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色尹
额色尹(?一1790),清代叶尔羌汗国维吾尔族封建主,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的侄孙。他的祖父喀喇玛特和卓是阿帕克和卓的兄弟。额色尹曾被准噶尔汗国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强迫迁至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软禁。1755年,清军清统一准噶尔之战部,额色尹归附清朝,得以返回叶尔羌。大和卓博罗尼都和霍集占背叛清朝,额色尹不肯附逆,被迫至布鲁特(柯尔克孜族)地区和安集延(今乌兹别克斯坦东部)避难。
清军征讨大、小和卓时,额色尹征集布鲁特士兵,配合清军,夹攻大、小和卓的后路。1759年,领兵东至阿克苏市,与清军会合,随清军追击大、小和卓,进占叶尔羌汗国、喀什噶尔等城。事后被封为辅国公,入京觐见爱新觉罗·弘历,留居京城。额色尹的侄女是“容妃”。
简介
在清朝统一新疆的过程中,大小和卓波罗泥都和霍集占发动了分裂叛乱,而额色尹和卓和他的兄弟子侄们则坚决反对分裂叛乱。平乱后他们来到北京,接受了清朝的封爵。
“和卓”是“圣裔”的意思。其实,各地的所谓“和卓”,都是一些地方上的宗教头目,他们伪造家谱,诡称自己是穆罕默德穆罕默德的后裔,以此抬高自己的身价,欺骗教徒。这种欺骗手法屡试不爽,所以和卓家族一直作为伊斯兰教宗教贵族,在南疆享有很高的威望,执掌着当地的统治权。
历史
分裂叛乱
十八世纪前半叶,北疆的准噶尔汗国封建游牧贵族曾经统治过南疆。为了满足准噶尔贵族对粮食的需要,他们曾从南疆强行移民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专门种地,称之为“塔兰奇”,就是种地人的意思。与此同时,还遣送了一批“和卓”到伊犁,管理这批“塔兰奇”。
十八世纪中叶,清朝政府平定了准噶尔封建贵族的分裂叛乱,将大和卓波罗泥都放回南疆统治旧部。霍集占以前就曾经参加过准噶尔贵族的叛乱。叛乱失败后,他贼心不死,又乘清代在新疆立足未稳的时候,私自带领一些追随者,返回了南疆。兄弟二人合谋煽起了又一反对清朝统一的分裂叛乱活动。
大小和卓的分裂活动是不得人心的,因为它违背了各族人民要求过和平安宁生活的意愿。而霍集占等想要恢复中世纪的宗教统治,也遭到了世俗封建主的反对。清朝政府在平定了准噶尔汗国贵族的分裂叛乱之后,当然不能容许南疆再有一个分裂割据的政权存在。于是,清军又发动了一场征讨大小和卓、统一新疆的军事行动。这一行动得到了广大维吾尔族各阶层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霍集占的分裂活动,一开始就遭到族叔额色尹等人的反对。额色尹和他的弟弟帕尔萨、他大哥的儿子玛木特(即鄂托兰珠和卓,译意中和卓,与大小和卓辈分相同)、三哥的儿子图尔都等,当时还都在伊犁。当霍集占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带领人马私自回南疆作乱的时候,额色尹等人 不肯附和。他们为了避免意外而避居到柯尔克孜族牧区去了。
清兵讨伐
1758年,清军进讨大小和卓。由于前锋部队进军迅速,到叶尔羌汗国(今莎车县)的时候,后续部队不能很快跟进,结果被围困在喀喇乌苏。喀喇乌苏就是黑河的意思。清朝结营在这里,名黑水营。额色尹、图尔都叔侄二人听到了这一消息后,为了配合清军的军事行动,他 们立即同柯尔克孜族头目纳喇巴图等率兵进攻喀什噶尔,英吉沙县尔城,攻打大小和卓的后方。那时候的交通路线同现在不一样,没有从阿克苏市直通喀什噶尔的路,必须从阿克苏沿叶尔羌河先到叶尔羌,再往西北经英吉沙尔到喀什噶尔。因此,额色尹等人串众攻打喀什噶尔和英吉沙尔帮了清军的大忙,是对清平大小和卓之战的有力回击。这是额色尹叔侄等人反对分裂的一大贡献。
第二年,即1759年,玛木特专程从柯尔克孜放牧区到阿克苏,见到了清朝定边县将军乌雅·兆惠。兆惠在玛木特的陪同下到了喀什噶尔,并叫玛木特写信给已经返回柯尔克孜族牧区的额色尹,让他到喀什噶尔来相会。额色尹等人到了喀什噶尔后,向兆惠正式表示愿意听命于清朝政府的号令,接受清朝政府的管辖。
定边将军兆惠将这些情形奏报朝廷。爱新觉罗·弘历谕令额色尹等人都到北京市去。从1759年到1760年,最先是额色尹和玛木特,接着是图尔都,随后便是帕尔萨,叔侄四人先后来到了北京。此外,还有一人叫阿布都喇满,也是和卓家族的人,但族系较远。他的祖父当初没有被准噶尔汗国遣送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去,留在叶尔羌汗国统治旧部,在大小和卓返回南疆占据喀什噶尔、叶尔羌作乱的时候被杀。他逃到柯尔克孜族牧区,才避免了一场杀身之祸。事平之后,阿布都喇满才返回叶尔羌。1760年奉命到了北京。
结局
额色尹等人来京城,爱新觉罗·弘历对他们大肆册封。额色尹被封为辅国公,图尔都被封为一等台吉(位在王,贝子、贝勒、公之下的爵位),三年后追论喀什噶尔战功时又晋封为辅国公,玛木特被封为一等台吉,阿布都喇满被封为三等台吉,帕尔萨被封为三等台吉。帕尔萨是额色尹的弟弟,辈份高。因为平叛时他跑到浩罕汗国(乌孜别克族在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建立的封建汗国)的玛尔格朗地方去了,直到清军派人去找他,他才回国晋京,没有具体战功,所以爵位也就较低。除了这五名“和卓”之外,还有三名在平定大小和卓分裂活动中立了战功的当地伯克。他们是:霍集斯、和什克和哈什木,也奉召来到了北京市,接受了封爵。史书上把他们合称“八爵”。
对于“和卓”家族在南疆的影响,爱新觉罗·弘历是有所估计的。他害怕大小和卓分裂事件的重演,便下令将“八爵”一概留在北京,让南疆的大臣们把他们的家眷也都送到了北京。这些人都是宗教贵族和头目,当然还得带上一大批照料他们生活起居的跟随、仆役、奴婢,甚至念经的阿旬等,人数很多。清代政府将他们编入了蒙古正白旗,由该旗都统管辖。
大小和卓一家中,霍集占没有后代。波罗泥都的长子萨木萨克逃到了浩罕汗国,另外三个儿子被引渡回国。幼子阿布都哈里没有成年,免死,俘送北京市后发配功臣家为奴,六十年后出了奴藉,也被编入蒙古正白旗。阿布都哈里有妻有妾,有儿有孙,但往后就不见记载了。萨木萨克的后代,后来曾几次领兵寇边,都以失败而告终。一八六五年阿古柏率领一股浩罕匪徒侵入新疆之后,萨木萨克的后裔几乎倾巢投奔了阿古柏,最后差不多全被阿古柏用计谋害而死。分裂作乱投靠外国,梦想复辟旧制度的人,最后只能落得这样一个身收名裂的下场。同额色尹一家相比,实在是有天渊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