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东大洋村

东大洋村

东大洋村位于山东省青岛市红岛东南隅,距城阳区红岛街道街道机关驻地3.5公里,东路终点。域内的东大山有“小泰山”之称,1894年改称东大洋。

村情介绍

这里山不高,有洪州城的传说;水不深,属胶州湾的东海。东北与女姑山“一衣带水”,隔海相望,胶州湾大桥与之相连。从村前海湾乘船可直达青岛、黄岛区等海港。加之善良的村民,淳朴的民风,形成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大优势。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村中心位置为东经120°17′,北纬36°11′,东、南、北三面被胶州湾怀抱,西邻西大洋村,西北有近3000亩的对虾属养殖场。全域面积2.7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度为5.9公里(不含岛岸线)。岛屿面积0.1平方公里,境内水域面积0.14平方公里,滩涂养殖面积4000余亩,自古以来即为一方的“风水宝地”。

村东的东大山,离不过百米,村后是北岭,村西是西岭,村前是一片平坦的平原,属山脉系,丘埠岭地区,境内丘陵地带约占全村总面积的75%,地貌起伏。村后是滨海区域,有海积潮滩平地和海积沙滩,地域坡降1米—1.5米,受燕山运动晚期、花岗石侵入的影响,境内丘陵延伸入海,构成了陡壁、岛礁海湾、滩涂及局部低地平原。海湾线的角海嘴成群,著名的“一岛、五嘴、六湾、八礁”(冒岛、大窝嘴、小窝嘴、鱼皮嘴、骚岛嘴、西南嘴公、大窝湾、母猪礁、磨石礁、鱼姑礁、旱岛礁、涝岛礁、黑石礁、嘴公礁)如姐妹牵手,形成了美景奇观。2002年新建的“红岛赶海园”,园地就设在“一岛、五嘴、六湾、八礁”之中,是旅游观光度假的好去处。

气候特征

域内属北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和季风变化进退明显,具有风雨适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的特点,受胶州湾的调节作用,又表现出春冷、夏凉、秋暖、冬温、昼夜温差小、无霜期长和海洋性气候特点。

从村漫步几分钟即到海边,海域内水产资源丰富,海域内盛产牡蛎科菲律宾帘蛤海螺、大蛸、红盖蟹、琵琶虾、墨鱼目鳗鲡目、片口、黄姑鱼、蛏、甘紫菜等近百种。

历史沿革

东大洋村原称“大洋村”,明清期间隶属即墨县里仁乡阴岛社。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沦为德国租借地,1914年又沦为日帝手。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划为胶州商埠海西区。1930年划为青岛市特别区,中国国民党统治期,称青岛市阴岛区。

1949年5月,阴岛解放后,划归即墨县成立阴岛区。1950年11月,改称为第八区,1955年11月改称红岛街道区,1956年3月,阴岛区、马哥庄区、河套乡合并,组建阴岛区公所,1956年11月,即墨县撒区并乡,阴岛设高家、韩家、晓阳三个乡,东大洋隶属晓阳乡。

1958年9月成立阴岛人民公社,1961年阴岛公社划归崂山区郊区,同年10月5日,改称崂山县阴岛公社,东大洋隶属之,称东大洋生产大队。1967年1月,阴岛改称“红岛”,1969年2月成立红岛公社革命委员会。1981年1月,撤销公社革委会,成立红岛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6月,撤销公社管委会,成立崂山县红岛镇人民政府,1994年6月,青岛市区划,红岛归城阳区,2001年5月撤镇,设立城阳区红岛街道办事处,村的名称不变。

人口迁徙

明永乐年间(1403—1426年)召氏、闫氏、李氏、徐氏由云南省迁居大洋村。于氏由云南迁至山东登州府大水泊村,后迁至阴岛沟角,又迁居大洋村。王氏由云南迁至即墨葛村,又迁居青岛湖岛,又迁居大洋村。郝氏由四川成都迁至即墨上,后迁居大洋村。管氏由云南迁至胶南管家楼,后迁居大洋村。从民国十八年(1929年)先后有肖氏、宁氏、候氏、韩氏、栾氏、魏氏迁居东大洋村。徐氏已迁至阴岛后阳村(时间失考)。召氏、闫氏去向失考,现居东大洋村的有11个姓。

人口 解放初期(1950年)2069人,男1048人,女1021人。1970年,2845人,男1411人,女1431人。1980年3298人,男1643人,女1655人。2002年3743人,男1853人,女1890人。人口密度为1287/平方公里,男女性别比例 :100。计划生育率100%,人口出生率9.2‰,死亡率7.3‰,自然增长率1.81‰。现居户数姓氏有于、王、管、郝、李、肖、韩、宁、栾、魏、候11姓。

域内自然景观壮丽,传说动人,被誉为红岛街道八景之一的“东山晨曦”,观后使人心旷神怡,站在山顶上远眺胶州湾高速公路的跨海大桥,桥与海涛相映,犹如两条活灵活现的真龙,近看著名的“一岛、五嘴、六湾、八礁”,东、南青岛市的景观尽收眼底,西南与黄岛开发区一衣带水,使游人如入仙境。

传说“淹了沧州市,立了洪州;淹了洪州,立了胶州市”,传说东大山东面的洪州城被淹没前,王母娘娘下凡私访洪州城时,骑的金马驹曾放在此山,金马驹还经常出来喧哗,在八月中秋节时,不过十岁的孩童时而可以看见。

冒岛,呈现椭圆型,离岸0.8公里,面积约0.1平方公里,传说冒岛原来是洪州城内军官集合的点卯台,岛上有石井1眼,并生长树木与绿草。

磨石礁,距岸1.2公里,约9000平方米,礁石可磨刀斧,礁名此而得,礁石在潮涨淹没时,渔船常触礁,为此渔民又称祸落岛。传说是洪州府存放军火的发射药库,曾取名“火药岛”。

渔港码头,位于栗石湾、骚岛湾两湾的接合处,长100余米,宽30—50米,水位高潮时4.5米。可停泊200马力以下的渔船60余只,游客可于此码头登游船出海观光,到冒岛、磨石礁、母猪礁垂钓与拾贝捡虾。

红岛赶海园就是“一岛、六湾、八礁”,赶海园内盛产贝类、虾蟹、大蛸、甘紫菜,同时还设有钓鱼池,一年四季游人络泽不断,或拾贝捡菜摸蛸,或垂钓钩鱼,其乐无穷。

新中国成立前的书法多为剪纸、窗帮、对联等,书法篆刻则以碑文,印章等形式流传着。新中国成立后,美术及书法,从表现形式上推陈出新,东大洋村王旭先的书法作品潇洒飘逸,自成风貌,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委员,他编著的楹、联、诗、词、书法集,被列为当代著名书画家丛书之一。郝闪先的硬笔书法获山东省硬笔书法三等奖。散发着乡土气息的民间文艺。在群众中极为活跃,有流传岛内外的柳腔、高跷、秧歌也在民间流传发展,村中的传说、故事、趣闻、轶事等在村中广泛的流传。1964年又??辟了吕剧剧目,曾被崂山县吕剧团选用。

旧中国因生产力低下,渔农生产量低而不稳,粮食亩产不过百斤,渔民租船网出海,一旦年景不好,收不抵出,负债累累,“奉献”给东大洋老百姓的是半年糠菜半年粮,加之德、日帝国侵占青岛市,东大洋大地也沦为殖民地,加之土匪横行乡里,“赋税如牛毛”,破产的村民只有背井离乡逃荒要饭,打短工、做长工苦度岁月。

新中国成立后,东大洋百姓见到了光明,人们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1978年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村民奋勇前进,从一个以农渔生产的旧农村,迅速的向工企业发展。截至到2000年,工企业固定资产拥有2506万元,年利税880万元。实行科技兴渔,科学养殖,从1996年至2000年,平均年产量11.45万吨,产值2855万元。从1990—2000年,平均年收入6010万元,人均收入近5000元。

兴学重教,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时任青岛市市长的沈鸿烈,兴办教育事业,政府投入部分资金,不足部分由村民按地亩数摊派,是年村建设中心国民学校一处,占地6亩,建教室6个,办公室3间,厨房及宿舍6间,操场1个,1938年日军占青岛市时学校被毁,民国二十三年(1943年)。在村西建新校一处。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1975年投资6万元,在旧校的西侧建新校一处,占地13.5亩,建教室15个,办公室2个,宿舍10间,体育场1个。1987年投资3万元,建办公楼8间(160平方米)。1990年投资1.7万元,建幼儿园一处。

旧中国东大洋村居民,大部住的是土打墙的草坡屋,房屋矮小症狭窄,几代10余口人,挤住在2—3间(20—30平方米)的房里,勉强食宿栖身,饮水难,全村仅有1口水井,离村300多米,旱天只有到田野的沟中刨泉取水,照明用的是动、植油,用棉花捻芯的小油灯。

新中国成立后,村庄得到改建。1983年制订了村庄建设规划,拓宽了街道,建设宽畅的居民房,平均每人达到20平方以上。前后投资55万元,变压器供电量达到3450千瓦,从根本上解决了照明与工、企业用电。投资105.6万元,引黄河进村入户。1996—2002年,投资21万元修建进村路两条。投资110万元,拓宽建设街道和硬化路面,投资300000元,植树造林 棵,进行绿化。

订立村规民约条例,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人的素质不断提高,拾金不昧、舍己救人、尊老爱幼、资助困难户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村民争创“五好家庭”、“十星文明户”的热情蔚然成风。面向老人的社会保险全面铺开,东大洋村荣获“五个好党支部的光荣称号。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