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德属东非

德属东非

德属东非(德文:Deutsch-Ostafrika)是德国在东非地区的殖民地,其领土约为现今的卢旺达、布隆迪、坦噶尼喀、以及莫桑比克北部等地区,总面积大约994,996平方公里,几乎是今日德国面积的三倍。

德国于1885年在此地设立殖民地政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比利时葡萄牙均有派遣军队进攻此地,但直到1918年德国投降时,协约国阵营都始终无法占领全境。

德国投降后,国际联盟于1919年依据凡尔赛条约分别将卢旺达及布隆迪交付比利时、洛伏马河以南地区交付葡萄牙、坦桑尼亚交付英国托管,结束了德国34年的统治。

简介

德属东非(德文:Deutsch-Ostafrika)是原德意志帝国(德语专业:DeutschesKaiserreich)在东非地区的殖民地,首府达累斯萨拉姆(德语:Daressalam),使用德属东非卢比作为流通货币

1890年,冯·索台被任命为德属东非的首任总督。他上任后逐步健全殖民统治机构,先后成立了财政部、测量及农业部、司法部、卫生部和公共工程部。

统治形式

德国殖民当局对德属东非各地采取了不同的统治形式。在沿海城镇及其邻近地区,各级政府由德国官员直接掌握和控制;在沿海地区和某些内陆地区,以德国人出任的地区专员为首,下设若干名“阿基达”(中层官员,通常由阿拉伯人担任),在阿基达之下又配备了许多“琼贝”(村长,一般由非洲人担任);在大部份内陆地区,部落酋长(有些是被保留下来的原部落酋长,有些则是由殖民当局任命的部落酋长)直接从属于殖民当局。上述地区的统治形式虽略有差别,但基本上属直接统治。德国官员代表殖民当局握有最高权力,殖民当局任命的一些中下层官员,如阿基达、琼贝和酋长们,虽有非洲人或阿拉伯人出任,但他们只是执行殖民当局的指令,主要任务是征税、为德国种植园提供劳动力、为公共工程征集劳工、监督农民种植当局规定的经济作物等。在德属东非的东北部高原地区,布隆迪、卢旺达和布科巴,情况有所不同。这些地区的传统统治者和社会制度在形式上被保留下来,素丹和酋长在一定范围内仍可行使某些权力,殖民当局向这些地区派驻一名驻节长官,名为顾问,实则监督素丹和各级酋长,进行间接统治。

德国的对外殖民政策同其对内政策一样,带有鲜明的军事专制的特色。在政治上,殖民当局完全依赖赤裸裸的暴力来维持对德属东非的统治。1893—1906年间的四任总督全部来自军人。非洲居民(包括各级酋长)稍有不满或反抗,立即会遭到残酷的惩罚和镇压。彼得斯公开表示:要让非洲人“知道德国人的厉害”。他在任乞力马扎罗地区专员时,在戈戈族人地区一次就惨无人道地烧毁12座村庄。

经济强制措施

在经济上,为把德属东非变成宗主国的工业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殖民当局采取了一系列超经济强制措施。

第一,强行剥夺非洲居民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1895年,殖民当局宣布,德属东非的全部土地归德皇所有,当局有权出卖、出租或分配这些土地。于是,大批良田落入德国欧洲的移民或公司之手。据统计,1907年仅萨达尼一地,德国12家大公司占田就达12.5万英亩。而分配给非洲人的土地则大多是零星和贫瘠的土地。

第二,全力推行单一经济作物生产。德国为使东非殖民地生产其所需的农业原料,采取了双管齐下的做法。一方面,积极鼓励和吸引德国及欧洲移民迁居东非,分给大量土地,支持他们开办种植园,大规模种植单一的经济作物。德国移民或公司建立的种植园,占地面积一般都较大,如最早开办的两座棉花种植园占地面积均达300平方公里。至1910年,德属东非已有橡胶种植园250座、剑麻种植园54座、棉花种植园17座。另一方面,殖民当局应用行政手段,强迫当地农民种植橡胶、剑麻和棉花等经济作物。因此,德属东非单一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仅以剑麻为例,1905—1913年,种植面积由1390公顷增加到24750公顷。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剑麻、橡胶和棉花已成为当地主要出口项目,1913年剑麻出口值为1030万马克,橡胶为650万马克,棉花也超过200万马克。

第三,肆意掠夺当地人力资源,为了给德国或欧洲人种植园提供大批劳动力,殖民当局实行强迫劳动制,成年居民每年需无偿服役一个月。服役者大多被送往种植园,也有部份人在铁路等公共工程工地劳动。

此外,殖民当局还通过征税等手段迫使土著居民外出出卖劳动力。征收的税收名目繁多,为了交纳不断增加的税金,非洲居民或扩大经济作物生产,或外出出卖劳动力,以换取现金。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垄断资本已成为德属东非经济生活中的统治力量。当地传统的经济结构遭到破坏,农业生产中传统作物生产萎缩,尤其是粮食生产,不但不能自给,反而需要进口。1913年的官方统计表明,当年的粮食进口已达504.9万马克。大量西方工业品的涌入,摧毁了当地传统手工业。对外贸易逐步脱离了传统的印度洋贸易体系,德属东非经济被纳入了殖民地经济的轨道。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比利时葡萄牙均派遣军队进攻此地,但直到1918年德国投降时,协约国阵营都始终无法占领全境。

历史沿革

殖民地的建立

与其他殖民国家一样,德国人在非洲大湖区扩张帝国版图,表面上是为了开发该地区丰富的资源和人民。然而,与其他帝国强国不同的是,他们从未正式废除奴隶制或奴隶贸易,而是倾向于限制新 "新兵 "的生产,规范现有的奴隶制业务。

德国殖民协会的创始人、冒险家卡尔·彼得斯(Carl Peters)与桑给巴尔对面大陆上的几位土著酋长签订了条约,从而开始了殖民地的建立。1885 年 3 月 3 日,德国政府宣布颁发帝国宪章,并于 1885 年 2 月 27 日由奥托·冯·俾斯麦首相签署。该特许状授予彼得斯的公司,目的是在非洲大湖区建立一个保护国。彼得斯随后招募了一些专家,开始向南勘探鲁菲济河,向北勘探拉穆海岸附近的维图。

桑给巴尔苏丹提出抗议,声称他是桑给巴尔和大陆的统治者。俾斯麦首相派出五艘军舰,于 1885 年 8 月 7 日抵达苏丹王宫,并对其进行炮火训练。苏丹被迫接受了德国对沿岸 10 英里以外大陆的要求。1886 年 11 月,德国和英国达成协议,宣布尊重桑给巴尔苏丹对其岛屿和沿岸 10 英里地带的主权。此外,他们还就现在的坦桑尼亚肯尼亚边界沿线的势力范围达成了协议。英德市两国同意瓜分大陆,苏丹别无选择,只能同意。

德国很快在巴加莫约达累斯萨拉姆和基尔瓦建立了统治。奥斯卡-鲍曼(Oscar Baumann)被派去探索马赛兰和乌隆迪。在探险过程中,他发现了卡盖拉河(即亚历山大尼罗河)的源头。汤姆-冯-普林斯(Tom von Prince)、威廉-朗海尔德(Wilhelm Langheld)、埃明-帕夏(Emin Pasha)和查尔斯-斯托克斯(Charles Stokes)的商队被派去统治 "商队之街"。1890 年,伦敦和柏林缔结了《赫里戈兰-桑给巴尔条约》,将赫里戈兰交给了德国,并决定了东非联邦与英国控制的东非保护国之间的边界,但直到 1910 年,具体边界仍未勘定。

肯尼亚和坦噶尼喀之间从海边到维多利亚湖的一段边界由两个英国兄弟勘定:查尔斯-斯图尔特-史密斯(英国驻蒙巴萨领事)和他的弟弟乔治-爱德华-史密斯(英国皇家工程兵军官,后来成为一名将军)。斯图尔特-史密斯于 1892 年被任命为英国专员,负责划定英德市在非洲的边界,同年,他们两人勘测了从海边到乞力马扎罗山的 180 英里的边界线。12 年后,乔治-爱德华-史密斯返回英国,完成了从乞力马扎罗山到维多利亚湖剩余 300 英里的勘测工作。

1891 年至 1894 年间,由酋长姆夸瓦(Mkwawa)领导的黑河人反抗德国的扩张。由于敌对部落支持德国人,他们被打败了。经过多年的游击战,姆夸瓦走投无路,于 1898 年自杀身亡。

1905 年发生了马吉-马吉叛乱[14],总督古斯塔夫-阿道夫-冯-戈岑下令制造饥荒以镇压反抗。[15][16]随后出现了腐败和残暴的丑闻。1907 年,总理伯恩哈特·冯·比洛(Bernhard von Bülow)任命伯恩哈德-德恩伯格(Bernhard Dernburg)改革殖民地管理。

德国殖民管理者严重依赖土著酋长来维持秩序和收税。截至 1914 年 1 月 1 日,不包括当地警察在内,驻扎在达累斯萨拉姆、莫希、伊林加和马亨格的德国保护部队(Schutztruppen)共有 110 名德国军官(包括 42 名军官)、126 名军士和 2472 名 Askari(当地士兵)。

一战期间的德属东非

保罗·冯·莱托-福尔贝克将军曾在德属纳米比亚和卡梅伦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率领德军驻扎在西非经济区。他的军队由 3500 名欧洲人和 12000 名当地士兵和搬运工组成。战争策略是骚扰英军的 40,000 人,英军有时由前第二次布尔战争指挥官扬-斯穆特(Jan Smuts)指挥。福尔贝克将军取得的最大胜利之一是在坦加战役(1914 年 11 月 3 日至 5 日)中。在这场战役中,德军击败了八倍于己的英军。

福尔贝克将军的游击战迫使英国在整个战争期间向一个次要的殖民战场投入了大量资源,并造成了一万多人的伤亡。最终,由于人数众多,尤其是在来自比属刚果的部队从西面发起进攻(塔博拉战役)后,加上补给日益减少,福尔贝克将军不得不放弃殖民地。他向南撤入葡萄牙莫桑比克,然后进入北罗得西亚,三天前他收到了交战国停战的消息,并同意在那里停火。

战后,福尔贝克将军被誉为德国的英雄之一。他的 "德国卫队 "被誉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唯一一支没有在公开战斗中战败的德国殖民部队。参加过东非战役的阿斯卡里殖民部队后来获得了魏玛共和国和西德的抚恤金。

德国轻巡洋舰 "加里宁格勒号"(SMS Königsberg)也曾在非洲大湖区沿海作战。1915 年 7 月,由于煤炭和备件不足,该舰最终在鲁菲济三角洲沉没,随后遭到英国人的封锁和轰炸。幸存的船员将船上剩余的火炮拆卸下来,安装在炮架上,加入了陆军,这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战斗力。

1917 年 11 月 25 日,葡萄牙人在恩戈马诺驻扎时遭到德军包抄。

1914 年和 1915 年,另一场规模较小的战役在坦噶尼喀湖南部沿岸展开。英国比利时的临时船队以及俾斯麦堡(今卡桑加)的帝国驻军参与了这次行动。

德国东非殖民统治的终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投降后,国际联盟于1919年依据凡尔赛条约分别将卢旺达及布隆迪交付比利时、洛伏马河以南地区交付葡萄牙、坦噶尼喀交付英国托管,结束了德国34年的统治。

参考资料

德属东非.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1-05

德属东非:德国在东非的短暂殖民.知乎专栏.2024-09-21

德属东非:叛乱,改革与经济发展.知乎专栏.2024-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