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山
药山位于巧家县境内。金沙江和牛栏江环山而过。药山山体面积220平方公里,主峰轿顶山海拔4041米,雄踞于昭通市群峰之上。
由于受北—东向构成控制发育成型,药山走向近于北—东。西坡地势陡峭,悬崖绝壁从两江汇流的谷地中凌宵而起,柱地擎天,高不可攀。南坡地势较为平缓,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林区,诡异瑰丽的高山岩溶景观都集中在这一片。
药山被以乌蒙冷杉为主的针叶林和以高山栎为主的常绿阔叶林构成的原始森林覆盖。天然林的葱郁,为野生药材、珍稀植物生长和野生动物生息繁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药山本因出厂各种药材而得名,著名的野生药材有柴胡、党参、川贝母、天麻、冬虫夏草、黄芪、附子、防风、龙胆、仙茅、刺参、黄连等药,在中药市场素享盛名;野生动物如虎、豹、熊、豺、角马、野猪、金猫等,出没林莽杂丛间;而大面积的珙桐群落,更是国内外罕见的奇观。
地区简介
2005年8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主要景观
巧家药山是古堂狼山(洛尼山)即的主峰。
洛尼山是彝语,彝语又称为罗业白,也称洛尼白、罗尼白、罗尼山、妥鲁山、土鲁山、土尔山、螳螂白子等,是因彝族再生始祖笃慕在堂狼山中伐木道通形成聚落“罗邑”而得名,洛尼山即巧家东部的堂狼山。据康熙帝《大定府志》,笃慕在堂狼山中伐木道通,形成聚落,聚落名“罗邑”,彝族即称“罗邑”所在的堂狼山为堂狼山。陈本明、傅永祥先生在《彝族史探》中明确指出:“洛尼山(洛宜山、罗业白、洛宜白)即汉朝的堂狼山。”“足见堂狼山,也即是洛宜山(洛尼山、洛尼白、罗业白)在昭通市巧家县境内。”范文钟先生在《昭通历史文化论述》中说,彝族六祖分支的事件“就发生在堂狼山(今巧家县境域仍存此称谓)”。
巧家药山为主峰的堂狼山是彝族的发祥地
彝族始祖希慕遮从“牦牛徼外”“选地方”入住古蜀地的邛之卤,即今巧家县城所在地、巧家堂狼山区域金沙江沿岸的坝子。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新石器石板墓文化,并开采巧家堂狼山区域的银、铅、铜等有色金属矿产,铸造了商朝、三星堆遗址等青铜文明。彝族再生始祖笃慕及其六子所居地及“六祖分支”之地是堂狼山(洛尼山,也称罗尼山)。
堂狼山即今巧家县境内东部以药山为主峰的山脉。《华阳国志.南中志》也载:“朱提县西南二百里,有堂狼山,多毒草,盛夏之月飞鸟过之不能去。”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常璩所著《华阳国志》记载:“堂螂县,因山得名也,出银、铅、白铜、杂药。有堂螂附子。”刘琳注:“‘堂螂县’的‘螂’又写作狼、螂、琅(汉洗作狼),盖其地多堂螂,故以为名。”《续汉志》:“(朱提)县西南二里有堂狼山,多毒草,盛夏之月,飞鸟过之不能得去。”郦道元《水经注·若水》载:“(朱提)县有大渊池水,名千顷池。西南二里有堂狼山,多毒草,盛夏之月飞鸟过之不能去。”《水经注·若水》又说:“朱提郡西南二百里,得所堂琅县。”《清史稿·地理志·东川区》:“东川府……巧家厅(今巧家县。要。(东川)府(府治在今会泽县)北二百四十里,雍正四年,置会泽县,始此。六年移县附郭。爱新觉罗·颙琰十六年,析会泽县地置。(巧家厅)东:堂琅山。《水经注》所谓‘羊肠绳曲,八十余里’,即此。……”《新云南通志》说:“堂琅山在巧家东米粮坝……延袤百余里。”今巧家县城金沙江沿岸一带,自古即俗称米粮坝。而“延袤百余里”,且相对于金沙江沿岸县城一带的米粮坝的“巧家东米粮坝”,即今巧家老店镇一带,在老店镇格至今仍有米粮坝的地名。《民国巧家县志稿·舆地·山脉》载:“堂狼山,属五区二甲天生桥。”民国时期巧家五区二甲天生桥即今包谷、老店一带。《云南省历史地名考索》认定古堂琅县治所在今巧家老店子。《巧家县地名志》在“老店子”条简注为“汉堂狼县地”。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对堂狼山的地理位置作了认定,“堂狼山在巧家县东部”。谭其骧先生主编,由方国瑜、尤中、朱荣惠考证绘制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将历代堂琅县治所明确标示在今巧家县老店镇。《新纂云南通志》地图明确地将堂狼山的位置标为横贯巧家县境内始于牛栏江边老店镇迄于炉房乡的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巧家堂琅文化研究课题组研究认定:堂狼山即今巧家县境内东部以药山为主峰、延袤百余里的山脉;古代名闻天下盛产银、铅、铜、杂药的堂狼山为横贯巧家境内始于牛栏江边老店镇迄于炉房乡的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古堂琅县治所在今老店镇一带。
相关人物
巧家药山区域阿普笃慕是彝族共祖
阿普笃慕,巧家堂狼山(洛尼山)人,是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族共同尊奉的祖先。“阿普”是老祖宗的意思,“笃慕”是他的真正名字。他是彝族始祖希慕遮的第三十一代孙。阿普笃慕后娶三妻,生下六子,是为彝族六祖。据古彝文典籍《洪水泛滥》的记载,阿普笃慕生活在远古的洪荒时代。
康熙帝《大定府志》载:“有祝明(笃慕)者,居堂狼山中,以伐木为业,久之,木拔道通,渐成聚落,号其地为罗邑,又号其山为罗邑山;夷人谓邑为业,谓山为白,故称为罗业白。”《西南彝志》也载:洛尼山,又名堂琅山,是彝族“六祖分支”之地。贵州省彝文《指路经》说:“祖母住靡莫,父往堂琅地,孙往夜郎,撑天地建国家,多同管理诸小国。”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指路经》载:“去兮去兮,欲行路边站。堂狼山之旁,除秽摇神扇,倘若不摇扇,难把秽来除;人逝名犹在,倘若名不在,难把路来指……”因四川彝族不清楚堂狼山之所在,在其注释中说:“堂狼山:虚化的地名,传说为古代彝族先民活动的中心。”据彝文史籍记载,老大慕阿切(武部)、老二慕阿枯(乍部)向滇中地区发展;老三慕阿热(糯部)、老四慕阿额(恒部)向四川雷波以北方向发展;老五慕阿克(布部)、老六慕阿齐(默部)向金沙江两岸发展。由于各派学者参考的典籍不同等原因,六个儿子的名字也有不同的说法,但武、乍、糯、恒、布、默六部的说法基本相同,即:武、乍居云南省,糯、恒迁四川省,布、默徒贵州省,从而形成今天分布于滇、川、黔、桂等地的彝族。
文化活动
巧家药山区域的堂狼山里手辖印是彝族第一印
堂狼山里手辖印是最古老的铜质彝文印章。
堂狼山里手辖印,是昭通市出土的古彝文铜质印章,也称“妥鲁山里手辖印”,汉意“统管堂狼印”,是古代居于堂狼山的彝族先民堂狼山部族管辖这片区域的信物,是堂狼山部族首领笃慕权力的像征和信物,是彝族历史上最古老最重要的一颗印章,誉为“中国彝族第一印”。
堂狼山又叫罗尼山,是彝族的发祥地,早在古蜀国时期,彝族先民堂狼山部族即居于堂狼山区域。到笃慕时期,古彝族堂狼牙山部族因洪水,在笃慕带领下避入堂狼山中。
王永泉《昭通市是彝族族源地略探》载:“昭通出土文物……其中两枚是彝文印章,另两枚是汉文印章。时间都是战国至汉朝,均为铜质。一枚彝文印章翻译为《益那印》,另一枚翻译为《统辖堂琅印》。《统辖堂琅印》为长方形,造型古朴自然,风格粗犷独特,具有浓厚的彝族特色。印柄为蹲伏状立体青蛙,印面是阴印阳文,有7个彝文,自上而下排列。印面和字里行间有界格。贵州毕节彝文翻译组的王子国、王继超先生的直译为‘妥鲁(堂琅)山里手辖印’。许多专家学者都认为《益那印》就是《夜郎印》,是彝文汉写同音异写的结果。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的余宏模教授认为,夜郎就在云南滇东北与贵州接壤的地区。昭通市出土的《夜郎印》印章,由此更进一步证明了此观点的正确性。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今巧家县、会泽县、东川区一带设堂琅县,属犍为郡管辖。所以,《统辖堂琅印》这枚印章就是彝族管辖这片区域的信物。”
笃慕在堂狼山中建立堂琅城,统治堂狼山部族。古彝文印章“堂狼山(妥鲁山)里手辖印”和“堂狼山里木手印是”是堂狼山部族首领权力的像征和信物。
巧家药山区域是彝族六祖分支之地
阿普笃慕在堂狼山(洛尼山)主持彝族六祖分支。
阿普笃慕成年后,天降大雨,造成洪灾,迫于洪水,彝族先民们由部落长阿普笃慕率领,从世代居住的地方迁到洛尼山(今云南昭通)一带暂避洪水。洪水退后,由于洛尼山一带地少人多,不宜长期居住。
大约在在姬宜臼姬宜臼十一年(公元前760年),阿普笃慕在堂狼山(洛尼山)召集了一次部落酋长们的大会,将其民众分成六个部落,跟随其六个儿子向外去开拓疆域:老大慕雅枯和老二慕雅切率领武部落和乍部落向云南的西部、南部和中部发展;老三慕雅热和老四慕雅卧率领糯部落和恒部落沿着金沙江流域进发,逐渐变成大、小凉山和四川省南部;老五慕克克率领布部落在云南省的东部、东北部,以及贵州省的兴义市、毕节市一带发展;老六慕齐齐率领默部落则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隆林各族自治县一带发展。
六部在各地生根发芽,繁衍成今天居住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滇、川、黔、桂四省区的彝族。
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在彝文典籍《六祖分支》、《我祖魂光辉》中都记载了阿普笃慕将六个部落分向四面八方,去开拓疆域,发展农耕,繁殖六畜,在彝族历史上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旅游信息
距离药山最近的飞机场是昭通机场,地址是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
距离药山最近的汽车站是码口车站,地址是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码口
参考资料
昭通巧家药山介绍_巧家药山简介.欣欣旅游网.2021-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