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
《蔡文姬》由郭沫若编剧,焦菊隐导演的话剧。该剧于1959年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次上演,该剧改编自历史人物蔡文姬,是中国话剧史上不折不扣的经典名篇,也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总导演焦菊隐进行话剧民族化实践的成功代表之一。
《蔡文姬》讲述才女蔡文姬在曹操的感召和董祀的劝导下,跳出别夫抛儿的凄楚哀思等个人情感,从匈奴返回汉朝继承父亲蔡邕遗志续修汉书的故事。
《蔡文姬》于1959年在北京人艺首演。2001年,苏民执导复排。2011年,苏民、唐烨联合执导,演员再度调整。2022年,作为建院70周年纪念演出剧目,唐烨执导的《蔡文姬》于4月19日至5月3日(因疫情关系,演到25日暂停)在首都剧场上演。截至2022年12月9日,《蔡文姬》共计演出370余场。2023年11月4日,于2022年以8K技术全新录制的70周年院庆纪念版《蔡文姬》开启限时直播。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郭沫若的《蔡文姬》在构思内容时,虽然依旧取材于“文姬归汉”,却善于从这旧题材中发现新意,提炼出“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崭新主题,强烈地折射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时代精神。创作该剧的1959年,新中国已经诞生10年,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而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以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人生才会更有意义,便是当时的一大时代精神。郭沫若用此时代精神去烛照历史,发现蔡文姬在归汉过程中内心矛盾的两大内涵,即“喜得生还兮”报效国家,“子母分离兮”痛苦悲伤,究其实质,正是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
个人背景
话剧《蔡文姬》很好地实践了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理念,说是翻案文章也好,“失事求似”也好,通过蔡文姬、曹操、左贤王、董祀等人物形象的塑造,郭沫若以他的视角重新讲述了文姬归汉的历史故事。较诸郭沫若的其他剧作,《蔡文姬》更多地融入了剧作家本人的情感体验,无论是其早年对中国古代叛逆女性的同情,还是后来亡命日本,别妇抛雏回国参加抗战的感受,都在剧本中有着充分的展示,以至于郭沫若公开表示:“蔡文姬就是我。”郭沫若之所以在搁笔16年后重操旧业,创作历史剧《蔡文姬》,除了研究蔡文姬《胡笳十八拍》这一诱因外,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2020年前重排《虎符》应该也有关系。
创作来源
1954年夏,毛泽东主席写作《浪淘沙·北戴河》,词中有“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毛主席对曹操的评价有别于传统观念,在社会上引起反响,因此出现了“给曹操翻案”的讨论。1958年11月,在一次晚宴上,周恩来总理向郭沫若建议“不妨写一个剧本替曹操翻案”。1959年1月25日,郭沫若发表《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一文。2月,郭沫若用七天时间“一挥而就”,写成《蔡文姬》,并且宣称“蔡文姬就是我!——是照着我写的”。
剧情介绍
汉末,中原地区连年战乱,名儒蔡邕的女儿蔡文姬,流离在乱军之中,幸亏遇到南匈奴左贤王把她拯救出来,且与她结成夫妇。后来虽然生了儿女,但是蔡文姬一直在怀念着故土,怀念着她死去的父亲。 过了十二年,汉丞相曹操,新近平定了中原,很想在文治声教上作一番事业。他原和蔡是旧友,也知道他有续修汉书的志向,但是蔡邕已去世,曹操惋叹之余,因而想起了颇有才名的蔡文姬,于是派董祀、周近为使者,往南匈奴迎她回来,让她继承蔡邕的遗志。 他们到了南匈奴之后,妄自尊大的周近,激怒了左贤王,使他误解了汉朝的态度,蔡文姬也踌躇起来。幸亏董祀详细地说明了来迎的意义,左贤王才明白了,而且和董祀结成生死之交,互以刀剑相赠。 蔡文姬只身南返。但是,一直在怀念着儿女,离中原越近,想念的越切,梦寐之中,都在思念着他们。积郁的感情是她写出了著名的诗篇《胡笳十八拍》。有一天,深夜了,她还在反复吟咏,董祀前来劝慰,要她以大义为重,这才使蔡文姬从个人的悲哀中,解脱出来。 南返中途,董祀摔伤了,蔡文姬和周近等先回邺下。周近在曹操面前,说了董祀一些坏话,曹操大怒下令董祀自裁。蔡文姬听说了,连忙赶来,有力地剖白了董祀的冤枉,曹操追回前令,处分了周近。 八年以后,蔡文姬整理出了蔡邕的遗文四百多篇,但是由于左贤王已于三年前战死,她非常怀念留在南匈奴的子女。恰在此时,南匈奴单于王带着这两个孩子到汉朝来了,蔡文姬兴奋地写出了新的欢乐的诗章《重睹芳华》。在胡汉和好、母子团圆的情况下,曹操为媒,让蔡文姬和董祀结成了夫妇。
角色介绍
幕后制作
制作团队
剧本创作
1959年春,郭沫若先生用七天时间写就了五幕历史大戏《蔡文姬》,在这部取材于“文姬归汉”故事的作品中,他把自己一生的哀与乐全部赠予了蔡文姬,在她抛儿别女的悲怨中注入了自己的眼泪,在她“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转变中洒落了自己的襟怀。正在进行话剧民族化探索实验的导演焦菊隐拿到剧本后,兴奋地对他说:“您写的剧本正是我想要的剧本。”
舞台设计
《蔡蔡文姬》第三幕的设计,借鉴中国诗句充分运用“比”“兴”二法的规律,写文姬在父亲蔡邕墓畔悲痛至深,突出人物思念儿女万念俱焚的悲痛心情:以思维意念澎湃起伏犹如万马奔腾,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里的一个感情的“动”态。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在舞台布景气氛上,应该以“反衬”、“对比”的手法突出一个“静”字。舞台上蔡邕墓畔以一片参天古柏林木行成一个墓道,月色朦胧弥漫,墓石残剥,月光如洗,连蔡邕墓都可以省略,设在台口让观众去想像,给“梦境”出现时留下足够的空间让演员表演。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蔡文姬》以民族和睦为主导思想,以蔡文姬的思汉、归汉感情和对子女之爱构筑戏剧冲突,从而表现她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团结和好的强烈愿望,使一个伟大的母亲、爱国女诗人的崇高思想境界在冲突中步步升华;文姬归汉有利于民族团结的题旨也在冲突中得到强化和昭示。
运用史实与想象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营构由矛盾冲突组成的戏剧情节,显示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冲突,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的主题,这是该剧内容构思的第二大成就。剧本从开头到第三幕前半部分,着重反映蔡文姬处在过分沉溺于母子别情,与回国参加文化建设,即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冲突中,心理天秤座倾斜到了个人利益那一边。例如,当汉朝使者到达南匈奴,转达曹操赎她回国的目的,是参与《续汉书》的编撰工作,她觉得这是为国效力的“天大喜事”。由于左贤王不准她带走儿女,她认为这等于割掉了她的“心头肉”,于是对归汉还是不归汉,考虑了三天仍拿不定主意。后来虽然踏上了归程,包括已经回到了长安,她主要考虑的还是别子之苦,对归汉之举感到后悔,甚至认为“今别子呵归故乡,旧怨平呵新怨长”,实际上忘记了国家利益。
该剧其余部分,展现蔡文姬在他人帮助下,自己解决了内心矛盾,为国家利益而辛勤工作。针对蔡文姬只关注个人的儿女私情,董祀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指出她的行为实质,是把“个人事”放到了“天下事”之上,是心胸“狭窄”的表现。在这种逆耳忠言的帮助下,蔡文姬如梦初醒,感谢对方救了她,终于完成了思想转变。从此以后,她“完全变成了一个新人”,一言一行,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其具体表现有:当曹操偏听偏听,误断董祀有罪,饬令其自裁时,她果敢地去面见曹操,据理陈情反驳,为董祀洗雪了冤名。再就是一回到汉都邺下,她就以愉快高昂的热情,投入整理父亲遗著的工作,经过8年的勤奋努力,为《续汉书》的撰写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上述内容构思,《蔡文姬》表现了一个贯通古今的崭新主题——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
艺术特色
浓郁的诗意,优美的抒情是《蔡文姬》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特色。剧中人物的对话,大多具有诗一般的抒情,使舞台笼罩在诗情画意之中。尤其是在戏剧冲突高潮中那些优美的长段诗化了的抒情独白,如蔡文姬在父亲墓前的独白等,具有诗的韵味、诗的旋律、诗的意境,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有力手段。剧中先后出现的十几段后台合唱或前台吟诵,构成如诗如画的优美意境,同时有助于刻划人物性格。被作者誉为“自屈原的《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胡笳十八拍》,作为剧中的一条情节线索,则将前三幕戏围笼在哀怨悲戚的情绪基调之中。悲去喜来,最后一幕中先由蔡文姬自已吟哦,后由歌伎队演唱的《重睹芳华》,在抒发女诗人幸福心情的同时,把全剧的抒情足氛推向高潮。
民族特色
一是用戏曲后台歌唱的写意(抒情)手法,补充西方话剧固有的写实(叙事)手法,追求叙事抒情两结合,实现话剧的民族化。中国戏曲的主要职能,是通过唱词来抒情,西方话剧则依托对话来叙事。由于任何戏剧既需要叙事,也少不了抒情,因而郭沫若将两者有机结合,不仅能使话剧的各种职能充分发挥,还实现了中西艺术的融合。具体到《蔡文姬》中,这种民族化工作表现为:五幕中的每一幕,当蔡文姬需要抒发强烈情感时,都用幕后合唱《胡笳十八拍》的有关章节来传达,其余则用散文的对话来叙事。这种表现艺术,改变了亨利克·易卜生话剧的专重写实格局,大大丰富了话剧的抒情功能,的确是一种民族化的创造。
二是保留西方话剧以时空不同划分幕场的结构模式,而又果断地采用中国戏曲的开放式叙事结构,即叙述事件从头到尾,完整有序。这一中国化特色体现在《蔡》剧中,便是从头到尾地叙述文姬归汉事件:第一幕,写汉使到达南匈奴,迎接文姬归汉,蔡文姬对归与不归,充满内心矛盾。第二幕,写南匈奴单于设宴饯行,欢送文姬归汉。第三幕,写蔡文姬回到了长安,内心矛盾更为激烈,经过董祀的帮助,她靠自己解决了矛盾。第四幕,写蔡文姬到达邺城遗址后,立刻投入整理父亲遗著的工作,接着去面见曹操,为董祀洗雪冤名。第五幕,描述蔡文姬经过八年的努力,为《续汉书》的撰写做出了重大贡献,最后由曹操夫妇撮合,她和董祀喜结良缘。
话剧版本
《蔡文姬》1959年在北京人艺首演大获成功后,接下来1960年和1961年又到全国多地巡演,加上首轮演出共计约200场。1978年,《蔡文姬》再度上演,当年演出50余场,此后1981年、1982年又演出35场。并于1978年由首演原班人马参演,拍摄电影《蔡文姬》。2001年,苏民执导复排,起用徐帆、濮存昕、梁冠华等新人,演出45场。2007年,演员稍做调整,由顾威替换梁冠华饰演曹操,演出13场。2011年,苏民、唐烨联合执导,演员再度调整,由于于明加饰演蔡文姬,存昕饰演曹操,闫巍饰演董祀,演出28场。2022年,作为建院70周年纪念演出剧目,唐烨执导的《蔡文姬》于4月19日至5月3日(因疫情关系,演到25日暂停)在首都剧场上演。截至2022年12月9日,《蔡文姬》老版(1959、1978)、新版(2001、2007、2011、2022)共计演出370余场。2023年11月4日,于2022年以8K技术全新录制的70周年院庆纪念版《蔡文姬》开启限时直播。
演出版本
作品评价
媒体评价
历史剧《蔡文姬》展现了不一样的曹操。该剧虽以“蔡文姬”为剧名,实际上是以“蔡文姬”衬托“曹操”。“曹操”不再是传统戏剧里的“大白脸”的奸臣形象,而是珍视贤能、万众归心的政治家。(华声在线评)
《蔡文姬》的表演风格别具一格,以中国戏曲的唯美形式、剧作本身的浪漫主义情怀都化在演员表演中,一个步子,一个转身,都可以看见对戏曲的借鉴与融合。(中国新闻网评)
《蔡文姬》的美学价值,观众欣赏这部作品时可以从多个维度去感受,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演员的表演——中国戏曲的唯美形式、剧作本身的浪漫主义情怀都化在演员表演中。一个步子,一个转身,都可以看见对戏曲的借鉴与融合。一句台词,一个停顿,都可以让观众在韵律中体会语言的准确含义,这就是《蔡文姬》考验演员功夫的地方。(封面新闻评)
大众评分
截至2023年11月5日,话剧《蔡文姬》在豆瓣获得6.4的评分。
作品争议
剧本发表和演出后,引起强烈反鸣和争论。争论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1959年5月至8月。争论主要围绕着“给曹操案”,“文姬归汉”的喜剧处理以及对蔡文姬形象的理解等问题。同时,史学界也由此展开了关于历史人物曹操评价问题的争鸣;文学评论界展开了《胡笳十八拍》的作者间题及其美学价值的讨论;创作领域则展开如何创作历史剧的争论,第2阶段:1979年1月至1982年初。1978年5月,北京“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又将《蔡文姬》重排复演。1979年,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再度引起争鸣。争论围绕着《蔡》剧的民族团结问题和主题是什么等问题展开,实际是第1阶段争论的继续和深入。
参考资料
蔡文姬.北京人民艺术剧院.2023-11-05
从老剧单中看话剧.人民政协网.2023-11-06
大戏看北京|北京人艺上演纪念版《蔡文姬》 “跨代”组合传递民族化味道.北京人民艺术剧院.2023-11-06
复排话剧《蔡文姬》 寻找"舞台与生活的平衡".中国日报网.2023-11-06
经典传承 | 邹 红 | 经典是如何成就的——以话剧《蔡文姬》为例.微信公众平台.2023-11-06
北京人艺《蔡文姬》限时直播.百家号.2023-11-06
北京人艺《蔡文姬》:从“政治”回归“艺术”.第一播报.2023-11-06
东西问·镇馆之宝丨张磊:传唱千年,“文姬归汉”为何长盛不衰?.手机凤凰网.2023-11-06
三国女子图鉴④|蔡文姬(上):文人塑造的悲情才女.封面新闻.2023-11-06
百家讲坛《三国名将》之曹操.央视网.2023-11-06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河南省人民政府.2023-11-06
《蔡文姬》:五十六载,诗心不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2023-11-06
话剧《蔡文姬》:从形似到神似.北晚新视觉.2023-11-06
蔡文姬.豆瓣.2023-11-05
直播经典|今晚6:30播出《蔡文姬》,看徐帆梁冠华飙戏.百家号.2023-11-06
北京人艺上演纪念版《蔡文姬》“跨代”组合回望经典.百家号.2023-11-06
徐帆濮存昕重聚演绎“文姬归汉” 北京人艺上演纪念版《蔡文姬》.百家号.2023-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