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崖山海战

崖山海战

崖山海战是南宋与元朝的最后一次大决战。发生在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地点位于广东崖门海域,因此又称崖门海战、崖门战役、崖门之役等。

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蒙古帝国改号“元”,次年起加紧对南宋朝廷的进攻,南宋朝廷在襄阳市战败后,宋恭帝赵出城投降,此后南宋朝廷接连败退至广东崖山一带,试图再度聚兵抗元。祥兴二年(1279年),元将张弘范大举进攻赵昺朝廷。战斗中,千余艘宋军船只连贯在海湾内,元军仅以小船为武器,乘风纵火冲向宋船,又转为封锁海湾,断绝宋军汲水、砍柴道路。张弘范擒张世杰外甥韩某,以其向张世杰三次招降未果。之后,元军一路打到宋军中央,宋军不堪,陆秀夫背着八岁的宋帝赵跳海自杀,众臣相继跳海,至此南宋王朝覆灭。

周恩来总理评价说,崖山这个地方的历史古迹是有意义的,宋朝虽然灭亡了,但当时许多人继续坚持抗元斗争,保持了民族气节。

历史背景

宋元拉锯

南宋端平(1234 年),蒙元帝国与南宋联合攻灭金朝政权,双方开始在襄阳市一带展开了近四十年的边境战争。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蒙古改国号元朝,次年大举进攻南宋。

重组朝廷

南宋在襄樊战场战败,蒙元军队直逼南宋首都杭州市(今浙江杭州),年幼的宋恭帝赵㬎出城投降。宋恭帝投降后,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在国舅杨亮节的护卫下,从临安出逃,与南宋大臣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文天祥等人会于浙江金华,后又逃往福州市

德二年(1276年6月14日),赵昰称帝,是为宋端宗,并改元景炎。宋端宗以弟弟赵昺为卫王、张世杰为大将、陈宜中为丞相、文天祥为枢密使,聚兵抗元。

流亡崖山

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被元朝军队攻陷,赵昰等人流亡泉州市,后准备逃亡广东雷州,中途遇到台风,宋端宗因溺水,不久后病逝。赵昰死后,弟弟赵昺登基,年号祥兴,并在陆秀夫和张世杰的护卫下逃亡广东崖山,成立行宫,准备继续抗击蒙元的进攻。期间,文天祥率部在赣州市一带阻止蒙元陆路军队的进攻,在蒙元军队的不断强攻下,宋军挫败,广州市被蒙元军队攻克,文天祥在五坡岭被俘,南宋在陆路对抗蒙元军队的力量覆灭。

战争经过

崖山对峙

崖山地处珠江入海口,且东西对峙,北侧水浅,只有涨潮之时才能进攻。《道光新会县至》中记载其地形说:汤瓶山过海即为崖山,两山对峙如门,故称之曰崖门。

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元将张弘范与先前攻占广州的西夏后裔李恒对崖山进行三面包围。时元朝军队约有大小战船五百艘左右,但交战时有两百艘船迷失海道,未赶到战场。宋军约有二十万,战船千余艘

宋军与元军最初接触时,派出数艘游舟交战,取得胜利。因为北方人不习海战,张弘范军队人员登船呕晕不止,且水路生疏。宋军中有人建议先占领海湾出口,保护西侧的撤退道路,张世杰借防止士兵逃亡而扰乱军心的借口否决了此次决议,并下令焚烧流亡政府和草市,迫使全体军民登船作战,又命令千多艘宋船以“连环船”的方法用大绳索一字型连贯在海湾内,将赵昺的“龙舟”安排在军队中央。元军用小舟载茅草和脂膏,乘风纵火冲向宋船,但宋船皆涂泥,并在每一条船上横以长木,抵御元军火攻,颇有成效。

宋军战败

元朝火攻不成,转而改变策略,以水师封锁海湾,断绝宋军汲水和砍柴的道路,宋军十余日仅靠吃干粮生存,口干舌燥,以海水解渴,却因为其咸而呕吐不止,宋军元气大伤,作战能力锐减。张世杰为了摆脱被动的不利局面,决定首先消灭元军水师。他命令解索两百艘战舰,配六万兵士,由刘义和方兴日统帅,进攻元军海湾封锁线。双方在珠江入海口的海湾外围激战数日,宋军损失惨重,未打破元军的封锁。与此同时,文天祥被元军押至崖山时,李恒以死要挟文天祥修书劝降张世杰,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此外,张弘范利用张世杰外甥韩新向张世杰三次招降,均未成功。

二月一日,张世杰部将陈宝投降元军。二月二日晚,宋军都统张达夜袭元军失败。二月六日,元军有人建议用火炮打乱宋军的一字阵型,逼迫其撤退。二月七日,张弘范四分其军,分别驻军宋军的东、南、北三侧,并自领一军,各路以奏乐作为总攻的讯号。首先,元北军乘潮进攻宋军北方,失败,李恒等待顺潮而退。正午时分,元军佯装奏乐,宋军中计,以为元军正在举办宴会,放松警惕。张弘范的水师从正面进攻,用布遮蔽预先建成并埋下伏兵的上层建筑,以金声为作战讯号。元军手持盾牌,向宋船驶进。两边船舰逐渐接近,元军鸣金撤布交战,顷刻间七艘宋船连破。宋师溃败,元军一路攻到宋军中央。这时张世杰见大势已去,抽调精兵,派遣小舟至赵昺处,准备与之一同逃走。陆秀夫害怕赵昺被人所卖,或被元军俘辱,不肯登上张世杰的船。海势退去之时,张世杰和苏刘义、都统张达、尚书苏景瞻等带领三十余只船舰斩断大索突围而去。

投海自尽

赵昺的龙舟巨大,并且与其他船只相连接,动弹不得,陆秀夫无计可施,抱着八岁的赵昺跳海自杀,不少后妃和大臣相继跳海。《宋史》记载:七日后,十余万具尸体浮海,南宋也随之灭亡。张世杰希望奉杨太后的名义再找宋朝赵氏后人为主,以便日后再次举兵复国,但杨太后在听闻赵昺的死讯后亦赴海自杀,张世杰将其葬在海边。不久张世杰在大风雨下溺死于平章山下(约今广东省阳江市西南的海陵岛对开海面)。文天祥在元军船舰上目睹了南宋灭亡,作诗《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恸哭,为之诗》悼念。战后,文天祥被押解七千里至元朝大都(即今北京市)的大牢。

结果与影响

中国对参与这场战争的人数有30万及50万两种说法,但据日本的记载,宋元双方投入军队50余万(其中宋方面20万,但20万人中包括了文臣及其眷属、宫廷人员、普通百姓,实际战斗力只有数万)。南宋当时逃到崖山的有二十万人,但文官和宫女等非战斗人员占了一部分,元朝军队也有十余万人。据史料记载,宋朝参战船共计两千余艘,最后突围出去的只有三十余艘,在两千余艘中只占百分之一。二十余万人中被俘者也不多,投降者也只有百余人,这一方面是蒙古族向来有屠城的习惯,对抵抗者采取杀戮政策,也有海战中交战双方占地面积有限的原因,战斗期间投海和战死海中的官兵足有十余万人,大多壮烈殉国。为了不受元军的侮辱,船上的文官和宫廷妇女亦加入跳海的行列之中。元军方面,人力损失在2万左右。

崖山之战是宋对蒙古侵略最后一次有组织的抵抗,此次战役之后,宋朝也随之覆灭,元朝统一了中国。

战争评价

被俘虏的文天祥在元军船舰上目睹了崖山海战,作诗《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恸哭,为之诗》悼念。

明末清初钱谦益在《后秋兴之十三》中写道: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表达了对崖山海战之后,中华文明遭到挫折的悲伤之情。

周恩来到崖山视察工作时看到《崖门览古诗》时称:崖山这个地方的历史古迹是有意义的,宋朝虽然灭亡了,但当时许多人继续坚持抗元斗争,保持了民族气节。

江西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俞晖在《试论张世杰抗元的失误》一文中指出,崖山海战中南宋军队的惨败部分原因是张世杰指挥失误造成的。

已故史学家刘子健先生在1984年的学术讨论中指出:中国人(与西方相比)不重视海洋。到了明朝后期,西方殖民主义者对中国而言,无疑已具有船坚,特别是炮利的优势。但无论如何,崖山海战在世界海战史上仍应占相当的地位。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他的《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一书中也曾感叹道:“这不仅是一个令很多孤臣孽子痛哭流涕的日子,这划时代的1279年也给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伤心的一页。”

主要人物

争议内容

元史》记载南宋最终亡于湛江市硇洲岛,但当代史学专家对洲岛的历史背景一直存在着一定争议。从地图上看,宋廷流亡至硇洲,却又突然掉头北返,最终亡于崖山。行军路线逆流,且迎向元军追兵,似乎十分不合情理。然而在以硇洲岛津前天后宫理事会副会长窦广栋为代表的当地文化学者看来,这种疑虑似乎不应存在。他和陈志坚仔细考察了当年南宋朝廷驻扎过的遗迹。而对于学术界的争议,窦广栋等人有一个颇为大胆的猜想:或许历史上的崖山海战,根本不是亡宋之战,史料所记载的,只是后人以讹传讹。崖山海战的失利对宋军海上主力的打击虽是毁灭性的,但陆秀夫背负赵昺跳海记载中南宋灭亡的标志性事件可能并未在崖山发生。

赵昺陆秀夫可能是在硇洲岛跳海的。”窦广栋进一步陈述了他有如此猜想的论据:从海上逃亡路线分析,掉头北返的确不合情理。因此北返的应该是张世杰所率领的宋军精锐,企图开辟“第二战场”。崖山海战确实让宋军丧失了大部作战主力,但宋廷并非灭亡在崖山。在硇洲岛上,宋廷修建行宫、书院等遗址真实存在,若非宋廷想长期驻扎于此,绝不会贸然劳师动众大兴土木。年幼的赵昺当时可能与陆秀夫等其他大臣留驻在硇洲岛,苦等来张世杰崖山战败的消息后或于此地绝望跳海,或在随后继续流亡的途中最终葬身大海。

后世留存

广东省地区现存许多三忠庙与念宋亭,古今的爱国义士在国家与民族危难之时,借用念宋亭来表现自己的民族气节、鼓舞爱国士气。1943年,侵华日军占领新会区,包括大忠祠、慈元庙、义士祠和寝宫在内的所有崖山祠建筑物沦为废墟,后来重建。崖山祠建筑群,建在一片高地之上,主建筑包括慈元庙、大忠祠、义士祠、望崖楼等,是宋元崖门海战文化旅游区的核心景观。

大忠祠内供奉着一路南逃的南宋王朝的三位顶梁柱: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史称“宋末三杰”。其中丞相陆秀夫、大将军张世杰都参加了崖山海战。

顺德区北滘镇都宁岗的山脚处,矗立着一座红砖绿瓦的念宋亭,小亭中立有由北著名企业家苏耀明题写的“念宋亭”三字的石碑,石碑两旁的墙壁上镶嵌着顺德知名书法家伍学孔题写的“都宁堡三忠庙祀文张陆秀扎地而传”之词。

新会区以南几公里处,以古井镇官冲村为中心,北起银洲湖,南至崖门口,方圆几十里的水陆区域,大概就是当年崖门海战的地方。在古井官冲遗址奇石之上,仍刻着“赵昺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13个大字,附近还有一个崖山祠,纪念当年的崖山海战。江门市不少地方姓赵的人,都是当年南宋皇室幸存的后裔,如新会古井镇霞路赵姓,新会三江赵氏,台山斗山镇浮石赵氏及斗门区昆山赵氏等皇族村。

文艺作品

崖山文学,是指后世诸多文人在崖山海战发生后歌颂崖山忠烈、哀叹崖山之战而形成的特殊文学书写。在明代崖山忠烈入祀和《山志》的篡修与流传之后,崖山之事逐渐广为人知,在此期间,各个朝代独特的创作风貌构成了“崖山文学”的各个阶段。

参考资料

..2023-08-09

..2023-08-09

..2023-08-09

..2023-08-11

..2023-08-11

..2023-08-11

..2023-08-11

..2023-08-09

..2023-08-09

新会“大忠祠”建祠540周年 千人祭祀缅怀忠烈 ——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8-09

..2023-08-09

..2023-08-11

..2023-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