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李如松

李如松

李如松(1549年-1598年),字子茂,号仰城,铁岭卫(今辽宁铁岭)人,系明代军事将领,李成梁长子。

李如松出身名门,自幼习兵法骑射,以作战骁勇著称;万历三年(1575年)四月,受父荫出任都指挥同知、宁远伯勋卫;嗣后因功连获拔,三十五岁即官拜山西总兵官,领兵镇守一方;但因不循文尊武卑惯例,复又屡遭弹劾,几易其官。万历二十年(1592年)二月,“哱[bā]刘之乱”爆发,明廷急调李如松出任提督陕西军务总兵官,平叛得胜后迁任左都督,授太子少保衔;同年十二月,李如松领命就任东征提督,与兵部右侍郎宋应昌一道率军赴朝抗倭。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李如松督兵与日军战于平壤城下告捷,嗣后一路挥师南下,光复朝鲜多地,名动一时;同年正月二十七,李如松运筹征讨王京(今首尔)途中,碧蹄馆之战猝然爆发,明军前线作战失利后,复合受到朝野党争、军需掣肘等影响,遂渐而转向附和对日和谈,最终于是年九月前后班师还朝,叙功调任中府使,授太子太保衔。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四月,时任辽东总兵官的李如松,率部出击蒙古土蛮部遇伏被杀,卒年五十岁;嗣后赐少保衔,追封宁远伯,谥号忠烈,朱翊钧为其立祠祭祀。李如松继承父亲衣钵,一生征战沙场,创下了武将就任提督的先河,时人常称其有“大将才”;在明代,以李如松为代表的李家和以麻贵为代表的麻家被并誉为“东李西麻”,以延至清代

人物生平

出身名门

明嘉靖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一日(1549年12月29日),李如松出生在辽东的一个将门世家,系雁门望族李氏一族之后;六世祖李鹰尼为铁岭卫总旗,五世祖李英领铁岭卫指挥佥事职,世袭罔替;传至父亲李成梁一辈,则以多次成功阻击蒙古族满族入侵辽东而著称,后累功受封为宁远伯。作为家中长子,李如松自幼即随父学习兵法骑射,谙熟兵事,颇为骁勇。

早年戎马

青年时期,李如松便跟随父亲李成梁开启了戎马生涯。十六岁时,曾在孤山堡征战中斩敌首级;翌年历经明石崖之战后,复又长期转战于碱场、清河、沈阳市、义州等地,其间屡立战功。

万历三年(1575年)四月,李如松受父荫官拜都指挥同知,兼宁远伯勋卫;两年后因功擢为黄花镇守备;万历六年(1578年)十二月,积功累迁总督、辽、保定军门标下右营游击(密云区);翌年八月,再度因功受封分守马水口参将;万历八年(1580年)七月,辽东红土城大捷后,因李成梁镇守辽境屡立战功,明廷遂赐李如松世袭其父宁远伯勋爵。

万历九年(1581年),李如松晋升都督佥事,入京出为神机营右副将;两年后,时年三十五岁的李如松再获擢拔,调任镇守山西省总兵官,与镇守辽东的父亲李成梁一道成为了掌兵一方的最高军事将领;李如松父子也由此遭到时任给事中黄道瞻的多次上书反对,后于翌年在时任大学士申时行的保全下改任右军都督府佥书。万历十三年(1585年)七月,李如松改以都督佥事提督京城内外巡捕;同年十二月,李如松父子兄弟复又因升迁事宜遭到兵科给事中邵庶上书弹劾,但未被朱翊钧采纳。

万历十五年(1587年),李如松自京师外调,出任宣府(又称上谷郡)总兵官;其间因李如松不循文尊武卑惯例,再度遭致巡按御史王之栋、给事中叶初春等人的参奏弹劾,后遂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自宣府任上奉命调往山西省,与时任山西总兵李迎恩换镇驻防,官秩不变。嗣后军政考选期间,李如松又曾数次被科道官上书弹劾,但终因明神宗眷顾遂草草作罢;万历十九年(1591年),李如松受命重回京师,就任中军都督府佥书一职。

宁夏平叛

万历二十年(1592年)二月,手握兵权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镇原副总兵哱拜(蒙古鞑人)自立为王,勾结蒙古著力兔等部势力、策划煽动刘东旸等下级军官在宁夏发动叛乱,连克宁夏周边数堡、弑杀多名地方主官,一时朝野震动,史称“哱刘之乱”,又名“壬辰事变”;同年四月,明廷接纳浙江省道巡按御史梅国桢的奏请,急调李如松就任提督陕西省军务总兵官,统领辽东、宣府、大同市、陕西等诸道官兵前往讨伐叛军。

是年六月,李如松率部抵达宁夏后,随即督兵对宁夏城(今银川市)发起连番强攻,但哱拜部始终坚壁不出,两军就此形成对垒;城池久攻不破之际,李如松等遂改强攻为水攻,尽引宁夏周边诸湖水以灌城,嗣后又率麾下诸军前出张亮堡,与前来驰援叛军的蒙古部首领著力兔所率十万大军激战数日,大获全胜;同年九月,李如松督兵率先自宁夏城北关卡突入城中,哱拜及其所部诸将悉数被斩或被俘,历时八个月的“哱刘之乱”就此平息,李如松也籍此迁官左都督,加太子少保衔,世袭锦衣卫指挥同知。

朝鲜御倭

受命东征

万历二十年(1592年)四月,日本权臣丰臣秀吉(一作平秀吉)以小西行长为先锋入侵朝鲜,意欲以此为跳板出兵进占中国;战事爆发当月,日寇即已从对马岛渡海攻入釜山广域市,嗣后又渡临津江攻陷朝鲜大片国土,朝鲜半岛一时危在旦夕;自知难以维系的朝鲜藩王遂紧急求助明廷,出兵朝鲜共同抗击倭寇入侵,万历朝鲜战争(又称壬辰卫国战争、壬辰倭乱)就此宣告爆发。

援朝抗倭初期,明廷先期调派游击史儒率部疾驰平壤,随后又派副总兵祖承训统兵三千赴朝参战,然皆兵败而归,再度震动朝野;其后数月间,不明真相的明朝当局,就对日战和问题一度爆发激烈纷争,直至当年十二月朱翊钧方才决意诏令李如松为东征提督,同时加派时任兵部右侍郎宋应昌为经略,统领蓟、辽、保定市山东省等诸路四万余将士,兵分三路开赴朝鲜。

鏖战平壤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初四,李如松率部移师朝鲜肃宁馆(位居平壤西北)后,一边采纳参谋李应试的计策摆出和谈的架势迷惑日寇,另一边则积极在平壤周边摆兵布阵运筹收复城池事宜,假意借着正月初七封赏日寇之约,伺机一举铲除盘踞平壤的日本驻军。延至正月初六,明军主力抵近平壤后,李如松本意假借封赏之名率部径直入城,继而暗中闪击日寇、夺取平壤,然所部诸将进至城下时反倒迟疑徘徊起来,最终致使明军形迹暴露,日寇当即大警,转而坚壁据守,两军随即展开交火;翌日再战,李如松在号令三路兵马同时进击城池的同时,抓住日寇向来轻视朝鲜军的心理,命令副将祖承训率部乔装成朝鲜军模样,在平壤西南发动攻击,籍此试探日军锋芒。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初八,届已探明平壤日寇布防虚实的李如松,一大早便传令明军主力兵分四路对平壤城发起总攻。第一路,由南兵游击将军吴惟忠会同查大受率部六千攻击牡丹峰,以占领城北制高点;第二路重兵,由中军杨元会同右协都督张世爵率主力部队攻击七星门;第三路,由左协都督李如柏会同参将李芳春率部进攻普通门;第四路,由副总兵祖承训(一作勋)、游击骆尚志会同朝鲜兵使李镒,防御使金应瑞等率部攻舍球门;李如松本人则率领亲兵百余骑,亲自居中调度指挥、督统各路明军作战。双方激战数小时后,火炮战力落后的日军已是颓势尽显,中军杨元等顺势挥兵率先自小西门突入城中,李如柏、张世爵等亦率部相继从大西门、七星门杀入城内,守城日军随即退入风月楼(练光亭)等处负隅顽抗,眼见大势已去的小西行长当天即率残部趁夜仓皇出逃,翌日平壤城光复告捷,直接歼敌超一千两百人(不含烧死、溺亡等)。嗣后,裨将李宁、查大受等又率三千精兵乘胜追击,埋伏于日寇败退汉城必经的大同江畔,再度斩敌首级三百六十颗,平壤一战大获全胜。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十九,李如松率领明军主力继续挥师南下,顺势收复黄海、平安、京畿道、江源四道和开城等大片地区后,据守咸境道的日军将领加藤清正闻风出逃自保,至此明军兵锋已是直指王京(原朝鲜都会,今首尔特别市)。

血战碧蹄馆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在朝鲜战场连战连捷的李如松部遂逐步滋生轻敌思想。正月二十七,在朝方“日寇欲弃王京出逃”情报的进一步误导下,李如松径直率轻骑自距离王京七十里(一说九十里)处开拔,一路向王京进发勘察沿途地势以利作战,同时派出部将查大受祖承训等率骑兵三千会同朝鲜防御使高彦伯先行探路;前军进至迎曙驿时,查大受部与日军先锋突然遭遇,双方当即爆发激战,日军败退,碧蹄馆战役也就此拉开。

迎曙驿一战,再度告捷的查大受部遂愈加轻敌冒进,随即在砺石岘[xiàn]遭到闻讯赶来的数万日军主力进逼,被迫退至距离王京三十里处的碧蹄馆(今京畿道高阳市)据守;正在行军的李如松得报后,不待明军南兵、戚家军等精锐火炮部队赶到,便亲率千余随骑疾驰前往增援碧蹄馆,督兵与敌酣战两个多小时毙伤数百人后,终因寡不敌众而陷入日军重兵包围;嗣后,部将杨元率领明军主力赶到,日军随即见势罢兵撤退,李如松因战负伤。

碧蹄馆一战,明军士气受到一定挫伤,且又受制于朝鲜战场连日阴雨,明军骑兵战力难以施展,前线日军袭扰不断等影响,李如松战后即在杨元陪同下率部退入坡州;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二月,明军收到谍报称“日军已在王京屯兵二十万,扬言丰臣秀吉将亲自出征朝鲜”,李如松当即着手调兵遣将,命令明军主力在大同江宝山-临江江-开城一线梯次布防御敌;嗣后又接谍报称“侵朝日军将领平秀嘉占据龙山仓(王京附近),积粮数十万石”,李如松随即又密令部将查大受招募死士潜至龙山仓,一举焚毁了日军的粮草储备。

明日和谈

鉴于军需粮草供应紧缺、军中疫病流行肆虐、朝军战力日趋崛起、日军舰队遭受重创等战场环境变化,在朝鲜战场减员严重的日军遂也自此不敢恋战,再度抛出了“和谈退兵”的论调;与此同时,随着明廷内部党争加剧、前线将帅意见不合、疫病流行引发减员、粮饷军需受到掣肘等因素影响,坚决主战的李如松也渐次产生了心理动摇,转而开始附和对日封贡和谈之说,希冀能够早日退兵回国,朝鲜战场由此全面转入封贡和谈阶段。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四月,明、日和谈启动后,难以自持的日军旋即自王京弃城退兵,李如松与宋应昌等率部进驻王京的同时,又分兵渡汉江一路尾追日军至釜山广域市一带,顺势收复了除全罗和庆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区以外的大片国土;同年六月,名护屋条约和谈之际,不堪忍受此前晋州惨败的日军,再度出兵攻打晋州城得逞,守城主将徐礼元兵败被杀,得到喘息的日军兵锋立时复又直指全罗道,且扬言要以王京汉江为界在朝鲜半岛与明廷分庭抗礼;消息传来,李如松随即征调李平胡、查大受率部出镇全罗道南原府,祖承训、李宁率部移师京畿道南阳郡刘綎[tīng]率部移防庆尚道陕川郡,嗣后各道要冲分兵把守效果显现,日寇再度北犯的计划落空,双方遂再度进入且战且谈的拉锯战阶段。

沙场折戟

万历二十一年 (1593年)九月前后,李如松与援朝主帅宋应昌一道率明军主力班师还朝,但因二人长期陷于朝野党争,且又受到前线争功、将帅不和、碧蹄馆失利等事件影响,非但未能因功受赏,同时还纷纷遭致科道官员参奏弹劾,被迫赋闲在家;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九月,明廷最终议定就东征事宜论功行赏,李如松随即得旨起复,调任中府佥使,赐太子太保衔,岁增禄米一百石,言官的攻讦言论朱翊钧此后亦不再过问。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冬,因东北边境屡遭进犯,万历帝朱钧不顾群臣反对,特下敕令征召李如松为辽东总兵官,出镇辽东卫;翌年四月,土蛮部再度犯边之际,李如松决计采取“分兵捣巢”的制敌策略,令部将李平胡、张玉等率部正面牵制敌军,其则自带五千骑兵绕道敌后数百里,直捣敌军巢营,并伺机腹背夹击歼敌,然因李平胡、张玉等部率先兵败被杀,前方失去策应的李如松部遂成孤军,继而遭到土蛮部的重兵包围;万历二十六年四月四日(1598年5月17日),李如松终因寡不敌众,战死沙场,卒年五十岁。

李如松逝世后,朱翊钧颇感悲痛,特许其和衣而葬,赠少保衔,追封宁远伯,谥号忠烈,并立祠祭祀;命其弟李如梅代领总兵官,长子李世忠授锦衣卫指挥使,掌理南镇抚司,仍充任宁远伯勋卫;次子李性忠授本卫指挥使,世袭罔替。

主要作品

李如松在率军入朝鲜,抗击日本侵略时著有一诗《大明东征提督李如松赠朝鲜都休察使柳成龙》:“提兵星夜到江干,为说三韩国未安。明主日悬旌节报,微臣夜释酒杯欢。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谈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常忆跨征鞍。”

家族成员

主要影响

宁夏平叛

万历二十年(1592年),李如松以陕西省讨逆军务总兵的身份,出征宁夏回族自治区,平定哱拜之乱。在平定叛乱后,李如松还积极推行安抚政策和改革措施,以恢复社会秩序和经济生产。

抗倭援朝

万历二十年(1592年)腊月,李如松统领蓟、辽、保定市山东省等地精兵,挥师入朝,支援朝鲜抗倭。在平壤之战中,他运筹帷幄,大败日军小西行长等部,歼敌近万,并巧施火攻,焚毁龙山大仓,切断日军粮草。至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岁末,李如松凯旋而归,其卓越战功为壬辰抗倭援朝战争的胜利立下赫赫战功。

人物评价

李如松逝世后,明朝内阁首辅赵志皋[gāo]为其题写墓志铭曰:“李姓世将家,往往兄弟连行间多有功。……忠烈(李如松)尤骁健,敢勇冠诸弟。西噎哱(拜),东护朝鲜,两事俱为帅,主名其功最最。……是真宁远子”,同时他还品评李如松生平事迹指出,“李将军侯者子,介胄往往感激于右文。李将军以效死成明君之举,不陨其家,岂不烈烈丈夫哉”,认为在李氏一门中,李如松作战尤为骁健,勇冠诸位兄弟,一生两度挂帅出征,平定宁夏哱乱在前,开赴朝鲜御倭在后,功劳甚大,不愧为宁远伯;如今李如松为国捐躯,虽身死但犹不辱家门,是真正的大丈夫。

明代史家谈迁在《国榷》一书中写道:“李氏世将,而子茂(李如松)尤骁果,身先士卒,气吞大虏。战宁夏张亮堡时,才二千人,突虏数万。战平壤、开城,前无衡阵,赫然为时将冠。晚节不幸,委骨黄沙,闻者悲之。魏夏侯渊虽战数胜,曹操尝戒曰: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当行之以智计;但任勇,一匹夫敌耳。李子茂惜功名不终。”谈迁籍此品评李如松其人认为,他在李氏一门中作战尤为骁健果敢,往往能够身先士卒,御敌取胜;延至平壤抗击倭寇时,俨然已是冠绝当世的一代名将,然嗣后因其恃勇乏谋,最终殒命沙场,未能安然终老,令人惋惜。

清修《明史》立传品评李如松指出:“成梁诸子,如松最果敢,有父风”“武将有提督,自如松始也”,称誉他有父亲李成梁的大将之风,同时还开创了武将出任提督的历史先河;明朝御史梅国桢也曾称誉李如松有“大将才”,堪当大任。官修《明史》在品评“一代良将”麻贵时亦指出:“麻氏多将才。人以方铁岭李姓,曰‘东李西麻’。”籍此高度评价麻氏一门的同时,也假借时人“麻氏堪比李氏”的口吻,再次高度肯定了以李成梁、李如松父子为代表的李氏一门的军事成就,继而誉之“东李西麻”。

争议事件

死因之争

明人赵士祯所著《神器谱》载称:“臣见辽左降虏李平胡者,以朝廷高官厚禄,以宁远两世抚育之恩,毕竟阴泄主帅出塞之期,使李如松身膏草野,曝骨塞外”,认为李如松兵败被杀,系其部将李平胡叛国通敌,提前向敌方泄露了明军作战计划,继而致使李如松中伏而死。但《明史》《明实录》《明史纪事本末》《中国事典》等史书典籍均不采其说,时任明朝内阁首辅赵志皋所撰《李如松墓志铭》亦不采其说,古今史料多认为,李如松兵败战死,皆因其率部深入敌后,正中敌人埋伏所致。

碧蹄馆胜败

关于碧蹄馆战役的胜败,中日朝三国史料记述差别甚大,长期各执一词。明代史家茅瑞徵所著《万历三大征考》记碧蹄馆之战称:“碧蹄失利,而我精锐亦多丧”;清代官修《明史》则明确载称:“壬午,李如松进攻王京,遇倭于碧蹄馆,败绩”“官军丧失甚多”,认定碧蹄馆之役系明军大败;《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等在论及碧蹄馆之役也称:“(明军)损失惨重。”

日本近代汉学家赖襄出著的《日本外史》载述碧蹄馆之役时称:“大破明军,斩首一万,获如松,追北至临津,挤明兵于江,江水为之不流”,认为此役明军大败,被斩首者达万人,甚至李如松也几乎被日军俘虏;日本历史学者渡边世所著《早稻田大学日本史(第八卷)》亦云:“碧蹄馆之战,李如松的部队大败,明军死伤一万余人”;日本当代明史专家小野和子在《明季党社考》中更是直言,李如松奇袭平壤后,兀自挥兵南下取京城(王京),在碧蹄馆惨遭失败,以致魂丧胆破,丧失了战意。

朝鲜《宣祖实录》则载述碧蹄馆之役曰:“提督(李如松)即麾已到之兵,与贼对阵;贼三千余人,直逼提督,提督且射且退;贼遂乘锐,乱砍天兵(明军),死者数百”;朝鲜李德馨在报告碧蹄馆之役时亦称:“天兵与贼死伤相当,几至五、六百矣”;朝鲜史料《乱中杂录》也认为,碧蹄馆一战,明军虽然进攻受阻,但两军阵前交锋各有斩获;明人诸葛元声所著《两朝平攘录》载称:“倭率精悍十万围之碧蹄,(李)如松鼓众力战,一以当百,自午至申,杀伤相半。正属危急,而杨元援兵踵至,内外夹攻,斩首一百六十七级。自是群倭咋舌咬指,无敢与天兵相抗矣”,也指明、日两军对垒各有伤亡,嗣后明军主力赶到后,日军反因胆寒而退却。与李如松多有不和的时任援朝主帅宋应昌及南兵将领钱世祯在记述碧蹄馆之战时也称:“是日,两军互有损伤”“如松率将领奋勇血战,以寡击众,射死倭酋,砍杀倭众,彼实败退”,同样认为明军虽系仓促迎战数倍于己之敌,但实则双方各有伤亡;明朝内阁首辅赵志皋所撰《李如松墓志铭》亦持此说,认为碧蹄之战,交战双方死伤相当,并非败绩。

近现代明史学家柳树人、王崇武、孙卫国等考证指出,碧蹄馆之役是一场双方参战力量悬殊的遭遇战,李如松能够督统数千轻骑以少敌多,最终达成双方伤亡相当的局面已属不易,同时虽然明军进攻遭遇失利,但绝非日本学界及《明史》等所谓的惨遭失败,士卒伤亡万人更是无从谈起。

后世纪念

李如松墓

李如松墓位于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镇西南的赵辛店,经1958年发掘出土墓志一方,系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所立,墓志内容为时任明朝内阁首辅赵志皋所题写,该墓疑为衣冠冢。另有一处李如松墓位于辽宁省铁岭市铁岭县催阵堡乡小屯村,墓前立有蹲姿石狮、卧姿岩羊、跪姿石马和立式文武阮翁仲各一对,系铁岭地区现今唯一仅存的一处明代石雕群;李成梁墓位于该墓地北向五里处。

祠堂、祭坛

明万历年间,李如松班师还朝后不久,朝鲜王朝即在平壤建成武烈祠,一道供奉石星与李如松二人,同时配享李如柏、张世爵和杨元等三副将;李如松战死辽东后,朝鲜随即于当年五月在平壤李如松生祠旁临时设祭,召集大臣或近臣举行了庄重的祭祀仪式。延至李焞以后,在尊周思明的思潮影响下,朝鲜当局复又建成大报坛,以李如松配享朱翊钧,并召李如松后人为守坛汉旅的重要成员,定期守直祭祀。

研究书目

《明史》

明史纪事本末

《明代名人传》

明实录

文学形象

明万历年间,李如松因率部挥师东征,援助朝鲜抵御日寇而扬名朝鲜半岛,进而一度成为朝鲜李氏王朝时期的热点人物,频繁现身于《惩毖录》《壬辰录》《记闻丛话》等一批文学作品之中,其文学形象后经不断演绎也呈现出多面性的特点,时而被刻画为精通天象、剑术通神的神异人物,时而又以蛮横、狭隘、无能的负面形象示人。

《惩毖录》之形象

十六世纪,朝鲜重臣柳成龙所著纪实文学作品《惩毖录》,曾就李如松其人其事进行了大量描写,人物形象刻画也随着朝鲜战事时局的变化而一路嬗变。入朝作战初期,李如松因率部高歌猛进、连克日寇、收复失地,随即被塑造为一位文武双全、忠肝义胆、平易近人的忠臣良将;碧蹄馆失利后,李如松因附和对日封贡和谈、开罪朝鲜朝臣,其文学形象也随着战事的推进渐次发生逆转,继而又被塑造为一位轻率粗暴、贪功冒进、胜骄败馁的无能将领,往往以对日怯懦避战、对朝骄横无礼的负面形象出现。

《壬辰录》之形象

十七世纪,朝鲜的第一部讲史小说《壬辰录》成书,作为一部以万历朝鲜战争(壬辰倭乱)为主要创作题材的小说,《壬辰录》流传版本众多,叙事内容各异,继而对李如松的形象塑造亦是错综复杂,其中部分既有李如松与朝鲜高僧西山大师交游畅谈,重用西山大师所举大将金应瑞和支援朝鲜人民御敌复国的英雄场景描写,又有对李如松本人性格暴躁、进退失据、傲慢无礼的负面形象刻画,同时还夹杂有将李如松定义为背信弃义者、臭名昭著者的大量艺术虚构,最终使得李如松在《壬辰录》各版本中总体呈现出一副性格傲慢但却逆转了朝鲜不利战局的复杂人物形象。

《记闻丛话》之形象

朝鲜李氏王朝中后期诞生的汉文小说集《记闻丛话》,同样塑造了一个较为复杂的李如松形象。该小说集曾以青石洞力斩倭寇剑队一事为背景,将李如松刻画成了一位勇猛无敌、剑术高超、御敌救藩、能通神术的超级英雄人物;但《记闻丛话》随后笔锋一转写道:“李如松平壤之捷后怀异心,有欲取代李氏王朝而自立之意,然却被一老者诓去教训一番”,籍此对明军前线最高统帅李如松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多元塑造,同时也反映了朝鲜李氏当局对请兵复国境遇的复杂心态。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2023-08-22

..2023-08-27

..2023-08-27

【小卫子铁岭历史文化讲堂】铁岭历史文化名人(三)——李如松.微信公众平台.2024-04-21

辽东.《辞海》网络版.2023-08-22

辽东.《辞海》网络版.2023-08-22

都司.《辞海》网络版.2023-08-22

.《辞海》网络版.2023-08-20

守备.《辞海》网络版.2023-08-22

参将.《辞海》网络版.2023-08-21

..2023-08-22

..2023-08-25

..2023-08-26

..2023-08-26

明神宗朱翊均.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2023-08-26

明史(全二十八册).豆瓣读书.2024-04-23

明史纪事本末(全四册).豆瓣读书.2024-04-23

明代名人传.豆瓣读书.2024-04-23

明实录.豆瓣读书.2024-04-24

朝鲜王朝五百年 조선왕조 500년.豆瓣电影.2023-08-28

不灭的李舜臣.时光网.2023-08-28

了凡的故事.豆瓣电影.2023-08-28

王者之相 왕의 얼굴.豆瓣电影.2023-08-28

惩毖录 징비록.豆瓣电影.2023-08-28

万历朝鲜战争.豆瓣电影.2023-08-28

炮手燃魂.豆瓣电影.2023-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