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神洞村
王神洞村位于平阳县西南部的白云山麓,隶属青街族自治乡,下辖3个自然村。村四周环山,双水汇流,环境优美。系畲族聚居村。畲族有蓝、雷、钟、李4姓。1992年,王神洞村有110户、共524人。耕地231亩,山林700亩。青街的山竹子多,满山的翠影婆娑;青街的人爱唱歌,大小的事都用歌声来表达。王神洞村就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村。
简介
青街畲族乡位于平阳县的西陲,东邻闹村乡;南与苍南县腾土羊乡、莒溪镇接壤;西连顺溪镇;北连南雁镇,是平阳县惟一的民族乡,也是温州市境内最大的一处少数民俗聚集地。青街西南3公里的王神洞村,是畲族人民聚居之地。也是个古老的村庄,至今仍保持畲族固有的风情习俗,并有清代、民国时期留下的住宅、工场、公共活动场所等。拥有孟宗竹7万多株,盛产竹笋。附近有王神洞瀑布等景观。可保留修复原有建筑,辟为旅游村,作为研究畲族风情基地。除了民俗,青街还有不错的旅游资源,群山绵绵,翠竹依依。自2001年畲族民俗馆开放以来,前来青街旅游观光的游客数量逐渐上升。畲族是平阳县主要的少数民族。1949年前,景宁畲族过着“一年辛苦家里空,没吃没穿难过冬,床上没被盖棕蓑,竹篾点灯当火笼”的苦难生活。40年代末,王神洞村68户,258人,租种水田58亩,要交出租谷290多担,还要交牛租、高利贷。畲民“一日三餐难得饱,一年四季日子难”。
1949年后,王神洞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畲民政治地位显著提高,王神洞村先后有3名党员干部到北京参加少数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观礼,受到毛泽东主席及其他党中央领导的接见,有1人被选为省人大代表;1人被选为市人大代表,1人连续两届被推荐为市政协委员。1978年被温州地区行政公署授予先进集体称号,并于1980年、1983年、1988年度分别被中共平阳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先进集体称号,1990年,村党支部被中共平阳县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
经济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民们从人均2分田中走出来,发挥本地优势,为经济发展努力奋斗。1987年村支部书记率先在自己承包的竹山县上进行以产孟宗竹为主转为以产食用笋为主的竹山改造。通过松山整地、施肥改造后的竹山,从原来亩产笋3日1担,变为1日3担,产量、产值分别提高39倍多。1993年王神洞村已改造竹山100多亩,每年可增加收入5万多元,成为平阳县重点笋用竹生产基地。1992年由乡人民政府牵头,引进一条圆筒机流水生产线,年产值达300多万元,使全村在行政管理、劳务加工等方面增加了10多万元的收入。王神洞村劳务输出到外省、市、县60多名,其中能工巧匠30多名,年可创收入20多万元。
基础设施
王神洞村村民艰苦创业,投入20多万元,使村貌大变。1990年建成了乡人民政府驻地至村里的2.1公里长的公路,大大加快了畲村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王神洞村新建了两层以上的楼房60多间,家家户户都安上了电灯、装上了自来水。电视机、收录机、电饭煲、液化石油气灶进入畲家。村里还设有学校和卫生院。王神洞村考入大专的有5人,考入中专的有18人。好歌的景宁畲族已将畲乡的变化编成了顺口溜:"马达响,新楼房,畲村的面貌大变样;电灯亮,水到缸,畲家户户喜洋洋;现代化,进畲家,畲民生活大改善;上学近,看病便,幸福全靠共产党;唱山歌,赞救星,党的恩情永不忘。"
人文景观
王神洞竹山青青,绿色成荫,且青山与绿水相衬,构成一幅幅迷人的景观。据传元末明初,睦源(今青街)人周嗣德任平阳知州,因抗方国珍被押到南京。好友刘基得知,在朱元璋面前极力劝谏。但朱元璋对这个元朝忠臣终有疑忌,将他放归故里贬为庶民。周嗣德回乡后,好山水之游,勘探了王神洞的望神洞、双挂漂瀑布、竹径桃源以及白云古洞等名胜景点,将这些景点编入了《南雁山志》。
双挂漂瀑布位于村东南3华里的巷松翠竹僻静处,涌泉从42米高的悬崖呈双流区直泻而下,犹如两匹白绢飞练,随风飘荡,时合时分,若虚若实,使人目不暇接,如入仙境。
竹径桃源处遍山翠竹,红枫相映,景色迷人。前人用"望神白云远近蔽显"的佳句赞誉沿途胜景。清明时节,山涧潺潺溪水汇成暗泉飞瀑,滴水叮当,犹如琵琶慢拨,又似古筝轻弹。沿溪崖壁有太古藤蔓延,清幽恬静。
民俗风情
王神洞又有"畲山歌海"之称,唱山歌成为当地村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形成了歌与风俗融为一体独具一格的民俗风情。每年正月十五,村里热闹非凡,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对歌如流,歌声响彻云霄。景宁畲族在丧礼中也盛行以歌代哭的习俗,约有25种歌类,不同的情况唱不同的歌。
畲族人除善歌外,还会与山歌有关的舞蹈,如祭祖舞、婚礼舞、欢乐舞。1949年后,还出现了牧羊舞、采茶舞等。在秋收后,还举行捣糍粑、酿十月酒庆丰收的习俗。以酒敬长辈,以酒敬宾客,表现村民们热情好客、尊长敬老的美德。与此同时,还跳丰收舞以表达丰收的喜悦之情。
民族特色
除了唱歌外,还有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习俗,如姑娘出嫁时,在家吃最后一碗饭,只吃一口,又将饭吐在碗里,意在将饭留给兄弟吃;新娘上轿,要由堂叔伯兄弟背上轿去,不让新娘的鞋沾上泥,意在不带走娘家的东西;新娘到新郎家,男方家人要回避;新娘落轿进夫家门,要由两名年长的妇女拿着草席、布袋铺路,新娘通过草席、布袋,一直到洞房,这称"传代"。新郎、新娘进洞房,新娘盖头的"绣罗帕"要由新郎堂叔伯兄弟用烟管挑去,并给新郎放在衣袖里,意在夫妻白头偕老。王神洞民情至今保存着景宁畲族特有的古朴典雅,富有民族传统特色。
王神洞历史悠久,宋著名学者叶适在《水心集.睦山堂铭》中作"望神洞"。据民间传说,很早以前,有个王神和尚与太庵和尚争地盘斗败后,专心在此修炼,故名王神洞。王神洞竹山青青,绿色成荫,且青山与绿水相衬,构成一幅幅迷人的景观,前人用"望神白云远近蔽显"的佳句赞誉沿途胜景。王神洞又有"畲山歌海"之称,村区以"歌作媒"的婚姻比较普遍。男女双方在劳动、节日、走亲或参加婚礼等社交场合,通过唱歌、对歌,交流感情,促进彼此间的了解,继而建立爱情关系,故有"无情则无歌"的说法。歌在畲族人的婚礼中惯穿于始终。如:姑娘出嫁时,唱《嫁妆歌》;姑娘即将离家时,唱《嫁女歌》、《劝女歌》;新郎新娘拜堂毕,要唱《拜天地歌》:"一根红线两头牵,新郎新娘心相连;今日一把天地拜,结成夫妻万万年";宴席上要唱《劝酒歌》等。
参考资料
温州都市报 http://www.wzdsb.com.cn/gb/content/2005-09/16/content_283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