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艾凡赫

艾凡赫

《艾凡赫》是英国作家沃尔特·司各特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中国早在1905年就出版了林纾和魏易合译的文言文译本,旧译名为《撒克逊劫后英雄略》。

小说主人公艾凡赫是撒克逊人,因违背父意与异族统治者交往,并参加了狮心王理查一世率领的十字东征军,被逐出家门。回国后他借助罗宾汉的帮助挫败了理查一世的弟弟发动的政变图谋。重新登上王位的理查一世成全了艾凡赫与贵族小姐罗文娜的婚姻。当时撒克逊人民同统治贵族之间的矛盾很尖锐。艾凡赫辅佐理查,调和冲突,缓解尖锐的民族矛盾,成为一个历尽艰险、勇敢、忠诚、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在民族和社会矛盾的宏伟历史画面下,作者将目光从苏格兰王国的历史转向英国以至整个欧洲的历史,巧妙地把个人命运与历史重大事件结合在一起。

小说生动地再现了12世纪英国的民族矛盾、民族风尚和各阶层的生活,赞扬国王理查,同情被征服的撒克逊贵族和撒克逊的自由农民,对傲慢、凶残的诺曼贵族及图谋篡位的约翰亲王则予以贬斥。小说中描写了侠盗罗宾汉及其伙伴们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国中古人民反抗封建秩序的斗争生活。

《艾凡赫》自首次出版以来,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流传至世界各地。在中国,最早的译本可以追溯到1905年,由林纾和魏易合译的文言文版本,旧译名为《撒克逊劫后英雄略》。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艾凡赫》在中国出现了多个版本的译本。1985年,赖以立翻译的《撒克逊英雄传》在台北市由志文出版社出版。1978年,刘尊棋章益合译的《艾凡赫》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中国大陆出版。2004年,王天明译本由译林出版社出版。2007年,徐菊的译本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内容情节

12世纪末英国的“狮心王”理查发起十字军东征,班师途中被奥地利公国捉获,囚于城堡。其弟约翰亲王阴谋篡夺王位。他亲自主持盛大的比武会,试探人心向背。其时理查和他的忠心克利夫兰骑士队艾凡赫已经回国。艾凡赫是撒克逊贵族塞得利克之子,武艺超群。比武的第一天,艾凡赫化名上场,打败了以布里昂为首的5名诺曼骑士,夺得优胜考称号。他挑选撒克逊贵族小姐罗文娜为比武会“皇后”。

第二天比武,艾凡赫在理查改扮的黑甲骑士的协助下,打败了诺曼骑士们的围攻,获得全胜。但他身受重伤,多亏犹太人艾萨克及其女蕊贝卡精心疗治,才脱离危险。第三天比赛箭术,著名的绿林好汉罗宾汉化名上场,表现了神奇的武艺。此时约翰得知理查回国的消息,内心惶恐,比武会草草收场。塞得利克和罗文娜回家途中遇艾萨克父女,结伴同行,被布里昂劫持到德·别夫城堡。“狮心王”理查得知,在罗宾汉的帮助下攻下城堡。布里昂又将蕊贝卡抢到圣殿骑士修道院。约翰探知理查下落,派人暗杀,罗宾汉救出理查。艾凡赫得知蕊员卡遇难,带伤赶至圣殿骑士修道院和佑里昂比武,使蕊贝卡获释。理查宣布约翰及其追随者为叛逆,重新登上了王位,获得罗宾汉和撒克逊贵族的拥戴。理查王亲自主持了艾凡赫和罗文娜的婚礼。蕊贝卡向他们祝福,后随父离开英国

创作背景

历史上的理查一世并非小说中那般仁政爱民,而是一个横征暴敛的国王。历史上的罗宾汉也与小说中对狮心王理查忠心耿耿的罗宾汉大相径庭,他是个果鹜不驯的草莽英雄,终生与诺曼王朝为敌,从未向君主效忠或妥协。

沃尔特·司各特与好友威廉·苏珊娜·克拉克曾有过一次交谈,克拉克提到当代英语词汇受到盎格鲁萨克逊古英语与诺曼语的杂揉影响,这引起了司各特的关注,成为他撰写《艾凡赫》的最初动因。另外,19世纪英国兴起了收藏中世纪兵器之风,司各特对此十分痴迷,早在19世纪20年代,他在阿博茨福德的家的门廊就用这些古兵器进行装饰,他在这方而的爱好被用来解释为创作《艾凡赫》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物介绍

艾凡赫

在《艾凡赫》中,作者赋予了人公艾凡赫其中世纪英国传统封建贵族所应该具备的一切优良品质,政治、威武、智慧、礼貌、勇气、谈吐不凡,甚至脱离了人的范畴,接近于神的品格。在那个时代,英国受到诺曼人的统治,经济利益被诺曼人过分地侵犯,两者间的关系处在尖锐对抗的时期。而这就需要一个中间人物来进行调节,以缓和这种矛盾。一方面来说艾凡赫是英国传统贵族的代表人物,具备着一切优良品格,另一方面艾凡赫又与诺曼的国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一个人物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将两者之间的矛盾缓和了下来,冲突心理不再尖锐。

艾萨克

虽然还能够读到作者用略带戏谑的笔调勾画出的一个存在于基督徒传统观念中的犹太人形象—艾萨克,如他胆小而贪财,待人接物总是显得诚惶诚恐。但是沃尔特·司各特并未循着丑化犹太人的文学老路走下去。在小说中艾萨克刚出场的时候,作者只使用了非常简练的语言:“进来的是一个高高瘦瘦的老头儿,不过因为老是哈着腰,显不出他的身材究竟有多高。”可以想见,为了求得生存,作为犹太人的艾萨克不得不委曲求全,妄想以谦卑的身份换得主民们的一丝怜悯。更可怕的是,“长期处于这种被动地位,严重摧残了他们的精神与感情。”可以这样说,司各特对艾萨克的描绘很大程度上意在引导读者感悟出造成其举止卑琐的社会原因。

艾萨克固然爱钱,但他犊情深,眷恋着自己的家;虽然胆小怕事,却也能做到知恩图报,帮助落难的基督徒。

蕊贝卡

在蕊贝卡身上,读者能够分明地看到一位扶危济贫、善良博爱的全新犹太人形象。成长于充满敌意的社会中的蕊贝卡并不像父亲那样卑躬屈膝地做人,而是坚定地捍卫着人的尊严,这主要表现在她作为一名女性对婚姻自由的追求以及作为一名犹太教对宗教迫害的勇敢抗争两个方面。

当父女二人与塞德利克一行人落入诺曼贵族魔爪的时候,蕊贝卡表现出的勇气,是小说中任何一位人物所难以企及的。面对残忍凶悍的基尔勃的强行求爱,她宁死不屈。此时作者也忍不住向读者直接发出感慨:“蕊贝卡既有了崇高坚定的决心—这和她的花容玉貌是完全相称的—当她说话的时候,她的神采更显出肃穆庄严,简直像是超凡入圣。”她勇敢的举动不仅遏制了基尔勃进一步的无礼行为,还使他对蕊贝卡的态度大大转变,使他由衷地钦佩这位被歧视民族的女子。为了赢得她的爱情,基尔勃甚至不惜放弃自己的名誉和地位。蕊贝卡的抗争与处在类似情况下的两位萨克逊贵族小姐形成鲜明对照:罗文娜的涟涟泪水至多只能唤起绑架者的一丝同情;尤尔莉咖的贪生怕死竟使她作了杀死父兄的仇人的情妇。与蕊贝卡相比,这些贵族小姐的表现是如此的懦弱,而她们缺乏的正是前者为追求自由、荣誉的豪迈气概。

蕊贝卡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以改宗为代价的求生机会。其原因在于,一个民族的信仰是其精神支柱,代表着其民族精神。犹太民族失去构成民族历史的最稳定、最持久的要素—地理疆域的情况下,仍能以民族共同体的形式顽强地生存下来,而且创造了流而不散的历史文化奇迹,这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宗教。对犹太人而言,改宗意味着其独特精神传统的失落和彼此之间心灵纽带的缺失,是对他们的精神放逐。蕊贝卡的选择表明她对本民族信仰及传统的认同和尊重。因此,她宁作一名为维护本民族尊严而牺牲的殉道士,也决不愿背叛自己的传统,通过改宗使自己苟且偷生。她的决定绝不是出于对生命的漠视,而是因为她把生命和荣誉视为一体,不可分割。即使在极不公正的法律面前,她也没有放弃最后的求生机会—请求比武决狱,为自己寻求一线生机。蕊贝卡的最终得救是她与社会偏见,与恃强凌弱的暴徒、与宗教陈腐观念作斗争的胜利。

狮心王

沃尔特·司各特笔下的狮心王形象几乎完全建立在传说和民俗音乐的基础上,与历史上的理查并不一致。司各特所需要的也正是这样一个传奇式人物,他在小说中前前后后用了几章篇幅,着力渲染他的这一方面。在比武大会中,他是来无踪去无影的侠客式人物,接着他又出现在教士的隐修室中喝酒唱歌,谈笑风生;在托奎尔斯通城堡争夺战中,他又成了军事指挥官和身先士卒的勇士,然后他又单枪匹马奔走各地,一会儿与罗宾汉一伙人饮酒作乐,一会儿又来到了圣殿会堂主持正义。这样,狮心王理查成了沃尔特·司各特所有小说中刻划得较成功的形象之一。

罗宾汉

关于罗宾汉的出身和生平已无从查考,然而可以确定这是诺曼统治时期的一个人民反抗者,在苏格兰和英格兰共和国一带流传着他许多劫富济贫、锄强扶弱的故事,司各特也是在这些传说的基础上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据说他本来是一个自耕农,亦即自食其力的个体农业劳动者,他的部下也大多是自由农民和手艺人,他们都是在诺曼人的横征暴敛和土地兼井下走上破产的道路,因而沦为盗匪的。根据传说,罗宾汉是一个出色的弓箭手,他的弓箭至今仍保存在约克郡的一个陈列室里。在小说中,他也是首先在阿什贝的比武场上以弓箭比赛的优胜者出现。他英勇机智,不畏强暴,作为剪径的强人,也态度鲜明。在托奎尔斯通城堡的争夺战中,他是人民力量的组织者和领导人。

作品影响

《艾凡赫》中人物语言书卷气很重,没有太多的口语化现象,便于翻译成其他文字。或许正因为,这部小说十分受欧洲及其他地区欢迎。《艾凡赫》不仅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广泛发行,而且还被许多作家加以模仿,更有些国家把它改编成歌剧和戏剧上演。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小说《艾凡赫》的卓越成就,在于它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十二世纪末英国封建主义全盛时期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复杂的矛盾。自从一○六六年诺曼的威廉公爵征服英国后,英国的盎格鲁·萨克逊民族受到异族的压迫,广大的农民沦为农奴,原萨克逊封建主也受到诺曼封建贵族的欺凌。当时的统治阶级主要由两个阶层所组成:封建贵族和僧侣。封建贵族中还建立了各级骑士的食邑制度。在十二世纪末,封建主们经过一百多年的休养生息,在各自领地上的统治已比较巩固,日趋骄横自满,有的相互兼并,有的公然反叛国王。他们为了满足自己骄奢淫逸的生活需求,不断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迫使部分农民铤而走险,例如本书中的罗宾汉和他手下的绿林豪杰们。当时的教会则自成一股势力,直接归罗马教廷管辖,拥有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一些有势力的教派如本书中的圣殿骑士团派,甚至敢于跟王室对抗。这些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在小说中都有生动的描写和反映,如诺曼征服者统治集团内部以约翰亲王为代表的诺曼封建贵族与国王理查一世之间争夺王位的斗争,以塞得利克为代表的萨克逊贵族与以布里昂·德·波阿—基尔勃为代表的诺曼贵族之间的民族矛盾和纷争,以及以罗宾汉为代表的被压迫农民与弗朗·德·别夫等诺曼封建主之间的阶级矛盾和斗争。

在《艾凡赫》中,小说还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塞德利克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沃尔特·司各特对历史生活进行如实再现的另一个角度就是家庭。塞德利克父子之间的冲突实质上是关于萨克逊古老的传统和秩序是否要保存下来的矛盾,因此在这一家庭冲突中,那个时代的特征被毫无遮拦地再现出来:种族冲突在家庭生活中若隐若现,而民族大融合时期的民族矛盾也在个人之间的恩怨中彰显出来。

司各特作品错综复杂的矛盾还表现在:在统治阶级的无情压迫和剥削下,广大底层人们被迫沦为强盗,与官府进行着殊死的搏斗。让人意外的是,塞德利克在强盗横行的社会环境中竟然不怕走夜路。

塞德利克和阿泽尔斯坦随着一对旅客走到一片森林的边沿就要穿过林子时,行路的人开始担心这个地方很危险,因为这里群聚着很多铤而走险的人,他们在政府的压迫下沦为强盗。塞德利克和阿泽尔斯坦虽然看到天色已晚,但是却依然决定走进这片森林,因为他们认为那些绿林人是不会扰害他们的。他们之所以有这种想法,是因为萨克逊族的庄户和农民占据了那些绿林人中的绝大比例,他们过着这种流浪生活,成为亡命徒的罪魁祸首是政府严酷的森林保护法,通常情况下他们还是尊重本民族人的生命财产的。

文中将两大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彰显的很独到。诺曼人从来都是以高姿态去看待其他民族的,一直对其他民族存有偏见。而虽然诺曼入侵者很傲慢,但是萨克逊人却仍然坚持着本民族的特点,较为明显的例子就是塞德利克虽然为自己儿子在比武上能战胜诺曼人而高兴,但是他觉得艾凡赫是“逆不孝”之辈;艾凡赫在战斗中不用本民族的“砍刀”,取而代之的是诺曼人的“长矛”,说明了他们民族的一些特质和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沃尔特·司各特一改以往文学作品中犹太人的反面形象,通过对犹太商人艾萨克及其女儿蕊贝卡一系列遭遇的描述,无情地揭露了盛行于欧洲社会近千年的反犹主义的罪恶,同时也表达出他对不同民族和信仰的社会成员之间和平共处的美好愿望。从某种角度去看,《艾凡赫》就是一本讲述犹太人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宗教上受迫害的血泪史。司各特是较早对反犹主义进行揭露的少数作家之一。在《艾凡赫》中他不但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犹太人普遍面临的困境,还通过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映衬出他对犹太人宽容、人道主义的态度。

《艾凡赫》中作者对犹太人的描述可以看作是他对犹太人态度的外化形式。沃尔特·司各特用饱蘸同情的笔墨不仅为读者呈现了中世纪生活在英国的犹太人的生存困境,而且使读者清楚地看到:造成犹太父女不幸的根源是反犹主义。就本质而言,反犹主义是一种非人道的、狭隘的种族主义,它不仅是对犹太人的歧视,还包涵了对其他肤色、其他信仰的民族的蔑视。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处于强势地位的基督徒才不屑与所谓的异教徒往来,并对之迫害有加。这一题材在英国文学史上虽然已经得到过反映,但在对犹太人的刻画上,司各特与以往作家有着明显差异。他塑造的犹太人已摆脱了过去那种以恶抗恶的狭隘的复仇心理,他们都能或多或少地善待其他民族的人,体现出对民族、宗教和解的向往和追求,因此,沃尔特·司各特在刻画犹太人的方面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从中可看到司各特坚定的人道主义立场和他对反犹思潮的无情揭露与批判。

从宏观上讲,小说展现了当时发生在诺曼人与撒克逊人之间的民族矛盾,诺曼统治集团成员间的内部矛盾,撒克逊贵族与农奴间的阶级矛盾以及基督徒与犹太人的宗教矛盾。在这一矛盾综合体中,始终有一条主线贯穿全文,即作者所倡导的调和社会矛盾、使社会成员能够和平相处这一主题。作者对犹太人宽容的态度正是对这一主题的辉映。

艺术特色

作者在小说中再现中世纪英格兰共和国生活的时候,虽然描绘了一些富于浪漫色彩的比武、决斗等场面,但并没有把中世纪社会美化,而是用生动的文笔,揭露了封建贵族和僧侣们的腐化堕落,并在书中意味深长地指出:“小说书里的描述,还未将那一时代中黑暗悲惨的实况完全揭露出来。”

沃尔特·司各特浪漫主义作家,具有杰出的讲故事才能,他把不同线索有条不紊地交织在一起。像《艾凡赫》是以一对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经历来聚合各种社会关系,将大大小小的事件,上至国王下至猪信的众多人物,都安排得井然有序。这也正是沿用了骑士文学的创作方法。可以说,司各特在他的小说中,用淋漓酣畅的笔墨描绘了中世纪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他在真实的历史氛围中为我们塑造了大量的侠客骑士形象,这些人物尽管多出自虚构,却栩栩如生,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的进程。

沃尔特·司各特小说另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就是作者对于故事发生场景细致而又真实的描述,通过详细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小说人物心理变化的客观背景,这样就为小说中人物的行为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动机,使得人物能够拥有一个真实、触手可及的历史脉络感。这样一来,充满真实感的环境背景描写不仅仅完善了人物的真实性,而且为读者提供了十分强烈的场景代入感,成为了作者表达自身主观意图的一种强有力的佐证。例如作者曾经这样描述塞得利克的庄园:“一条深沟环绕在房屋的周围,其中灌满了从附近河道引入的水,深沟的内外两边都围满了篱墙,他们全部用尖头的柱子组成,木材取自周围的森林……”通过这样细致的描写读者可以十分自然地感受到狮心王弟弟统治时期的混乱,当时的英格兰人需要随时去面对有可能爆发的战争,因此在建造房屋时,采用这样充满防御性质的田园结构就有了合理的解释之处了,不仅如此,更多的是为小说的真实存在感提供了一份有例可循的现实依据。

出版历史

作者简介

沃尔特·司各特爵士,英国历史小说家和诗人。他生于苏格兰王国爱丁堡市,自幼患有脊髓灰质炎病毒爱丁堡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当过副郡长,他以苏格兰为背景的诗歌十分有名,但乔治·拜伦出现后,他意识到无法超越,转行开始写作历史小说,终于成为英语历史文学的一代鼻祖。

参考资料

沃尔特·司各特.名人简介.20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