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雁形类

雁形类

雁形类是鸟纲雁形目(Anseriformes)所有种类的通称。包括鸭、雁、天鹅及叫鸭等中至大型水栖鸟类。

形态特征

【特征】︰头颅索腭型(上腭骨与腭骨愈合)和全鼻型(鼻孔後沿圆形);一对後胸骨切迹;每足4趾;翅上第4与第5次级飞羽间有间隙;初级飞羽11,最外侧的一枚退化;油腺簇生;卵无斑纹,雏鸟孵出即被厚层绒羽。

鸭科的种类体多短粗,长度从不足30公分至略大于150公分,重量从约300公克至18公斤以上。

叫鸭体长70~95公分,重2~5公斤。鸭科具有独特的扁宽的喙,上覆皮肤;尖端圆,常具突出的硬瘤,因此略成钩状;喙的边缘常有细薄板用以帮助攫住食物或从泥、水中拖出食物。喙的形状又因食物种类的不同而异。

雁类的喙大而坚,红胸雁(Branta ruficollis)的喙则短小,仅用于食草,琵嘴鸭(Anas clypeata)的喙适於筛食,能取食水表面的硅藻那样的小颗粒。鸭科的舌为肉质而厚。叫鸭科的喙短,稍尖,无片状薄板,似母鸡的喙,其舌角质。

鸭科的腿多短,位于躯体的後端,鸭类尤其如此,故步态蹒跚。秋沙鸭族的腿位置极近躯体後端,步行时躯体几乎直立。硬尾鸭族的腿位置更後,且几乎不上岸。前3趾间有蹼,後趾分离。鹊雁及夏威夷雁几乎无蹼,适於树栖或在起伏不平的熔岩层上行走。叫鸭腿长,蹼仅见於趾的基部。翅大小不一,少数种(如褐水鸭〔Anas aucklandica〕的奥克兰岛亚种)翅小不能飞。有的种(如树鸭族)外侧初级飞羽上有,飞行时发出呼呼声。许多种腕关节上有角状瘤状突起,在叫鸭距翅雁及湍鸭发达成距,前两者的距用于争斗,湍鸭的距用於在急流中攀上溜滑的岩石。鸭科气管或直(雁、鸭)或成状(鹊雁、天鹅)。哑天鹅(Cygnus cygnus buccinator, 即喇叭天鹅)的气管最复杂。大部分鸭类雄性气管基部有不对称的膨大的骨质囊,故雌雄发声不同。

雁形目的雄体有泄殖腔壁外翻形成的交接器官,便於在水中交配,对羽衣不表现两性二型的种,可藉此鉴别雌雄及年龄。要鉴定年龄,检查法布里奇乌斯氏囊(bursa of Fabricius)更为方便,该器官开口入泄殖腔,随年龄增大而缩小。尾部有油腺,常用喙部刺激油腺并将油脂涂於羽衣上(同时整理羽毛)。眼上方有成对的鼻腺用以排泄盐分,栖於海水或半咸水的种类,鼻腺较为发达。

分布地点

雁形目在除南极洲外各大陆及岛屿繁殖。有的分布广泛,数量以百万计(如针尾雁〔Anas acuta〕及麻鸭属〔Anas platyrhynchos〕,均广布北半球),有的仅分布个别岛屿,数仅以百计(如夏威夷雁〔Branta sandvicensis〕及马达加斯加白眼雁〔Aythya innotata〕)。多栖於淡水(至少在繁殖季节),尤喜岸线较长、水较浅、食物多的湖泊或沼泽。周期性的乾旱反会增加再度积水期的无脊椎动物数量。雁及天鹅为草食性,食陆地及沼泽中的禾草、莎草类,并掘食植物的根。其他种食鱼及无脊椎动物。雁形目多能飞,哑天鹅可能是最重的会飞的鸟(可重达18公斤)。雁常成行或成V字形飞行。飞行速度一般为每小时65公里(40哩),迁徙时飞行高度300~600公尺。天鹅及大型的雁从水中上陆或起飞前要急游一段距离。两种船鸭(Tachyeres属)不会飞。小型雁类及鸭类能直接升空。

生活习性

雁形目羽毛不沾水,体内多脂肪,腿有力,足具蹼,故善游泳。均能潜水,2/3种类主要以潜水方式取食。潜水深度一般最多6公尺,时间多短於30秒。潜水时所需氧气取自血液及肌肉中的氧合血红素及氧合肌红蛋白。此时体内积累的二氧化碳不会刺激呼吸。大部分雁形目动物群居,有发达的信号动作。又有各种炫示行为,如进攻炫示、求偶表演等。求偶表演极为发达且具种特异性,以避免种间杂交,这些不同的姿势和动作已由行为学家一一命名。雁形目种类睡眠时将喙置於肩羽之下。

雁形目初孵出的幼雏会跟随最初见到的大型活动物体,尤其是发出有节奏的声音者。雁及天鹅寿命较长,配偶关系亦维持终生,鸭类寿命较短,配偶关系维持亦短。交配在水中进行,交配的雌雄个体与其他个体分离。许多种有领域行为。选择巢址及筑巢主要由雌体进行。巢多筑於水边陆上。麻鸭属族常由裂隙或洞穴为巢,常利用原有的兔穴等。筑巢材料多取自喙所能及处。雌体负担孵卵,每於暂离觅食时胸部绒羽脱落,垫於巢内并保护其卵。每窝产3~12枚卵。卵壳白、绿或浅褐色,无斑点。许多种类将卵产於同种其他个体的巢内。南美的黑头鸭(Heteronetta atricapilla)为专性巢寄生动物,将卵产於其他种的巢内。孵化期22~39日。幼雏孵出後即覆有一层绒羽,24~48小时内即能下水觅食,但至少一只亲鸟带领幼雏。2~6周後绒羽代之以稚羽,5周至数月後才长出飞羽。早秋,飞羽长齐後幼鸟即离亲鸟,但幼雁及天鹅在第一个冬季仍留在亲鸟身边。雌鸭孵卵时,雄鸭成群作换羽迁徙,到一定距离外脱去婚羽换上素色的「蚀羽」。雌鸭等卵孵出幼雏後方换羽。交配过的雁及天鹅雄体并不飞离,而与雌体一同换羽。叫鸭在沼泽地或浅水中筑结实的巢,高可30公分,每窝产2~6枚卵。许多种间(尤其在人工饲育条件下)能杂交,许多种间杂种可育,亦可见属间及族间杂种。

迁徙

雁形目多为候鸟,迁徙距离最长的是蓝翅水鸭(Anas discors,营巢於北美北纬60°,越冬於南美30°,距离9,600公里)和旧大陆的北方琵嘴鸭(Anas clypeata, 距离11,000公里)。迁徙是本能行为,也有习得因素。可能体内有激素周期,体内「年钟」与昼长同步,直接的启动因素可能是气候。定向能力有先天本能,亦依靠太阳及星辰的方位。若新的地点较为理想,则可成为雁类的新越冬地。若气候好、食物充足,这些候鸟亦可停留在此而不迁徙。热带的一些种并不迁徙。在豢养条件下,鸭类寿命20年,雁及天鹅30年,但在野外,一岁以内的个体死亡率70%,成体为10~50%。其天敌除人外,尚有鸦、鸥、貂、北美浣熊郊狼、狐、地松鼠、蛇、牛蛙狗鱼属鳄类鳄龟等。雁形目与人关系密切。其肉、羽及其他部分可用,又可能是某些由节肢动物门传播的病毒病的自然疫源地。许多种的形象出现於文艺作品中。

驯化

雁形目易豢养,但已驯化的种类不多。2,000年前中国已驯化绿头鸭,今有17个品种。鹅(Anser anser)於4,000年前已驯化。东亚的Anser cygnoides亦驯化,有3个品种。以上2个种均俗称家鹅。加拿大雁、哑天鹅及埃及雁(Alopochen aegyptiacus)已半驯化。北极及亚北极地区,普通绒鸭受到保护及集中以收取其绒羽又不影响其生存。许多种因捕猎、生境破坏或污染而生存受威胁,需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夏威夷雁於1950年仅剩50馀只,经夏威夷政府及英国斯利姆布里奇(Slimbridge)野禽托辣斯的努力,20年後增至千只,其中数百只放回自然生境。

雁形目科

世界性分布。始新世至今。喙覆以皮肤,边缘有齿突,尖端有角质「嘴甲」;常有枕;拇趾常退化而位较高;舌厚,边缘有棘状突起;初级翅羽常同时脱换;雄体有交接器,约37属,142种。

(1)始新鸭亚科(Eonessinae)。已灭绝。1种。

(2)罗曼维尔鸭亚科(Romainvilliinae)。已灭绝。1种。

(3)雁鸭亚科(Anseranatinae)。分布澳大利亚北部。1属,1种。

(4)雁亚科(Anserinae)。腿短至中等;颈中至长;前趾有蹼;拇指短位高;跗鳞网状;羽衣、鸣声及行为两性相似;配偶联系及家庭生活持续时间长;每年换羽一次;植食性;翅中等度长,尖;尾短;均善游泳,许多种主要水栖。

1.树鸭族(Dendrocygnini)。

2.雁族(Anserini)。

3.点斑鸭族(Stictonettini)。

(5)鸭亚科(Anatinae)。跗鳞盾片状;雄体气管有不对称的膨大部;两者鸣声不同,通常羽衣及行为亦异;配偶关系及家庭生活维持时间短;一年换羽2次;雄体常换「蚀羽」及鲜豔的婚羽各1次;幼雏的绒羽有明显花纹;雌体有「逗引」表演。

1.麻鸭族(Tadornini)。5属,15种(1种灭绝)。

2.船鸭族(Tachyerini)。1属,3种。

3.栖鸭族(Cairinini)。9属,13种。

4.鸭族(Anatini)。5属,40种。

5.潜鸭族(Aythyini)。3属,16种。

6.秋沙鸭族(Mergini)。8属,20种(2种灭绝)。

7.硬尾鸭族(Oxyurini)。3属,8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