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的童年
《他乡的童年》是一部由周轶君导演的关于教育的纪录片。由优酷出品,于2019年8月28日起在优酷上线播出,周轶君在片中同时担任制片人和出镜主持人。影片共6集,分别展示不同国家的教育模式。
在该纪录片中,周轶君以主持人的身份,带着摄影师走进“他乡”的学校,用直观感性的教育故事让观众有所启发。6集节目分别围绕着日本、芬兰、印度、英国、以色列和中国展开讲述,聚焦每个国家的教育状况,是国内首部以全球化视角观察世界各国基础教育的网络纪录片。节目由地理位置上最为邻近中国的日本开篇,最后回到中国。作品第一集《在花式“虐”娃的网红幼儿园,体验日本的集体式教育》首播当日,在国内主流影视评价网站豆瓣上的评分为8.8分。截至2023年12月25日,豆瓣上共有超过2.8万用户对其进行了评价,其中超过54%评价为五星。但该片也引发了争议,其中不够客观和对“他乡”教育的展现比较片面,是争议最大的两点。
2020年1月17日,《他乡的童年》获得“2019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纪录片”奖项。同年4月13日,《他乡的童年》入选2019年第四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推荐目录。
剧情简介
第一站日本
日本幼儿教育的很多举措,与中国有很大不同。比如,日本幼儿园有晨练。开园前,老师会把细沙细致地撒在操场上,孩子们一大早来到学校后,便光着脚在地上跑、跳、爬、玩,四季皆然。校长认为,“早晨的时间是尤为重要,应当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调整自己身体的节奏,去发散燃烧自己的能量,感受身体中的生命的苏醒,是身体教育的一部分,让他们度过一天中最棒的时段。”这同时也可磨炼孩子的意志。
日本教育的许多小细节,都在培养孩子的整体协同感、严谨认真的做事态度,以及不能给别人添麻烦的意识。像孩子从小就集体练习坐姿,练习发声方式;孩子们都是独立吃饭,整理餐具;教室的推拉门特别设计成无法让孩子一次性关上,必须关第二次,让孩子们意识到,门若未关好会使人受冻,要时时考虑到别人的感受;教师不会因为孩子小,就采取特别慢的教学方式,相反,节奏非常快,其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让孩子拥有一种饱满、积极的感觉。
纪录片也如实记录了日本集体主义教育观念的弊端,比如孩子的个性被抹除,个体特征被压抑,校园霸凌的频发。片中,周轶君采访了一个叫“流泪教育”的组织,其目的是鼓励日本的师生学会哭,学会释放自我。集体与自我、规矩与个性之间如何实现均衡,日本教育也没有找到比较好的平衡点。
第二站芬兰
芬兰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芬兰的教育,也一直被视为典范。纪录片揭示了芬兰教育的几个关键词:平等,自由,积极教育。因为是高福利国家,各行各业收入差距不大,芬兰的贫富差距很小,整个社会最重视的,就是平等。9岁的孩子告诉周轶君,有一份工作,一个妻子,有点钱儿就是成功,没有人是最好的。平等也体现在教育中——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资源是平等的、师源是平等的、生源也是平等的,就像采访中芬兰人说的,芬兰最好的学校是最近的一所。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孩子们可以自由穿着,上课时可以躺着、站着、坐着。
师生都拥有充分的自由。教师可以自由选择授课方法,没有考核,没有竞争,定期涨工资。学生也是自由的,比如教师会带孩子到森林中,给孩子发色卡,让他们根据颜色去森林里寻找不同的东西,自己给植物命名,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孩子可以尽情去追求他们的兴趣,去成为他想成为的人。学校给孩子的都是积极教育。直到小学四年级了,孩子们都没有应试考试,避免任何形式的竞争;即便孩子数学、科学、艺术等都不擅长,教师依旧会鼓励他们发现自身的力量,可能是为人公正、有创造力、雄心,或者很善良。
芬兰国民享受高福利,但缺乏竞争,《他乡的童年》采访的一位校长对此表示担忧,他觉得现在芬兰的孩子生活太容易了,看电视、玩游戏,已经丧失了芬兰曾有的西苏精神——芬兰曾经历过残酷的战争,西苏精神指涉的是一种逆境中坚韧不拔、不畏艰辛的拼搏精神。
第三站印度
印度存在着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教育资源不足、教育分化、应试教育等等。让周轶君感兴趣的是,为何看上去贫穷、乱糟糟的印度,却产生了如此多的高管,比如在世界500强跨国公司里,印度裔高管的人数多、比例高,他们当中很多人并非移二代,而是出身印度平民家庭,在印度成长和接受教育的。
纪录片为观众介绍了印度一个非常特别的思维方式,叫“Jugaad”,就是寻找临时替代方案。印度人特别擅长在混乱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纪录片中,一个成功的印度企业家还谈到,“中国人很擅长‘完成’事情,不像印度人,能言善辩,不羞于表达意见,即使这些意见只考虑了一半,印度人不会等待自己有了完美的想法,才会去做,而是在做的过程中完善它。”或许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别,就是员工和老板的差别。
而哪怕是一些很贫困的地区,也有一些个体在努力,比如让孩子用上电脑,倡导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穷折腾”,让穷人孩子也有玩具、也能放飞想象力。周轶君最后总结道,“印度是混乱的,也是多姿多彩的。印度的教育并不是作为一个整体令人称道,而是在混乱与落后中,总有个体在努力在改变,个体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影响,这成就了社会的动力与希望。”
第四站英国
该集一开始采访了几个年轻的中国父母,他们趁着假期带孩子来考察英国幼儿园。他们认为英国教育比较注重礼仪,喜欢绅士文化,希望孩子学到一点英国口音。纪录片打破了这些刻板印象。英国的精英教育,并不是穿着、口音等这些表面上的东西,精英学校给孩子们上课的内容,包括体育、马术、艺术、戏剧、读诗等等,着重培养孩子的集体合作意识、自信感、创造力、想象力和感受力。
精英的一个重要的体现是,全面参与社会的责任感与意识。因此,学校会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自由设计帮助残疾人的方案,班级墙壁上贴满了“艺术是什么?”“自由是什么?”等高深之问让学生保持宏观思考。周轶君准确总结道,“英国精英教育的精华,在于专业课程之外,广泛的兴趣爱好,在于让学生变成一个有趣的人,充满好奇的人,做一个体魄强健,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个体。”
第五站以色列
《他乡的童年》制作组走进以色列后发现,犹太人流淌在血液里的教育传统,或许正是他们创造奇迹的发源。他们相信:“土地会被夺走,财富会被拿走,但知识拿不走。”在纪录片中,莫迪因市市长哈伊姆·比巴斯,当被问及政府在教育上的开支占多大比重时,他回答是占51%, 先投入在教育系统上,之后再是福利、文化、体育等等。在以色列,创业从孩子抓起,阿克发·阿亚洛克高中里,有一个独立的Green Start学院,学院里活跃着13个创业团队,团队里年龄最小的只有13岁,最年长的也不过17岁。无论是在以色列的家庭,还是在以色列的学校里,家长和老师都不把失败视作坏事,相反,他们认为失败是“接近成功”的代名词。他们会鼓励经历了失败的孩子继续努力,而非苛责。
第六站中国
周轶君走访了北京、台湾、天津、香港、西安五个地方,采访的对象分别是绘本作家熊亮、艺术家徐兵、诗人张大春、10岁学校乐队主唱刘浚粲、PMC集团亚洲高级总监海露、西安某夏令营的一群孩子以及书法家毋显峰。周轶君最后总结道,旅程的开始在芬兰,芬兰的教育工作者认为,中国教育中最好的部分就是传统,而芬兰并没有更多过去的东西教给下一代,走过不同的国家,回到中国历史,我发现传统不是书本上如何写,而是今天的人仍然能够去感受、去生活,传统的真正面貌可能需要我们回到本源重新认知,更需要理智不断追问探索,把它带入一个更广阔更多元的世界。
角色介绍
影片制作
创作初衷
周轶君坦言,拍摄《他乡的童年》的初衷,是自己为人父母后有很多困惑,希望寻找答案。困惑之一就是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和下一代沟通。“跟孩子随便说一句话,不自觉就继承了上一代的语言。”带着这样的困惑,周轶君开始了《他乡的童年》的拍摄。
创作过程
本片选题紧扣教育主题,通过主持人兼“观察者”周轶君的亲身体验,为中国的观众打开了审视教育的新大门。作为长久以来的社会热点,教育是大众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对处于教育体系当中的学生、家长或相关工作者而言,教育现状的好坏和个体的生存状态、群体的发展方向密切相关。《他乡的童年》创新性地采用更广阔的叙述视角,通过对不同国家教育方式和理念的观察,启发观众对自身教育观念进行反思并促使其理性看待他国教育方式。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跨国界进行相关问题的深入探索,使作品具备了国际化视野,内容层面更为丰富客观。与其他教育题材纪录片作品相比,《他乡的童年》中导演周轶君采用体现其知性与感性特质的体验式语态,给观众带来了更多共情感受。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周轶君本就对教育问题有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在其高度参与的创作过程中,能够更加细腻地观察和思考,甚至呈现出个人真实的情绪,带给观众强烈的情感冲击,进而激发观众的感知和体悟。
叙事方式
单集纪录片的叙述逻辑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展示各个国家的教育模式和现状,另一方面对所展示出的模式进行反思,寻找其中的问题,并通过各种方式引导观众进一步思考。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相关评价
相关评论
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以创新的国际化思路准确把握了教育这一热点话题,在网络纪录片的精品化创作之路上进行了有力的尝试,也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中国网络视频案例库 视听新传播 赋能与进阶 中国网络视频年度案例研究》评)
在《他乡的童年》中,周轶君走访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国等五个国家,最后回到中国,踏上一趟关于教育哲学的思考之旅。该纪录片引发热议,主要是其他国家的教育模式,给国内观众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原来教育还可以这样。不少人也由此展开对国内教育的反思。(澎湃新闻评)
《他乡的童年》里展现的五个“他乡”,有四个是发达国家,片中所展现发达国家的教育,有的也偏向于精英教育,比如日本的藤幼儿园、英国的私立学校。有一种观点认为该片选材比较片面,只呈现了“他乡”教育好的一面,缺乏批判性。尤其第四集聚焦英国的精英教育,不少观众在弹幕上提问,为什么没拍摄公立学校的情况。(新京报评)
大众评分
以上数据截至2023年12月25日
相关事件
2020年12月,33岁的橘子被教育纪录片《他乡的童年》打动,她和丈夫决定带着两个孩子离开北京,去芬兰上学。3年过去了,蜜橘一家仍然在芬兰生活。2023年5月,他们搬去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留学签证快要到期,女儿们已经完全适应在芬兰的生活。她形容自己的状态,钱也花光了,身份也没着落,每天愁得发疯,但内心又极度平静,有一种终于蜕完皮的快感。她觉得蜕完皮的自己,正等待着新的皮肤生长出来。有可能自己会一直留在芬兰,也有可能明天就离开芬兰。
参考资料
他乡的童年 (2019).豆瓣电影.2023-12-14
他乡的童年.猫眼电影.2023-12-25
《他乡的童年》不是全面的教育报告.新京报电子报.2023-12-14
《他乡的童年》:令人羡慕还是看上去很美?.澎湃新闻.2023-12-14
二〇一九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纪录片揭晓.光明新闻.2023-12-14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推荐2019年 第四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的通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3-12-14
《他乡的童年》:令人羡慕还是看上去很美?.澎湃新闻.2023-12-25
他乡的童年 第5集 以色列.豆瓣电影.2023-12-25
他乡的童年 第6集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藏中,汲取当代教育智慧.豆瓣电影.2023-12-25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公告公示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推荐2019年第四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的通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2020-07-17
我在芬兰3年不上班.新浪财经.202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