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战
化学战是使用化学武器杀伤人畜,毁坏作物、森林的作战,它通过毒剂的多种中毒途径及在一定的染毒空间和毒害时间内所产生的战斗效应,杀伤、疲惫和迟滞对方军队,以达到预定的军事目的,化学战受天候、地形的影响较大,它只对缺少防护装备,防护组织不健全,措施不严密,训练素质差的军队产生重大杀伤作用。
概述
化学战是近代战争的一种样式,是利用化学战剂来大量杀伤敌方军民。化学战,又称毒气战,最早的化学战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用化学战剂杀伤人畜,毁坏作物、森林。研究简史 在战争中使用毒物,古代就有。公元前5世纪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斯巴达人曾使用硫燃烧产生有毒的烟,使对方人员窒息。公元7世纪,拜占廷帝国军队将沥青和硫磺等易燃物放在金属罐中作为燃烧型武器。19世纪中叶,有人工合成的有毒物质装填在弹丸内小量使用。到19世纪末,欧洲一些国家已能由工业生产剧毒物质,使毒物大量用于战争成为可能,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1899年海牙会议第二宣言提出,“禁止使用以散布窒息性和有毒气体为唯一目的的抛射物”。1907年第二次海牙会议,在《陆战法规和惯例公约》的附件中,再次规定:“除各专约规定禁止者以外,特别禁止:甲、使用毒物或放毒武器”。
化学战是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如今国际上普遍公认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于1915年4月22日在比利时伊珀尔战线前沿6公里正面上,预先布设约6000具装有氯气的吹放钢瓶,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向英法联军阵地吹放。由于对方毫无戒备,约15000人中毒,其中近5000人死亡,阵地被突破8~9公里,开了化学战的先例。其实,曾有史料记载,并经考察和反复求证,八国联军进攻天津市时使用了毒气弹,在总攻时用毒弹攻陷天津城,而且这一时间要早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同时得知,英军在进攻天津时使用的“列低炮”(毒气炮),在1899年开始的“英布战争”中,在南非东部的莱底斯战场上,英军就是使用这种炮毒死了很多士兵,加速了战争的胜利。据此推测,毒气弹首次使用是在南非,而不是以前所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伊珀尔作战之后,英、法等国军队相继使用化学武器。防护措施也在对抗中发展,先后出现了防毒面具及化学侦察器材。于是使用仅能通过呼吸道引起中毒的氯气、光气等对军队作战行动已无重大影响。1917年7月德军又在伊珀尔地区,向英军使用了具有糜烂作用的芥子气炮弹,10天内共发射约100万发,造成对方重大伤亡。整个大战期间,交战国共生产毒剂约15万吨,其中大部分用于战场,因中毒而伤亡的总人数达100余万。化学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一种重要作战手段。战后,许多国家积极研制新毒剂,扩大毒剂的生产能力,改进使用方法。化学战再次受到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重新提出有关国际禁用问题。1925年6月17日,在日内瓦签署的关于《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气体和细菌作战方法的议定书》中明确规定,禁止使用窒息性的有毒或类似的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以及细菌战剂。但是,奉行侵略政策的帝国主义国家,从未遵守过协议。
1935年末到1936年初,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今埃塞俄比亚),用飞机布洒芥子毒气,给阿军民造成重大伤亡。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上,法西斯主义德国准备了大量毒剂,包括新型神经毒气,主要由于苏、美、英等国在化学攻击和化学防护方面已有准备而未在战场上使用。
历史
在战争中使用毒物,古代就有。公元前五世纪的伯罗奔 尼擞战争中,斯巴达人曾使用硫燃烧产生有毒的烟,使对方人员窒息。公元七世纪,拜占庭帝国军队将沥青和硫磺等易燃物放在金属罐中,点燃后投向伊斯兰教军队的阵地。19世纪中叶,有人将人工合成的有毒物质装填在弹丸内小量使用。
机理
化学战是使用化学武器释放化学战剂,通过化学战剂的多种中毒途径,在一定的染毒空间和毒害时间内所产生的战斗效应,杀伤、疲惫和迟滞对方军队,以达到预定的军事目的。
特点
化学战杀伤规模大,特别是对缺少防护装备,防护组织不健全,措施不严密,训练素质差的军队产生重大杀伤作用。
化学战受天候、地形、气象的影响较大,它的战斗使用有一定局限性。
战法
由于化学战具有的特点,化学战通常的做法是:隐蔽集中地实施突然袭击。为增大化学袭击效果,通常根据战略任务和战役战术目的、目标性质,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袭击兵器和方法。
不同的战役战术目的,采用不同的化学战法:为杀伤有生力量,集中地面和空中的主要兵器,用大量速杀性毒剂在极短的时间内袭击目标区,立即造成战斗浓度,以使对方来不及采取防护措施;
为疲惫对方军队,干扰其作战行动,在用高爆弹袭击时,掺杂少量毒剂弹,或对目标定时进行化学袭击,使毒剂在目标区长时间保持一定浓度,迫使对方持续穿戴防护器材,消耗体力,影响其作战指挥和军队行动;
为限制对方军队机动,瘫痪其后方工作,或为了保障己方军队翼侧和接合部,掩护撤出战斗等,常用持久性毒剂在预定地域造成地面染毒或设置工程化学障碍物。
化学战战例
英国对南非共和国(德兰士瓦省)和奥兰治自由邦(奥兰治共和国)进行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英布战争(1899—1902)中,在南非东部的莱底斯战场上,英军就是使用“列低炮”炮弹毒死了很多对方士兵,这种列低炮炮弹炸处,绿烟四散,百码?1码=0.9144米?之内,人畜闻之即死。因为它屠杀人类非常残忍,故为“万国公法”所不许,各国弭兵会上也决定“战争中不得使用此炮”。因此加速了战争的胜利。据此推测,毒气弹首次使用是在南非。
在八国联军进攻天津市时,为“制裁中国”,英国将在南非战场上使用的“列低炮”运往天津战场。7月10日,英舰“阿尔及灵”号运载着两门列低炮抵津投入作战。这种列低炮炮弹炸处,绿烟四散,百码?1码=0.9144米?之内,人畜闻之即死。天津军民死伤惨重,而天津军民死伤的形状也颇为奇特。清代的《西巡回銮始末记》中曾有详细描述:“城内惟死人满地,房屋无存。且因洋兵开放列低炮之故,各尸倒地者身无伤痕居多。盖因列低炮系毒药掺配而成,炮弹落地,即有绿气冒出,钻入鼻窍内者,即不自知殒命,甚至城破3点钟后,洋兵犹见有华兵若干,擎枪倚墙,怒目而立,一若将欲开枪者,然及逼近视之,始知已中炮气而毙,只以其身倚戗在墙,故未仆地。”1900年7月11日,八国联军向驻扎在陈家沟和小树林一带的武卫左军大营发射。几发毒弹飞来,清代军队还按以往躲炮弹的办法,藏在掩体后面。但是,毒弹爆裂,绿烟弥漫,不论房前房后、屋里屋外,闻者即死。第一次使用是在1900年7月11日。当时,天津市的武卫军和义和团一起攻打老龙头火车站。洋人已经支持不住,就从织绒厂后面向驻扎在陈家沟的武卫左军大营和攻打火车站的清军及义和团施放毒气炮。英国“奥兰度”舰准尉G·吉普斯在《华北作战记》文中提到:“星期三?7月11日?,凌晨3点,中国人大举进攻车站,决心要攻下它。他们在黑夜中前进,终于到达车站……我们从大沽运来的4英寸口径大炮第一次使用上了。”毒气炮就这样向左军大营猛轰。当时,左军统领李大川正在营中策划拿下老龙头的战术,绿烟飘来,不幸殉职。数百士兵、600匹战马,还未分发,无一幸免。铁路旁的义冢堆尸上千,来不及掩埋。八国联军见中国军民抵抗热情并没有因为巨大的损失而降低,随后又两次使用了毒气炮。据考证,7月13日这一天,八国联军对天津城发起总攻。英将领道华和日将领福岛正率领联军5650人,带43门大炮从东南、正南、西南3个方向向城里攻击。守城练军凭借城墙高厚的优势阻击,义和团在城下民房中协助,洋人攻城不下,于晚上8点开始撤回攻城士兵,并施放毒气炮。萨维奇·兰德尔文《中国与联军》载:“攻打天津城的战斗发生在13日清晨。联军利用所占有的一切可以利用的大炮在日出时就开始射击……两门4英寸口径海军快炮中有一门架在通到西机器局的路上,另一门则在土围子附近……” 7月14日凌晨4时许,天津城失守。城破3小时后,洋人登城,仍见“清军若干,擎枪倚墙,向外怒目而视,一若将欲开枪者。然逼近视之,始知中绿气而亡,只以其身倚戗在墙,故未仆”。最后一次使用,是在8月5日清晨8点多钟,联军开始向唐家湾的清军前沿阵地发起总攻。毒气炮安放在西沽炮台,因怕伤着自己人,没有施放。联军在穆家庄、南仓受到清军阻击后,退到白庙,渡过河,便催促英军立即施放列低炮。英炮队就按谍报部提供的情报向清朝大营位置开炮,“列低炮”再次给联军帮了大忙。对于毒气炮在天津市的使用,《万国公报》曾经报道:“按列低毒大炮炸裂时,绿气四散,触者即死……此次英国铁甲舰到津运此炮2门,放过数次,有一次中一炮台,台人一时均死;又一次适中购到马600匹,中之即死。”根据史料记载并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伊普尔化学战的研究,依据科学解释,八国联军在天津使用的就是氯弹。
如今普遍公认的是,一战中的伊普尔化学战开创了化学战先例。1914年4月22日下午,伊普尔战场的德军阵地前,升腾起一团团黄绿色毒雾,在德军阵地前形成距地面一米高的浓密毒雾团,随着阵阵微风,浓密毒雾团飘向英法联军阵地。几分钟后,几万名英法联军士兵淹没在一米多高的毒雾中。德军士兵戴着简易防毒面具冲了过来,几乎没有遇到抵抗便占领了英法联军阵地。 4月25日清晨,德军再次用毒气钢瓶施放毒气,绿色的毒雾,贴着地面,飘向协约国阵地,加拿大士兵经历了英法士兵同样的遭遇。伊普尔首次化学战,协约国方面15000人中毒,其中5000人死亡。协约国的军队坚守了数月的防线被德军轻易突破,化学战发挥了作用。
二战中,日军化学战部队装备的化学武器有毒剂抛射炮、迫击炮、布毒器、布毒车,配备的化学弹药有毒烟筒、毒剂手榴弹、毒剂炮弹、毒剂炸弹,使用的毒剂有光气、芥子毒气、路易氏气等多种。1937~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曾多次使用毒剂。如1941年10月8日,日军在宜昌市大量使用芥子气,中国军队约1600余人中毒,其中死亡600余人;1942年5月28日,在河北省定县北坦村,日军使用毒剂毒杀转入地道坚持抗战的军民800余人。据当时中国政府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7月至1942年5月间,日军共用毒1000余次,用毒地区遍及13个省,近4万人受害。日军的严重罪行,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2006年4月29日,世界第一个“化学战受害者纪念日”。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呼吁还没有加入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国家毫不拖延地批准和加入,已加入的国家须充分执行该公约,并确保化学武器不流入非政府团体和个人手里。
反对斗争
随着毒剂、化学武器的不断发展,在现代战争中反对使用毒剂越来越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研制新毒剂与贮存化学武器已成为当前帝国主义国家军备竞赛的重要内容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上多次谴责它们在侵略战争中使用毒剂。无数严峻的事实告诫人们,新的化学战的危险是存在的。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8月7日宣布承认1925年日内瓦议定书。1952年7月13日,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表声明指出:“该议定书是有利于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巩固,并且是符合于人道主义原则的,兹特决定:予以承认,并在各国对于该议定书互相遵守的原则下,予以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历来反对化学战,一贯恪守国际间关于禁止使用毒剂的条约,主张全面禁止与彻底销毁化学武器。
化学战-防护
军队通常采取的措施是:通过侦察,及早发现对方的用毒企图,做好防护准备,并积极运用一切手段,摧毁其用毒兵器;当发现化学袭击征候时,做好报知工作;当遭受化学袭击时,立即使用个人防护器材和工事防化设施进行严密防护;遭到袭击后,立即对中毒人员进行急救和消毒处理,尽快消除后果,保障作战任务的胜利完成。
军队只要采取积极摧毁和严密防护相结合的各种措施,充分发动群众,是可以把化学战的危害减小到最低限度的。
参考资料
战争罪行罄竹难书——揭开意法西斯的血腥秘密.央视网.2017-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