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宜中
陈宜中(约1234年—1283年),字与权,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宰相。
初为太学生员,与同学黄、林则祖等6人联名上书攻击丁大全。遭其打压被取消太学生资格。景定三年(1263)廷试第二,任绍兴府推官校书郎。德元年(1275),贾似道丁家洲兵败,贾被革职,太皇太后谢道清任命陈宜中为丞相全面主持临安危局。主政期间,南宋有过英勇抵抗。但组织“焦山之战”失败,又在“阳之战”、“常州之战”中丧失主力,南宋灭亡(参见张秀平、毛元佑、黄朴民《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伯颜取临安之战”)。之后,陈宜中等人到温州市组织南宋流亡小朝庭,与张世杰、文天祥、陆秀夫、赵与择一道在福州市建立宋末行朝。宋末行朝撤往广东省(1276),在井澳十字门一带与元军大战,损失过半。战后,陈宜中去占城借兵,张世杰、陆秀夫则带领宋末行朝前往崖山。宋军在崖山海战覆灭。
人物生平
为官之路
陈宜中年少之时,家贫如洗,但他为人“性特俊拔”。曾经有一个商人推算他的生辰,认为他将来必定大富大贵,于是把女儿许配给他。进入太学之后,陈宜中写的优美文章,得到了许多饱学之士的赞誉。作为太学生员,他为人正直,关心时政。宝祐年间,丁大全和权臣卢永升、董宋臣拉乡邻关系,被赵昀所宠幸,不久便升为殿中侍御史。丁大全上台之后倚仗权势,横行霸道。陈宜中于是和同学黄镛、林则祖等六人联名上书攻击丁大全。丁大全知道后,暗使监察御史关衍弹劾陈宜中,取消他的太学生的资格,并发配到地方。临行那天,太学司业带领十二个学生衣冠整齐地将陈宜中送到桥门之外。丁大全更加恼怒,于是在太学立了一块碑,碑文告诫太学生不要乱议国家政务。许多文人根本不理他这一套,倒是对这六个上书的太学生赞赏有加,誉之为“六君子”,成为南宋朝活跃学生运动的著名学生运动领袖。陈宜中在其后被建昌军。丁大全倒台后,丞相吴潜奏请还杭州市。
当时,贾似道初为丞相。上台伊始,他为了稳住自己的位置,非常注意网罗人才,认为才华横溢且血气方刚的陈宜中很有前途,有意把他当作门生。于是,他请皇帝下诏六人可以免省试而赴考。景定三年(公元1263年)廷试,陈宜中名列第二。在这六人中,陈宜中最通时务,因而在贾似道的荫庇下很快升迁,先后任绍兴府推官校书郎。又过了几年,他被迁为监察御史。过了不久,陈元凤再次出任丞相,贾似道害怕他侵占自己的权利,一心想除掉他。陈宜中参陈元凤纵使丁大全肆恶,是他播下了宗社之祸的种子。陈元凤被革职,任太府卿。陈宜中考虑到在朝廷积怨太深,而且做地方官也有利于自己建立政绩,于是先后转任浙西提刑、崇政殿说书、福州知府。他在任职期间整顿生产,主张抗战,兴修水利,政绩明显。十年后,升任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该职位相当于副宰相之职。这时,陈宜中已经渐渐身于实权人物之列了。(南宋时期学生运动很活跃,政府运作也颇有点后来西方国家所标榜的民主议政的味道。)
初为丞相
就在陈宜中官运亨通、青云直上时,南宋局势却每况愈下。此时孛儿只斤·忽必烈“仁明英睿”,在即位之前便“思有大为于天下”,他把一批汉族地主、官员及知识分子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以汉法治汉地。在宋、蒙战争中,蒙军虽占优势,但到赵禥时南宋王朝还没有受到致命打击。可惜的是南宋朝廷此时没有抓住机遇重新振作起来,宋度宗赵软弱无能,荒淫无度,不理朝政,处理政事完全依靠丞相贾似道,而权倾朝野的贾似道却无心抗战,只顾玩乐。他在葛岭湖山建楼台亭,贮珍藏宝、蓄娼纳妾,声色犬马,无所不为。
德祐元年(1275年)三月,殿前指挥使韩震提议迁都,陈宜中将其骗到自己家中杀害;陈宜中胆小怕事,在和与战之间摇摆不定。七月,宋军兵败焦山。太学生刘九皋等伏阶上书陈列陈宜中过失数十条。陈宜中知道后,弃职而去。九月,后由其母亲说服回朝,任丞相。
晚年事迹
德祐元年十二月,陈宜中派将作监柳岳前往元军大营求和,伯颜不肯,又派正少卿陆秀夫前往,请求称臣纳币,伯颜也不答应。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元军至亭山。德祐二年正月十八日,谢道清派大臣杨应奎向元军献上降表和传国玉玺,元朝要求与宰相会谈,陈宜中当夜撤离临安,逃往温州市,漂泊在海上。宋室二王和杨淑妃、杨亮节、赵昀驸马都尉、谢道清的侄儿杨镇、赵宋皇室人员赵与择、陆秀夫(在婺州即今浙江金华跟上二王逃跑队伍)到达温州后,陈宜中等拥立益、广二王为都督天下兵马正、副元帅。前往福州市建立流亡政府后,又拥立益王赵昰即位,是为宋端宗。陈宜中主持南宋流亡政府全面工作,陆秀夫、曾渊子、杨亮节、赵与择、杨镇等文臣辅助陈宜中,文天祥则由于和陈宜中、张世杰意见不合,赴南平市独立开督府牵制元朝。景炎元年(1276年)十一月,元军进逼福建省,福州府知府王刚中投降。陈宜中与张世杰将端宗护送到广东省沿海一带。
南宋灭亡之时,曾去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希望可以向占城借兵抗元。后来到元朝占领占城,陈宜中败走至遥国(泰国),并于当地终老。
重要争议
生年之争
1218年说
清康熙癸未年(1683)重修的《青山陈氏宗谱》的《世纪》部分记载“六世与权公,讳宜中,宋左丞相,生宋嘉定戊寅(1218年)五月十八日丑时”。
1226年说
学者胡珠生以及温州市史学界同仁,一致确定陈宜中的出生时间为“1226年”。
1234年说
2009年,学者胡珠生发表的《陈宜中生平考辨》一文中,认定陈宜中的出生时间为“1234年”。
卒年之争
《浙江通志》记载,陈宜中卒年在1282年后数年,而《宋史》没有具体记载陈宜中的生卒时间及地点。
诏赴占城
陈宜中的赴占城之行,历来争议颇多。一方视其为临阵脱逃,而另一方则认为其是肩负重任,图谋后计。史书多记载“横琴岛败后,宜中欲奉王走占城,遂不返”,后世常以此指责其逃避责任。然而,从陈宜中在吴川极浦亭留下的诗篇中,我们可见其内心壮志未酬,不愿步伯齐、叔齐后尘,而是渴望奔赴异域,待机再起。
根据《赵氏本末序》及《黄氏宗谱》等史料记载,陈宜中确曾自占城返回,意图与张世杰等共谋复宋大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飓风突至,船只受损,他只能再次前往占城。在占城,陈宜中与皇室成员及四百多名遗民共同积蓄力量,成为南方反元义军的精神领袖。特别是黎德起义与马南保合兵之事,声势浩大,得到了陈宜中的全力支持。尽管最终起义失败,但陈宜中的坚持与牺牲精神仍令人钦佩。
因崖山海战后卫王昺遗体未寻得,孛儿只斤·忽必烈怀疑其仍在陈宜中身边,遂下诏追捕。元军攻入占城后,大肆搜捕,但陈宜中在众人的掩护下成功逃亡泰国。在暹罗猫,他仍心系宋室,遗命子女永不仕元,展现了其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关于其最终归宿,有说法认为他终老于暹罗,亦有传言他投海自尽。
陈文之交
关于陈宜中与文天祥之间的关系,历来存在误解。有人将文天祥在抗战中遭遇的排挤归咎于陈宜中,但实际上,这更多源于张世杰的强势与专横。张世杰作为武将,在宋朝重文轻武的背景下,其影响力不容忽视。陈宜中作为文官,深知在国家危难之际,军事实力的重要性,因此并未排斥文天祥,反而是在战略考量下,选择了与张世杰合作,共同拥立二王至福州市,以期借助张的军事力量及陈在福建省的根基重振国运。
张世杰的专横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不顾礼法地将陈宜中丁忧中的母亲棺木一同带往福州,以及拒绝文天祥入朝共事的请求。当时朝政基本掌握在张世杰手中,这间接导致了陈宜中被逼赴占城图谋后计的局面。
事实上,从文天祥遗留下来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天祥对陈宜中还是十分尊重与寄以厚望的。文天祥的诗篇充满了对国家的深情与对战友的怀念,其中两首更是直接写给陈宜中,表达了他希望陈能如谢安般肩负中兴重任的愿景,同时也流露出因路途受阻未能共赴国难的遗憾。此外,文天祥还为陈宜中修撰的《陈氏宗谱》撰写序文与题词,进一步证明了两人的关系还是十分密切的,并不是处在对立的地位。
最终归宿
关于陈宜中的归处大致有六种说法:泰国说、广东省海陵岛说、海南岛崖州说、太仓市说、湖北蕲春说、浙江温州说。
泰国说
依据《宋史·陈宜中传》记载,陈宜中在元十九年(1282年)后流亡至占城,后传闻其赴暹罗,但具体时间不详。黄斐然推测陈宜中于1284年抵达暹罗,并高度评价其在海外华侨史上的地位。胡珠生则进一步推断陈宜中在崖山海域跳海自杀,依据包括元臣刘赓的碑铭及宗谱记载,强调其忠贞殉国的精神。
然而,陈立群在《宋末陈宜中行迹考辩》中提出质疑,认为崖山海战地点在新会区,且《宋史》与宗谱中关于陈宜中死因的说法多为猜测,缺乏确凿证据。他依据崖山之战亲历者黄材及郡王赵若和的记述,指出陈宜中在崖山之战后并未直接赴泰国,而是意图前往福州市图谋复兴,途中遭遇飓风,船破后登陆合浦,从而反驳了陈宜中在崖山直接殉国的传统说法。
广东阳江海陵岛说
该说主要依据是阳江新闻网的报道稿《一块墓碑引发猜测:南宋末年“丞相墓”藏身海陵岛石井村?》。
记者现场所见,石井村后山墓园中发现了一块长约三米、宽约一米的厚石碑,其上清光绪年间的重修碑文提及“宋兵部承事郎开基始祖若水石泉陈公之墓”,虽未直接确认墓主为南宋丞相陈宜中,但结合随墓碑一同发现的将军柱、对联石条等遗物,以及村民回忆与《陈族始原历史》中的传奇记载,均指向陈宜中可能曾流落并隐居于此,最终长眠海陵岛。然而,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的考古初步判断指出,缺乏直接陪葬品证据,仅凭现有信息难以断定,需进一步专业研究确认。
海南岛崖州说
根据《海南陈氏谱》1998年版记载,海南陈姓始祖多达27位,其中崖州区地区汇聚了两支陈氏家族:一脉源自南宋驸马之后,另一脉则尊南宋著名宰相陈宜中为祖。这两支陈氏族人皆因战乱迁徙至此,在崖州及其周边乐东黎族自治县、三亚等地繁衍生息。特别是崖城一支,主要聚居在城西与保平村,他们世代相传,视南宋末年的丞相陈宜中为家族荣耀之祖。
依据陈麟所著《宋左丞相与权公传》的记述,“至德祐元年(1275年)又出而随名流勤王募兵,知枢密院事,拜左丞相。国步澌濒,宋事不可救,幼主归元。公遂携家追寻广、益二王,东渡海抵福、广,备极艰苦。乃与张世杰、陆秀夫书欲自往占城请援兵,二人不许。至香山南仙女湾,意欲奉昰王奔占城,而飓风大作,竟沉于崖山之海,而宋亡矣。”若陈麟所述皆为真实历史,则陈宜中以身殉国的确切地点应为“崖山之海”。
江苏太仓说
《直隶太仓州志》记载:陈宜中“宋亡,隐居杨林塘,子孙家焉。”下有双行小字注:“子思宋,字森际,建庙祀父,不敢明言,但曰‘陈森际庙’,俗称‘酸荠庙’,其墓亦在。”
湖北蕲春说
《蕲春田氏大成宗谱》记载:“田氏来蕲春之鼻祖曰梦罴公,世传即宋相陈宜中,当赵昰舟抵秀山时,由占城迂道逃至江淮间,结忠义之士,谋复宋室,志卒不遂,乃仿陈公子完之先例,易姓为田,匿于蕲北之久长山而隐居焉。”该书认为,陈宜中是因夫人黄氏乃驸马黄元庆之女,且黄氏老家在蕲春,故选择在此地隐居。
浙江温州说
陈麟《宋左丞相与权公传》中记载陈宜中离开青山以后至葬地温州市的情况颇详,是目前所见资料中最早提出“浙江温州说”的人。
人物世系
在温州有许多号称出自陈宜中之后的家族,但有关陈宜中之前的世系各不相同。
《白泉陈氏宗谱》世系:忠——邕——夷实——俦——洪茂——松——云友——昭文——仕哲——鸣夏——孟学——应麟——炯。
《沙村关头陈氏宗谱》世系:忠——邕——夷实——俦——洪茂——松——云友——昭文——仕哲——鸣夏——孟学——应麟——炯——景彦——春资。
陈巧义提供的龙湾炮台陈氏世系:炯——堤——元卿。
《塘下陈氏宗谱》世系:忠——邕——夷实——俦——洪茂——松——云友——昭远——居敬——鸾——肇文——阳——翊龙——曜——百五——善——景彦——元春。
《青山陈氏宗谱》世系:赤岸——世善始迁永嘉——智——景彦——永春。
对比各地宗谱世系,发现都有“景彦”、“春”(春资、贾元春、永春)等名。其中,青山宗谱记录世代最少,但其内容的可信度被视为最高。祖宗世系无从考证,故从福建赤岸迁徙至温州市者,以赤岸公为名,以赤岸公为始祖,世善公为温州始迁祖。相比之下,塘下宗谱虽详尽记录了众多世代,但其可信度却相对较低。改宗谱将年龄比陈宜中大百岁的陈傅良列为陈宜中的后裔,堪称是修谱先生的排谱头的“杰作”。
施政举措
主政福建
陈宜中主政福建一年四个月,他主政“视时聚散,使民免于饥”“庶几轻生者少,远罪者众”“十乘惠临,七闽苏醒”。而《癸辛杂识》还记录了陈宜中主政福州市时主持剿灭一股海盗的情况。而在参知政事任上,陈宜中针对贾似道芜湖溃师,采取紧急处理,快刀斩乱麻,多种措施并进,收到扭转危局的效果,为朝廷所肯定。
盐法之害
陈宜中担任江东提举盐茶平公事期间,曾上书《请禁盐法抑配之害札子》,该奏疏讲述了由政府发行盐钞,令商人付现,按钱领券。发券多少,视盐场产量而定。券中载明盐量及价格,商人持券至产地交验,领盐运销的盐钞法,本来是方便百姓的好办法,但到南宋末年时,出现了强行摊派的现象。诸吏以次充好,盐中杂以灰泥,短斤缺两,强卖强买,如有不从,就纠集流氓打手,席卷其家所有值钱东西。甚至诬蔑为私贩私盐,予以处罚,致使民不聊生,只有各自等死。奏疏言辞诚恳,他站在百姓的角度上写了这篇奏疏,揭露了南宋盐妙法实施后逐渐带来的弊端,并要求予以禁止。
抗元举措
咸淳九年(1273年)正月、二月,襄阳市、樊城区作为南宋最重要的前线要塞,分别失守,使宋军退守至长江一线,南宋的处境更加危险。六月,担任刑部尚书兼给事中的陈宜中率先上奏朝廷,要求给襄、樊之战中出身低微而奋勇抗战直至为国捐躯的牛富重奖,又要求将怯懦逃遁、对襄樊失守负有重要责任的范文虎处斩,表达了陈宜中坚决主战的立场。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沿长江一路追杀,直指杭州市。贾似道派人通知“迁都”,想让朝廷跟随他逃亡。此时,留在朝廷主政的丞相王爚、右丞相章鉴都已不知去向。扭转危局的重担落在了参知政事陈宜中的身上。陈宜中主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乞诛似道,制止溃逃;号召各路兵马勤王,保卫临安;组织溃散的军队重新集结;废除贾似道时期一切不体恤民情的弊政(公田、市舶、茶盐等),放还被流放贬职的人;奖励积极抗战的军民;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参加救亡。这些措施收到了稳定局面的效果。
史籍记载
《宋史·列传·卷一百七十七》
家庭成员
资料来源:
轶事典故
抗元
陈宜中此次回朝之后,开始对抗元救宋想办法了。首先是抗战。他命令夏贵率军保卫杭州市城,动员全民皆兵,又在临安城招集15岁以上的男子为士兵。有些童子兵身不满4尺,作战能力低下,“人皆以为笑”。其次是求和。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十一月,元军攻破常州,又占领独松关,临安城下仅有文天祥的勤王兵3、4万人,左丞相留梦炎私自出逃,为了挽救奄奄一息的王朝,积蓄力量,十二月,陈宜中派将作监柳岳前往元军大营求和。柳岳哀求元军班师,保证每年进奉修好,伯颜说:“宋昔得天下于小儿之手,今亦失于小儿之手。盖天道也,不必多言。”其后不久,陈宜中又派正少卿陆秀夫前往,请求称臣纳币,伯颜不答应,又称侄孙,伯颜还是不从。抗战无力,求和不成,陈宜中想到迁都,他向谢道清说明其意图,谢太后不答应。陈宜中在朝廷中痛哭哀求,陈述迁都的必要性,谢太后一向倚望陈宜中,此时已无主意,只好从之。陈宜中与谢太后约定了出逃临安的日期,仓皇之间发生了差错。谢太后已作好出逃的准备,从早上等到晚上,没有见到陈宜中的人影,她将簪珥摔在地上,大怒道:“吾初不欲迁,而大臣数以为请,顾欺我?”于是迁都之事只好作罢。
德祐二年(公元1276)正月,元军进驻臬亭山(浙江杭州市东北郊),临安城里一片混乱。陈宜中以及朝中文武百官纷纷逃离临安。谢太后无计可施,只好派临安知府贾余庆以宋恭帝名义奉传国玺及降表,到臬亭山向伯颜请降。但伯颜对这份降表仍不满意,如仍称宋朝国号、未向元朝称臣等,他要求南宋派宰相来面议投降事宜。丞相陈宜中的逃跑,使谢道清等怒不可遏。她只好在朝中选择可担大任者,派当初组织“勤王兵”的状元大臣时任丞相的文天祥和吴坚与伯颜议和但没有结果。是年二月,元军进入临安,三月,皇帝及皇亲、后宫人员数千人被元军押解北上。至此,南宋王朝实际上已经灭亡了。陈宜中也在逃往温州市的过程中丧母,从此过着国亡家破的生活,漂泊在海上。
崖山之战
德祐二年正月,谢太后在向元朝递交降表之前,宋恭帝封皇兄赵昰为益王,制福州市。后来,赵昰和弟广王赵昺、赵昀驸马杨镇、赵禥杨淑妃之兄杨亮节赵宋宗室秀王赵与择等一行经婺州、温州辗转来到福州。次年五月,赵昰即位于福州,升福州为福州府,改元景炎、册封杨淑妃为皇太后,同政听,进封广王赵为卫王。陈宜中任丞相。此时,赵昰年仅10岁,史称宋端宗。福州政权的建立对南宋来说不无复兴的希望,尽管前途十分渺茫,陈宜中仍在这个“海上行朝”中担任着一个重要角色,主管南宋流亡政府的全面工作。
即使在这样危急时刻,权贵们仍没有忘记争权夺利。外戚杨亮节用事,以国舅自居而“居中秉权”,嗣秀王赵与择则“自以国家亲贤”对杨亮节多方掣时,杨怀恨在心,不久将赵与择逐出朝廷。在抗战派中,陈宜中起初看重陆秀夫和文天祥。他认为陆秀夫“常在兵中,知军务”,多委以重事,而陆秀夫“亦悉心赞之,无不自尽。”后来二人发生分歧,陈宜中指使台谏官弹劾陆秀夫并将他免职去潮汕。文天祥作为抗战派的中流砥柱,侥幸在被押往大都的途中逃回来,颠沛流离,历尽艰苦来到福安府。他派人招豪杰于江淮、募义兵于温州,但此时他们未被重用,与陈宜中发生纠纷,被排挤出朝廷而转战于外;。
宋朝统治集团矛盾纷纷,但元军侵南的步伐却从未减缓。元军南下的途中,曾遭到许多爱国将领的坚决抵抗。湖南省的李芾、淮南舶李庭芝、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马墅、东川的张珏,都演出了极其悲壮的一幕。尤其是文天祥在老家江西省的空坑、广东的五城岭领导的抗元斗争,尤为激烈,几乎全军覆没。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十一月,元军进犯福建省,知福州府王刚中开城投降。端宗护送到海上,到达泉州市。张世杰以赵昰名义向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蕃客回族”)人蒲寿庚(1205-1290年)征调海船,由于措施不当,逼反了早已有反意的蒲寿庚,蒲拥兵作乱,兵围泉州,宋端宗等南宋小朝庭撤离泉州,再到秀山、横琴岛。
在元军的追击阻截下,端宗一行四处飘泊流离。景炎三年三月,他们飘流到井澳(广东中山市南大洋中),在井澳乘船时,遭遇突如其来的飓风,被掀落海中。加上连日航海颠簸,身体虚弱,不久死于雷州湾洲的船上,死时只有十一岁。陈宜中因绝望仓皇逃走。
陆秀夫立卫王赵昺为帝,与少傅张世杰共同秉政,改元祥兴。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六月,帝移居压山(新会区南海中)。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初六(3月19日),张弘范率领的元军与张世杰在崖山进行最后一战,次日,陆秀夫闻讯大哭,背着9岁的小皇帝帝昺跳海而死。杨太后闻知,亦跳海而亡。六月,张世杰在海上遭遇风浪,亦毁船坠海而死。至此,宋朝已经伴随着逝去的海波,烟消云散,立国共三百二十年。
后世纪念
墓葬
陈宜中在大宋倾覆的时刻逃离皇帝一行,携家眷到了占城(今越南境内)。后来元军攻占城,他又奔走遥国(泰国,即泰国),后卒于此,成为温籍华侨先驱。
据日前相关报道称,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石井村发现陈宜中陵墓,并经专家认定后确认为陈宜中之墓。
参考资料
陈宜中研究会在龙湾成立-温州日报-龙湾新闻网.龙湾新闻网.2023-12-04
他是南宋末代丞相 《宋史》却缺载生卒——陈宜中的生年.龙湾新闻网.2024-09-12
鹿城专家学者文化研讨,带你走进宋末宰相陈宜中的世界.温州大学陈宜中研究所.2024-09-12
宋左丞相陈公宜中生卒时间考辩1--陈钧贤.温州大学陈宜中研究所.2024-09-12
元代陈麟首提陈宜中魂归温州故里说--陈钧贤.温州大学陈宜中研究所.2024-09-12
龙湾区青山村宋左丞相陈宜中纪念馆建成开放.温州大学陈宜中研究所.2024-09-09
温籍名臣、南宋末代丞相陈宜中:克举厥职得民心.温州网.2024-09-09
宋史.微信读书.2024-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