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琪玛
沙琪玛,是满语“sacima”的音译,也写作“萨其马”“沙其马”,是一种满族食品,清代关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与藤萝饼、玫瑰饼、绿豆糕并列京式四季糕点;沙琪玛是用白面加芝麻油炸后,拌上糖稀制成,具有色泽米黄,口感酥松绵软,香甜可口等特点。
“萨其马”一词最早见于典籍,是在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大学士富察·傅恒等编的《御制增订清文鉴》;书中谈到,萨其马制作的最后工序,是将点心切成方块并码起来,“切”,在满语中称“萨其非”、“码”称“马拉木壁”,这两个词合起来就成了“萨其马”。据《光绪顺天府志》记载:“赛利马为喇嘛点心,今市肆为之,用面杂以果品,和糖及猪油蒸成,味极美。”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八年(1848)的《马神庙糖饼行行规碑》也写道:“乃旗民僧道所必用。喜筵桌张,凡冠婚丧祭而不可无。”满族入关后,沙琪玛在北京开始流行。沙琪玛作为满族小吃的美味,已经从北方传遍了全中国。
2019年12月,沙琪玛的制作技艺入选广东省东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广东省东莞市厚街镇食品企业生产制作的沙琪玛,在传统制作技艺基础上,结合现代市民的口味,创新推出红糖玛仔、牛轧玛仔、坚果玛仔等品种,远销海外。
名称来源
满语音译
“萨其马”一词是满语音译。在满语中,“萨是非”有“切”的意思,“马拉本壁”有“码”的意思,制作萨其马,必经切、码工序,故两词合成为“萨其马”;其前身又叫“打糕穆丹条子”和“搓条饽饽”。乾隆时的《御制增订清文鉴》食物部饽饽类中收有“糖缠”一词,且用了满语标注(sacima),意近“切糕”;《五体清文鉴补编》、《御制增订清文鉴补编》中有关于“狗奶子糖缠”(“狗奶子”即野生枸杞)、“葡萄糖缠”、“白糖缠”等的记载;《御制增订清文鉴》曾描述:白面用芝麻油炸后,拌上糖稀,放洗过的芝麻制成。由于当时找不到汉语代称,便直接将满语音译,所以亦会出现“沙其马”、“赛其马”等的称呼。
民间传说
传说故事一
在满族,流传着一个关于萨其马名称的传说:有一奴隶的女儿叫“萨其马”,从小就和父母一起在厨房帮奴隶主做饭;一天,一个千户统领,到奴隶主家做客,“萨其马”就端上自己制作的饽饽,千户统领第一次到这个东西,他用手捏起一块,放在嘴里,甜、香、酥、脆还带点黏,特别好吃,就非常高兴,连吃好几块。统领问奴隶主,这叫啥?奴隶主见千户统领吃得挺香,也吃一块,是挺好的。千户统领问他饽饽名的时候,他没听明白,以为问是谁做的呢,就说:“萨其马。”这个统领就说:“萨其马好吃,萨其马好吃。”连说两遍;最后千户统领说:“这饽饽反正没名,就叫萨其马吧。”同时统领还说:“萨其马,你得把这个技术传给大伙儿,让全族的人都会做。”满族食品萨琪马也流传下来了。
传说故事二
有一位做了几十年点心的老翁,想创作一种新的点心,而且被另一种甜点蛋散中得到了灵感,起初并没有为这道点心命名,便迫不及待的拿上了市场卖。可是因为下雨,老翁便到了大宅门口避雨。不料那户人家的主人骑著马回来,并把老翁放在地上盛著点心箩筐踢到路中心去,全部报销了。后来老翁再做一次同样的点心去卖,结果大受欢迎,那时有人问到这个点心的名字,他就答了“杀骑马”,最后人们将名字雅化成“萨其马”。
传说故事三
满族渊源于女真。金为蒙古灭后,留居辽阳市等地的女真逐渐汉化,留居今黑龙江省依兰一带的女真则缓慢向南迁徙,形成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三部。其中,建州女真接近汉地,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至努尔哈赤任建州左卫都指挥使时,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公元1635年,皇太极出于政治需要,废除女真旧号,定族名为“满洲”。满族正式成为一个新的少数民族。约九百万人,是我国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民族之一。主要从事农业。信仰萨满教。爱国将领王光宇、陈翰章、关向应等都出自满族。旗袍是满族特色饰。具有民族风味的“满汉全席”驰名中外,小吃“萨其玛”很受国人青睐。
传说故事四
清朝在广州市任职的一位满洲将军,姓萨,喜爱骑马打猎,而且每次打猎后都会吃一点点心,还不能重复!有一次萨将军出门打猎前,特别吩咐厨师要“来点新的玩意儿”,若不能令他满意,就准备回家吃自己。负责点心的厨子一听,一个失神,把沾上蛋液的点心炸碎了。偏偏这时将军又催要点心,厨子一火大骂一句:“杀那个骑马的!”才慌慌忙忙地端出点心来。想不到,萨将军吃了后相当满意,他问这点心叫什么名字。厨子随即回答一句:“杀骑马。”结果萨将军听成了“萨骑马”,因而得名。
传说故事五
关于其名称由来还存在一个传说,据传当年努尔哈赤远征时,见到一名叫“萨其马”的将军带着妻子给他做的点心,那种点心味道好,而且能长时间保持新鲜的口感,适合带去行军打仗。当努尔哈赤品尝后便大力赞赏,并把这种食物命名成“萨其马”。
历史沿革
沙琪玛是一种满族食品,原名“萨其马”,清代关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据《光绪顺天府志》记载:“赛利马为喇嘛点心,今市肆为之,用面杂以果品,和糖及猪油蒸成,味极美。”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八年(1848)的《马神庙糖饼行行规碑》也写道:“乃旗民僧道所必用。喜筵桌张,凡冠婚丧祭而不可无。”周围的喇嘛僧众是泰华斋的第一主顾,沙琪玛作为佛前之供,用量很大。
1644年清朝入关后,沙琪玛被满族人从东北地区带入了北京,沙琪玛在北京开始流行;沙琪玛作为满族小吃的美味,已经从北方传遍了全中国;现今沙琪玛已经成为市面上常见的小吃,常见品牌有徐福记等等。
制作方法
萨其马原本是满族祭祀的祭品,原意是"狗奶子蘸糖"。据《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萨其马乃满洲饽饽,以冰糖、奶油和白面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炉烤熟,遂成方块,甜腻可食。”
《御制增订清文鉴》中提到的“糖缠”,是指白面用芝麻油炸后拌上糖稀,再放入芝麻而制成的糕点。这就很接近于现在的萨其马了。当然,如今以掺杂葡萄干、瓜子仁为多;重糖,是传统萨其马的又一标识。从蜂蜜、饴糖到冰糖、白砂糖都是制作萨其马的基本材料。
2008年中国出台了制作沙琪玛的国家标准,对沙琪玛的工艺进行了规定。以小麦粉、鸡蛋、植物油脂、果露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奶粉、芝麻等辅料,经和面、醒发、压片、切条、油炸、拌糖、冷却成型、分切等工序制成的糕点。
原料
沙琪玛的制作原料为:面粉,鸡蛋,葡萄干,白芝麻,白砂糖,食用油少许。
做法
1.鸡蛋和面粉混合,揉成面团。
2.把面团擀成3毫米左右厚的面片,撒一点儿千面粉,防止粘连。
3.切成5厘米长的条状,锅内烧热油,下面条炸熟捞出。
4.炸好的面条放一个大容器中。
5.将备好的碗刷少许油。
6.把白砂糖和水倒入锅内,熬至糖冒大泡。
7.倒入炸好的面条、白芝麻和葡萄干迅速搅拌均匀。
8.搅拌好的材料放入涂油的碗中,稍微压一下整理好,彻底晾凉后切块。
口味特点
沙琪玛也是著名京式四季糕点之一,沙琪玛具有色泽米黄,口感酥松绵软,香甜可口,桂花蜂蜜香味浓郁的特色,广受民众特别是小孩的喜欢。
营养价值
沙琪玛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甜品,主要由砂糖、牛奶、鸡蛋等食物制作而成,适量食用可以补充身体所需能量,还可以补充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另外,沙琪玛口感甜蜜,适量食用后可以促进唾液腺分泌,从而提高食欲。
沙琪玛糖及脂肪含量高,当代的沙琪玛在制作时在小麦粉中添加苦荞粉,不仅降低了热量,丰富其品种,还能增加一些特殊营养,使其既保留了风味同时注重了食客的健康。
文化影响
2019年12月,沙琪玛的制作技艺入选广东省东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广东省东莞市厚街镇食品企业生产制作的沙琪玛,在传统制作技艺基础上,结合现代市民的口味,创新推出红糖玛仔、牛轧玛仔、坚果玛仔等品种,远销海外。
参考资料
烧梅与琪玛酥.湖北省人民政府.2024-03-30
民族饮食|满族传统饮食.微信公众平台.2024-03-30
食之有味——满族传统食品萨其马.微信公众平台.2024-02-15
萨其马:从满族饽饽到知名糕点.民族文化资源网.2024-03-31
厚街又有四项传统技艺入列市级非遗名录!看看有哪些项目?.搜狐网.2024-03-30
派起来!这12张厚街“名片”,每一张都让人骄傲!.微信公众平台.2024-02-07
萨其马的五个传说.新浪旅游.2024-04-02
抗联名将陈翰章:遗首漂泊他乡73载.新华网.2024-11-25
满族情况简介.黑龙江省人民政府.2024-11-25
关向应.中国政府网.2024-11-25
清代关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萨其马(图).新浪旅游.2024-03-30
西坡:萨其马.百家号.2024-02-29
DB44/T 501-2008 沙琪玛(萨其马) 检测标准.质检天下.2024-02-29
吃沙琪玛的好处和坏处.39健康网.2024-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