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辛镇
礼辛镇位于天水市甘谷县西北,是甘肃省十大古镇之一,有悠久的历史,是著名的“仰韶文化”发源地之一。该镇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果树种植业,另外药材种植业也发展得较好。全乡年平均气温7.0-8.3℃,活动积温3129℃。
2015年10月9日,根据《甘肃省民政厅关于天水市秦州区齐寿乡等22个乡撤乡改镇的批复》(甘民复〔2015〕113号),同意甘谷县礼辛乡改为礼辛镇。乡改镇后,实行镇管村体制,其行政区域不变,政府驻地不变。
礼辛镇所管辖的村礼辛镇西北与通渭县常河、青堡乡毗邻;南与武山县咀头乡接壤;东南与本县大石乡、谢家湾乡相邻。
2018年,礼辛镇有工业企业4个。
历史沿革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设为礼辛镇,三十五年,置礼辛里、礼辛镇。
民国元年(1912年)后,为礼辛里。
1949年9月,设平阳区(礼辛)。
1951年3月,设礼辛区,辖9乡。
礼辛镇
1952年6月,改为第七区,辖13乡。
1955年,为礼辛区,辖7乡。
1958年9月,为礼辛公社。
1968年10月,改称立新公社。
1972年,恢复原名。
1984年,公社改乡。
2015年10月,撤乡改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礼辛镇,地处甘谷县西北部,东与大石、谢家湾乡相邻,南与武山县嘴头乡接壤,西与武山县榆盘、嘴头乡毗邻,北与通渭县榜罗镇和常家河镇毗邻,区域面积105.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礼辛镇地处黄土梁沟壑地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为沟壑山地,平均海拔1700米,最高点贾家坪位于西北边,海拔2041米;最低点神泉湾位于东南边,海拔1684米。
气候
礼辛镇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1.6℃,1月平均温度3.6℃,7月平均温度25.5℃,平均气温年较差32.5℃,最大日较差23.7℃,生长期年平均183天,无霜期年平均186天,最长达225天,最短为151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300小时,0℃以上持续期275天(一般为2月28日~12月3日),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88天,最多达106天(1967年),最少为70天(2002年),极端年最大雨量615.7毫米(1961年),极端年最少雨量215.5毫米(2002年),降雨量集中在每年7~9月,9月最多。
水文
礼辛镇境内河流为清溪河,由西向东贯穿全境,经通渭县毛家店流入礼辛境内,途经大石至安远县汇入散渡河,全长46千米;流域面积105平方千米,年均流量0.6立方米/秒。
自然灾害
礼辛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冰雹、霜冻、低温及各种病虫害;最严重的是旱灾,春旱、秋旱均有发生,严重时减产8成以上;旱灾年均发生1.8次,主要发生在3~6月,最严重的一次1980年4月发生的春旱,受灾面积达50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600万元。
行政区划
2011年末,礼辛镇辖下街、寨子、陈家庄、上街、尉家坪、徐家坡、董家幌、柏林寺、贾家山、水泉湾、冯山、石幌子、魏家上窑、高家湾、倪家山、上马坡、董渠、杨家湾、河沟、李家门20个行政村;下设106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礼辛镇下辖20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下街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礼辛镇辖区总人口22365人。
2017年,礼辛镇常住人口20010人。
2018年,礼辛镇户籍人口19695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礼辛镇财政总收入1562.7万元,比上年增长14.7%;人均财政收入698.7元,比上年增长13%。
农业
礼辛镇有农业耕地面积5.8万亩,人均2.6亩;可利用草地面积0.5万亩,林地面积9.2万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达到68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8%;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马铃薯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2036吨,人均538.2千克,其中小麦2865吨,玉米5786吨,马铃薯2980吨。主要经济作物有油料、蔬菜等。2011年,油料作物种植面积9300亩,产量750吨,其中油菜子654吨;蔬菜种植面积3250亩,产量2494吨,主要品种有大葱、包菜等。
礼辛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牛、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8742头,年末存栏2513头;羊饲养量321只,年末存栏210只;牛饲养量180头;家禽饲养量1.1万羽。2011年,生产肉类348吨,其中猪肉315吨;禽蛋35吨,鲜奶2.7吨;畜牧业总产值711.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0.4%。
截至2011年末,礼辛镇累计造林3.8万亩,其中防护林1.5万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6万株;2011年,水果种植面积15789亩,产量5132吨,主要品种有苹果、梨,其中苹果4982吨,梨150吨。
礼辛镇渔业以水产品养殖为主,可用于水产养殖的面积4亩,水产品总产量3.8吨;渔业总产值1.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0.02%。
2011年,礼辛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727元。
工业
礼辛镇工业以建筑材料生产为主,2011年,有企业3家,产值66万元。
2018年,礼辛镇有工业企业4个。
商业
2011年末,礼辛镇有商业网点310个,职工620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3000万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2100万元。
文化
古镇遗址
陶器:见有制作粗糙的灰陶、精美的彩陶器,以及红陶、黑陶、夹砂陶。制法以泥条盘筑法为住和轮制,上面用泥条堆加出各种浮雕纹,如绳纹、划纹、编织纹、弦纹、指甲纹等,也有素面的。
软陶泥:用泥质红黄色衣上施绘出黑、棕、红的单彩或双彩,绘纹多有草叶纹、鸟纹、网状纹、蛙纹、人面纹、弧线纹、方格圆点等纹组成,最多见的是条盘堆划纹和鸟纹彩画纹。陶器的器物有;碗、杯、盆、壶、瓮、大口缸、锅等;造型有尖底瓶,折缘盆,鼎、鬲、单耳罐、双耳罐、长颈壶、三乳型壶、人面饰彩壶、四爪壶等。上述实物多见于1989年10月镇南庄出土的大小50余件(现存甘谷县文化馆)及遗址中散布出土的陶片等。
白灰地面:白灰厚0.5厘米,质硬如100号水泥,每处地面的白灰层有三四层重叠,大约3*3米见方,正中有凹形火坑,内有灰层及热碎骨片存在。
养殖业:根据骨器分析,家畜主要有鹿、狗、鸡、猪。其它农作物,见有谷、荞麦等。
礼辛镇遗址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是炎黄儿女的摇篮之一,其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不可估量。这也充分证实,礼辛在远古或者古代是一块富庶、美丽,发达的地区。岁月飞逝,历史悠悠。我们作为这块地域上生存的子民,有权利,有义务爱护他,宣扬他,弘扬民族主旋律,爱我中华,爱我故乡,把礼辛的文化和精神发扬光大。脚踏深厚的历史文化,但又不拘泥于历史,更应具备奔向明天,走向未来的意识,不愧于“礼辛镇遗址”,不愧于时代。
民俗文化
仰韶文化。这里是最早的仰韶文化发源地之一,在清代以前,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经要道之一,其地理位置——位于甘谷县、通渭县、武山县三县交界处,导致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文化性格。
在时尚文化盛行的当下,无论文化层次如何,依然保持着院落门定格题字的风俗如:安居乐业、清平乐、勤俭居等等,保持了客厅门顶题字XX堂的风俗,如弘德堂等,保持了客厅门正对墙壁挂中堂字画的风俗等,每户基本上都有书法字画上墙挂着,这种文化使得当地孩童从小都要习几下毛笔字。
文物及现状
宋槐:礼辛有宋槐22株,属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平均高约30余米,直径平均约2米,1975年时任甘谷县县委书记的李光中、县长徐永安指示悉数砍伐,木料搬运至县城修建甘谷饭店(现已拆除)。现仅存一株。(附:笔者认为此些槐树应为明代洪武、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所植,他们在到达新的定居地后栽种槐树借此寄托对故乡的相思之情)。北极宫;原址位于礼辛老爷山,始建于元代,爱新觉罗·玄烨57年大地震,老爷山滑坡,北极宫被毁,传说寺中有一铁钟滚于下街寺梁(后北极宫所在地),清雍正年间重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时任县长张孝友将其划归礼辛国民小学所有。其建筑严格按中轴线布局,讲究左右对称。门楼,门楼前有一戏楼,木架结构,可朝东朝西开,每年上巳节在此举行盛会;一进院:僧房、家神庙,东厢(汉口龙王庙);二进院(正院):东厢(天、地、水三官庙庙),西厢(鲁班殿、花儿娘娘殿)正殿(无量祖师殿),匾额高悬、琳琅满目;三进院:东厢(吕洞宾祠)西厢(华佗祠)正殿(天爷殿)。整个建筑布局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其中天爷殿为砖木结构,四披头的“八卦”悬山顶式,四角檐有风铃悬挂,吸收了南方建筑的艺术风格,加上佛教艺术所需的艺术造型,蔚为壮观!当铺:位于礼辛镇中街,传说为安远王家所建。构件复杂,为两层木质楼房,前后两面明窗,十分壮观,后卖于陈少溪所有,民国时又为礼辛镇公所驻地。解放后为礼辛区、乡、社政府驻地,1986年拆除。姑嫂寺:位于候家寨子,始建无可考。明永乐年间重建,规模宏大。后改名为举天寺。1965年大跃进时期拆除。魁星阁:位于下街,始建无可考。1952年拆除。财神庙:位于下街,始建无可考。1956年拆除。双庙川泰山庙:位于下街,始建无可考。1956年拆除。文昌宫:位于中街,始建无可考。清同治年间回族叛乱被焚毁,后又重建,但规模大不如以前,1959拆除。现又在原址重修文昌宫,为两层混凝土木混合建筑。上街戏楼:为一层木架楼,每逢诸神圣诞节或者有重大喜事,打开两面朝上下街演戏。始建无可考。1958年拆除下街戏楼:始建无可考。1958年拆除。下街东:有紫气门。下街西:有乾元门。上街西:有市西蕃门。上街北:有西翰垣门。上堡:位于上街,名曰:西翰堡,始建无可考。清同治年间约1868年维修。中堡:位于中街,名曰:履中堡,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为当地举人,时任四川棉州知州的贾文召所建府邸,整个建筑占地面积2000mm2。建筑恢弘奢华。其建筑也严格按中轴线布局,讲究左右对称。中轴线建筑从南向北依次为:门楼、仪门、一进院(过厅院)、二进院(正厅院)、三进院(凉亭院)、望河楼、花厅、祠堂等。由当时的四川省木匠修造,建筑精美,十分华丽,解放后陆续拆除,现只剩过厅院。下堡:位于下街,名曰:万全堡,始建于清康熙,约1662年,为李氏祖李石铃所主持修建。牌坊:位于中街,建于清爱新觉罗·颙琰年间。时任绵州知州的贾文召申报朝廷,以饬令嘉奖李氏节烈之妇,为嘉庆帝亲笔手书“圣旨”两字。,每逢端午节在此搭台演戏,并有扇鼓巫师纪事,(当时由当地德高望重的管家沟管师纪事)为当时甘谷县境内唯一一座木构件牌坊,大跃进时期拆除。菩萨楼:位于上街,上悬“紫竹宫”匾额。楼为两层,高大壮观,每年二月十九日为庙会。现已在原址重修。龙王庙:位于上街,上堡大门旁边。已拆除。
现状:上堡、下堡已基本破坏,中堡被用作粮站很久,现粮站被撤,中堡在小城镇建设中命运难料!由于民间文化的兴起,几年来开始重新修建几大庙,典型的形成了上中下三街自建的格局。
交通
礼辛镇有县乡(镇)级公路2条,总长70千米;礼辛客运站日均发送客车7辆,日客运量315人次,年货运吞吐量5万吨。
社会
文体事业
2011年末,礼辛镇有综合文化站1个,村农家书屋20个,建筑面积620平方米,藏书2.8万册。
2011年末,礼辛镇有体育场地2处,0.4%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8.5%。
2001年12月,礼辛镇建成礼辛广播站;2011年末,广播喇叭21只,入户率45%,广播综合覆盖率100%;甘肃卫视、河南卫视等60个电视频道在本地落户,数字电视用户2056户,电视综合覆盖率51.2%。
教育事业
2011年末,礼辛镇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105人,专任教师6人;小学15所,在校生2896人,专任教师11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068人,专任教师49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2011年,礼辛镇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364万元,比上年增长3.1%,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比例为30%,比上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
医疗卫生
2011年末,礼辛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1个,其中门诊20个、卫生院1所;病床14张,专业卫生人员23人,其中执业医师3人,执业助理医师4人,注册护士16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2万人次。
2011年,礼辛镇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3/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56%,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67%,2011年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1247万人,参合率95%。
社会保障
2011年,礼辛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6户,人数35人,支出9.2万元,比上年增长18.5%;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884户,人数3410人,支出295.7万元,比上年增长13.7%;农村五保分散供养90人,支出21.2万元,比上年增长12.2%;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25人次,支出73.9万元,比上年增长20.6%;农村临时救济3人次,支出0.5万元,比上年增长19.8%。
2011年,礼辛镇自然灾害受灾人口1150人,紧急转移安置30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20亩,倒塌房屋5间,直接经济损失148.5万元,救灾支出39万元,比上年增长21.6%;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83人。
邮政电信
2011年末,礼辛镇有邮政局1个,投递网点9个;有电信营业服务网点2个,固定电话用户2113户,电话用户普及率58.6%;移动电话用户3897户,移动电话普及率92%,全年电信业务收入263万元。
城镇建设
2018年,礼辛镇政府在上街村新建了红军长征纪念馆。2019年,又新建了红军广场,广场中心矗立着长14米、高5米的红军雕塑一座,设有五角星花园一座。并将原滨河路拓宽铺油,重新更名为红军大道。
参考资料
202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21-05-29
「保护红色地名 传承历史基因」礼辛镇.今日头条.202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