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札萨克蒙古
内札萨克蒙古(满语:ᡩᠣᡵᡤᡳ ᠵᠠᠰᠠᡴ ᠮᠣᠩᡤᠣ,穆麟德转写:dorgi jasak monggo)或内札萨克,后简称为“内蒙古自治区”,指归附清代较早的内蒙古地区各旗札萨克,虽均属于外藩蒙古,但其地位在外札萨克之上。乾隆以后,内札萨克分为二十四部,四十九旗,由四夷馆旗籍清吏司、王会清吏司管理。内蒙古一词即源自内札萨克蒙古。清代后期,内蒙古成为内札萨克四十九旗的正式称呼。
历史
居住于大漠(戈壁大漠)以南的蒙古族为漠南蒙古。历史上直至13世纪中叶(金朝时期),漠南仍为汉族聚居地,之后方成为蒙古族聚居地。在理藩院则例中,“漠南蒙古”一名一直在官书中使用,与“漠北蒙古”(蒙古国)相对,其居住地域大概为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元朝末年农民起义,明朝建立,元朝残余势力退至长城以北,史称北元。蒙古最终分裂成许多部落。察哈尔省部为内蒙古地区中一支显赫的部落,末代孛儿只斤·蒙哥林丹汗即在此。后金兴起时,与蒙古大汗所在的察哈尔部交战,林丹汗兵败后逃亡,其子额哲于1635年向后金皇太极投降,并献出当年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带走的传国玺。漠南蒙古遂被并入后金版图,清朝建立后是为内札萨克蒙古。其中内扎萨克八部与清廷关系最为密切,内扎萨克八部指归附后金较早的漠南蒙古各旗札萨克统属的部落。内扎萨克八部均是成吉思汗长弟孛儿只斤·拙赤合撒儿的后裔。
盟、部、旗
内札萨克蒙古原分为二十五部,编为五十一旗。康熙,归化城土默特左右翼二旗改为内属,置归化城副都统。乾隆以后,内蒙古自治区共二十四部,四十九旗,设六盟。此外,鄂尔多斯市下辖鄂尔多斯部七旗,是内札萨克蒙古的一部分。
哲里木盟
科尔沁区部六旗
扎赉特旗部 一旗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部 一旗
郭尔罗斯部 二旗
昭乌达盟
敖汉旗部 一旗
奈曼旗 一旗
巴林部 二旗
扎鲁特旗部 二旗
阿鲁科尔沁旗 一旗
翁牛特部 二旗
克什克腾旗部 一旗
喀尔喀左派部 一旗
卓索图盟
喀喇沁部
三旗土默特部 二旗
锡林郭勒盟
乌珠穆沁部 二旗
浩齐特部 二旗
苏尼特部 二旗
阿巴噶部 二旗
阿巴哈纳尔部 二旗
乌兰察布盟
四子部落 一旗
茂明安部 一旗
乌喇特部 三旗
喀尔喀右派部 一旗
伊克昭盟
鄂尔多斯部 七旗
贡道路线
由山海关区入贡:科尔沁区、扎赉特旗、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郭尔罗斯四部由喜峰口入贡:阿鲁科尔沁、扎鲁特旗、喀尔喀左翼、喀喇沁、土默特、奈曼旗、敖汉旗、翁牛特八部由独石口入贡: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浩齐特、乌珠穆沁四部及阿巴噶左翼旗、阿巴哈纳尔左翼旗由张家口市入贡:苏尼特、四子部落、喀尔喀右翼、茂明安四部及阿巴噶右翼旗、阿巴哈纳尔右翼旗由杀虎口入贡:归化城土默特、乌喇特、鄂尔多斯三部。
所置官吏
盟长、副盟长,每盟各置一人,于该盟所属札萨克、闲散王公内简选。札萨克(扎萨克),即旗长,每旗一人,掌管一旗政令,一般可以世袭。协理台吉,每旗二人或四人,协助札萨克办理旗务。管旗章京,每旗一人;副章京每旗二人。参领,每六佐领置一参领。佐领,每苏木(“佐”)设佐领一人(也有例外),相当于乡长。骁骑校,每苏木一人。什长,每十户设一什长。
封爵
内札萨克之爵位有札萨克和硕亲王、札萨克多罗郡王、札萨克多罗贝勒、札萨克固山贝子、札萨克镇国公、札萨克辅国公、札萨克台吉(一至四等)、塔布囊(一至四等)。
领兵
内札萨克各旗蒙古兵由本旗札萨克及其所属盟长统领,“盖内札萨克多从龙功臣,而游牧之地悉附近沈阳市、直隶、山西省、陕西省一带,与外札萨克之后来归附、远在漠北者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