲们抚养了众多革命后代和烈士遗孤。1941年11月3日,聋哑人明德英用乳汁救小战士,后与丈夫照顾他,小战士半个多月后健康归队。1947年5月12日孟良崮战役前夕,李桂芳带领妇女用门板当桥板、用人当桥墩为部队架桥,有些妇女因长时间在河里浸泡终身不孕但无悔。孟良崮战役期间,蒙阴县烟庄村张玉梅等“沂蒙六姐妹”为部队做军鞋、烙煎饼做军粮,手指磨破仍坚持,陈毅称她们为“沂蒙六姐妹”,孟良崮战役一举歼灭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陈毅称忘不了沂蒙山人。

明德英被公认为“沂蒙红嫂”的原型和典型代表,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和爱戴。2011年,沂蒙红嫂纪念馆建立,位于临沂市沂南县常山庄,占地面积100余亩。2013年纪念馆进行了改造、提升、扩建。主要分为主体展馆展区、红嫂生活体验展区和红色遗迹展区三大部分,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该馆自2011年开馆以来,吸引了全国大批前来学习的党员干部和各界群众。每年前来学习的国家部委、省内外党员干部达10万人次,前来参加学习的各界群众年平均达30万人次。被中央和国家部委、省、市、县等70多个部门和单位确立为公务员公仆意识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廉政建设教育基地。

历史沿革

1939年6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等先后进驻沂南县东辛庄村,不少部队的孩子由于常年随队伍奔波而面黄肌瘦。该村妇救会会长王换于看了很心痛:“这样下去不行,得给孩子们分散到各户找奶母喂养,打起仗来也方便转移掩护。”就这样,王换于创办了战时托儿所。“让他们吃奶,让咱孩子吃糊糊汤。咱娃就是死了你们还能生育,万一烈士的孩子死了,就断了根了。”这位伟大的沂蒙母亲当年对儿媳说的话,今天听起来依然让人动容。1939年秋到1942年底,王换于她们先后抚养了30多名革命后代和8名烈士遗孤,其中包括罗荣桓、徐向前等将帅的子女。而王换于的4个孙子却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数据显示,当时仅在沂南县就有革命后代181人被当地妇女抚养。

1941年11月3日,日军突然包围沂南县马牧池村。一个小战士在冲出敌人包围圈时身负重伤,在被追击的路上向聋哑人明德英求助。明德英急忙将他拉进屋藏起来,把日军骗走后她发现,小战士因流血过多已意识不清、缺水休克。战士的生命危在旦夕,在周围没有水源的情况下,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毅然用乳汁救活了战士。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明德英与丈夫每天为小战士送饭、换药。经过半个多月的休养,小战士健康归队。临走时,他一步三回头,他深知这份救命的恩情。

1947年5月12日孟良崮战役前夕,沂南县岸堤镇妇女干部、后来被江泽民同志称为“沂蒙大姐”的李桂芳接到命令,天黑之后部队要过汶河,必须在5个小时内架起一座桥。没有建桥材料,怎么架桥,唯一可行的办法,是用门板当桥板,用人当桥墩。晚上9点,战士们急行而来,随着李桂芳一声“架桥”,妇女们抬着门板毅然跳入河中。战士们红了眼眶,不忍踩着“人梯”过河。李桂芳急忙喊道:“同志们,时间就是胜利,赶快过桥。”1分钟,2分钟,整整40分钟;一个战士,两个战士,整整一个团。当战士们的脚步声渐渐远去,妇女们早已被冻得全身麻木,累瘫在地。有些妇女因为长时间在河里浸泡导致终身不孕,但她们没有一人后悔。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期间,部队急需大量的军粮、军鞋。蒙阴县烟庄村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组织全村妇女做军鞋、烙煎饼做军粮。一只鞋底要纳120行,一行要过30多针,每针都要经过锥眼、穿线、走线、拉紧。姑娘们的手指都被磨得起了泡,出了血,还变了形,但是没有一个人喊疼,也没有一个人喊累。她们心里坚信着,每多做出一双军鞋,就能帮助战士们离胜利更近一步。经过半个多月,她们为部队做军鞋300余双、洗军衣8000多件、准备军粮近10万斤。1947年6月10日,《鲁中大众》以“妇女支前拥军样样好”为题进行宣传报道。陈毅同志亲切地称她们为“沂蒙六姐妹”。最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同志的指挥下,于孟良崮战役一举歼灭中国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扭转了整个华东战局。陈毅同志后来回忆道:“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代表人物

明德英

1911年,明德英出生于山东省沂南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两岁时因病致哑。21岁时,明德英嫁给了既无土地,又无房屋的贫苦村民李开田。乡亲们让他们去看墓林,林边零星地块可供食粮,林里的树木可供柴草,从此,一个茅根窝棚架在了墓地边。1941年冬,大批日伪军包围了驻沂南马牧池村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11月4日,八路军一名小战士在反“扫荡”冲出敌人包围圈中身负重伤,跑到马牧池村西河岸边,在坟茔、树木间不停地躲闪、奔跑,两名日本兵荷枪实弹不停地寻找、追赶。明德英见状,急忙迎上去将小战士拉进自家窝棚里,按在床上,盖上破烂不堪的被子掩藏起来。不一会,两个日本兵追赶过来,窝棚门矮得低下头都难走进去。日本兵发现她是哑巴,就比划着战士的身高、衣着,问她见到小战士没有。明德英毫不犹豫地朝西山指了指,两个日本兵急忙朝西山追去。日本兵走后,明德英赶忙上前揭开被子,仔细打量起这名八路军小战士,发现小战士因伤口流血过多,已经昏迷过去。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来不及烧水做饭,便慨然解开衣襟,将乳汁一滴一滴滴进战士的嘴里,小战士终于得救了。她又和丈夫杀了家中仅有的两只鸡,做成鸡汤,一口一口地喂给小战士,每天,明德英都帮小战士用盐水清洗感染流脓的伤口。半个多月后,小战士伤愈归队。1942年10月,日军对沂蒙山区再次“扫荡”,13岁的庄新民在山东纵队香炉石分所做看护员时与战友冲散被抓至沂水城,遇到沂蒙老爹李开田后一起逃出。回家后两人累病,明德英发现昏睡的庄新民双脚受伤严重,有泡重泡且流血水。她为庄新民洗脚并口吸脓血,尽管庄新民疼痛蜷缩但她坚持吸干脓血后包扎。庄新民醒来得知情况热泪直流,七天后伤口消肿能走路便回部队作战。1955年,在上海工作的庄新民联系上明德英后带妻儿认亲并一直像孝敬母亲一样孝顺她,这段军民母子情传为佳话。1960年,曾经在沂蒙山区工作过的作家刘知侠听说了明德英的故事,非常感动,创作出短篇小说《红嫂》。之后,以明德英为原型的电影《红云岗》《红嫂》和舞剧《沂蒙颂》陆续在中国演出。1995年,明德英老人与世长辞,享年84岁。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祖秀莲

祖秀莲,原名祖玉兰,1891年出生于沂南县马牧池乡杏墩子村,后与沂水县院东头乡桃棵子村张志新结婚。1939年初,年近50的祖秀莲参加了本村妇女救国联合会,磨军粮、做军鞋,积极投入抗日活动。1941年,在挡阳柱山上一次战斗中,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侦察参谋郭伍士执行任务时被日军发现,身负重伤。九死一生的郭伍士苏醒后,爬到了约一公里外祖秀莲家门前。当时收留八路军是要命的事,但祖秀莲没有畏惧:清理伤口、日夜照料,为了不被日军发现,又把郭伍士转移到半山腰的一个山洞中,隐藏了25天,并且每天冒着生命危险,上山探望照顾,为他疗伤。一个多月后,郭伍士的伤情好转,被转移到一个八路军医院里,不久后回归部队。临走时,祖秀莲嘱咐他,不管走到山南海北,一定捎个信儿来。郭伍士说,无论战斗到哪里也忘不了你这个“娘”。1942年10月,日伪军1.2万余人再次对沂蒙山区进行“扫荡”。祖秀莲帮助抗大一分校掩藏文件和物资,并同妇救会其他人员一起积极救护和疏散八路军伤员。1947年复员后,因心怀感激,郭伍士没回山西省老家,而是来到桃棵子村落户,为祖秀莲养老送终。1977年7月,祖秀莲去世。

许来英

1939年初,30来岁的许来英参加了本村妇女救国联合会,和青年妇女一起,磨军粮、做军鞋,积极参加抗日活动,抗日英雄吴瑞林的救命恩人。被誉为“沂蒙红嫂”。1939年日本侵略军调集1000多人,对我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扫荡”。7月16日,抗日英雄吴瑞林,率领八路军四支队第一大队,在庙子村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激战中,吴瑞林(当时是大队长)不幸被日军击中腿脚受伤,许来英得知后,冒着日军的枪林弹雨,立即扶他回家中进行抢救。先是用温水洗净吴瑞林全身上的血迹,后又对其腿上伤口予以清洗和包扎。为防日伪军的大搜捕,许来英一家冒着杀头的危险,将吴瑞林大队长,藏在了西北沟自己挖的地瓜窖里。每天给他送水、送饭,为其擦洗伤口。因缺医无药,加之地窖里潮湿,数天后,吴瑞林伤口化脓,全身发烧,处于半昏迷状态。许来英十分焦急,到处打听药方,并采集中草药,天天为吴瑞林擦身、洗伤口,消炎、降温。为了使其早日痊愈,许来英一家吃糠咽菜,用纺线卖的钱买回米、面,做给吴瑞林大队长吃,以增加营养。经过1个多月的精心救治和护理,吴瑞林大队长的伤口,一天天好转。后转部队医院治疗,痊愈后重返前线。1940年10月,日伪军百余人再次对庙子进行“扫荡”,许来英不顾个人安危,帮助四支队一大队掩藏文件和物资,并会同妇救会其他人一起积极救护和疏散八路军伤员。70多年过去了,许来英的感人、动人事迹,至今被当地周边村民传颂着。1992年7月28日,许来英这位英雄红嫂母亲病逝,享年83岁。

张淑贞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等先后进驻张淑贞生活的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罗荣桓、徐向前等曾长期在这里战斗、工作和生活。张淑贞和婆婆王换于看到部队、机关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整天忙于工作,他们的子女以及一些烈士子女无人照料,就主动把这些孩子安排到自己家或附近可靠农户家抚养,逐步发展成战时托儿所。为了保护好这些孩子,张淑贞和家人在村后岭挖了一个大地瓜窖。鬼子“扫荡”时,她就把孩子藏在番薯窖里。山村穷,没有好东西滋补孩子,张淑贞就挨村挨户打听谁家刚生了孩子,动员人家帮着喂养部队的孩子。当时,驼龙的女儿也刚刚出生,为了养好革命后代,她把奶水让给那些年龄小、体质差的革命后代,让自己的孩子吃糊糊汤果腹。看到自己的孩子饿得一直哭,张淑贞也心疼,但她更舍不得那些父母投身抗日没人照顾的孩子们受苦。就这样,3年时间里,张淑贞给部队抚养的孩子一个都没少,她自己的两个孩子却因营养不良不幸夭折。张淑贞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10月的一天,风雨交加,敌人却没有撤退,八路军伤病员住在山洞里,穿着单衣,没有饭吃。驼龙决定去山洞给八路军送衣服和粮食。为防止鬼子发现,张淑贞把8件衣服穿在身上,带了些煎饼就上了山。到了山洞,她看见一位同志就脱一件衣服给他,再塞过去一张煎饼,到最后,身上只剩下一件贴身衣服。回到家时,她全身已被雨水淋透。此后,张淑贞全家冒着生命危险,又掩护和救治了百余名八路军伤病员和抗日干部。

在抗战最艰苦的1940年到1943年期间,张淑贞担任两个村的妇救会会长,负责13个村的抗日宣传和发展党员工作,先后发展了20多名党员。她从不向组织提出过分要求,对于组织每个月发放的补贴,她常常感到不安,只要身体允许,就做军鞋、纳鞋垫,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用行动践行着入党誓言。2015年,张淑贞家庭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评为全国“最美家庭”。2016年,中央文明委开展了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张淑贞家庭再次当选。2018年12月20日清晨6点左右百岁沂蒙红嫂张淑贞在家中去世,享年104岁。2018年12月22日上午,党龄最长、年龄最大的沂蒙红嫂张淑贞遗体告别仪式在临沂市沂南县举行。

王换于

王换于(1888-1989),女,出生于沂南县岸堤镇圈里村一户贫穷的王姓家里,直到出嫁也没有自己的名字。19岁嫁到马牧池乡东辛庄于家,她就被称为于王氏。1938年冬天,年近50的王换于加入了组织,成为了八路军在沂南的地下交通员。1939年6月,徐向前率八路军第一纵队领导机关到达王换于家后,便委托王换于在当地党组织的协助下办起战时部队机关托儿所,机关有27个孩子,外地又陆续送来一些,共有41个孩子。这些孩子最大的七八岁,最小的生下来才3天,其中有徐向前的女儿小何(乳名),罗荣桓的女儿罗琳,陈沂、马楠夫妇的女儿陈小聪等。从1939年秋到1942年年底的三年时间里,战时托儿所的40多名孩子均健康成长。而王换于自己的4个亲孙子、亲骨肉,三年中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1941年11月“留田突围”后,毕铁华、王雁南等回到依汶村察看大众日报社掩藏物资时遭敌人包围,毕铁华被捕。敌人严刑拷打,他拒不回答,被脱光衣服用香烧、铁锨烙,后被扔野外又苏醒,爬到北大山下遇王洪山。王换于为治毕铁华烫伤打听民间验方,用獾油拌头发灰、“老鼠油”等,还让老伴站岗,把毕铁华转移到山洞。40多天后,毕铁华恢复健康重返抗战前线。抗战胜利后,山东保育小学600多名学生安置在东辛庄,王换于全家又挑起了全力为小学服务的担子。1947年,蔡畅在第一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上,代表中国妇女作了王换于事迹的专题报告。王换于的名字从此名扬中外。1989年1月31日,101岁高龄的王换于去世了。1997年3月,沂南县妇联、沂南县民政局、马牧池乡人民政府在鲁中烈士陵园为“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红嫂”明德英立碑纪念。2003年春,当地党委政府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王换于大娘的百年老屋旧址,建起了2700多平方米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并为她塑造了铜像,馆名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题写。

相关作品

评价

在沂蒙山区,红嫂精神作为沂蒙精神的重要组成,代代传承,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沂蒙妇女接续奋斗,无私奉献,践行社会责任。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背后,是她们用信仰写就的军民鱼水赞歌。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八百里蒙山沂水儿女将继续发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基因,将沂蒙精神融入党的建设,干出一番新天地,奋力走好新时代“赶考”路。

纪念馆

沂蒙红嫂纪念馆位于临沂市沂南县常山庄,占地面积100余亩。它是改革开放后第33年即2011年由山东省委组织部、临沂市委、沂南县委共同打造的、面向全国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省级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是中国迄今唯一全面、系统介绍“红嫂”的专题纪念馆,也是中国唯一一处以普通群众为主题的革命纪念馆。2013年纪念馆进行了改造、提升、扩建。主要分为主体展馆展区、红嫂生活体验展区和红色遗迹展区三大部分,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主体展馆区主要有10个展室:《红色沂蒙山》展室、《红嫂原型明德英》展室、《沂蒙母亲王换于》展室、《沂蒙大姐李桂芳》展室、《拥军妈妈胡玉萍》展室、《沂蒙红嫂群体(一)》展室、《沂蒙红嫂群体(二)》展室、《将星耀沂蒙》展室、《永远跟党走》展室、《拥军支前体验馆》展室。该馆自2011年开馆以来,吸引了全国大批前来学习的党员干部和各界群众。每年前来学习的国家部委、省内外党员干部达10万人次,前来参加学习的各界群众年平均达30万人次。被中央和国家部委、省、市、县等70多个部门和单位确立为公务员公仆意识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廉政建设教育基地。

参考资料

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百家号.2024-03-20

沂蒙红嫂:柔肩担大义 红心跟党走.旗帜网.2024-10-31

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2024-10-31

【巾帼学党史·英雄母亲】沂蒙母亲祖秀莲:“母子”情深 送“儿”回战场.澎湃新闻.2024-10-31

许来英:英勇抗日救伤员.大众网.2024-10-31

沂蒙红嫂张淑贞用一生诠释沂蒙精神.人民网.2024-10-31

沂蒙红嫂张淑贞用一生诠释沂蒙精神.光明网.2024-10-31

痛心!104岁的沂蒙红嫂张淑贞走了,弥留之际她说了这样一句话….搜狐网.2024-10-31

红云岗(1976).豆瓣电影.2024-10-31

沂蒙颂(1975).豆瓣电影.2024-10-31

红嫂(1997).豆瓣电影.202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