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世安
彭世安(1881年~1924年11月17日)字仲翔。原籍福建侯官(今闽侯县),因其父彭履中在陕西白水县县任职多年,遂籍白水。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考入陕西武备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冬,加入中国同盟会。后被选送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深造,毕业后返陕,在新军中任队官(连长)。
基本介绍
简介
宣统元年(1909),他与张钫、党自新等创立武学研究社,作为军界革命党人秘密活动的据点。当时的新军督练公所总办王毓江贪污成性,只有一个混成协、士兵定员3000人的陕西新军,被其吞吃的空额竟然过半。但陕西巡抚恩寿与王狼狈为奸,王为恩寿卖官牵线搭桥,恩寿对王侵吞空额进行庇护,使军政两界腐败到了极点,陕人无不痛恨。就在武学研究社成立的那年冬天,同盟会陕西东路支部长陈会亭联络进步人士企图倒王,未能如愿。翌年春,他们赴北京托请陕籍京官参劾,但因无人出面,计划又遭挫。在此情况下,彭与同盟会员张光奎联合军界3 0余人,列举王罪状数十条,由陕西咨议局上报恩寿,要求查办,被恩寿扣压不理。同盟会陕西分会又派彭赴京,与陈会亭、马彦若等人将王控告于陆军部;咨议局副议长李桐轩等,利用北京资政院开会之机,呈报王、恩的种种劣迹,要求查办。周恩寿在丑行暴露及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只好把王江及其党羽十余人撤职。此后,新军中同盟会革命党人得以补缺晋升,彭由队官调任新军督练公所二等科员,进入陕西省军界的上层机构,积极从事反清革命活动。
宣统三年(1911)七月,清廷在直隶(今河北省)会阅新建陆军,彭奉派为陕西代表,参加阅兵。阅兵结束后赴上海市,参加陈其美等人召集的中国同盟会会员代表会议,商定反清起义计划。会后到武汉与文学社、共进会负责人联络时,险遭清军逮捕。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彭赶回陕西组织响应。抵达西安市时,陕西军政府已经成立,遂应郭希仁之邀,参与秦陇复汉军政府工作,任参谋处负责人。不久,参谋处改为参政处,归入新设立的总务府,彭为参政处负责人之一。在反抗清军激战中,率军转战于乾县、三水(今旬邑县)、淳化、大荔县等地。在前线,他袒臂冲杀,身先士卒,深得士兵崇敬。潼关二次失守之后,省城震惊,有人建议军政府放弃省城西安,退入商洛市山区,联络湖北革命军再图恢复。军政府主要领导人张凤等也倾向于这种意见。在此关键时刻,彭激烈反对放弃西安市,认为革命军如退出西安,必是死路一条。他以手枪拍案,声明要与坚持撤退者以死相拼。加上有高祖宪、王锡侯等与他一起力争,军政府遂决定坚守西安。彭在极端困难的形势下,稳定了陕西省革命政权,且因此牵制了大量清军,对全国革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12年4月,张凤翙镇压会党首领万炳南,彭持支持态度。袁世凯取得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彭认定其日后必为民国祸患。“二次革命”爆发前,孙中山、黄兴与张凤翙联络,彭力主响应孙、黄,起兵讨袁,但其意见未被张凤翙采纳。后陆建章主陕,虽委他以重任,但他闭门不出,采取不合作态度。袁世凯复辟,彭与郭兴等20余人联名上书,反对帝制。陈树藩督陕后,委任他为陕西陆军第四混成团团长、省署高等顾问等职。陕西省靖国军起兵反陈,陈以让刘镇华出任陕西省长为条件,请刘来陕对付靖国军,彭与井勿幕坚决反对,为陈所忌。1918年9月,靖国军第四路司令胡景翼被囚禁于西安市,陈又派彭与井勿幕等人去渭北收编胡的部下,企图瓦解靖国军。井、彭到三原后,分别被举为靖国军总指挥和总司令部军务处处长,反使靖国军声势大振。在此期间,彭阅读《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与资本》和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庶民的胜利》等书籍、文章,并和青年们讨
论五四运动及中国的现实问题。
1922年夏,陕西省靖国军解体,彭只身赴上海市,下半年返回陕西,寄居富平县,认真研究苏俄革命成功的经验,思考中国革命的前途。1924年夏,得知孙中山在广州市发表改组中国国民党的宣言,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消息后,兴奋地指出:“中国革命找到了方向”,并积极准备赴广东省。同年10月,冯玉祥、胡景翼、孙岳等人发动“辛酉政变”,富平驻军冯子明旅东开策应。彭应冯邀请,随军而行。冯部在华阴市被刘镇华的镇嵩军阻拦,双方展开激战。应镇嵩军之约,彭作为冯部代表,前往华县县城与镇嵩军代表马瑞旺谈判,11月18日被马派人杀害。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