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南山村

南山村

南山村,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儒镇下辖行政村,中国传统村落,位于新昌县中部。2018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拟将南山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9年6月6日,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主要景点

怡山堂

元时,先祖王胜宝居住在岩头岗的东坡(今屋基岭一带),到了明初,王秉璋觉得岩头岗南坡风水更佳,此地北有岩头岗做屏障,南有小山坡曰“龟蛇护玉”守其前,是块安居乐业的“燕地”,就择基址建造了“怡山堂”(今大台门一带),明时邑教谕黄岩人徐研为之撰写了《怡山堂记》,这篇记言先铺陈了沃洲、天姥山的风光景色,在流响着唐诗宋词遗韵的山水间,道出了王秉璋居其中南山的怡悦之情。

“南山王君蕴玉,胄阅之裔,其容抑抑然若不胜衣,其言讷讷然如不出口,诚持厚清修士也。世居邑南半百而遥,山之巅,巍然而插汉者,曰天姥,则南山之鼻祖矣。峰重巘复,嶂陡峦峭,幽险奇怪,幻变百出,迤逦而东为水帘,危崖壁立,流泉自上驾空而下坠,横亘寻丈,宛若重帘,日炫风逆则红紫烂如而溅泳霏霏也。由水帘蜿蜒磅礴,而北而西为沃洲,水曲山,谷林深,阖辟迭间,民居鲜少,土行泉之处,仿佛鹿门之释耕,鸟啼花发之所,依稀桃源之仙境也。诸山之胜,敻幽若是,自名公巨儒乐其胜者,若唐之仙、居易,宋之晦翁、子重辈,咸咏之,或游憩或栖止,不一而足,由是诸胜于天下而载诸典籍也。君止居其中,出入起居,匪朝伊夕,顾瞻盻睐,意豫心,嗒然两忘,有未易言语形容者,遂额其堂曰怡山焉。正统丁卯春,子缀邑弟子员,以故与予甚密,历道其详,敬勒记之。夫堂之制,不华不朴,窗几惟净,帘袤寻尺,亦合相称,垣阶砌,适周而幽。器皿花果则备以秀客之式,燕以遨者,遐眺迩睇,心目飒爽,固时之暂履心与君同一怡也,君之久处于此,其所以怡之者为何如哉?予乐为之记,庶足俾君继诸名公之芳躅,而斯堂抑可与诸公并称于永远也。是为记。”

王秉璋,字蕴玉,自号怡山,他所建的怡山堂奠定了南屏王氏居此而“匪朝伊夕,顾瞻盻睐,意豫心怿,嗒然两忘”的基调,为其后世子孙者,岂有不怡乎这山水之间勤耕重读而传家者。

《怡山堂记》所描述的山依旧,水依旧,当年“民居鲜少”的南山已渐渐繁衍成南屏王氏数百家聚居的现代村落,现在的大台门自然没能保持旧时怡山堂的建筑格局,但它的上空仿佛还搭建一座寄托南山人乡思的精神殿堂。因为南屏王氏自秉璋公勤俭成家,子孙繁衍,后代秉承先业,怡山怡水,固守家园,乐趣无穷。

南山楼

构南山楼者,王秉璋的长子王镇(1419~1482),字以安,号友松,他“律身以礼、应物春融,乐承父志、好施不倦,恩授七品散郎”。他建了南山楼后,乡村的文人雅士常在此谈诗论酒,吴江区莫旦上虞区徐济、古剡李时通、石城吕鸣、南明俞锓、吴世溥、赤城贾颖、越僧一山、天童释怀让等人都有诗文相酬和。其中的莫旦,吴江人,时任新昌儒学训导,主成化《新昌县志》,和王镇交游甚密,成化《新昌县志》助刊姓氏中因有王以安之名。莫旦的《南山楼诗为以安王公赋》云:“南山楼上看南山,山色苍苍无老颜。林鸟乱啼春昼永,野花争发片云闲。主人置酒情非浅,众客题诗兴不悭。醉后不知明月上,几回临别又忘还。”另外四人的《南山楼诗》首句末字都为“山”,偶句末字依次都为“颜、闲、悭、还”,各人依韵赋诗。“主人置酒”,“众客题诗”,文人相聚时的雅兴在南山楼里很浓很浓。

王镇终老南山以后,莫旦为他撰写墓志铭、祭文、挽诗和像赞,对这位长者的钦佩和怀念之情充溢字里行间:“处士自少醇厚,读书好礼,精通于历史学奉先训子,厥有成度。平居以严自处,及应事接物则煦然春温,见人之急,推财排之,里有非义者以义服之,故人无不感服。”在南屏王氏“元”字辈中,王镇排行第一,又称为“元一公”,他的墓在西张犀牛山,后人又称他为“西张太公”,后代在村中建奉先祠崇祀。

集庆堂

集庆堂为王镇幼子王涧所建,所处的地势比南山楼底,故又名“下新屋”。

“王君惟清者,温雅纯厚,倜傥不羁。创业其大父也,守成其厥考也,乃惟清而称克家”,南京市兵部侍郎新昌县吕献为之撰《贺惟清王公集庆堂序》,其中道:“奇山秀水,罗列环绕,堂之左右,又构危架,以挹朝岚夕霏之异态。甲子之吉,携幼入处焉,因日宴佳宾于堂上,歌有台者沨沨焉;诲子姓于庭下,学诗礼者彬彬然……”

王涧享年七十多岁,去世后,尚书何鉴撰写了《集庆王公墓志铭》,称道“公笃于孝敬,于物无竞,燕处雍雍,不见疾言色。饮食宴乐喜同于人,亲友时集,一觞一咏,肝胆照而形骸黜。”嘉靖癸未年(1523),理学家王守仁为王涧的季叔王铨写了一篇寿序,称南屏王氏“积金有余,贻子孙以衣食;积书有余,贻子孙以学植;积善有余,贻子孙以福泽”,集庆堂里有祖先遗赠的积金、积书、积善,一门集庆,可谓盛矣。

怡山堂、南山楼、集庆堂的次第告竣,处在明朝正统到嘉靖的百余年间,这些构成了一个耕读传家的南山村的标志性建筑群。此外,怡山堂的子孙辈还建了嘉会楼、绍庆堂,均有诗文为之吟咏,还有一名王坦,“结轩梅园,环以修竹,诵咏其中,陶然自乐”。

寿山堂

寿山堂因其美丽富有而俗称为“花台门”,花台门因其屡遭“回禄”而屡毁屡建,也因此笼罩神秘传奇的色彩。“回禄”旧时指火灾,清顺治,南山楼的财富化为灰土,南山人说那是老天爷收回了人间多余的财富。后来,王怀玉(述松公)在南山楼的遗址上重建了新居,不料新居在康熙帝丁巳年又遭回禄之厄,王怀玉再一次“工鸠材,自堂及厅先后告竣,其规模之宏敞、栋宇之巍峨,视昔有加,因其间多黄发寿耆、年多福者,额其堂曰‘寿山’”。《寿山堂记》也讲述了防御“回禄”对于第宅的重要。

康熙五十四年,寿山堂复遭延烧,两廊尽成灰烬,这一次在《绍兴府志》中有记载:“亲柩在堂,居民失火延燎,玑扶柩号恸拜祷。”王玑是王怀玉的儿子,灾后,他又重建高大厦,有三进四厢,屋百数间,往来长官至此多赠匾额,后轩高挂知县李之果题的“醇德克昌”,大厅高挂有督抚程元章给的“乐修天爵”,台阶上悬挂知县徐志定题的“孝友流芳”,门厅有儒学周梦仁题的“士林模范”——这些美丽的词语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而雕镂这些词语的匾额,随寿山堂在咸丰辛酉年(1861)遭遇太平天国军焚烧而灰飞烟灭。

相传,南山太公按照府堂的式样建造了花台门,县官以为平民百姓怎能造此大屋,传令到南山村看个究竟。姜子牙命看牛小侬赶到彩烟乡下宅村,把杨都堂的画像拿到南山。县官带衙役来到花台门口,一见厅堂里挂杨都堂画像,连忙跪下恭拜。忙说杨都堂如何英明,花台门应该如此。事后,南山村里人都说,如若没有杨都堂画像,花台门可能要被县官给拆了。

一乐堂

王玑重建寿山堂后,又筹建了一乐堂,三进五间面,规制高大宏敞,人们称之为“高台门”。建好高台门,东边的堆料场上还有许多木石材料多余,不忍舍弃,于是就添建了一座小楼——隔壁台门,额曰“弗弃基”。这样,自东而西沿南山村的主道,有弗弃基、一乐堂、寿山堂、和乐堂、德星堂,再至怡山堂,这一组第宅由有一代代亲子关系的王氏构造,串联成群。

“一乐堂”匾额挂于中堂,长方形,红黑斑驳,下方除“乾隆己丑”外已难以辨识,还有一块“彦方懿矩”的匾额,在昭示祖上荣耀与德行,这仿佛是留给子孙的策励。昔日的流光溢彩随时代的变列已被历史的尘埃慢慢暗淡。有过怎样的日耀园中?又有过怎样的月明华屋?粗壮坚实的屋柱、方形磨砖地的厅堂、雕刻精致的窗、古朴的石栏和覆莲望柱,用当年最上乘的材料建造起来的第宅已经有些苍老,屋檐下遗留古朴的幽香,关于它的主人,抑或是它的子孙。

一乐堂的主人王玑,因墓葬在旧宅村边书房山,后人称为“旧宅姜子牙”,民国《新昌县志》“义行传”记载:“王玑,邑庠生,至性淳笃,亲柩在堂,居民失火延燎,玑扶柩号恸拜祷,即反风灭火,邻屋皆毁,玑屋无恙。尝道拾遗金,遣其人还之。邻族中有贫不能殓者,以棺。一日遇鬻妻者,出粟周给,俾得完聚。岁饥助赈,凡善事无不勉力之。有王某,年老无子,疾笃,尽出中金,嘱以后事,人无知者,而玑经纪其丧。徐为立嗣畀之,无一丝毫私。”新昌县城修建明伦堂和南明书院,有他的捐资,在村里,除了把自己的第宅装扮得像模像样外,还率子侄迁境庙、修宗祠、辑家谱、办义塾,一生中不知做了多少义举。

和乐堂

和乐堂是一座“走马楼”式的四合院建筑,五间面,东西两厢各三间,东边门楣上有“居仁由义”四个大字,字迹有些斑驳,可祖先的心愿还寄托在这里,并昭示于后人。堂中两根屋柱的牛腿为硬木透雕倒挂狮子,狮子褪去了目电声雷的威势,慈眉善目、和颜悦色,在此避邪镇宅,西边屋柱上有透雕母鹿育幼鹿,充溢舔犊之情。这些精美雕刻在“文革”时期是属于被横扫的“四旧”,王伯祺听说村中好事者将要来破“四旧”,当即叫兄弟子侄挑来黄粘土涂在雕刻的缝隙间,狮子和鹿以及神话传说场面都躲进了条块分明的泥块里,好事者来见变了模样只好作罢。过了十几年,洗刷干净,完好无损。

和乐堂的创建者王文宿(1782~1863),号轩,墓在毛洋山金高椅,后代称他为“毛洋山太公”。他年轻时嬉嬉荡荡,不顾家家居人劝阻,不可一日不赌,到了三十六岁那一年的年关,逃赌债外出,吃够了苦头,才觉不该这样过日子,斩断了手指发誓改过,开始起早摸黑到山上去开山种烟,又跟别人做起烟生意,慢慢地挣了些钱,娶妻生子,买田置地,造了这样的大屋。晚年的王文宿,则是“性气愈和,持身处世益严谨,论事尤通达,族中人隆其品,奉为长,纷难则排解先。”

人们常说“浪子回头金不换”,王文宿以自己的言行换来了一座精致的四合院,让和乐堂的子孙世代享用。俞鸿逵应其子孙之请写了《藜轩公小传》,道其“困于贫,不读书,好蒲戏,挥金一掷,任性自豪,虽亲旧劝,不顾,生计萧然,年三十六,破庐冷灶而已。比岁除,索负人相踵至……辄取佩刀截指,自誓曰:‘有再与牧猪奴游,如此指。’遂不复堕乌曹术,悉力田园,艰苦之获常倍他人。岁余风雪,虽端居,不喜作闲坐,残箕敝,家人弃置,公振理之,复可作数年用……”王文宿的后代从小听着祖先的故事,读着祖先的传记,对于赌博的危害、对于白手起家创业的艰辛,因此比常人有了更直接更深刻的理解。

德星堂

南山村前的小山坡,名“龟蛇护玉”,神龟的头伸到村中心,这里是个出人头地的地方,王玑的裔孙王大鹤(1774~1848),邑庠生,选了这块风水宝地在戊子年(1828)建造了德星堂。他的儿子王国辉(号郁堂氏)承父命代理筹建事务,还作了首诗以记其事,曰:“当年堂构剧踌躇,翠绕屏山小结庐。敢诩门楣曾手创,思量风雨庇楹书。”堂内有书斋小隐轩,在王国辉看来,这德星堂好像是为了藏书而建的。

德星堂家族重课读,务实用,“持家教子,黜华崇俭,秉祖庭训,戒逸就劳。”这恰如德星堂建筑本身,简约朴素、不饰浮华。德星堂里走出那么多人,或名标志书,或望重乡里,是冥冥之中的造化,其中当然也有风水及先人的庇荫。德星堂东边一间已翻建成砖混结构的楼房,与整个木质结构不太协调,中堂墙壁上贴过许多报单的痕迹依稀可辨,敲戳家族荣耀的印痕,这是村人引以为荣、久久难以释怀的所在,尤其是对于散居在北京、上海的德星堂的后代。

双井

双井很古老,有一方一圆两圈石砌井栏,还说有两大与众不同的“宝物”,一是村人普遍认同的“优水质”,二是被村人读了不知多少遍的“古井铭”。

两口井相距仅二三尺,但水质有很大差异,味觉灵敏者能尝出两桶水分别取之哪口井。圆井清澈见底,井水甘甜如霖,汲之煮饭沏茶酿酒;方井冬暧夏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村人用来洗脸汰衣涤尘。这个规矩沿袭已久,谁也不会去违背。

遇上干旱季节,别处的井水枯竭了,双井仍有泉水不断涌出,如甘露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村民。井边有一只磨洗得很光滑的石水槽,不知用了多少年。村民用上自来水以后,仍有人喜欢用竹竿吊上一桶井水用来沏茶煮饭。这可是从天姥山底下渗涌出来的水啊,自来水哪有这天然矿泉水的好味道。

圆井壁上,嵌有“井铭:圆象天,方法地,饮斯泉,千万祀。时万历壬辰仲春。”来到这里取水,谁都不会忽略这块井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看一遍,心中默默地读一遍,仿佛是在重新聆听祖上方圆规矩的遗训,然后整整衣冠,规矩步伐,挑水回家。

饮水思源,万历壬辰年,即公元1592年,明皇朝的统治已过了鼎盛时期,李白梦游天姥的佳话早已在村中传诵,万历前后,南山村中建了宗祠、辑了家谱,南屏王氏已形成了一套大家庭完整的典章礼仪,就连取水也有方圆规矩,更不必说言行举止、为人处世了。

永安桥

南山村西北有王渡溪上游的小溪流过,溪上有座单孔石拱桥永安桥,顾名思义,即为渡济众人,永远平安之桥。桥型很普通,算不上别致,也不很古老,在新昌县很常见。

永安桥南边桥头有一间小屋,屋内有块《永安桥碑》,桥碑立于民国三十年(1941),碑文由南山村德星堂里人王士撰写,不长,略略讲述了两次建造永安桥的经过,第一次在光绪初年,由王士桢的父亲王际元倡议建造,第二次在1941年,由王士桢的儿子王祖章倡议建造,文后刊刻了建桥的董事和助资诸善人的芳名。

光绪三十年,时为翰林院编修蔡元培撰写了《王君茂庭家传》,他在如实叙说王际元一生“急人患难类如此”后,又重写道:“尝道经村外桥头坑,日暮失足,堕溪中,乱石矗立,幸无恙,以其桥梁柱皆木,故多危险,乃誓易以石而重建。集资巨万,不足则称贷以益之,桥成,行人称便。”最后,又满怀激情地发出议论,曰:“国人习气,坐视危险之事而不为之,或曰吾幸免而已,他人不暇顾焉。呜呼!自执政以至齐民,以得过且过为宗旨者,孰不如是,是以万事堕坏,浸至亡国。王君以堕溪之故,慨然改建石桥,不以难自阻,勇于任事者,推此志焉,可以救吾国。”

光绪三十年即1904年,1904年前后,蔡先生正执掌上海南洋公学,创办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与陶成章等组织光复会,念念不忘鼓吹民主革命思想,开启民智。这一年,王士祯正受聘在上海为塾师,同一批爱国志士一起围绕在蔡先生的周围,救国图强是他们共同的理想。蔡先生应请为王际元撰写传记,传记收入《南屏王氏宗谱》,人们争相拜读,传颂不已,“推此志焉,可以救吾国”,恰是对王际元后代和南山人的期望和激励。

永安桥在1920年的洪水中被无情地冲毁,王际元的孙子王祖章,杭州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在杭州集股筹办庆春丝织厂,任总经理,眼看祖父倡建的桥被冲毁,行人又有了诸多不便,就“视危险之事而为之”,倾其所有,倡议重建永安桥,此议得到潘媚花等人的大力资助,于是就有了现在看到的永安桥。

耕读传家

南山村的民居大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或寄情寓意,或取字经典,“燕翼堂”取字于《诗经》的“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有了一种古典的淡淡的诗意。除此以外,主人还把“耕读传家”这四个大字刻在匾额挂于堂上,让每一位生长在燕翼堂里的人在早出晚归时都能看到。

这块匾额告诫人们要勤劳耕作、勤勉崇学,从燕翼堂走出来的王涛,在父母的培育下,考进了浙江铁路学堂,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加入了光复会(当时新昌县张载阳、童学琦等五六人参加),积极投入推翻清代封建统治的斗争。他“秉性质实,办事勤能,浙省光复,力任艰险”,辛亥革命以后,先后在浙江省人民政府下属的政事部、国税厅、记勋局等机关工作,从政数年后,又到东南亚(时谓“南洋”)做橡胶生意。王涛爱好书法和易经占卜,教育子女要好好读书,注重道德修养,他的子女都外出求学,接受了专业教育,如长子钦三,毕业于浙江大学工学院高中部电机科,后去台湾工作,在台湾省电力部门任职;三女华贞,毕业于杭州省立高级中学商科,在轻工业部担任会计师;三子华阳,浙江大学医学院学习六年毕业,任齐齐哈尔市建华厂职工医院院长;四子华鑫,北京清华大学(夜校部)机械制造工艺专业毕业,任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

王涛的孙辈、曾孙辈,更是人才辈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教授三人、博士四人、硕士四人,燕翼堂里的王涛一家,有如此多的高层次人才,在南屏王氏家族中属罕见。

摄影创作基地

2005年8月11日,南山村民将一些旧时常见的民俗风情集中展现,纺纱、晒烟、做“的笃”、裹汤包、编竹,这些场景成为“天姥山古韵”中国胶囊之乡杯全国民俗摄影大奖赛的创作素材,来自全国各地参加比赛的一百多名摄影师身临其境,感受乡村农家生活的乐趣,用图片记录动感瞬间的美丽。永思祠古戏台上,村里人自编自导演起了戏,台下与往日不同的是,多了来自各地的摄影家,他们手持相机咔嚓咔嚓忙个不停。古老的民居里具有传统韵味的手工制作,让摄影师目不暇接。

在和乐堂内,一位老母亲在纺纱,花筒在吱吱呀呀声中牵出丝丝线线,纺出了浓浓长长的牵挂;一位老人熟练地将金黄的稻草添进草鞋耙,揉出汝阳麻花状,伴随悉悉嗦嗦的声响编织成一双双草鞋;一位老太在纳鞋底,穿针引线,针迹密密麻麻,布满了慈母的爱怜;一位手持三尺旱烟管的长者与老伴谈笑风生,发出爽朗的笑声,旁边有暖洋洋阳光晒烤下金黄色的香料烟。

在一个竹制品加工场,簟匠编织晒谷常用的竹簟,薄薄的篾片龙蛇飞舞一般,这位簟匠或许是山村最后的一代传人。

天益堂内,一只只晃悠悠的竹篮悬在堂前中央,竹篮里盛的洋芋籽正在悄悄地萌芽,做明春的吐绿和泛青梦,堂前挂两盏红灯笼,牵出五彩缤纷的香袋。廊柱下,几位老妇人在裹汤包,让摄影师们在拍摄之余品尝这美味小吃,几位老公公正在将细细的棕绳嵌入木块中,一只只“的笃”由此而制作成功,“的笃”其型源于古时的“屐”,不禁让人遥想李白当年“脚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来到天姥山的情景。

参考资料

南屏王氏和南山村.新昌网.2015-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