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形石
牙形石(Conodont)是一类已灭绝的海底脊椎动物,形态类似鳗鲡目,属于无颌类脊椎动物,主要由磷酸钙薄片构成,颜色多样,一般为0.3-2.0毫米。牙形石的骨骼结构较为原始,能游泳并两侧对称,拥有很多针刺状的牙齿,主要功能为捕捉、切割、研磨、过滤、吞咽食物颗粒。牙形石的演化历程达3亿年,从寒武纪开始出现,几经盛衰,绝灭于中生代三叠纪末期。牙形石的牙齿形态可分为单锥型、复合型和台型,内部构造极其复杂,根据组织学研究可划分为原牙形、副牙形和真牙形。牙形石的牙齿化石广泛应用于地质年代的定义和识别。
简介
牙形石个体微小,一般为0.3-2.0毫米。形态多样,或简单,或复杂,主要由薄片状的磷酸钙组成,多呈灰色、琥珀色或黑色,透明或不透明。这些不同形态的微小分子成对成群的排列在一起,是组织和功能未知的一种或几种器官的内部支撑物。化学成分为磷酸钙,质地坚硬,溶于稀盐酸,但不溶于弱酸。牙形石虽个体微小,但数量众多,特征明显,演化迅速,始于寒武纪,止于三叠纪,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海相沉积中,是重要的微体化石之一。仅发现于海相地层,可以与许多门类化石共生,但丰度不同。牙形石演化十分迅速,为标准化石,用于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尤其是井下地层的划分对比起着重要的作用。
主要形态类
根据牙形石分子的不同形态,大致课分为以下几类:
1、锥型分子
基本上为圆锥形单位,由基部和齿锥两部分组成。为了描述,需对锥形分子定向,主齿的尖顶向上,基部的上缘近乎水平,通过齿顶、基部上缘和基部下缘有一个假象平面,这个假象平面与主齿有两条交线,凹的那条交线为后缘,而凸的那条交线为前缘,假想平面的二侧对称为侧面,往往不对称,凸的一侧为外侧;凹的一侧为内侧。主齿尖顶所在的未知为口面。相反一面为反口面。
2、分枝型分子
又称齿棒状分子,这种分子至少在基部的侧面或基部边缘的一面从主齿的侧方、前方或后方伸出一个齿突或称齿棒,齿突上具细齿,每个分支分子都具有二个基本部分,基部和主齿。分枝型分子的定向同锥型分子。根据齿突的数目及齿突生长部位和形态的不同,可分为:翼状分枝型分子,三角状分枝型分子,双扭状分枝型分子,双羽状分枝型分子,锄状分枝型分子,四枝状分枝型分子。
3、耙型分子
缺失典型的分枝型分子所具有的齿突,基本上是一种锥型分子,但在主齿后缘常具有一个至数个细齿,而有别于锥型分子。
4、梳型分子
又称齿片状和齿台状分子。主齿位于基腔尖顶之上,从主齿伸出1-4个以上的齿突。根据一级齿突数目及排列方式可分为:星射状梳型分子、三突状梳型分子、梳状梳型分子、角状梳型分子、片状梳型分子。此外根据附着面的性质,又可将每种类型的梳型分子分为二种不同的形态类型:舟形、台形。其定向基本上同锥型分子,细窄的一端为前端,主齿和基腔位于后方。
内部构造
内部构造一般由薄层,白色物质和基底充填三部分组成。前二者构成牙形石分子本体,加上基底填充组成一个全牙形石分子,但基底填充容易从牙形石本体脱落,不易保存为化石。
物理化学性质
颜色:暗褐色、浅黄褐色、琥珀色;
硬度:莫氏硬度3-5
相对密度:2.84-3.10
熔度:熔化困难
折射率:1.595-1.612
双折射:0到微弱,0.000-0.003
化学性质:在封闭试管中加热成小水滴和暗色物质;溶于盐酸、硝酸、硫酸;不溶于乙酸、甲酸、柠檬酸等弱酸。,主要由磷酸组成,含微量的铁、锰、钠、。
分类
D.Clarl(1981)根据牙形石分子的构造和化学成分的差异,分成两个目,11个总科,47科:
牙形石动物门 Conodonta Eichenberg,1930
牙形石纲 Conodonta Eichenberg,1930
副牙形石目 Paraconodnntida Muller,1962。目下分两个超科双脊牙形石超科和费氏牙形石超科
牙形石目 Conodontophorida Eichenberg。目下分9个超科
另外将一写位置尚未研究清楚的归在一起,建立起一个未知的超科。
古生态学
生活习性:一般认为,代表同一种或极其相似的几个牙形石分子可以在各种不同的海相沉积地层中获得,许多种有着广泛的地理分布。根据具软体印痕的几个完整标本的研究发现,这些完整的牙形石动物是长形,植物病原线虫状躯体和具很细的尾。一般可以得出这类动物是自游动物,大多数种的分布与海底条件无关。Sweet(1988)认为牙形石动物是一种浮游或自游海生食肉动物,其依据有二:1、牙形石与珊瑚、腕足动物门、头足纲和棘皮类动物等共生,这些生物代表了各种不同的海洋环境;2、牙形石动物头的叶部具矿化的齿状和颚状分子所组成的骨骼器官,可以得出牙形石是一种食肉动物。游泳食肉动物可以在不同海域和不同环境下生活,有的是啃食海底的动物和植物,或啃食堆积在海底的腐肉,因此,这些食肉动物为自游底栖习性的动物。另一种游泳食肉动物,尤其是个体很小的一类,适应于不同深度的水体中,它们以食浮游植物、漂浮的藻类或其它动物的美国白灯蛾,很 像现在的毛颚动物类。
生态模式:目前,有两种不同的生态模式或假设解释古生代和三叠纪海洋中牙形石的分布。
1、G.Seddon和W.Sweet(1971)提出的深度分层模式。他们先假定牙形石动物是浮游的,然后对横向分布中的不连续现象提出解释。他们认为当牙形石生活时,不同牙形石栖息在不同的水层中。
2、C.Barnes和L.Fahraeus(1975)提出横向分导模式。她们认为大多数牙形石是底栖或浮游,少数是真正的浮游类型。这些浮游类型有极广泛的地理分布,而且在不同的岩相类型中均可分布。
温度和盐度对牙形石的分布的均有影响,其骨骼分子形态或表面微形态的变化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