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捺钵遗址群
吉林省考古工作者在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于2010年月确认了日前在该省西部发现了4处辽朝行宫“春捺钵”遗址群,在其附近还采集到大量的古钱币和陶、瓷片等物品,均为辽代、北宋年间制造,这在我国尚属首次。
简介
2009年-2010年1月,吉林省考古工作者在吉林乾安县附近发现了四处大型辽代遗址群,并在遗址中采集到了大量的古钱币和陶、瓷片等物品。经省考古专家调查,初步认定为辽代皇帝“春捺钵”(皇帝行宫)遗址,该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中原地区多年未寻找到“捺钵”遗址的空白,同时证明封建社会时期到吉林省来的第一个皇帝是辽代的皇帝,而不是此前考古界公认的清朝皇帝康熙,在时间上提前了700年左右。
发现过程
2009年11月初,乾安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在文物普查过程中,听说有老百姓在“花敖泡”附近挖出了很多铜钱,其中一个人最多挖出了800多枚铜钱,还挖出了铁锅、灶台等,这一情况引起了他们的注意。经过仔细勘察,先后在赞字乡洁字村科铁公路线北的“花敖泡”南侧、让字镇藏字村北侧和正东、地字村(查干湖西南)发现了四处大型辽代遗址群。在遗址群中发现了上千个“土台”,同时还发现大量的古钱币和陶、瓷片等物品。
专家鉴定
经吉林省考古专家调查,初步认定,在乾安县发现的遗址群为辽代皇帝“四季捺钵(皇帝行宫)”——“春水”“夏凉”“秋山”“坐冬”中的“春捺钵”遗址群。这里所说的“捺钵”是契丹语,相当于汉语中皇帝的行宫,这是我国首次发现辽代皇帝行宫遗址。据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傅佳欣介绍,捺钵是辽朝独特的政治制度,契丹民族生活在广阔的草原上,逐渐形成了随季节变化辗转迁徙的游牧习俗,契丹建国以后,封建化程度虽然大大加强,但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依然可见其“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迹象,即使贵为国君的皇帝,也要随着季节、气候和水草的变化而四季游徙,并随时处理国家事务,于是便产生了四季捺钵制度,“捺钵”按春夏秋冬的时序安排,因而也称四时捺钵。
重大意义
谈到此次遗址发现的意义,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傅佳欣说:“遗址的发现证明到目前为止,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到吉林省来的第一个皇帝是辽代的皇帝,而不是之前公认的清朝皇帝康熙。同时,这个发现也让书上记载的死地名活了!按照《辽史·营卫志》记载,春捺钵地域包括鸭子河、长春州等,而这些古代地名究竟在哪里,我们并不知道,这个遗址的发现将答案揭晓,鸭子河就在松花江段,而长春州就是塔虎城。”另外,傅教授表示,通过遗址可以看出辽代捺钵的规模很大,考古人员在一处遗址中就发现了近500个土台,以每个土台建一处营帐,每个营帐住8个人算,参加捺钵的人就近4000人,这与辽史是相符的。同时,从土台的大小、高低可以看出当时的等级制度非常严格,皇帝、大臣所用的土台大小都是不同的,而士兵可能就没有资格在土台上扎营。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吉林省省白城、松原地区专家组组长傅佳欣介绍说,辽朝“捺钵”与国家政事紧密相连,辽代一切国家政事基本都在“捺钵”中进行,据史料记载,辽代皇帝前后来过吉林“春捺钵”29次。辽代皇帝正月上旬从首都“辽上京遗址”出发,一路东行,最后来到查干湖西南处(现吉林省乾安县境内)设“春捺钵”,前后历时60余天。他还介绍说,“春捺钵”的活动以捕鱼猎雁为主,并借渔猎之机,大宴群臣和使节,约见各族首领、接纳贡品,商议国事。
相关知识
据史料记载,辽代皇帝每年正月上旬从林东镇出发,沿今乌尔吉木伦河东行到阿鲁科尔沁旗和乌力吉木仁,再北上到突泉双城辽古城,然后沿洮儿河到程四家子古城,最后来到查干湖西南设“春捺钵”。“春捺钵”的活动主要是钓鱼、捕天鹅并接受女真“千里之内”诸酋长的朝贺。钓鱼是每年春捺钵中一项重要活动,通常“头鱼”由皇帝亲手来钓,钓得“头鱼”后,皇帝就在大帐内摆宴,并命令前来祝贺的女真各部酋长依次歌舞助兴。一般“头鱼”不是普通的鱼类,而是鲟鱼、鱼之类,体重力大,皇帝得头鱼除了娱乐以外,更彰显武功与威严。
每年春捺钵中,还有一项活动就是捕天鹅,在活动开始前,皇帝的侍从们都要穿墨绿色的衣服,每人准备连锤和刺鹅椎,站在水泊周围。如果发现了天鹅,侍从们就高高举起旗帜,天鹅受惊飞起后,侍从们敲起扁鼓,摇动旗帜。此时,专门饲养矛隼的侍官将海东青呈给皇帝,皇帝放飞海东青。海东青飞上天空,与天鹅搏斗。等天鹅落地后,侍从立刻上前,拿起刺鹅锥将天鹅杀死,取天鹅脑给海东青吃。皇帝拿到“头鹅”之后,先要祭祀祖庙,然后群臣们各献酒果,开始饮酒作乐。
四时捺钵时间活动内容
春捺钵正月上旬至四月中旬钓鱼、捕天鹅、召见女真首领
夏捺钵四月中旬至七月中上旬避暑、议政
秋捺钵七月中上旬至十月射鹿、召见各部落首领
冬捺钵十月至正月上旬避寒、议政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