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释函可

释函可

释函可(1611-1659),俗姓韩,名宗,字祖心,号剩人,博罗县人。他是明代最后一位礼部尚书韩日缵的长子,明清之际著名诗僧。

生平

作为名门之后的函可,年轻时多才、好义、豪爽,原为江南名士,“倾动一时,海内名人以不获交而耻”。其父病逝北京市后,家道零落,深感世事无常,遂发遁入空门之念。他29岁时忧世伤生,更经高人点拨,于是别母抛妻,赴庐山,拜空隐老人道独为师,皈依佛门,落发舟中,法名函可,字祖心,法号剩人,“剩人”的意思是希望躲避世俗世界。其后,在广州城东黄华塘创“不是庵”为静修之所,又名“黄华寺”。

函可虽已出家,然家事国事常系于心。顺治二年(1645)春天,函可自广州市南京市,刷印藏经。他目睹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看到杀身成仁的明代遗臣,写下了传记体的《再变记》。顺治四年(1647年)九月,函可通过与其父有师生关系、当时已是清代大员的洪承畴的帮助,取得了回广东省的印牌。然而,当函可与他的四个徒弟出城的时候,他的《再变记》和所托带弘光帝弘光帝的书稿被清兵截获。之后,他被押解到了北京市受审。史上“文字狱”案,受牵连的人员无数,惟独函可案是清代“文字狱”案中“无人受牵连”的个案,足见函可的磊落与担当。顺治帝五年(1648年),清廷对他从轻发落,敕往沈阳市慈恩寺”,以示大开“慈恩”。函可被流放到了冰天雪地的盛京对佛思过,可以说,他是身陷清代文字狱的第一人。

流放生活是悲苦的,这些江南才子们在盛京城外的村子里,用握惯毛笔的手来开荒种地;女眷们则用习惯于描眉的手,在冰天雪地之中洗衣做饭。这种难以排遣的烦闷与生活的贫苦,往往使这些失去希望的流人匆匆过世。顺治七年(1650年)九月的一天,这些流人们在左懋泰的家里庆贺函可的生日,在冰天雪地里,共同的命运使这些江南人士忘记了身份的差异,以至于函可提出模仿江南才子结社的风气,自创诗社时,得到了积极响应,当时在场的僧3人,道2人,士16人,后来者8人等,共和诗32首。函可称诗社的名称为“冰天诗社”,这是东北历史上的第一家诗社。这些丧失了家国、丧失了故乡亲朋、丧失了自我身份的人们,有了诗境的土壤。

函可极高的诗文和品行使他获得了百姓极大的崇敬。每当他讲法时,听者总是如云,无论是凶暴之徒,还是愚钝之辈都愿意聆听他的教诲,至于来请他排忧解难的更是络绎不绝。除了在大慈恩寺外,他还相继在普济寺、金塔寺等七座古刹作过道场。后来,他被奉为辽沈地区佛教开山之祖,这在慈恩寺千山区都曾留有碑记。

逝世

函可在辽沈地区度过了12个春秋,他思念故国,思念家园,盼望回归故里,但愿望终成泡影,他含悲饮恨,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冬,逝寂于金塔寺,终年四十九岁。有临终偈云:“发来一个剩人,死去一具臭骨。不费常住柴薪,又少行人掘窟,移向浑河波里赤骨律,只待水流石出。”偈语显示了诗人内心的悟境。他的弟子及生前好友,把他的遗体迁入千山龙泉寺,顺治十八年(1661)迁至大安寺,又在缨珞峰西麓的双峰寺建塔。康熙元年塔成,入塔,塔前石碑上刻有《塔铭》、《碑铭》。函可生前著述颇丰,《千山语录》、《千山诗集》。乾隆四十年(1775年),在查缴禁书大兴文字狱的劫难中被列入禁书目录,查抄焚毁;凡函可住过的寺庙及双峰寺所遗碑塔,尽行拆毁。如今,《千山诗集》重印,有辽海出版社本。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