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漳盐

漳盐

提起漳县,必说漳盐。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先有漳盐,后有漳县。西周时,正是因为先民们在这方土地上掘井熬盐而得名盐井,东周时也正是因为盐井的盐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引起了周朝诸侯国秦国的重视,所以,才在盐井设置了相当于县级建置的盐川寨。

总述

西汉时,刘弗陵刘弗陵曾于公元前83年主持召开了著名的盐铁会议,会上御史大夫桑弘羊以甘肃盐铁官营的成效为论据,发表了著名的《盐铁论》,提出了:“盐铁之利,所以佐百姓之争,足军旅之费,务蓄积以备乏绝,所给甚众,有益于国……”的理论,他的这一理论和治盐方略,两千年来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汉时,汉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在盐川正式设置障县,并在全国28个郡设专职盐官,障县盐产归陇西郡盐官管理。可见,漳县是跟随这方土地的盐业走进历史的。

漳盐历史

新石器时代至今,已经历了至少四千多个春夏秋冬。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人们从盐井中汲取了多少胆巴,熬制了多少食盐,已无法统计出一个准确数据。但就漳县盐业源远流长、从未间断、经久不衰、直续发展而言,足可以用“取之不尽、用之不渴”来形容。据甘肃地质矿产局甘地发(1988)49号文——《甘肃省漳县盐井镇岩盐及盐卤水详细普查报告》审查决议中所述,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水文一队于1985——1986年进行野外工作,在矿区0.96平方公里的中部,共施工钻井9眼,钻井总进尺2817.82米,普通化验分析样396个,多项分析样68个,经局批准数字如下:岩盐D级为1216.21万吨,其中钻孔控制范围内宜于边采边探储量715.6万吨;芒硝D级储量715.6万吨;胆巴存储量120——144万立方米。

漳盐现状

岩盐矿体整合于新第三系临夏回族自治州组第三岩段地层中产出。矿体为层状、似层状,并可能产生一些塑性形变。盐层顶板埋深70——176米,底板埋深190——390米,全矿床NaCl平均品位71.87%,盐卤水埋藏深20——100米淋滤带内,水化学成份为Cl——二氧化硫——Na型或Cl——Na型,矿化度一般为140——340克/升,并有随深度增加而升高的趋势。

漳盐地理位置

矿区中心位于县城西南2.5公里的盐井镇。地理坐标为东径104023/——104032/,北纬34047/——34054/。区内海拔1800——2000米,阶地发育属侵蚀堆积河谷地貌,区内气候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年降水量166——689毫米,年平均气温7.90C,全年无霜期155天左右。区内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并属地震多发区,但尚无6.5级以上地震记载。漳河从矿区中心以北流经,水质尚好,供电方便,交通便利,具有良好的生产和供销条件。

漳盐未来

以上矿藏量仅仅是在矿区中心0.96平方公里地方的勘探结果,事实上,岩盐及卤水储量沿矿区中心四面延伸,在离盐井镇矿区中心东南2.5公里的小井沟(原小井遗址,在学田坪、豆家坪之间西南1公里,元墓群东南斜对面)、东南10公里李家沟门村东岳庙后、东北4公里陈家磨村的盐水,都有天然的盐水泉(当地人称盐碱泉)。根据钻探资料表明,远在2亿8000万年以前的白垩纪时代,漳县一带是一个数百平方公里的内陆咸水湖,经过数十次反复干枯,形成了大范围岩盐矿藏,并随地质变迁被埋入地下,在地下形成不透层将盐矿保存下来,属内陆湖相沉积,探明有开采价值的就有10多层,在地质变化过程中,沿漳河河床将地壳和盐矿折断,致使盐井镇一带地壳翘起,埋层较浅,使岩盐表层的胆巴顺地质裂缝渗出,出现了较大的露头盐泉,而其余地区埋藏较深,不易发现。甘肃水文一队在勘探时,因受资金限制,在三岔乡王家门村至城关镇李家沟门村长20公里、宽3公里的沿川地带进行物探,在这60平方公里的地方均有物探效应,然后在盐井镇附近0.96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了初勘,最后只在0.073平方公里的矿区中心进行了详勘。已公布藏量只是矿区中心的勘探数据,主矿藏有可能埋在矿区更深的其他部位。所以,漳盐矿藏量远远大于已勘探公布之数据。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