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国语罗马字

国语罗马字

国语罗马字是一套汉字拉丁化方案,曾是中华民国国家标准。它和通字方案一样使用复杂的拼写规则来标示声调,不像其他方案要用到调号或数字;是民国十七年(1928年)由国民政府大学院公布的应用罗马字母,有别于官话注音字母 ㄅ、ㄆ、ㄇ、ㄈ 等。特点是用罗马字母变化表示声调。如 iou(幽),you(由),yeou(有),yow(佑)。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由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决议改名为“译音符号”。1986年一月,并依此修订成“国语注音符号第二式”,公告供各界采用。

历史

国语罗马字由林语堂倡议,赵元任作主要研究,从1925年到1926年获国语推行委员会协助,1928年9月26日由国民政府大学院公布。它与当时已流行的注音符号并存,其后于1940年易名为译音符号。在1986年1月它被修改为注音符号第二式,并正式被注音二式取代。

产生经过

“五四”运动前后,在“文学革命”的影响下,《新青年》和《新潮》等杂志讨论文字改革,提出采用罗马字(拉丁字母)拼音的问题。1923年,《国语月刊》出版“汉字改革号”继续讨论这个问题,发表钱玄同的《汉字革命!》、蔡元培的《汉字改革说》、黎锦熙的《汉字革命军前进的一条大路》、赵元任的《国语罗马字的研究》等文章。赵元任提出制订国语罗马字的25条原则和一个国语罗马字方案的草稿。钱玄同、周辨明林语堂、许锡五等也都提出了各自的罗马字拼音方案。1923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开会,钱玄同提出《请组织国语罗马字委员会案》,黎锦熙、叶谷虚等也提案请求公议一种罗马字拼音方案,与注音字母同时推行。大会通过决议,成立"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指定钱玄同、黎锦熙、黎锦晖、赵元任、周辨明、林玉堂(语堂)、汪怡、叶谷虚、易作霖朱文熊、张远荫11人为委员。但由于时局变动,委员会无法开会,改由刘复发起的研究音韵学的“数人会”进行讨论。“数人会”的 6个成员中,5个是"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的在京委员。经过一年时间,开会22次,九易其稿,终于议定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1926年9月,“国语统一筹备会”召开"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通过并提请教育部公布。1928年9月26日,中国国民党政府大学院公布,作为“国音字母第二式”。

符号的制定

国语罗马字是注音符号的第二式,其制定的过程大约分为下列的几个阶段。

(一)创始期:清光绪十八年至民国七年(公元一八九二——一九一八)。

在这个时间内有卢戆章等八位热心推行国语运动的学者,各自制成一套译音符号,推展国语教育,功不可没。指引这些符号有的太过繁复,有的不合音理。虽然没能流传下来,但是,却为后来者奠定了中国人自己利用罗马字母编写译音符号的基础。

(二)实验期:民国十四年(西元一九一八——一九二五)。

当民国七年注音符号公布后,有些语言学家主张模仿西洋教士所创之罗马拼音符号以代表文言文,或辅助汉字发音。其中钱玄同赵元任周辨明林语堂等学者均各自创造了一套罗马字母或符号,在当时的《国语月刊》上发表,接受各方面意见。这些符号中最具代表性者首推赵元任先生的国语罗马字。国语罗马字是赵元任先生民国十年(一九一二)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华语时,将其所拟定的拼音字母加以实验,至民国十一年做国语罗马字的研究,始将草稿发表,以征求各方建设的批评。然后,又经过其他专家们的增减,才渐趋完善。

(三)公布期:民国十四年至十七年(公元一九二五——一九二八)。

教育部在民国十四年九月组织“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以钱玄同赵元任黎锦熙林语堂刘半农汪怡周辨明等七人为委员会,从事罗马字之议定,自当年九月二十日迄十五年九月十六日由大学院(即教育部)正式公布。官话罗马字遂成为国语注音符号的第二式。此套由赵元任先生编制,经过专家反复切磋、热心提倡之译音符号至此方得一结果。在民国二十一年五月七日教育部公布之《国音常用字汇》中,就以国语罗马字与注音符号对照记音。民国二十九年十月国语推行委员会决议改名为“译音符号”。国语罗马字遂渐发展为国内各中文字典内注音、人名、地名等的标准译音符号。

符号制定原则

一般原则

(一)一个符号可以有两个以上的读法。如:

1.h:①代表ㄏ。②代表浊音声母(ㄇ)m、(ㄋ)n、(ㄌ)l、(ㄖ)r 的阴平调号。③代表单韵母(ㄚ)a、(ㄛ)o、(ㄜ)e、(ㄝ)é 的去声调号。

2.j:①与 i 连读为 ㄐㄧ。②与 y 连读为ㄓ。

3.l:①代表ㄌ。②代表ㄦ化韵尾

4.r:①代表ㄖ。②代表开口韵的阳平调号。

5.y:①代表ㄧ、ㄩ阴平以外的形式 yi、yu。②代表空韵ㄭ。③代表ㄞ、ㄟ去声的调号。

(二)一个符号有两种形式:

1.丨:①单独用阴平调时是 i;阳平、上声、去声调时是 yi。②当作介音,阴平、上声、去声时 i;阳平调时是 y。

2.ㄨ:①单独用,阴平调时是 u;阳平、上声、去声调时是 wu。②当作介音,阴平、去声调时是-u;阳平调时是-w,上声调时是-o。作结合韵母之韵头,在阳平、阴平、上声、去声时都是 w。

3.ㄩ:①单独用,阴平调时是 iu;阳平、去声调时是 yu;上声调时是 yeu。②当作介音,阴平、去声时是-iu;阳平调时是-yu;上声调时是-eu。

(三)用浊音字母当清音不送气音。b—ㄅ、d—ㄉ、g—ㄍ。

(四)声母不独用。如:诗—shy、资—tzy。

(五)加声调字母算字形的一部分,不加声调符号。

(六)合词连写。

(七)音节重叠时以符号代替。

1.以X代表重叠的音节。如:天天 tiantian 改为tianX。

2.以V代表一个音节的重叠。如:翻一翻 fan i fan 改为 fan i V。

3.以VX代表两个音节都重叠。如:商量商量 shang liang shang liang 改为 shang liang VX。

声调原则

(一)阴平:

1.不加符号,用基本的形式。如:八ba、帕pa、发fa。

2.在浊音声母 m、n、l、r 后加 h。如:妈mha、那nha、拉lha、仍rheng。

(二)阳平:

1.在开口韵(ㄚ)a、(ㄛ)o、(ㄜ)e、(ㄝ)é、(ㄞ)ai、(ㄟ)ei、(ㄠ)au、(ㄡ)ou 等后加 r。如:拔bar、婆por、河her、孩hair、谁sheir、豪haur、轴jour。

2.在声随韵母 an、en、ang、eng 的主要元音后面加上 r。如:盘parn、晨chern、旁parng、横herng。

3.在浊音声母 m、n、l、r 后之韵母保持原状。如:麻ma、拿na、揦la、仍reng。

4.单韵母 i、u、iu、作单韵母注音时改为 yi、wu、yu。如:移yi 鼻byi、无wu 毒dwu、余yu 局jyu。作介音时改为y、w、yu。如:银yn 琴chyn、唯wei 国gwo、圆yuan 群chyun。

(三)上声:

1.单元音与声随韵母中的韵腹双写。如:把baa、poo、者jee、也yéé、只jyy、胆daan、粉feen、躺tanng、等deeng、耳eel。

2.(ㄞ)ai、(ㄠ)au、(ㄧㄚ)ia、(ㄨㄟ)uei、(ㄩ)yu 等音中的介音或韵尾—i、u改写为 e、o。如海 hae、好hao、贾jea、悔hoei、与yeu。

3.(ㄧㄝ)ie、(ㄟ)ei、(ㄨㄛ)uo、(ㄡ)ou 等音中的主要原因双写。如:且chiee、给geei、火huoo、口koou。

4.结合韵母单独注音,无声母时,i 改为 ye。u 改为 wo。iu 改为 yeu。如:雅yea、伟woei、雨yeu。但“也”用yéé,“我”用woo。

(四)去声:

1.单韵母(ㄭ)y、(ㄚ)a、(ㄛ)o、(ㄜ)e、(ㄝ)é、(ㄧ)i、(ㄨ)u、(ㄩ)iu 等音后,加上 h 作为调号。如:志jyh、炸jah、绰chuoh、这jeh、借jieh、意yih、勿wuh、玉yuh。

2.韵尾为 -i、-u、-n、-ng、-l 等音时,各依次改为 -y、-w、-nn、-nq、-ll。如:塞say、昼jow、站jann、正jenq、二ell。

(五)轻声

用基本形式,不加任何符号。如:笄礼shangtou,房子farngtz。

ㄦ化韵原则

1.(ㄚ)a、(ㄛ)o、(ㄜ)e、(ㄠ)au、(ㄡ)ou、(ㄤ)ang、(ㄥ)eng 等韵及其结合韵母在读阴平调时,后面直接加上“l”为ㄦ化韵尾。

2.有 i、n 韵尾之(ㄞ)、(ㄟ)ei、(ㄢ)an、(ㄣ)en 等韵,以“l”代替 i、n。如:孩儿harl、味儿well、干儿gal、根儿gel。

3.(ㄭ)y、(ㄧ)i、(ㄩ)iu 等韵,在原韵后加 el。如:事儿shell、印儿yell、雨儿yeuel。

方案内容

①表中有今音不用或罕用之音。

声母ㄐ、ㄑ、ㄒ仅有齐撮,ㄓ、ㄔ、ㄕ仅有开合,故可同用 j、ch、sh三母而不混,以避字形过于繁细。

③ㄧ、 ㄨ、ㄩ本兼声韵两用,故国语罗马字亦列y、w 、y(u)。在上去齐撮韵字别无声母时须将第一字母改为y或w,如-iee、-uay独用时作yee也、way外。但如改后形与他韵混或全无元音时则在第一字母前加y或w,如-eu、 -uh独用时作yeu雨、wuh雾(非yu、wh)。

④注音字母对于“知、痴、诗、日、兹、此、四”等字未制韵母,今以y表之。

⑤“东、送”与“翁、瓮”等不同韵,故ㄨㄥ分为开口 ong与合口ueng两韵。ㄩㄥ韵近齐齿,故亦归第二排。

声母表

表中列出国语罗马字、音标与注音字母。

v(ㄪ)、ng(ㄫ)、gn(ㄬ)三个声母在新国音颁布后不再使用。

韵母表

表中列出韵母各声调的拼写变化。

声调

沭阳县

①用“基本形式”,如 hua花、shan山。本式包括轻声、象声字、助词,如ma吗、 aia阿呀。

②但声母为 m、n、l、r 者加h,如mhau猫、lha拉。

阳平:

①开口韵在元音后加r,如char茶、torng同、parng 旁。

韵母第一字母为 i、u 者,改为y、w,如chyn琴、hwang 黄、yuan元;但i、u两字母为全韵时改为yi、wu,如pyi皮、hwu胡、wu吴。

声母为 m、n、l、r者用“基本形式”,如ren人、min 民、lian连。

上声:

单元音双写,如chii起、faan反, eel耳。

②复韵母首末字母为 i、u者改为 e、o,如 jea假、goan管、sheu许、hae海、hao好;但既改头则不再改尾,如neau鸟、goai拐。

③ei、 ou、ie、 uo四韵准上声第①条,如meei美、koou口、jiee解、guoo果。

去声:

韵尾为-i、-u、-n、-ng、-l、或-(无)者各改为-y 、-w、-nn、-nq、-ll或-h,如tzay在、yaw要、bann半、jenq正、 ell二、chih器。

附记

①在官话区域内仅长江下流有短促之入声。如欲表入声时可用-q韵尾,如tieq铁、 loq洛。

②罗马字母之v、x二母,不作拼国音用,惟重字可用x代之,如pianpian(偏偏)可作pianx;隔一字重者可用v代,如 kann i kann(看一看)可写作kann iv;重二字者可作vx,例如feyshin feyshin(费心费心)可作feyshin vx。

③南京、杭州市北平市新旧首都皆富于卷舌韵。国音也可采用,其拼法原则如下:

a.韵尾之i、n音省去,例如“孩儿”(hair-erl)作harl,扇儿(shann-erl)作shall,味儿(wey-er)作well。

b.(y)、i、iu三韵加el;其余加l,如丝儿(sy-erl)作sel,今儿(jin-erl)作jiel,鱼儿(yr-erl)作yuel,明儿(ming-erl)作mingl,后儿(how-erl)作howl。

④根据国语罗马字原则可拼各地之方音。如江浙间有bh、dh、gh、dj、dz等浊母,如bhu蒲、大疆创新其、dzy慈。西安市有 bf、pf 等声母,如 bfang庄、pfu初。广州市有m、p 、t、k韵尾,如sam三、lap立、tzit节、hork学。

⑤如用西文次第读字母名称时,须依照国音读之如下:

拼写举例(摘自赵元任《最后五分钟》序言)

Shianntzay de shin wenshyue buneng meiyeou shin

现在  的 新  文学  不能  没有  新

wentzyh,yeoule shin wentzyh,feidann tzay shyrjih

文字,有了  新  文字,非但  在 实际

shang yeou duoshao de biannlih,tzay Jonggwo

上  有  多少的  便利,在  中国

jianglaide jingshern wenming shanq yee kaile i-tyau

将来的  精神  文明  上  也 开了 一条

shin luh──tianx tingjiann de “Jong-Shi goutong”

新 路──天天 听见  的“中西  沟通”

de laohuah,yee jiow yaw deeng jehme i-lai

的  老话,也 就  要  等  这末 一来

tsair chiitourl yeou ge bannfaa.

才 起头儿  有 个 办法。

特点

国语罗马字的方案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同时也适当兼顾其他“官话”区域的读音;

②完全采用现成的拉丁字母,不增加新字母也不附加符号

③充分考虑到现代汉语的语音特点,同时也尽可能地照顾到国际习惯;

④用变化拼法的办法来表示声调,避免附加符号。

但缺点是表示声调的规则较繁,带来学习上的不便。

其他特殊规则

老国音

• 老国音特有之v(ㄪ)、ng(ㄫ)、gn(ㄬ)等三个浊音变调方式如 m、n、l、r。

• 老国音的短促入声,则在韵尾加上 q;例如:贴 tieq、鹿 luq。

儿化音

• 韵尾之 i、n 省去;例如:孩儿 hair-erl 写作 harl,扇儿 shann-erl 写作 shall,味儿 wey-erl 写作 well。

• y、i、iu 等韵加el,其馀加 l;例如:丝儿 sy-erl 作 syel、今儿 jin-erl 作 jiel、鱼儿 yu-erl 作 yuel;明儿 ming-erl 作 mingl、后儿 how-erl 作 howl。

例外

以下是规则的例外字词:

• “罗马字”国际上的名字为Romatzyh(本应为Luomaatzyh),以配合罗马的名字Roma。

• 虽然“一”、“七”、“八”和“不”字的声调随内文改变,它们的国语罗马字拼法恒定,分别是 i、chi、ba和 bu。

使用状况

国语罗马字使用不广,公布后很多年仍多用威氏拼音。但其部分标调规则仍然在某些无法使用附加声调符号的场合下被沿用,如现今大陆地区虽使用汉语拼音标示地名,但是为区别山西省陕西省,乃将陕西省写作Shaanxi 一级行政区元音双写即是受到国语罗马字影响。另外部分华人姓名也会沿用母音双写表示三声或-r表示二声的规则,如著名数学家陈省身(Shiing-Shen Chern)。

推行情况

国语罗马字公布以后,除了出版数量很少的一些课本、教材、字表、读物外,没有在学校里和社会上广泛传习。课本只出了黎锦熙的《国语罗马字模范读本首册》(1930)和赵元任的《新国语留声片课本》(1935)两种,读物只出了赵元任的《最后五分钟》(1929)一种。此外出了齐铁恨的《国语罗马字》(1930)、陆衣言的《国语罗马字使用法》(1930)、黎维岳的《国语罗马字》(1930)、萧家霖的《国语罗马字入门》(1931)等传习小册。不过字典注音都逐渐采用,与注音字母并列。1930年 7月成立推行团体“国语罗马字促进会”,创刊《G.R.》(国语罗马字)周刊(后改双周刊),办了若干期暑期讲习班。济南市郑州市的分会也出了一些刊物。

国语注音

简介

1986年一月由“中华民国教育部”所公告的译音符号。是根据原有之「国语罗马字」、「译音符号」修订而成。特点为用现今通行之四声调号表示四声。如 yōu(ㄧㄡ)、yóu(ㄧㄡ)、yǒu(ㄧㄡ)、yòu(ㄧㄡ)。

修订详情

1984年5月10日发表修订草案,试用一年,征求意见。1986年1月28日正式公布,名“国语注音符号第二式”。修订的要点如下:

①声调改用符号标调,即阴平“-”,阳平“ ˊ”,上声“ˇ”,去声“ ˋ”,轻声不标。如mā(妈)、má(麻)、mǎ(马)、mà(骂)、ma(吗)。声调符号加在主要元音之上,如huái(怀)。

韵母ㄭ(“知痴诗日资此思”的韵母)在翘舌音后改为 r,如shr(师);在舌齿音后改为z,如sz(思)。卷舌韵母由原来的el改为er,儿化韵写作-r,如huār(花儿)。韵母-ong、-iong、改为-ung、-iung。

参考书目

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商务印书馆上海市,1934。赵元任:《最后五分钟》,中华书局,上海,1929。倪海曙:《中国拼音文字运动史简编》,时代出版社,上海,1948。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