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李渔

李渔

李渔(约1611年—1680年),原名仙侣,字凡,号天徒,后改名渔,字笠鸿,号笠翁,别号觉世官、笠道人、随庵主人、湖上笠翁等,世称“李十郎”。他身兼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和美学家等多重身份,一生涉猎极广。李渔祖籍浙江兰溪夏李村,出生于如皋市。李渔在戏曲理论方面,重视结构和表演实际需要;在小说理论方面,主张创新、通俗和劝善等等;在园林方面,主张实用和天人合一等思想。李渔本人的戏曲、小说和园林创作是其他的思想主张和美学倾向的实践表现,带有明显的市民色彩,兼具文人情怀,追求个性解放和创新求变,往往独具新意、通俗易懂。

万历三十九年(1611),李渔出生于如皋。六岁起入私塾读书,于崇祯八年(1635)时,应童子试考入金华府,成为府学生,一时名躁,次年乡试不中。此后数年,专心备考科举。因战乱和朝代更迭影响,遂不参与科举。顺治帝三年(1646) 起,李渔开始不断迁徙、客居他乡的生活。顺治十二年(1655),客居杭州市,成为以专事写作为生的文人,编写传奇、小说。康熙帝元年(1662) ,移居金陵(今江苏南京),在那里建立了芥子园,开设书铺,编刻和撰写图籍,广交达官贵人和文坛名流。康熙五年(1666) ,受邀四处游历,自发组建了家庭戏班。康熙十六年(1677年),他回到杭州,在云居山东麓修筑了层园。康熙十九年(1680年),病逝于杭州。

李渔曾经设立家庭戏班,在各地演出,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和演出经验,创立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体系。他一生著述五百多万字。杂论论著《闲情偶寄》从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六个方面论述了戏曲文学,以及从选剧、变调、授曲、教白、脱套五个方面论述了戏曲表演,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自己创作的戏曲收录于《笠翁十种曲》,小说收录于《无声戏》(又名《连城璧》)和《十二楼》中,此外还有启蒙读物《声律启蒙》、诗文集《李笠翁一家言》。他还参与批阅了《三国志》,改定了《金瓶梅》,倡导并参与编了《芥子园画传》等。

李渔生前,关于李渔的争议主要由个人生活作风引起。李渔去世后,则出现了《肉蒲团》《合锦回文传》等作品是否真为李渔所作等争议。李渔的戏曲贡献极大,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他的戏曲理论和闲情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和当代的戏曲理论和美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其戏曲剧本在民间广泛流传并不断地被改编成新的剧本或小说。李渔的小说创作助长了清代刻印拟话本的风气,其本人的戏曲剧本和小说更是多次刻印出版,声名远扬,是同时代作品被刻印出版最多的文人之一。此外,他的园林建筑理论等也受到了建筑学的关注,被视为中国古代园林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渔去世后,其戏剧和短篇小说传入日本英国、美国等多个国家,在近代受到各国学者重视。近年来,李渔研究会、李渔纪念馆、李渔研究所等建构先后成立。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万历三十九年(1611),据李渔自述和族谱记载,李渔出生于江苏如皋,其伯父李如椿与生父李如松常年在如皋经营药材生意,李渔祖籍为浙江兰溪市夏李村(另有兰溪当地传闻为李渔生于浙江兰溪)。万历四十四年起,六岁的李渔入私塾读书。跟随私塾老师学习四书五经,继习诗赋文言文词。至天启五年(1625),李渔十五岁时,他作诗文已能成篇,如在兰溪写的 《刻梧桐诗》五言古体诗,李渔在十五岁前已由生母蒋氏带回浙江兰溪城内,主要原因是母亲希望他读书、参与科举,不希望他跟随父兄沾染商贾作风。回到兰溪后,李渔专心读书,赋诗作文,兼涉词曲声韵之学。据李渔自述,当时的他自己喜欢读金元词曲,声韵大多是自学,如《采莲歌十首》等即是李渔早期之作,大多借题以咏美人、闺情。至崇祯元年(1628),李渔十八岁。在兰溪娶生塘徐氏为正妻(生塘是离夏李村极近的地方)。

科举前后经历

崇祯二年(1629),李渔十九岁。这一年李渔的父亲李如松在外经商时去世,当地有丧事避煞之俗,李渔本人素有锐意为新的思想主张,于是他援引儒家著述作《回煞辩》驳治丧陋俗,此时的他在思想层面依旧属于传统的儒生,在父亲死后的守丧期间,李渔以备考科举为主。二十二岁时,李渔守丧结束,这一年,他第一次辞家远游,足迹涉及杭州市苏州市扬州市镇江市等地。《笠翁一家言诗词集》部分诗词约成篇于这次远游期间。崇祯七年(1634),李渔二十四岁。根据他所作得《归故乡赋》可知,李渔约于此时返兰溪,而他的母亲、妻儿约在其出行前后已由兰溪城内迁回夏李村居住,迁居原因不详,或与李如松去世后家道中落有关。

崇祯八年(1635),李渔二十五岁时应童子试,因五经题出色而为考官许豸所赏识,以五经见拔,考官拿着李渔的文章到处为他宣传,自此李渔名声大显。第二年,李渔第一次参加乡试,这一次并未成功入试,此后李渔居兰溪读书备考。备考三年后,二十九岁的李渔第二次去省城杭州市参加乡试,他又在半路遇到遇强盗夺财,随身钱财一空,只能返回兰溪。这一经历后被李渔改编到《笠翁传奇十种·意中缘》。由于李渔科考不顺,他开始填词写诗,抒发个人情怀,如《笠翁一家言诗词集·耐歌词》中的 《凤凰台上忆吹箫·元日》等词就明确表明写于这一时期。按照《笠翁一家言诗词集》诗词内容以及李渔题序,李渔接下来还游历了扬州市镇江市等地。

他在游玩途中路过汤溪,顺便拜访金华同知(知府副职,正五品)以及兼职汤溪县令的瞿鸣岐,恰好遇上当地山民捕获了两只幼虎,用笼子装着献给了瞿鸣岐当宠物。瞿鸣岐送了李渔一只幼虎,李渔为此作七古《活虎行》,据李渔诗文记载,他携幼虎四处游玩,吸引了大量人的关注,但李渔却觉得自己靠一只老虎获得名声是不光彩的。第二年。 李渔第三次赴乡试 ,他与故乡招募的游侠结伴同行去杭州市,但路途闻警,临时折回。同年,李渔生母去世,李渔哀苦莫名,结想成梦,作五律《夜梦先慈责予荒废举业,醒书自惩》记载母亲督促他备考科举一事。这一年,他又作七律《拟构伊山别业未遂》,记载他想要置办伊山别业而因财力不足失败。第三次参加乡试未果后,加之明清易代,李渔便再未参加科举,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当时的明朝遗民、文人普遍以不仕清朝为荣。

乱世自保

崇祯十六年(1643) ,浙江东阳市发生许都之变,兰溪县有人和许都一起造反,李渔回兰溪携家避兵乱。次年,因李自成攻入北京,浙江省地区闻声起匪患,李渔约于此时再次携家人离乡避乱,其兰溪家中藏书、房子不久就遭到焚烧毁坏。李渔入金华市知府许宸章做幕僚为生。顺治三年(1646) ,这一年金华失陷于清军,李渔被迫剃发,作两首七绝自嘲,同年归隐伊山。九月,发生金华屠杀事件,李渔幸免于难,李渔在回城时恰好看见大屠杀刚结束时的惨状,颇为不忍,作诗记载了金华屠杀的情况。第二年,李渔迫于饥荒,不得不转售伊山别业,徙居夏李村旧宅,后贫病交加,秋天起寓居金华,此后数年李渔大多待在金华。在这一段时间里,他开始自耕为生,同时养花自娱。自金华失陷至自耕为生,李渔作了大量诗文记载当时生活的窘迫和混乱的局势,客居金华后,写了一些纪念农耕生活的诗歌。顺治帝八年(1651),李渔返乡担任夏李村李氏宗祠总理,订立祠约,出疏文为大士宫(宗族寺院)募田,为夏李村修建堤坝工程。六月以后,李渔寓居杭州新城县,作诗记载当时游历。

创作传奇和剧本

顺治九年(1652),李渔携家寄寓金坛区虞巍宅,虞巍其父、其子都曾出任官职,在当地地位显赫,虞巍本人与李渔有私交。这一年,李渔编撰了传奇《怜香伴》《风筝误》。虞巍为《怜香伴》作序,据他记载,此传奇可能是因李渔妻妾同性恋情之事而作。次年,李渔赴如皋市祭拜其兄,夏秋之际游通州,与范国禄、罗休、杨麓泛舟芙蓉池。而后寓居如皋。顺治十二年(1655), 李渔四十五岁。这一年,李渔客居杭州市,创作出了传奇《玉搔头》。李渔在进入杭州之际,实则已经开始逸出传统文人生活方式的常轨。作为家无恒产的一般文士,李渔赖以谋生的方式主要有二: 一是靠写作为生,二是打秋风(干权贵)。李渔戏曲小说多作于此时,开始在文坛上声名鹊起。顺治十三年(1656)至顺治帝十六年(1659) ,在 这一段时间,李渔的小说集《无声戏 》最先出,然后他开始创作传奇《奈何天》。《无声戏 》二集、小说集《十二楼 》此时也成功出版。不久,李渔的传奇《意中缘》刻印出版。同年,他开始创作传奇《蜃中楼》。

晚年经历

康熙元年(1662) ,李渔五十二岁,移家南京。此后李渔几乎是全力从事出版经营,出版了各类应世杂著,而其文化身份亦由通俗作家变为文学评选家和出版家,即挑选好的作品加以点评和宣传,将其出版销售。康熙五年(1666) ,李渔五十六岁,这一年,他创作传奇《巧团圆》,不久应贾汉复邀请游陕西,经正定县山西省,在山西平阳纳乔姬。后抵达陕西西安。第二年,受甘肃省巡抚邀请去了兰州市,在兰州纳王姬。乔姬擅长歌曲演唱,李渔因此萌生组建家庭戏班的想法,日后的戏班主要由乔姬、王姬二人表演戏剧。次年春日,李渔返回南京,开始营建芥子园。此后数年,李渔四处游历,负责自己的传奇、小说出版之事,并与权贵结交。他带着家庭戏班巡演,收获不少称赞,乔姬、王姬相继去世,家庭戏班解散。约于康熙七年至次年期间,李渔着手写作《闲情偶寄》,写出一部出版一部,全本则刊刻于康熙十年(1671)。这一段时间里,李渔主要待在南京。

李渔晚年,一方面以出版自己的作品为生,另一方面则四处拜访权贵,表演戏剧,自家庭戏班解散后,李渔的收入大不如前。康熙帝十六年(1677) ,李渔再次搬迁,从南京移家回杭州市,着手修建层园。同年路过金华旧寓,思及往事,以词《最高楼》二阙悼乔王二姬。不久,李渔生病。约于这一年,李渔编辑了《一家言》二集。次年,妻子病故。这一段时间,李渔的生活状况开始出现下降,一是年老多病,二是拮据。李渔在此期间写了部分诗文,相当一部分是为干谒权贵而作,如《送别驾许公汉昭耀郡司马序》《梁夫人寿册引》等。此外,作《乔王二姬合传》纪念乔王二姬。康熙十八年(1680) ,李渔七十岁,病故于杭州。

人物关系

主要作品

小品文集

闲情偶寄》,又名《笠翁偶寄》,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李渔的重要著作之一,文体性质上属于小品文集,内容是李渔对其生活经验和艺术理论的总结。它既是一部生活美学、艺术美学的理论著作,又是一部生动活泼、轻松惬意的小品文集,名列于“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闲情偶寄》包括饮馔部、颐养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种植部、词曲部、演习部八个部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论述了饮食烹调、颐养医疗、妆饰打扮、园林建筑、器玩古董、戏曲理论等诸方面的问题,触及中国古代生活的许多领域,挖掘了艺术和生活中的美学现象和美学规律,具有极强的娱乐性和实用价值。

启蒙读物

笠翁对韵》,李渔所著,是学习写作近体诗、词,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性读物。全书分为卷一和卷二。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朗朗上口。《笠翁对韵》的对句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典故,学习者在学习对仗的同时,也能学习到丰富的传统历史文化知识。

小说

李渔小说创作主要收录在短篇小说集《无声戏》 (后来的增补本改名《连城璧》)和《十二楼》,共计30篇短篇小说。他的小说情节曲折,矛盾集中,主线明确,结构单纯,大都符合戏剧特点。此外 , 著名的色情小说《肉蒲团》和传世长篇小说《合锦回文传》的作者据说也是李渔。

《无声戏》:《无声戏》有初集、二集之分,初集收小说十二篇,二集已佚。该书出版后很受欢迎,李渔友人杜濬加以筛选,编成《无声戏合集》,又称《无声戏合选》,共收作品十二篇,其中七篇选自《无声戏初集》,另五篇当出自《无声戏二集》,并将回目由原来的单句改为对偶的双句。后因张彦案而受牵连,《无声戏》被封杀。李渔随即将《无声戏合集》改名为《连城璧》,并将《无声戏初集》中剩下的五篇加上新作的一篇作品合为《连城璧外编》,与《连城璧》合称为《连城璧全集》,总共收小说十八篇。

《十二楼》:包括十二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与一座楼台有关。全书共三十八回,每个故事从一回到六回长短不一。题名分别为《合影楼》、《夺锦楼》、《三与楼》、《夏宜楼》、《归正楼》、《萃雅楼》、《拂云楼》、《十楼》、《鹤归楼》、《奉先楼》、《生我楼》、《闻过楼》。十二篇小说的题名都取自于作品中的楼阁名,每篇作品的人物命运、情节展开又都与那座楼阁有联系;十二篇故事合在一起,称《十二楼》。

戏曲

李渔是编剧填词裁曲的行家里手,一生以戏剧创作为主要活动,戏曲作品收录于《李笠翁十种曲》。《李笠翁十种曲》,又名《笠翁十种曲》《十种曲》,共十个剧本,几乎全是才子佳人、爱情婚姻的浪漫喜剧或闹剧,十个剧本分别是《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美人香》、《风筝误》、《慎骛交》、《凰求凤》、《巧团圆》、《意中缘》、《玉搔头》,其中的《比目鱼》《奈何天》《凤求凰》《巧团圆》四种都是改编自他的《无声戏》和《十二楼》。

《风筝误》以一只“作孽的风筝”为线索,串联起两对男女:即貌美才高的韩世勋、詹淑娟和貌丑才劣的戚友先、詹爱娟之间相互为追逐配偶而展开的种种争夺、冒充、误会和纠缠。《蜃中楼》写的也是两对情人,即龙女舜华、琼莲和柳毅张羽之间为追求爱情自由、反对封建家长,历经曲折,终成眷属的故事。此剧系组合杂剧《柳毅传书》《张生煮海》而成,但却能做到天衣无缝,浑然一体。《比目鱼》写书生谭楚玉与女伶刘藐姑的爱情故事。他们为反对财主逼嫁,效法《荆钗记》,双双投江而死。死后还不分离,身化比目鱼。《奈何天》写三美女先后嫁一丑夫,美丑颠倒。后来因广作善事,靠金钱买通神明,丑夫变为俊夫,悲剧变成喜剧。《凰求凤》则写三位美女相互勾心斗角,为的是追逐一位美丈夫,以致“防温柔如防暴客”,因而构成层出不穷的喜剧冲突。《怜香伴》写两位妇女因相互怜慕,誓盟共事一夫并终于实现。《意中缘》写两位善画的美女,倾慕大画家董其昌和陈眉公,终得成为二人之侍妾。《玉搔头》写正德皇帝与妓女刘倩倩曲折的爱情故事。《巧团圆》则写一家父母儿子及其未婚妻在战乱中失散,又因多次巧合,终于阖家团圆。《慎鸾交》写两位妓女从良择夫之事:慎重选择者得到终身幸福,以身轻许者则几遭遗弃。

园林

李渔一生对园林居室文化情有独钟,早年隐居夏李故乡时,就构筑过伊山别业、且停亭,以及路桥、堰坝等公益设施。在游历四方之际,到处为达人官吏设计园林,以赚取一定的设计费。据钱泳的《履园丛画》、完颜麟庆的《鸿雪因缘图记》记载,北京当年有名的两个私家园林—惠园、半半亩园就是出自李渔的手笔。现今犹存的主要是芥子园。

芥子园,李渔自顺治十八年从杭州移家金陵,到康熙八年初夏,经过长达八年时间的努力,终于建成蜚声中外的芥子园。芥子园地处南京古城南郊,秦淮河边,周处读书台畔的一座形似虎头的小山上。李渔精巧的构思, 独具匠心的装点,使一石一水一草一木园林增色生辉,达到以小见大、诗意盎然的特点。

层园,李渔于康熙帝十五年至十七年在杭州清波门外云居山麓的螺蛳山铁冶岭修建的一座园林,由于李渔晚年家业衰败,层院是他未完成的园林。由于遭遇火灾和战争破坏,层园现已不存。

创作特色

语言通俗

李渔的戏曲创作重视雅致,但并不是将戏曲创作得晦涩难懂,而是在戏曲创作过程中添加文学元素。戏曲创作重视机趣性,但并不是一味地媚俗,而是合理恰当地加入市民的智慧,让戏曲充满机趣。李渔常年生活在市井之中,他了解底层大众、市井居民,知道他们的需求与喜恶。因此,李渔在进行戏曲创作时,追求戏曲语言通俗易懂,追求戏曲语言平民化,使创作出来的戏曲更加平易近人,与市井居民日常的对话无异。但是,李渔对于戏曲语言的通俗易懂、平民化的追求并不是绝对的,在描绘才子、才女时,戏曲语言也是辞藻华丽、充满文采、富有文学修养的。

女性意识

李渔集市井商人和封建文人于一身的独特身份及其尚奇、好趣、以娱乐为中心的创作态度,又使他比同时代的戏曲家更加重视对妇女形象的刻画。李渔现存的戏曲大多是才子佳人戏,笔下的所谓“佳人”形象,比起此前一些同类故事中塑造的女性角色,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包含着一定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李渔相当重视出身贫贱的女性形象的刻画,这些女性大多才貌双全,而且她们的才华不再局限于吟诗作赋,这是与传统的小说、戏曲的不同之处。在他笔下,对妇女传统“贞节”观的排斥和对“情”的重视是相辅相成的。这些女性并不是完全受制于礼法,而是重情义、敢作为的积极主动的人物形象。

劝善

李渔将小说看作引人向善的工具,他认为小说与戏曲一样负载有宣扬封建的忠孝节义的社会作用。李渔的多篇小说具有教化劝惩色彩,以作品中议论、旁白、结语作为说教方式,宣扬因果报应等思想,通过设置特殊的小说的情节或特殊的人物身份的方式来表现小说教化劝惩的创作意旨。

娱人

李渔小说创作和戏曲一样,是以娱乐观众为创作之本,语言幽默诙谐。李渔小说继承并发扬了宋、元、明以来话本小说的传统,所叙多为市井细民的人生遭际,无论是饱学秀才还是婢仆、皂隶、拐子、灶户、鱼行经纪、名妓、乞儿等人物,在进入李渔小说创作的视野或成为其中主角后,都融进了其充分发挥小说喜剧性的故事氛围中。李渔小说中不是单纯的喜剧,而是厚重、有深度的喜剧,于嘻笑中饱含着血泪,是文人化了的喜剧,也具有现实主义色彩。许多小说暴露了统治者的荒淫昏庸,揭露了吏治的腐败、社会的动乱、地主恶棍的残忍、社会风气的腐朽,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苦难。

求新

李渔在文艺创作中,一贯求新求异。在《与陈学山少宰书》一文中,他明确表明自己在小说创作中是主动地追求新奇,想要“自为一家”。李渔还认为出奇的情节是小说必不可少的一方面,所以他自己创作的小说情节就突出地表现为故事新鲜奇特,波澜起伏,其穷奇工巧常常匪夷所思。李渔小说求奇并没有脱离现实社会,而是在现实基础上的求奇,是新奇与常理的统一。

思想主张

文学

在《闲情偶寄·词曲部》中,李渔将“结构第一”作为第一章,其下包含了七个内容: 戒讽刺 、立主脑、脱臼 、密针线、减头绪、戒荒唐和审虚实。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则是以戏曲结构为论述对象,其中“立主脑”为其理论核心,其余四个章节针对的是戏曲内容。

立主脑:李渔所谓的“主脑”,强调的是戏曲突出中心人物和事件的重要性,实质上是对统帅戏曲全局的中心情节或者称为关目的强调。李渔所主张的戏剧要写“一人一事”,其目的是为了使全剧情节结构紧凑集中。减头绪:指情节需要紧凑,贯彻“一人一事”的创作原则。密针线:指的是情节需要保持连贯,且线索要与主旨内容要保持密切关联。戒讽刺:讲的是立言谨慎,勿作人身攻击的创作道德问题。脱窠臼:讲的是故事要有新意, 勿蹈袭讲的是前人的创作态度问题。戒荒唐:讲的是戏曲故事要贴近人情, 勿以荒诞不经为新奇的创作风格。审虚实:讲的是如何处理历史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园林美学

在《闲情偶寄》中,李渔从自身的感受考虑,以空间的舒适感为第一来阐述房屋设计的要点在于空间尺度的适宜。室内的空间尺度要以人的尺度为基准,不宜过大或过小,考虑人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主张实用、适用。在满足了居住需要的同时,他追求意境,把人们凭感官可以感觉到的物质空间升华成为可以对人的情感起作用的意境空间。在置造园亭方面,他讲究“出自己裁”,讲究艺术性的意境之美。在窗栏方面,他强调“制体宜坚”、“取景在借”。总体而言,李渔遵循“天人合一”的美学观,在处理自然与人工的关系中, 既崇尚自然、顺应自然之势,以自然本原为前提来改造、修饰园林,又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真正地从人的精神出发,从园林艺术中获得审美的体验和精神上的观游。

人生观

自适

李渔的人生观是一种建立在自然体用基础上的以顺性、顺情、顺世为特征的自适人生观。他提出的“顺性”,意即顺从人或事物的本性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观。为顺应自己自由烂漫而耽于享乐的天性,李渔宁愿终生操优伶 “贱业”、卖文为生,也不肯做官。李渔提倡“顺情”,他所言及的情又主要指男女之情尤其是男女情欲。他比以往任何反禁欲者都更直露、更世俗化地肯定人的情欲。李渔认为男女情欲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禁欲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追求肉体欲望是合理的。“顺世”,即遵从基本的社会秩序。如在《闲情偶寄》中,他明确把“点缀太平”“崇尚俭朴”“规正风俗”“警惕人心”等标为写作指归。

及时行乐

李渔在《闲情偶寄·颐养部》中明确表示。自己一生十分注重及时行乐。在饮食方面,李渔也从不认为饮食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的,他将饮食看作诗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崇尚食物,跳出了君子食求得饱的无欲状态,李渔的饮食观,在强调物质享乐的同时更强调精神上的享受,即借美食来感受人生,借美食来发表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慨。在李渔的生活中,他筑园林、谙美食、作闲书、谈女色、蓄歌伎、好歌舞、游山水、做雅事。李渔脱离了所谓正统文人的传统,对这些感官上的享受津津乐道、追逐热爱,并且妻妾成群,由此他受到很多人的蔑视,但他的对生活趣味的追逐、对“行乐”的看法和做法却成了他人效仿的对象。

影响

李渔多才,身兼“二十四家”,即戏剧理论家、戏剧作家、导演学家、优师 艺术教育家 、小说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词学家、对联家、韵学家、文学评论家、诗歌评论家、音乐家、书法家、篆刻家、画家、编辑家、出版家、工艺美术家、服装设计审美师、美容家、装饰艺术师、造园艺术家。其一生主要贡献集中于文化领域,尤其是戏剧、小说、园林,在海内外都有知名度。

中国影响

美学

李渔美学与晚明主流的美学观念有着重大差异。晚明闲赏美学是文人自我情趣的表达,品赏的事物无关实务,他们追求超凡脱俗的美感 ,审美趣味高雅、纯粹、精致, 是晚明文人群体强调自身与市民阶层地位差异的结果。李渔美学的创新之处在于讲求 实用,以市民日常生活内容为基础,在审美趣味上相对明群体而言,追求的是俗中求雅,整体上是基于市民生活的现实土壤所作的日常生活美学的总结。这在中国古代美学体系中具有极其特殊的地位,自李渔生活的时代起,就有市民受到李渔的影响,模仿李渔享受生活闲情的作派;自20世纪80年代起生活美学成为美学学科中的热门的分支后,李渔独特的美学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生活美学代表,其市民思想与文人美学杂融通而成的闲情美学推动了中国生活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完善,对当代学者(如杜书瀛、汉宝德等)还原和剖析明末清初市民生活和文人生活及其背后包含的美学思想具有重要影响。

戏曲

李渔对我国戏曲理论的贡献极大,突出表现在相当准确和深入地把握了戏曲作为舞台艺术的整体性及其审美特征。他强调剧本要为表演服务,突破了前代曲论中把戏曲视同诗词一样的案头艺术来欣赏的偏向。他反对过去填词首重音律或词采的主张,提出“结构第一”,要求剧作家重视剧本的“全局规模”,进而提出“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戒荒唐”等一系列主张,相当精辟地揭示了编剧构思的特殊规律。李渔《闲情偶寄》 对于戏曲理论的贡献不仅仅是对前人理论总结,他于戏曲的结构、人物性格塑造等等方面都有自己的新见解,因此可以说李渔不仅对前人的理论作了总结,而且在其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李渔的理论与前代戏曲论著相比,一个重要的不同就是对戏曲演出问题的重视。李渔对戏曲表演问题的看法并非泛泛而论,而是基于他在指导戏班进行戏曲排练和演出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认识。李渔的家庭戏班,以乔姬、王姬为主演,既演出李渔自己的剧目,也演出李渔改编的前人剧作,整个戏班的组建由李渔一手操办、组织和培训。这一段经历让李渔不仅具有剧作家和理论家的思想和经验基础,更是帮助李渔在理论建构中,丰富了中国的戏曲演出理论。李渔还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第一个自觉地以戏剧式的构思来进行传奇创作的重要作家,他的《李笠翁十种曲》对于我国浪漫喜剧、通俗喜剧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他强调的场上之语、通俗之语和“一人一事”的结构为清朝剧作家接纳和借鉴。

在传播方面,《李笠翁十种曲》广泛流通,既以案头读物的形式出现,又不断地被改编为戏剧作品登上舞台。李渔的剧本《风筝误》 问世近20年之后,仍然有书商和读者向李渔索取剧本再度刻印。李渔的《凰求凤》脱稿数月就传播到三千里之外的山西省,并且能够在舞台上搬演,可见李渔戏曲在社会上传播之迅速和影响之大。民间职业戏班还将李渔的剧本进行删减压缩,或者以折子戏的形式进行搬演。自清代乾隆爱新觉罗·颙琰以来,在浙江省由当地土生土长的演员组成的 “草昆” 金华昆班上演的戏中有《风筝误》一剧,温州昆班上演的多种传统剧目中有《屋中楼》、《奈何天》。李渔的剧本影响了后人的再创作,如《奈何天》被后人改编成小说 《痴人福》,川剧、徽剧、湘剧、汉剧、豫剧秦腔粤剧、 河北梆子均有李渔剧目,很多剧本在李渔的基础上做了一定程度的改动来适应自身表演。

小说

在小说形式方面,李渔在《十二楼》中以三十八回篇幅写十二个故事,其中有九个故事超过三回,最多的有六回,从篇幅上看已经属于中篇小说。这就为中国古代小说园地里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种,因而为不少人所仿效。在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李渔未完全脱离时代的影响,夹杂了很多庸俗落后乃至媚俗的思想,如肯定一夫多妻等。但李渔的拟话本小说创作,刻意求新,在结构设置、语言雅俗关系方面取得了进展,他追求新奇的态度、对通俗文学的推崇和白话文的运用影响了此后的清朝拟话本小说的创作模式。

在传播方面,李渔是清代刻小说出版最多的文人之一。他的拟话本小说的创作和刊刻大大促进了拟话本小说在杭州市地区的创作和发展。《十二楼》则因同时代文人对李渔的菲薄,流传有限。《无声戏》面世后至被查禁前(受资助者犯罪牵连),以惊人的速度向各地流传,一度出现私人书坊争相访刻的情况,甚至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盗版争议。

园林

李渔首创的以土代石之法,是李渔对中国园林美学的重要贡献。当时江南园林中的假山多以石堆为主,而江南园林中的叠石,本来多以名贵的太湖石为主要材料,李渔为节省人力、物力,以土代石。这一造园方法经济实用,为后来的园林建造采用或部分选用。在园林建筑理论方面,李渔在《闲情偶寄》里相对完整的论述和总结了其园林建筑经验和观念,这些观念的问世是中原地区古代园林走向艺术化的标志之一。1959年,凡黑肯和格茹太厄恩合撰《半亩园》一文,载于法文连续出版物《不朽之作》之十八,介绍了李渔的园林美学。1983年,爱德文·毛瑞斯著有《中国花园的历史、艺术和含义》一书,书中介绍了李渔的园林建筑思想。1988年,耶鲁大学出版了艾力森·哈迪克从中文译成英文的《Graft of Gardens》(《园林匠艺》),论及李渔的园林理论。可见,李渔确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位有世界影响的园林艺术家。

国际影响

日本明和八年、清乾隆三十六年,日本有一本名为 《新刻役者纲目》的书问世,里边译载了李渔的部分戏曲剧本。据日本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 》介绍,李渔的剧目在当时的日本很有知名度,成为了中国戏曲的代表性作品。李渔的白话短篇小说在日本也很受欢迎。据日本长崎港江户时代的《商舶载来书目》记录,在李渔去世不久后,日本便翻译了《连城璧》,现藏于大连图书馆的日本人的古抄本《连城璧》,为目前存世最全的版本。自李渔作品传入日本来,日本人翻译、改写、仿写出的各个版本层出不穷,可见其作品当时的影响。

1957年,文学史家柳存仁英国读书时,曾在大英博物馆见到1851年4月3日入藏的中国雕印的汉籍《十二楼》。郑振铎往英国访书,也曾于1927年在巴黎国立图书馆发现珍贵的、国内未见的《十二楼》最早的刻本。李渔作品最早被译成英文的是小说集《十二楼》中的短篇。其中的《三与楼》于1815年由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商馆的翻译戴维斯译成英文并出版印出小册,题作《San-Yu-Lou:or the Three Dedicated Rooms》。大英博物馆汉文藏书部专家罗伯特·肯纳韦·道格拉斯(1838-1913年)翻译 《夺锦楼》为英文并出版。第一次大战前,国籍不明的乔·格雷戈里(J·Gregory) 曾用英文译出了李渔十种曲之一的《玉搔头》。这些零散的翻译版本众多,当代以来,随着中国与外交往的增加,李渔越来越走向世界,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研究对象,研究李渔的专书专著先后问世。

李渔曲论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进入海外学者的研究视野,70多年来,英语世界许多学者都对其有着持续不断的关注,不仅撰文、在作品中辟专章进行研究和探讨,还将李渔同西方的戏剧理论家、文学批评家进行对比。恒慕义是最早关注李渔的学者,他于1943年专门介绍了李渔的戏曲理论。20世纪70年代,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李渔的理论,如茅国权、柳存仁、埃里克·亨利等等,自90年代起,《闲情偶寄》被整本翻译成英文,李渔戏曲理论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如陶西雷、Sarah E.Kite等学者,开始专门论述李渔对戏曲语言和结构的认知。英语世界学者格外重视李渔戏剧理论中的 “奇”,李渔在西方读者群中受到欢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创新性。李渔及其戏剧理论在英语世界从最初的单向关注、粗略译介、认可接受,逐渐转向深入阐发、详细研讨、优劣品鉴。英语世界学者的研究成果在勾勒出李渔戏剧理论在英语世界翻译、接受、阐释繁荣景象的同时,也说明了李渔剧论不仅在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上意义非凡,而且具有世界性价值。

评价

正面评价

当代学者王运熙顾易生在二人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评论道:“戏曲理论批评发展到明代, 经过一代理论批评家的总结探索, 扩大了研究领域 …… 如果说 (王骥德 )《曲律》在古典戏曲理论批评 的体系方面完成了草创的任务, 那么不妨说, 李渔在它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闲情偶寄》中的曲论, 组织周密,条理清楚,形成了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批评体系。”

作家周作人评价李渔:“是了解生活法的人。”

日本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上说:“《十种曲》之书,遍行坊间,即流入日本者亦多。德川时代(1603年—1867年)之人,苟言及中国戏曲,无有不立举湖上笠翁者。”

李渔的朋友包评价道:“天下妇人孺子,无不知有湖上笠翁者。”

日本著名学者冈村大路贊誉《闲情偶寄》:“著者有卓越识见,富有实际施工的体验,文才卓拔奔放,论法充满著者的自信,有自己的创见,可说是一部很罕见的著作。”

著名园林学家汪菊渊先生说:“李渔有丰富的造园实践经验,又有高度的诗画艺术素养,他提出的一些造园原则,至今仍很有意义。”

负面评价

与李渔同时代的戏曲家、作家袁于令:“性,善逢迎,游缙绅间,喜作词曲小说……其行甚秽,真士林所不齿也。”

学者叶朗认为:“从李渔的思想和性格来说,他是一个十足的庸人。李渔生活的时代,是一个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是一个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人物的时代。 但是李渔却远远躲开时代的风暴,带着一班家姬,整天奔走于达官贵人口下,为他们演戏,写对联, 献诗赋,直至为他们选姬妾,为自己讨一点残羹剩汁。这就是他自己夸耀的所谓日食五侯之鲭,夜宴三公之府的生活。”

光绪年间的文人杨恩寿说:“《笠翁十种曲》,鄙理无文,直拙可笑。”

相关研究

研究机构

研究成果

仅部分节选:

中国:兰溪李渔研究会前会长赵文卿主编了《李渔研究麟鳞集》《笠翁秘书》《李渔研究》等专集。当代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杜书瀛出版了《〈闲情偶寄〉评注》、《闲情偶寄窥词管见》校注本、《评点李渔》、《〈怜香伴〉校注》、《〈闲情偶寄•颐养部〉译注评点》等著作。杜书瀛于2019年出版的《李笠翁词话》,是第一次把李渔词话印成单行本的著作,也是首次对李渔词话作了详细的注释和评析。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戏剧学博士蔡东民完成了《李渔编剧艺术研究》一书,2022年出版。

国际:冈晴夫是日本当代主要的李渔研究家之一。他的综评《剧作家李笠翁 》刊于1981年出版的《艺文研究》。1967年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的玛丽诺夫斯卡娅发表了《闲情偶记·中国戏曲论著 》一文。巴黎第七大学任教授的安杰于1970年写了篇评马丁的李渔研究的文章 《马丁的李笠翁论戏曲》。1980年,埃瑞克·亨利的书《中国人的娱乐:李渔的充满生气的演出》。20世纪70年代,中国学者张春树和美国学者雪莱(汉名骆雪伦)合作,陆续写完了的 《17世纪中国的危机与变革:李渔世界中的社会、文化与现代化》是一部从新的角度来研究李渔及其作品所处时代的著作。

后世纪念

在李渔故乡兰溪,1982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李渔研究机构—李渔研究会。如皋市是李渔生活过多年的地方,如今已建起了李渔街、李渔塑像。南京市的芥子园书铺持续了200多年,是我国影响最久最大的书铺之一。李渔纪念馆—芥子园在兰溪市市的重视下,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建成,并对外开放,成为当地的名人文化景点。

2011年,兰溪隆重举行纪念李渔诞辰400周年系列活动,并在芥子园边上新建李渔文化公园。

2020年,在李渔离开夏李村340周年的时候,李渔故里夏李村建设笠翁才情园,恢复伊山别业。

2021年,兰溪举办李渔文化周。

2019年,复旦李渔研究会成立。

2021年,浙江兰溪举办第一届“李渔文化周”。

李渔坝,据《兰溪县志》记载,是李渔于顺治三年(1646)返乡归隐期间,为夏李村居民修筑的水利工程,这一堤坝造福了当地百姓,因此被称为“李渔坝”,经当地人保护,部分遗址延存至今,此坝1981年成为省级文保单位。

2022年,浙江金华举办首届“李渔杯”全国清廉戏曲展演活动,婺剧《李渔坝》入选优秀剧目。

争议

私生活争议

李渔的人格和思想,在封建时代为人所诟病。李渔一生坎坷,几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能如愿,在生活的压力和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他走上了卖文的道路,也因为他四处干谒“打秋风”,而遭到一些人的垢病。此外,使李渔饱受诟病的是他妻妾成群的私生活。李渔专注戏曲创作和表演,这也是为当时的士大夫所轻视的,再加上李渔生平幽默机变,所以常被人轻视,视作优伶之类的人。

《肉蒲团》作者争议

《肉蒲团》从问世起就未署过作者的真实姓名,据康熙时木活字本,篇首有酉西陵如如居士序,署“情痴反正道人编次,情死还魂社友批评”,六卷二十回,回末有评。关于《肉蒲团》作者是不是李渔,以孙福轩为代表的一方认为,《肉蒲团》作者不是李渔,《肉蒲团》刊行的年代应是1633年,其时李渔才23岁,要作《肉蒲团》那样细叙床第事的书,可能性不大。而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李渔研究专家沈新林认为:李渔确是《肉蒲团》的作者,从清康熙年间刘廷玑《在园杂志》、《纳川丛话》,到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等文献中,都认为《肉蒲团》小说为李渔所著;此外,沈新林还从《肉蒲团》的创作主旨、思想、语言风格、作者人生经历、作者署名等方面加以考证,认定小说《肉蒲团》的作者就是李渔。

《合锦回文传》争议

《合锦回文传 》现存最早的是嘉庆三年刊本,全名为《绣像合锦回文传》,该传共八册十六卷,内封中栏大字题 “绣像合锦回文传” ,右栏上题 “ 笠翁先生原本,铁华山人重辑”,左栏署 “宝研斋藏版” , 栏上横书 “嘉庆三年新镌 ”。从内封上 “原本” “重刊” 看,此书应有原刊本,但这些题署的可信度并不高。明清时期书商借助名人抬高身价的事情并不鲜见,不能排除书商借李渔名 声牟利的可能性,因为嘉庆三年之前文献并无关于此书的相关记载。由此《合锦回文传 》的作者问题一直存有争论。

《金瓶梅》评点争议

金瓶梅》是明代万历年间兰陵笑笑生创作的作品,围绕该书是谁评点改定这一点,众说纷纭,但认为是李渔评点和张竹坡评点两种占主流观点。《金瓶梅》流传下来的有“万历本”、“崇祯本”和“竹坡本”三种。王汝梅《李渔不是〈金瓶梅〉崇祯本的改定者》认为:小说《金瓶梅》的改定者不是李渔。而沈新林通过对小说《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崇祯本的评语、语言风格,以及清康熙乙亥本(张竹坡本)和在兹堂本扉页上题署“李笠翁先生著”的考证,认为李渔不仅是崇祯本《金瓶梅》的评点者,也是最后定版者。童俊伟、江授南等学者均支持此说。

相关轶事

反回煞

李渔父亲去世后,根据当地的习俗,死者下葬后第一晚称 “起煞 ”,按迷信的说法,死者灵魂于死后近期要回家一次,即“回煞夜”,也叫“还魂夜”,是指亡灵在去世七天后,灵魂留在人间的最后一个夜晚。回煞是民间风俗,带有鲜明的宗教特征,年轻的李渔主要接触的是适用于科举的儒家思想,此时的他从思想上坚信“不语怪力乱神”的作法,认为尽孝守孝三年都是理所应当的,但对当时的回煞风俗坚持否定态度,他有主动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见、异论的勇气,态度坚决地反回煞,并做了《回煞辩》一文来以理相驳这一思想。

获虎

李渔在外游历时,曾获他人所赠的幼虎。李渔带虎回家时,沿途吸引了不少围观的民众,使原本只有半天路的车程,却走了三天三夜才到家。李渔的《活虎行诗》描写了当时的盛况,百里内外之人,无不前来看小老虎。而富贵之家又以闺人不见为恨,派人送书信索求老虎,用词词极哀恳,以先见为荣,看不见老虎为辱。李渔因此大出风头。31岁的李渔乡试落第,不能以自己的“立业”来博得别人的眼球,而只能靠一只老虎来刷存在感,这对他是一种莫大的耻辱。而且这件事也牵扯了他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无法专心做功课。于是李渔干脆在村里的伊山上放虎归山,让它重归山林了。

祠堂总理

李渔36岁时,从金华市夏李村担任了约数月聂氏宗祠总理。李渔对全村田、山地的水利设施进行亲自设计和督工建造,共改建或新建石坪坝等四处堰坝,挖掘伊坑等沟渠六华里。在李渔的带领下,村民们把龙门溪水引渠绕村而行,使易旱黄土丘陵地带形成“自流灌溉”,滋润了周边上千亩农田。因此,当时修建的石坪坝被后人誉为李渔坝。在这一次兴修水利过程中,生塘的女婿李渔不得已介入了夏李村与生塘胡村居民的一场讼事官司中,由于当地风气好争讼,这场官司逼得李渔不得不放弃原有的计划。不久,李渔再次离开夏李村。

相关衍生

人物衍生

仅为部分节选:

作品衍生

仅为部分节选:

参考资料

李渔“无声戏”的稗史意义.光明网.2023-10-07

李渔的名号.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023-10-06

《笠翁对韵》及其作者 - 天中晚报数字报.驻马店网.2023-10-07

..2023-10-07

..2023-10-07

..2023-10-15

..2023-10-29

誉满天下 谤满天下.光明网.2023-10-07

..2023-10-07

..2023-10-07

400年李渔“热”了4次.光明网.2023-10-08

李渔的老虎.兰江导报.2023-10-28

..2023-10-15

..2023-10-15

谈李渔资料的搜集与利用.李渔诞辰400周年纪念馆.2023-10-07

闲情偶寄.豆瓣读书.2023-10-07

笠翁对韵.豆瓣读书.2023-10-07

..2023-10-06

..2023-10-28

..2023-10-28

..2023-10-29

..2023-10-06

..2023-10-06

..2023-10-07

..2023-10-06

..2023-10-07

..2023-10-06

..2023-10-06

..2023-10-06

..2023-10-07

..2023-10-07

..2023-10-06

..2023-10-06

..2023-10-06

..2023-10-08

..2023-10-29

..2023-10-29

..2023-10-08

..2023-10-29

..2023-10-29

兰溪李渔戏剧研究院唱响婺剧《白蛇传》 拉开省传统戏曲演出季金华站大幕.兰溪市人民政府.2023-10-15

兰溪市李渔戏剧研究院2022年单位预算公开.兰溪市人民政府.2023-10-15

第二届李渔文化产业论坛暨李渔文化研究会(筹)成立大会 在浙江兰溪成功举行.复旦大学.2023-10-15

复旦李渔文化研究会(筹)在兰溪成立.今日头条.2023-10-06

从草根学者到研究专家.光明网.2023-10-15

杜书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2023-10-15

《李渔编剧艺术研究》.豆瓣读书.2023-10-15

李渔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及海外的有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网.2023-10-15

“周游”世界的李渔.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10-15

三江口丨李渔回家.腾讯网.2023-10-08

兰溪日子 有戏有味! 2021李渔文化周启动.兰溪市人民政府.2023-10-15

【水通南国 利泽八婺④】兰溪李渔坝 ——“识字农”山中且为“相” 惠乡里修成“引流长”.金华市水利局.2023-10-15

“李渔杯”首届全国清廉戏曲优秀作品展演活动评选结果揭晓!.浙江省纪委监委.2023-10-15

《李渔坝》荣获“李渔杯”首届全国清廉戏曲优秀作品展演活动优秀剧目.兰溪市人民政府.2023-10-15

写出《肉蒲团》的李渔.李渔诞辰400周年纪念馆.2023-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