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营镇

大营镇

大营镇,隶属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地处陕县西部,东与张湾乡连接,南依山与原店镇接壤,西与灵宝市大王镇毗邻,北濒黄河山西省平陆县隔河相望,总面积56.14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民国二年(1913年),大营镇境域属三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二区,称大营联保,下设5个保(后分6个保)。

民国三十年(1941年),设镇。

1958年8月,成立大营公社。

1984年1月,改称大营乡。

1995年9月,撤乡建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大营镇是陕州区政府所在地。209、310国道东西并行,北有横贯东西的洛三灵高速公路,东距三门峡市20公里,南有陇海铁路三门峡西站黄河沿岸有渡口2处,水陆交通便利。目前大营村划分为工业园区管理。

地形地貌

大营镇地处豫西黄河冲积覆盖区,地势南高北低,呈坡状阶地,由山地、平原、滩地组成,海拔301米至805米,南北高差504米。

自然资源

气候资源

大营镇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季干冷,雨雪稀少,春季气温回升而多风,夏季炎热多伏旱,秋季多雨,气候凉爽,冬长夏短,四季分明,1月平均最低气温7℃,7月平均最高气温为26.7℃,多年平均气温13.9℃14℃,常年多刮东北风、西北风;无霜期长;年平均日照市数2229小时;年平均降水量450—500毫米,降雨多集中夏秋两季,春季干旱。

土地资源

2011年,大营镇有耕地面积16741亩。

水资源

大营镇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五里河、金水河、淄阳河自南向北贯穿境内。

自然灾害

大营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大风、霜冻、大雨、冰雹等,1995年遭遇罕见干旱,自1994年11月至1995年7月,降水仅5.6毫米,比常年同期减少八成,地下水位普遍下降7—10米,致使粮食减产过半。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大营镇下辖7个行政村:城村、温塘村、辛店村、吕家崖村、峪里村、寺古洼村、兀家洼村。

截至2020年6月,大营镇下辖4个社区、12个行政村:神泉苑社区、锦绣社区、高阳社区、永乐社区、大营村、城村、温塘村、辛店村、吕家崖村、官庄村、黄村、南曲沃村、五原村、兀家洼村、峪里村、寺古洼村;镇人民政府驻胜利路北段。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1年末,大营镇辖区总人口27512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690人,城镇化率35.2%,总人口中,男性14581人,占53%;女性12931人,占47%,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

截至2017年,大营镇常住人口35424人。

截至2018年末,大营镇有户籍人口28269人。

经济

综述

大营镇历史上是粮棉之乡,1985年,粮经作物比例为2.3:7.7。后来果树面积增加,粮食面积大幅度减少,1990年,粮经作物比例为1.4:8.6。1993年后,蔬菜面积迅速扩大,粮经作物比例为1:9。2000年,全镇种小麦29100亩,单产323公斤,播种玉米17595亩,平均单产达到了413公斤。种大豆9780亩,平均单产达到了202公斤以上。棉花1985年种植2480亩,平均单产33.6公斤。2000年种植1900亩,平均单产皮棉36公斤。

大营镇丘陵区是优质苹果生产基地。1985年,寺古洼、兀家洼、峪里及五原村发展苹果3680亩,建立了寺古洼、兀家洼千亩优质富士和千亩优质花冠生产基地。全镇果树面积达到10117亩,果品总产量达121.5万斤。1996年,大营镇寺古洼优质红富士曾出口新西兰,销往英国超级市场,开创了全镇苹果出口创汇的的先例。镇组建了果品总公司和苹果生产协会,组织镇村干部外出考察市场,先后在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等地建立直销门店10余个,发展销售大户100户,经纪人300余人。2000年全镇苹果面积已达到1.56万亩,品种以红富士、花冠等为主,拥有大型机械冷库5个,库容量500万公斤。窑洞简易贮藏库500个,储量2000万公斤。在国内远销五省三十多个地区。

蔬菜是大营镇的支柱产业,在八十年代以前面积仅2000余亩,种植以露地菜为主。八十年代种植在4000亩左右。九十年代以来发展反季节菜,1995年全镇蔬菜面积已达到9600亩。从1996起,全镇开始了高效日光温室大棚建设。1998年全镇建成寿光市式高效日光温室大棚1875座,面积达1100亩,蔬菜总产量达3000万公斤,产值达2400万元。2000年全镇蔬菜面积已发展到14450亩,其中保护地面积1493亩,建高效日光温室2425座,蔬菜总产量达5767万公斤,产值达5852万元。

畜牧业是又一个支柱产业。1986年,畜牧业改变零星养殖,向专业户规模养殖方向发展。镇政府积极实施“百、千、万”工程。即当年发展百头猪场10个,千只鸡场32个,万只鸡场2个,养殖专业村876个。1998年引进小尾寒羊波尔山羊优良品种。2000年,全镇百头养猪场20个,千只养鸡场122个,万只鸡场3个。蛋鸡存栏118300只,猪存栏6346头,山绵羊饲养达4725只,养奶牛50多头,兔840只。狐属非洲鸵鸟蝎子、蛇、七彩山鸡等珍惜动物均有养殖。

以养殖、苹果、蔬菜、食用菌生产为龙头的企业有:城村肉牛育肥场,每年出口活牛500余头,销到香港、东南亚一带,利润达17.5万元;黄河种鸡场,饲养父母代种鸡10000套,年供种雏鸡80万羽,销售网点覆盖三省十一个市县;三门峡市红日食用菌有限责任公司,年生产菌种10万瓶,培植香菇10万袋,是“三门峡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十强”之一。

乡镇企业在大营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1986年,大营镇实行了镇、村、组、户四级办企业。乡镇企业深入到工业、农业、建筑建材、交通运输、饮食服务业。全镇乡镇企业总数970个,其中集体企业21个,个体企业899个。进入九十年代,大营镇积极创建209、310国道经济走廊和大营、温塘工贸小区,建厂办店,发展第三产业;围绕三门峡市火电厂和陕县电厂发展运输业;围绕新县城发展建筑、建材服务业。随着市场需要,新上一批具有规模、科技含量高的骨干企业。如:温塘华源盐厂、温塘化工厂、华源乳品厂、三门峡飞龙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2000年,全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总数达到1130个,工业企业22个,企业总产值39563万元,利润934万元,上缴税金228万元。被三门峡市委、市政府评为“乡镇企业先进乡镇”。1997年大营镇被三门峡市委、市政府评为“综合经济实力十八强(乡)镇”、“乡镇企业先进乡镇”。

2011年,大营镇财政总收入3744万元,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2900万元,增值税310万元,企业所得税190万元,个人所得税2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90元。

2018年,大营镇有工业企业52个,规模以上企业5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9个。

第一产业

2011年,大营镇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人均0.6亩,农业总产值2539万元,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生产粮食6685吨,主要经济作物有蔬菜等,蔬菜种植面积3000亩,产量600万千克,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家禽、羊、奶牛为主,畜牧业总产值3990万元,累计造林46851.4万亩,林木覆盖率35.23%,滩涂速生林和退耕还林1.98万亩,苹果树种植面积16000亩,产量5125万千克,农业机械650台(辆)。

第二产业

2011年,大营镇有工业总产值达82500万元。

第三产业

2011年末,大营镇有各类专业市场6个,商户1100家。

文化

地名由来

大营镇原名鹅鸭池,明初,朱元璋陈友谅旧属到此实行军屯,立为大营,后成村落,遂改名大营村。

交通

大营镇郑西高速铁路连霍高速、陕州快速通道、209、310国道过境,村村通水泥路

社会

教育

2011年末,大营镇有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650人,专任教师254人;小学4所,在校生2367人,专任教师32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295人,专任教师36人,初中适龄人口人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科技

2011年末,大营镇有共引进农业新品种12个,发展农业示范基地5个,示范村8个,高新技术企业3家,被评为全省科技示范乡镇和奔小康科普示范乡镇。

文化事业

2011年末,大营镇有锣鼓队1支、剧团1个、戏曲表演队3支、秧歌高跷队3支,每年用于群众文化活动的资金10万元,图书阅览室、信息资源共享室7个,藏书2.8万册,室内文化活动场地1300多平方米,室外文化活动场地8000多平方米。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大营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72万人,参合率98.6%。

社会保障

2011年,大营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63户,人数468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11户,人数819人;农村临时救济28人次,支出0.7万元,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7625人,参保率99%。

社会事业

大营是全国先进群众文化中心。大营村投资100多万元建成集文化、娱乐、体育、商贸为一体的文化中心,可容纳观众5000余人,先后承办了河南省首届、二届农民篮球赛。还投资230万元,建起花园式儿童文化园。温塘村也投资300余万元建成花园式儿童文化园,同大营村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国家级农村儿童文化园”,河南省的两个国家级儿童文化园都在大营镇。温塘村的“村嫂管乐队”、“农民艺术团”、峪里村的“扬高戏”、大营村的平垛和坠琴、各村秧歌队,各具特色。

全镇总投资1000万元搞村镇建设,铺设砂石路10.48万平方米,水泥路10.732平方米,修通县城和各村镇之间的道路。大营村和温塘村先后被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新村”。

参考资料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大营镇.地名介绍.2021-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