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胜
王兆胜,男,1963年生,山东蓬莱人。1982至1989年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6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编审,文学编辑室主任。已出版《林语堂的文化情怀》、《闲话林语堂》等作品。
工作经历
王兆胜,现为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文学室主任,林语堂研究学会顾问,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特聘专家。迄今为止,已出版著作12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部分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年度文学评论》等转载。有散文随笔集《天地人心》,散文作品入选中学课本、高考模拟试题和各种选本。曾获首届冰心散文理论奖、2007年《当代作家评论》奖等。
学术成果
专著
1、《林语堂的文化情怀》(独著),22.7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文库”)
2、《一生伴书走天涯――胡适的读书生活》(独著),21.5万字,中原农民出版社1999年。
3、《解读\u003c雷雨\u003e》(独著),10万字,京华出版社2001年。
4、《逍遥的境界》(独著),9万字,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
5、《闲话林语堂》(独著),30万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年。
6、《生活的艺术家――林语堂》(独著),12万字,台湾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
7、《真诚与自由:20世纪中国散文精神》(独著),25.5万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8、《林语堂的文化选择》(独著),15万字,台湾秀威资讯科技有限公司2004年。
9、《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独著),18万字,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年。
10、《文学的命脉》(论文集)(独著),26.5万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林语堂大传》(独著),24万字,作家出版社2006年。
12、《林语堂与中国文化》(独著),28.8万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编著
1、《20世纪中国文化论争》第四卷(合编著),大象出版社1999年。
2、《2001年中国散文年选》(合编),花城出版社2002年。
3、《2002年中国散文年选》(合编),花城出版社2003年。
4、《外国散文三百篇》三卷本(合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5、《人生驿站》三卷本(合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6、《解读林语堂经典》(独编著),花山文艺出版社2004年。
7、《新时期中国散文经典》上下卷(合编),花城出版社2004年。
8、《百年中国性灵散文》(独编),花城出版社2004年。
9、《享受健康》(教育部大学生文化读本)(独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首版,2005年第二版。
10、《20世纪中国散文经典》四卷本(合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
11、《新世纪中国散文经典》四卷本(合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
主要论文
1、《王统照的戏剧观及其创作》,0.7万字,《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88、6。
2、《贤妻良母:一个古典的审美文化模式》,0.3万字,《文学评论》(京)1989、6。
3、《寡妇道德与传统文化:兼论\u003c寒夜\u003e的爱情悲剧根源》,0.8万字,《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0、2。(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研究》1990、1全文转载)
4、《少者形象与中国旧文化的老化:兼论\u003c寒夜\u003e中的小宣形象》,《山东社会科学》1990、4。(0.7万)
5、《中国现代文学对家庭至上观念的省察》,0.7万字,《东方论坛(青岛)》1993、4。(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4、3全文转载)
6、《鲁迅、巴金、曹禺家庭文学比较论》,1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5、1。
7、《伤惋与漂移——从家庭文化角度解读\u003c伤逝\u003e和\u003c围城\u003e》,1万字,《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5、4。
8、《论林语堂的家庭文化观》,0.9万字,《东方论坛(青岛)》1995、4。(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6、4全文转载)
9、《近几年林语堂研究述评》,1.2万字,《社会科学战线》1996、1。(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6、3全文转载)
10、《林语堂与北京文化精神》,0.2万字,《中国文化报》1996、10、9。(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6、12全文转载)
11、《论林语堂的生命悲剧意识》,1.5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1。(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7、3转载)
12、《紧紧贴近人生本相:林语堂的人生哲学》,1.5万字,《中国文学研究》1997、3。(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7、9和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版《林语堂评说七十年》全文载录。)
13、《走出近几年散文的误区》,0.5万字,《山东文学》1997、11。(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7、12全文转载,《新华文摘》1998、1摘要)
14、《论林语堂的女性崇拜思想》,1.4万字,《社会科学战线》1998、1。(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8、3全文转载, 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版《林语堂评说七十年》全文收录。)
15、《林语堂人生哲学的价值意义及其缺憾》,1万字,《东岳论丛》1998、1。(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8、4全文转载)
16、《斗士、学者、教授--林语堂与北大》,1万字,《名人与北大》,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林语堂宗教文化思想论》,1万字,《中国文学研究》1998、4。(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9、1全文转载)
18、《北京散文作家论》,1万字,《北京社会科学》1998、4。
19、《心灵的对语--林语堂的文体模式》,1.5万字,《海南师范学院》1999、1。(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9、1全文转载)
20、《反抗绝望、善处人生:林语堂的生活哲学》,1万字,《社会科学辑刊》1999、3。
21、《一个相当有价值的文本: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文学思潮》,0.5万字,《社会科学辑刊》1999、6。
22、《新时期中国散文的发展及其命运》,3万字,《山东文学》2000、1,2两期。(曾获2000-2001年度首届冰心散文理论奖,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0、4全文转载)
23、《中国现代“诗的散文”发展及其嬗变》,1.5万字,《中国文学研究》2000、4。(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1、4全文转载)
24、《批评的自由:论20世纪中国杂文精神》,1.2万字,《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4。
25、《自足女性的自由言说:论马莉的散文创作》,1万字,《河北学刊》2000、4。
26、《女性意识与孙犁的文学创作》(合著),1万字,《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4。
27、《林语堂放谈文化人生》,0.5万字,《东方文化》2000、5。
28、《情缘回想:论中国当代抒情忆旧散文》,1万字,《东岳论丛》2000、6。
29、《论中国现代小品散文》(上、下),3万字,《山东社会科学》2000、6和2001、1两期。
30、《林语堂与孔子》,0.6万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1。
31、《论20世纪中国书话散文》,1.5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1。(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1、6全文转载)
32、《论中国现代忆旧散文的流变》,1.4万字,《江汉论坛》2001、2。
33、《新时期“回忆文革”散文论》,0.8万字,《东方论坛》2001、2。
34、《论20世纪中国纪游散文》,3万字,《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3和2001、4两期。
35、《论中国当代小品散文》,1.2万字,《文史哲》2001、3。
36、《论林非的散文创作》,1.5万字,《河北学刊》2001、4。
37、《建筑·哭笑·骂词·声响:〈雷雨〉中的细节解读》,1.5万字,《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4。
38、《林语堂眼中的孔子》,0.5万字,《东方文化》2001、5。
39、《论中国现代随笔散文》,1.2万字,《学术月刊》2001、5。(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1、12全文转载)
40、《论20世纪中国散文研究》,1.5万字,《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4。(入选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中国新时期散文研究资料》)
41、《论90年代中国学者散文》,1.2万字,《社会科学战线》2002、1。
42、《林语堂与苏东坡》,0.5万字,《东方文化》2002、1。
43、《论20世纪艺术家散文》,0.8万字,《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1。
44、《林语堂与赛珍珠》,0.4万字,《中华读书报》2002、2、20。
45、《论书法家的深刻孤独》,1.2万字,《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2。
46、《论中国当代随笔散文》,1.4万字,《江苏社会科学》2002、2。
47、《20世纪中国文学的价值失误》,0.3万字,《文艺报》2002、4、2。(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02、2全文转载,入选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版《十博士直击文坛》。)
48、《林语堂与钱穆》,0.3万字,《羊城晚报》2002、6、20。
49、《\u003c红楼梦\u003e与20世纪中国文学》,2万字,《中国社会科学》2002、3。(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2、11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2、全文转载,《华文精》2003、1全文转载。)
50、《20世纪中国散文研究的反思》,0.4万字,《山东文学》2002、8。
51、《林语堂与鲁迅的恩怨》,0.9万字,《江汉论坛》2002、4。
52、《自由·博爱·对话——对于知识分子及教育与文学的思考》,1万字,《东方文化》2002、5,(入选华龄出版社2003年版《世纪印象:百名学者论中国文化》)
53、《林语堂与周作人》,0.9万字,《人文杂志》2002、5。
34、《超越与局限——论8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散文》,1.2万字,《文学评论》2002、6。(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文学评论》、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版《十博士直击文坛》。)
55、《圣洁的心灵与圣洁的写作——论梅洁的散文》,0.5万字,《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3。
56、《林语堂与孟子》,0.6万字,《学习与探索》2003、5。
57、《论中国现代忆旧散文的流变》,1.1万字,《江汉论坛》2001、2。
58、《林语堂与外国文化》(上下),2.5万字,《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3、5,6两期。
59、《林语堂与徐讦关系探析》,1万字,《南京师大学报》2003、4。
60、《林语堂与袁枚——人品与学术》,0.6万字,《学术研究》2003、9。
61、《林语堂与梁启超》,1.2万字,《人文杂志》2003、5。
62、《论林语堂的小品散文》,0.6万字,《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3、4。
63、《林语堂与章克标》,0.8万字,《江汉论坛》2003、9。
64、《中国现代家庭文学文化意蕴阐释》,2.5万字,《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2,3两期。
65、《林语堂与老舍》,0.5万字,《东方文化》2003、3。
66、《林语堂“田园式”都市理想的意义与局限》,0.8万字,《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2。
67、《林语堂与徐志摩》,0.6万字,《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3。
68、《林语堂与蔡元培》,0.3万字,《博览群书》2003、9。(《读者》2004、19全文转载)
69、《林语堂“田园式”都市文化理想的成因考察》,1万字,《求索》2003、5。
70、《林语堂与沈复》,0.7万字,《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7。
71、《林语堂与弗洛伊德》,0.4万字,《中国比较文学》2003、3。
72、《\u003c金粉世家\u003e与\u003c红楼梦\u003e》,0.8万字,《东北师大学报》2003、3。
73、《林语堂与劳伦斯》,1万字,《中国文学研究》2003、4。
74、《林语堂与罗素》,0.8万字,《山东社会科学》2003、5。
75、《林语堂与孟子》,0.6万字,《学习与探索》2003、5。
76、《林语堂与公安三袁》,1.7万字,《江苏社会科学》2003、6。(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4、2期全文转载,入选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林语堂研究论文集》)
77、《谈北国素素的散文创作》,0.5万字,《文艺评论》2003、6。
78、《论20世纪中国性灵散文》,1.2万字,《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6。
79、《困惑与迷失——论当前中国散文的文化选择》,1.8万字,《当代作家评论》2003、6。(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文学评论》、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版《十博士直击文坛》、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新时期散文研究资料》)
80、《百年中国书话散文综论》,0.8万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
81、《北京文化与20世纪中国散文》,1.2万字,《江海学刊》2004、2。(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文学评论》)
82、《天地之子:林语堂综论》,1.5万字,《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2,3两期。
83、《正本清源与圆融通明——评李建军的小说修辞学》,1万字,《南方文坛》2004、3。
84、《林语堂中西文化融会思想渊源》,0.8万字,《南都学坛》2004、5。
85、《林语堂与邵美》,0.5万字,《福建省论坛》2004、5。
86、《关于散文文体的辩证理解》,0.5万字,《文艺争鸣》2005、1。(《新华文摘》2005、9转载,入选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史论》第三卷)
87、《2003年中国散文研究概论》,1万字,《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1。
88、《官员散文:希望与遗憾》,1.1万字,《文艺争鸣》2005、3。
89、《折翅与坠落:谈周涛近期散文的价值迷失》,1.1万字,《文艺争鸣》2005、4。(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文学评论》)
90、《林语堂与明清小品》,2万字,《河北学刊》2006、1。
91、《活力与漳力——大众传媒对散文文体的深度影响》,0.5万字,《天津社会科学》2006、2。(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6年转载,《文汇读书周报》2006、7、14以“散文的单纯性肥胖”为题介绍)
92、《“形不散—神不散—心散”——我的散文观及对当下散文的批评》,0.8万字,《南方论坛》2006、4(《新华文摘》2006年22期论点摘录,《文艺报》2006、8、16以《评论家针砭当下散文》为题作了介绍,另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文学评论》一书)。
93、《林语堂与中国古典小说》,2万字,《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5。
94、《学术语言的现状与理想》,0.4万字,《福建论坛》2006、10。
95、《文化散文:知识、史识和体性的误区》,0.4万字,《甘肃社会科学》2006、5。
96、《林语堂研究的意义、现状和瞻望》,1.2万字,《闽台文化交流》2006、3。
97、《论王充闾散文的张力结构》,0.7万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1。
98、《“孝”的现代困境》,0.4万字,《中国社会导刊》2007、2(下)。
99、《林语堂与旧体诗词》,2万字,《人文杂志》2007、1。
100、《从创作动因看郁达夫\u003c沉沦\u003e的思想意义》,0.8万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101、《21世纪我们需要林语堂》,3万字,《文艺争鸣》2007、3。
102、《论林语堂文化思想的内在品格》,0.6万字,《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3。
103、《贾平凹散文的魅力与局限》,1.2万字,《当代作家评论》2007.4,获2007年《当代作家评论》奖。
104、《余光中散文的世俗化倾向》,1万字,《中国散文评论》2007.7。
105、《平衡感·平常心·平淡美——谈散文写作的难度》,0.5万字,《南方文坛》2007.5。
106、《林语堂与中国古代艺术》,1.6万字,《贵州社会科学》2007.11。
散文名篇
《一念之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不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古训,因为在他们看来,不少邪恶之人不仅没有遭殃,反而活得好着呢!而一些良善的好人却命运多,“屋漏偏遭连夜雨”。于是,邪恶之人更加肆无忌惮,普通百姓也不愿行善仗义。其实,这是一种表面化理解,它没有深入自然的情理之中,尤其
没有深悟天地之“大道”,并由此发现“善”与“恶”的本质。
人的“言行”是由“意念”支配的
如果将“言行”比成车辆的行进轨迹,那么“意念”就是司机手中的“方向盘”。“善念”往往会结成“善果”,而“不善或者邪恶之念”当然会生出“恶之花”。古人云:“一念之差,满盘皆输。”《周易风水》亦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那些心中充满邪恶之念,大行不义的邪恶之徒,很少能逃脱法律的制裁,即使脱得了一时也难以长久!即便脱得了己身,子孙后代恐怕也要为之付出代价。因为邪恶是会遗传的,很难想象一个邪恶的父亲能生出或培养出纯良的儿子;因为邪恶是人人痛恨和避之惟恐不及的,所以人们必欲尽早除之而后快!
缺乏“善念”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人并非心怀邪恶之念者,而是一些缺乏“善念”的人。他们也可能因为“事不关己即高高挂起”,也可能因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可能因为利己和自私心重,还可能因为缺乏耐心或宽容厚道,所以未能生出“一念之善”。然而,也就是因为这一念之差,却导致了于人于己都难以挽回的损失。
一念之差
据报道,一人晚上回家,在路上看到一起车祸,受害人还在呻吟之中。当时他想前去搭救,但“一念之善”马上不翼而飞。没想到,第二天他发现受害人竟是自己的母亲,并且因疏于救治人已死亡。得知此事,此人后悔莫及、欲哭无泪、仰天长啸,几近于疯狂。这是“一念之善”缺乏所导致的恶果。还有一个故事也很能说明“一念之善”的重要性。我有一个博士同学,他曾长久地如打蔫的黄瓜一样提不起精神,在我的一再追问下,他终于说出了真相。原来,刚读博士不久,有一天他接到一个莫名其妙的电话,来电并不说明他是何人,也不说出所为何事,只是问东问西,天南海北地聊开去。我同学无论怎么问,对方就是不说,他没有耐性就将电话挂了。第二次打进电话来的还是此人,仍然是问个不休,我同学说了声“神经病”,又把电话挂断。第三次来电话时,对方直言他是我同学的博士导师,并扔下这样一句话:“要做好学问,先从做人开始!”今天看来,我同学不是恶人,他的做法也没有错,但因为缺少“一念之善”,却导致了难以消除的后果。
点亮黑暗摸索者的心灯
“善念”,哪怕是一点一滴、一丝一缕,哪怕是对于素不相识者,哪怕是给予你憎恶的人,甚至是邪恶者,它都会滋润焦渴的心灵,点亮黑暗摸索者的心灯。人生天地间,无论他是位尊于人的天子,还是富甲天下的大贾,包括那些如草芥一样被人踏在脚下的平民百姓,他们都是一个生命的孤独者,有血有肉、当病则病、当死则死,没有任何人能超脱此理。因此,每个人都需要阳光、雨露和水滴,也不能缺少同情、理解和爱护。而所有这些往往都源于“善念”,更多的时候只是“一念之善”。孟子说,人有“不能为”和“能为”之别,挟泰山以超北海,人力难为也;举手之劳,人人能为也!而“一念之善”更多的时候则属于举手之劳,那么我们许多人为什么坚决不为呢?
超脱世俗的功利之情
一个善待别人的人,一个心存“善念”的人,他会超脱世俗的功利之情,获得一种难以言喻的大幸福!这是给予之福。就好像阳光,它从遥远的天边长途跋涉,不畏艰辛,就是为了给人类以生命和幸福,于是它也感到了幸福。在福建有一位农民,当自己的女儿、孙女和邻居的女儿共六人在河中同时遇险时,他竟能连续四次越过自己的骨肉,先抢救别人的孩子,结果人家的孩子得救了,自己的女儿和孙女却双双遇难。还有一位少女,她从电视上看到一个与自己素昧平生的女性因肝病奄奄一息,于是下定决心为病人捐肝。这两个人都是如泥土一样卑微,但他们却都有伟大的“一念之善”,在生命最为关键的时刻,将“生”之希望留给他人,而将不幸留给自己。也许从常人的角度看,这简直不可思议,甚至有些愚蠢,但从“一念之善”上说,他们是上帝的使者,是有着高贵和神圣品质的人。
现实的复杂性
往往是:富贵者欠善良,贫贱者知冷暖。我们当然并不苛求富者能撒尽资财,给天下“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穷人;但对于“拔一毛利润天下而不为”的商人,还是劝他们有所体悟。我们更希望所有的人都有“一念之善”,为他人、为自己、为国家、为人类。因为这个世界是由“每个人”组成的,而每个人同时又离不开“这个世界”。关于这一点,理论上说有些空泛,但有亲身经历的人才会理解其中的深意。有一位白血病患者,因为他是异常血型,所以在仓促中要找到相符合的血小板配型谈何容易!但最后通过网络发现了有一个“志愿者异型血库”,于是他的生命得以保障!可以说,是一个个志愿者的“善念”挽救了他的生命。
一般说来,“一念之善”对每个人来说都不算什么,但汇集起来它就是一个“海”,一个超凡脱俗、可以摆渡众生的生命大海。
参考资料
山东省散文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济南召开.今日头条-齐鲁壹点.2023-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