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国戏曲通史

中国戏曲通史

第一节 第一节 第一节

图书信息

作 者:张庚郭汉城 主编

出 版 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9-1

版 次:1

页 数:全三册

字 数:890000

印刷时间:2007-9-1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I S B N:9787104026785

包 装: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所述,始于戏曲的起源与形成,止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中国古代戏曲剧种、戏曲文学和戏曲舞台艺术发展的历程;通过探讨古代戏曲与各个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总结戏曲发展的规律,为今天的戏曲工作者提供借鉴.全书共四编:第一编,戏曲的起源与形成;第二编,北杂剧与南戏;第三编,昆曲与弋阳诸腔戏。第四编,清代地方戏。本书版本采用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修订版。

作者简介

张庚(1911~2003),湖南长沙人,戏剧理论家、教育家、戏曲史家。

郭汉城(1917~ ),浙江萧山人,戏剧理论家、剧作家。

目录简介

编写说明

修订说明

再版说明

第一编 戏曲的起源与形成

第一章 戏曲的起源

第一节 古代歌舞与古优

第二节 角抵戏与参军戏

第二章 戏曲的形成

第一节 从庙会到瓦舍

第二节 宋杂剧与金院本

第二编 北杂剧与南戏

(公元十二世纪至十五世纪的戏曲)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本时期内戏曲发展的概况

第二节 北杂剧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 北杂剧的作家与作品

第一节 北杂剧作家与作品概述

第二节 关汉卿及其作品

第三节 王实甫的《西厢记

第四节 马致远的作品

第五节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第六节 康进之的《李逵负荆

第七节 无名氏的《陈州米》

第三章 南戏的作家与作品

第一节 南戏作品概述

第二节 《白兔记

第三节 《拜月亭记

第四节 高则诚的《琵琶记

第四章 北杂剧与南戏的舞台艺术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北杂剧的音乐

第三节 北杂剧的表演

第四节 北杂剧的舞台美术

第五节 南戏的音乐

第六节 南戏的表演

第七节 南戏的舞台美术

第三编 昆曲与弋阳诸腔戏

(公元十四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初叶的戏曲)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本时期内戏曲发展的概况

第二节 昆山腔的产生、兴起与发展

第三节 弋阳腔的形成、发展与演变

第二章 昆山腔的作家与作品

第一节 昆山腔的作家与作品概述

第二节 汤显祖及其“四梦”

第三节 沈璟及其作品

第四节 李玉的作品

第五节 李渔的戏曲作品与理论

第六节 孔尚任及其《桃花扇》

第七节 洪升及其《长生殿》

第三章 弋阳诸腔作品

第一节 弋阳诸腔作品概述

第二节 《破窑记》

第三节 《金貂记》

第四节 《花亭相会

第五节 《荔镜记

第四章 昆曲与弋阳诸腔戏的舞台艺术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昆山腔的音乐

第三节 昆山腔的表演

第四节 昆山腔的舞台美术

第五节 弋阳诸腔的音乐

第六节 弋阳诸腔的表演艺术

第七节 弋阳诸腔的舞台美术

第四编 清代地方戏

(公元十七世纪六十年代至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戏曲)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本时期戏曲发展概况

第二节 地方戏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节 昆弋诸腔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章 清代地方戏作品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雷峰塔》

第三节 《黄金印》

第四节 《缀白裘》中的地方戏曲剧本

第五节 楚曲《祭风台》

第三章 清代地方戏的舞台艺术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清代地方戏的音乐(上)——多种戏曲声腔的出现

第三节 清代地方戏的音乐(下)——板式变化结构体系的形成

第四节 清代地方戏的表演(上)——多种脚色体制的全面发展

第五节 清代地方戏的表演(下)——综合性表演形式的进一步戏剧化

第六节 清代地方戏的舞台美术

第七节 宫廷戏曲的舞台美术

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综 述

第一节 本时期内戏曲发展的概况

明初至清中叶,即从十四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初叶,我国戏曲艺术又经历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北杂剧渐趋衰落的同时,南戏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起初是南戏各种声腔的并列竞争与交流发展,随后是昆曲与弋阳诸腔戏的崛起盛行和流布演变。新兴的昆山腔和弋阳诸腔戏,继承了南戏的传统,又吸收了北杂剧的成果,在戏曲演出舞台上,开创了以南曲为主的传奇时代。它们的成就,代表了这一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高峰。在这三百五十多年的戏曲发展过程中,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