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梅关

梅关

梅关坐落在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梅关镇(并入南安镇)——广东省南雄市梅岭镇(并入珠玑镇)之间的梅岭顶部,顶部距南雄市区约30公里,两峰夹峙,虎踞梅岭,如同一道城门将广东、江西隔开。梅关的隘口合岭路,为天宝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丞相张九龄主持开建,路基宽约5米。

地理概况

梅关坐落在江西赣州市大余县梅关镇(并入南安镇)——广东南雄市梅岭镇(并入珠玑镇)之间的梅岭顶部,顶部距南雄市区约30公里。梅岭为五岭(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之

一大庾岭东段的古要塞部分,大庾岭横亘广东省江西省两省之间,全长200多公里。大庾岭海拨只有400多米,但它处于大庾岭之咽喉,地势险要。在秦朝以前,五岭之南属南蛮之地,被古王朝列为疆域之外,那时的岭南车马不通,人烟稀少。越王勾践的子孙汉将梅鋗,曾在此筑城据守,并在岭上广种梅树,因而得名。公元前214年,赵佗秦军经过梅岭入粤,在岭口设横浦关,又称秦关,是梅岭最早的关隘。唐开元四年,张九龄命人用两年的时间扩展古道,道宽2-4米,长8公里以青石鹅卵石铺砌而成。

现存关楼建于宋嘉祐年间,为砖石结构,古朴雄伟。北面门额的"南粤雄关"和南面门额的"岭南第一关"为明万历年间南雄市知府蒋杰题刻。关楼北侧,有一高大石碑,上刻"大庾岭"两个刚劲有力的楷体大字,为清康熙年南雄知府张凤翔所立。梅关古道是全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驿道,其娇艳独特的梅花景致更是吸引了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前来观景赏梅,吟诗作赋,挥豪刻碑,真可谓"一路梅花一路诗"。

名称由来

梅岭的得名相传是根据南迁越人首领梅绢的姓氏得来的。在战国时期,中原战乱不堪,大批越人迁往岭南,其中一支以梅绢为首的越人,翻山越岭来到大庾岭上,被眼前的岭南风光所吸引,决定在梅 岭一带安营扎寨,他们发扬了越人勇敢顽强、刻苦坚韧的民族传统,艰苦创业,使这带迅速兴盛起来。因为梅绢是首率队的拓荒者,后来又因破秦有功而受项羽封为十万户侯,因此人们就把这一带称之为大庾岭。梅岭在岭南经济文化发展史上起了重要作用。梅岭自越人开发后,成了中原汉族南迁的落脚点,中原文化逐步在梅岭生根开花,并向岭南传播开去。梅岭既是古战场,也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工农红军多次战斗过的地方,特别是陈毅同志带领部队在这一带坚持了三年游击战,并在临危之中写下了壮志凌云的《梅岭三章》 ,使梅岭的知名度更高。

军事地位

南岭第一关:梅岭,居五岭之道,地跨赣粤两省。“其山延袤二百里,螺转九磴而上,山势峻险,磅礴高耸”、“形胜天堑,一夫当关,万夫莫敌”。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又称:梅岭“南扼交广,西拒湖湘,处江西省上游,拊岭南之项背”,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江西南面之“重险”,素为历代军事战略要地。

梅关被两峰夹峙,虎踞大庾岭,如同一道城门将广东省、江西隔开。南雄梅关历来是南北交通要通,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史称南雄市“居五岭之首,为江(西)、广(东)之冲”、“南北咽喉,京华屏障”。南雄的县名也与梅关有关,南雄乃南粤雄关,而雄关指的就是梅关。现存的关楼建于宋嘉佑年间,为砖石结构,古朴雄伟。明万因年间南雄知府蒋杰在关楼上立匾题刻,北面门额署着“南粤雄关”四字,南面门额则写着“岭南第一关”在关北侧,有一块高2.4米、宽1.4米的石碑。上刻“梅岭”两个楷书大字,每字约6平方尺,字体刚劲有力。这块碑为清康熙南雄知州张凤翔立。关楼两侧有一对联“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

历史

区分三个要塞:古称秦关的横浦关,古代认为在水边,因为浦字是水边、一般是小水流入大水的地方;庾岭要塞是刘彻时庾胜将军筑台的;梅关是唐朝宰相张九龄奉诏在梅岭劈山开道建立的一个关隘。各不相同。

横浦关设关始于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原地区后,其策略是对北方筑长城以防御匈奴,对南岭开山道筑三关,即横浦关、阳山关、湟鸡谷关,打开了沟通南北的三条孔道。

从汉至唐,梅岭只有岭之称,而无关之名。宋嘉佑年间建关楼后,南雄市历代州、县均有修关楼,使梅岭关楼保存至今。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刘彻出兵征诗南越国。其中楼船将军杨仆率领的一路“山豫章、下横浦”,也是从大庾岭这座关隘进入南粤的。平叛得胜后,留裨将庾胜兄弟守梅岭,并在岭北筑城,名庾将军城。后人为纪念庾胜,故称该岭为庾岭。另有一说,因岭形似庾,遂名庾岭。今一些人互用梅岭与庾岭,其实梅岭只是庾岭里的一个要塞部分。

秦汉以后,历经三国、两晋以至南北朝,梅岭南北,战争仍甚频繁,梅关日显重要。隋朝统一中原地区后,为确保南疆安全,于开皇十年(590年)设置大余县,后废为镇。李显神龙元年(705年)复大庾镇为县。1957年为方便识字、国务院将“大庾”改称为“大余”。

作为祖国统一象征的梅征,历经千年仍屹立在梅岭山隘口上。关楼以砖石结构,东西横卧,紧连山崖,坐北朝南,居高临下,跨赣粤两省。城阙部分高5.5米,宽6米,门洞进深5.5米,关门高3.5米,内宽3米。关楼南面墙上镶嵌阴刻“岭南第一关”匾额。南门两侧有清光绪癸未年春闽汀李化题“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的门联。北门关楼上方书有一行体“南粤雄关”四字。东侧有一石磴为登关楼之路,西侧尚竖立一块清康熙的赫红石碑,碑高2.76米,宽1.2米,上刻“梅岭”两个苍劲雄浑的大字。这些现尚存留下来的遗迹,是梅关古驿道繁荣历史的见证。

“海上丝(瓷)之路”隋唐以前,中原地区运销国外的商品,多以丝绸、茶叶为主。故从古都长安运往西方诸国之商道,有“丝绸之道”之称。隋炀帝时,由于大运河的开凿,从中原沿大运河南下,经扬州市、溯长江而入鄱阳湖,再逆赣江章江而上,逾大庚岭而进入广东省,然后顺浈江北江到达广州市,渐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又一条主要通道。到了唐朝,由于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商业交往愈加频繁,广州成了全国对外贸易的大都会和重要港口。但从中原经江西省通往岭南的陆路,仍是秦汉开拓的“新道”,因年久失修,“山道狭深,人苦峻极,故以载,则曾不容轨;以运,则负之以背”。为了适应南北经济交流和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开元四年(716年),李隆基颁旨内供奉张九龄督率民工凿修梅岭驿道。张九龄率民工“饮冰载怀,执艺是度”,在“岭东废路”,“缘磴道,披灌丛,相其山谷之宜,革其坡险之故”,命名拔地千仞、危崖百丈的梅岭山隘成为了一条“坦坦而方五轨,阗而走四通”的官方驿道。宋、元、明、清诸代又对其进行多次维修和扩建。为方便为往官员和商旅,以后还在驿道沿途修建了驿站、茶亭、客店、货栈等,使“囗(此处原文遗缺——编者注)耳贯胸之为类,珠琛绝之人,有宿有息,如京如坻”。

到了宋代,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通过梅关的漕粮和茶盐运输量激增,淳化元年(990年),赵光义为确保岭南经赣江而达汴京通道的畅道,在大庚设置了南安军。嘉祐八年(1063年),又在梅岭驿道的隘口上修建关楼一座,并立石有曰:“梅关”。

元明时期,尤以明代郑和郑和七下西洋,海运事业空前发展,国际交往更为扩大。当时,前来我国朝贡或通商的除占城、罗、真腊、古里、爪哇、苏门签腊等东南亚的三十多个国家外,还有欧洲荷兰意大利等国家。他们带着珍珠、玳瑁、象牙、犀牛角以及狮子、孔雀等奇珍异物来到中国,多从这条通道进入中原。而当时我国出口的商品,除丝绸、茶叶外,景德镇瓷口器也作为重要商品,远销国外。位于梅岭脚下的大庚城,就成为当时江西省瓷器、茶叶等商品出口的重要转运场所。

在历代封建王朝的兴亡更替中,梅岭古驿道虽有过曲折和兴衰,但基本上繁荣昌盛的。“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就是当时盛极一时的实况。而梅岭南北的府城,亦随着商业交往的频繁而日趋发展。尤其是“乾隆初,海禁并撤,洋货对骈臻,四方贸迁,络绎不绝,南安府(今大余)当江广之冲,遂成一大都会”。

“梅花之国”梅岭驿道不仅是沟通南北政治经济学的交通要冲,而且是驰名中外的风景胜地。

特色

大庾岭梅树众多。一入严冬,红白梅花拥满驿道,点点飞红,妍态迷人,朵朵银装,与雪争白。岭南岭北梅花又各不相同,南枝花落北枝始开,自古称异。为吟赏这独特的景观,梅岭南北陆续建起寄梅驿、红梅铺、憩云亭、望格阁、通越亭、云封寺、六祖庙等楼台亭阁。许多文苑名宦中路过梅岭时,都见景生情,吟诗作赋,刻石题碑,为这条繁荣的古驿道添彩增辉。南梁陆凯,路过梅岭时,适逢寒梅盛开,即兴赋 诗一首:“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是描绘梅岭最早的一首咏梅诗。北宋时,苏轼贬官海南省,路过大庚,欣见岭上红梅怒放,触景生情,吟咏《庚岭红梅》诗一首:“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梅果尝煮酒,要看红雨熟话梅。”据统计,仅《大庚县志艺文》中,就收辑张九龄宋之问刘长卿沈佺期、苏轼、张九成文天祥、聂古枯、汤显祖戚继光解缙、戴亭、袁枚等历代名人的传世佳作二百余首,构成了梅关古驿道清香不绝的梅文化。

牡丹亭

千古绝唱“牡丹亭”牡丹亭坐落于古南安府(今大余县)衙后花园内。园内古木掩映,流水淙淙,花飞蝶舞;园中“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美丽的景致,使得临川才子汤显祖两次逗留南安,驻足流连,心意拱动。在这里,他倾心着墨浪漫主义杰作《牡丹亭》 (又名《杜丽娘还魂记》),讲述一个缠绵、凄婉的爱情故事:南安太守的女儿杜丽娘,初游牡丹亭后,少女的心扉顿然被撩拨起来,怀春的心思如春草般滋生蔓长起来,在梦里与理想中的情人柳梦梅相会,因情思得疾而逝。后托梦于柳梦梅。柳梦梅金榜题名钦点状元后,来到南安府丽娘家前,悲痛欲绝。顿然,裂棺开。柳梦梅抱着杜丽娘尸身环绕牡丹亭三圈,杜丽娘还魂复生,有情人终成眷属。文因景颂,景因文传。充满“千般爱惜,万种温存”的《牡丹亭》使汤显祖赢得“东方莎士比亚”的美誉,南安牡丹亭更是因此名播四海,其声誉不亚于滕王阁和黄鹤楼

“光照临川笔,春分庚岭梅”。牡丹亭以其独有的魅力,令代代文人墨客魂牵梦绕。途经大庚岭南北的文人骚客,无不来此寻幽探胜,留下佳词丽句,至少南安府志和大余县志记有不少关于牡丹亭的感怀诗篇。1963年,我国著名戏剧家田汉来到大庚岭下,在牡丹亭旧址挥毫写下赞语:“留得 牡丹亭子在,晶莹应不让金沙”(金沙是指大余产的世界珍品——钨金矿)。

战争根据地

大庾岭还是“赣南三年游击战争”的主要根据地。1935年至1937年,项英、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梅岭一带坚持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开辟了红色赣粤边根据地。在那艰苦的岁月里,这里的人民、这里的山岭和溪流流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为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陈毅气贯长虹的《登大庚岭》、 《偷渡梅关》 、《梅岭三章》等革命诗篇,更使这座历史名山增添异彩,名扬天下。

为了保护梅岭古迹,恢复“梅国”胜景,梅关和古驿道已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梅岭也列为省重点风景名胜区。近年来,大余县在梅岭修缮关楼古道,修复沿途建筑,广植梅树,重立诗碑,使古老的梅关和驿道重放异彩,梅岭到处是疏影横斜,迎风傲霜的梅树,驿道亭阁皆掩映在郁郁苍苍的梅林之中。

梅国诗选

《赠范》

陆凯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作者简介 陆凯,字智君,位太子庶子,给事黄门侍郎,在枢要十余年,以忠厚见称。相传他路经梅岭时,曾折梅并作诗一首寄赠史学家范晔。后人在大庚驿使门外五里山建折梅亭。此诗为梅国诗苑中流传至今最早的一首。

《岭上红梅》

苏轼

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

不趁梅果尝煮酒,要看细雨熟话梅

《秋发庚岭》

汤显祖

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梧云初掩霭,花露欲霏微。

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

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

《梅岭三章》

陈毅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自始兴夜上赴岭》

张九龄

尝蓄名山意,兹为世网牵。征途屡及此,初服已非然。

日落青岩际,溪行绿 边。

去舟乘月后,归鸟息人前。

数曲迷幽嶂,连圻触暗泉。

深林风绪结,遥夜客情悬。

非梗胡为泛?无膏也自煎。

不知于役者,相乐在何年?

《凭吊牡丹亭旧址》

田汉

(1963年)

浦添眉翠岭魂香,若士归来写杜丽娘。今日江山倍娇俊,斗争犹待好诗章。

层楼丛柚对西华,曾是南安知府衙。

留得牡丹亭子在,晶莹应不让金沙。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