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战国长城遗址

战国长城遗址

战国长城位于建平北部烧锅营子办事处化匠沟村张家湾至蛤蟆沟脑处,长约七公里,主要为战国燕文化时期遗存,绝对年代在公元前311年至前279年,距今约2000多年。1979年9月5日被公布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城址依山势为东西走向,这一带山冈纵横,沟谷交错,地势极其险要。城墙筑造方法为石筑、土筑和“天然屏障”三种。石墙基宽2-3米,存高1-2米。土筑城墙因年代久远、水土流失现冲刷已尽,但仍隐约可见黑土带。

简介

除长城外,沿线还有不同类型的防御建筑设施——台址、鄣址和城址。它们多筑于长城线上或长城南侧。沿线出土文物多为灰陶豆、盆、罐、瓮和席、绳纹板瓦、兽纺瓦当,以及红陶釜、燕九币等。

该长城的修筑,不仅对北方各民族间的互相融合、交流,对开拓北部疆有着积极作用,而且对秦汉以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对燕长城址加以全面保护,用于开展旅游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加快现代化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

公元前五世纪末,春秋战国之交的时候,诸侯并立,各自称王,互争雄长,于是在自己的疆土上修筑城墙,以抵御敌人侵犯。根据历史记载,楚国于公元前七世纪时现今河南省、湖北一带修筑城墙,称为方城县,是中原地区最早修筑的长城,现在也称为战国长城遗迹。后来,齐、魏、秦、燕、赵等国也在自己的疆士上修筑高大的地墙。因为这种城墙很长,而且与一般城中的城墙有所不同,不是周围封闭的,所以称为长城或长垣市。各国修筑的长城,自成起讫,横七竖八,有东西走向的,有南北走向的,与今天所见的长城并不一致。有些已经从地面上消失了,有些至今还屹立。

战国时代的长城,大多用土夯修筑,规模较小,互不连贯。齐长城遗址是东西走向,西赳平阴县,经泰山北麓,东达于海。

历史遗产

秦始皇年间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人北逐匈奴,占据河套平原,并修筑长城。“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省。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县,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史记·蒙恬列传》)固阳秦长城遗址把过去秦、赵、魏、燕长城连接起来,从临洮到辽东的绵延万里,从此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秦长城分段

秦长城可大致分为西段和北段。西段起于今甘肃省岷县,循洮河北至临洮县,经安定区向东北至宁夏原州区环县靖边县白于山榆林市神木市,然后向北折至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南,抵黄河南岸。北段即黄河以北的长城沿阴山山脉西段的狼牙山,向东至大青山森林公园北麓,再向东经今内蒙集宁、兴和至河北尚义,再向东北经今河北张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再向东经抚顺市、本溪后向东南,终于朝鲜清川江入海处。

修筑长城

在修筑北方长城的同时,原诸侯国间用以“互防”的长城被拆毁:“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史记·秦始皇本纪》)固阳秦长城遗址对于抵御匈奴的骚扰,保障中原生产和生活的安定,起了重要的作用。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这一繁重的修筑工程,也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孟姜女的故事便来源于此。现在临洮县附近,阴山山脉大青山一线,都有秦长城遗迹残存。

汉朝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以抵御北方匈奴的侵袭。从刘恒汉宣帝,筑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朝鲜平壤南部大同江入海口、全长近一万公里的长城。汉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地理区位

外长城自西向东,自偏关县老牛湾,沿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交界线,经偏关县老营堡向东北转过朔州市平鲁区唐朝名将尉迟敬德的出生地)、再经朔州市朔城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山西朔州市右玉县大同市左云县、市区、阳高县(东南20里即是汉高祖亲伐匈奴却被围困多日的白登山)、天镇县新平堡马市口,进入河北张家口市怀安县万全区桥西区崇礼区赤城县,经北京延庆区居庸关西北在北京延庆县四海冶和内长城交汇。

内长城全长1600多公里。自西向东自偏关县老营堡个角墩,沿山西省境内朔州市、忻州市交界线,向东南转过朔州市平鲁区,再经神池县、朔州市朔城区、忻州市甯武县(有甯武关)、忻州市原平县、朔州市山阴县、忻州市代县(北有雁门关)、朔州市应县、繁峙县浑源县灵丘县(有平型关大捷),直到河北保定市阜平县涞源县易县涞水县张家口市涿鹿县、入北京市门头沟区、又回到张家口市怀来县,再入北京延庆区八达岭、居庸关西南,在北京延庆县四海冶和外长城交汇。内长城在大同市灵丘县牛帮口又分叉南下,沿河北省山西省交界线,顺太行山向南,经娘子关、固关,在长治市黎城县东阳关结束。

景区介绍

在出入长城的咽喉要道上一般都设有关隘驻守。关隘一般建在狭窄的通道上,如两山之间的最窄处,山水之间的狭长走廊,以及溪流、河谷的相交处。由于关隘于军事的重要意义,此处的长城有着更为坚固、完善的防御体系。关隘一般由关口的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组成。有的还有罗城和护城河

城门是进出关口的通道。元以前多用木过梁,后来改用砖或石块砌成拱券形的门洞,称为“券门”。门洞内装有巨大的包铁木门,门外侧用巨钉嵌镶,门内侧装有门闩及锁环,有的还装有机关。

城门上方筑有城楼,是重要的观察所、指挥所和战斗据点。城楼为三层以下的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建筑。

长城体系中设置有大量烽燧(烽火台)作为情报传递系统。根据历史文献、出土汉简和实地考察可知,烽燧数量众多且一直延伸到长城以外很远的地方。按烽燧配置的位置和功能,可以分为四组:设在大漠深处的烽火台是发出警讯的最前线,沿长城两侧设置的烽火台向沿线传递情报,由长城通往京师的系列烽火台与王朝中央联系,还有一组烽火台与长城所在地附近的地方政府和驻军联系。按明朝制度,举一烟鸣一炮表示来敌100人左右;举二烟鸣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来敌500人左右;1000人以上举三烟鸣三炮。

长城体系除了作为情报传递系统的烽燧以外,还建立了以城障等设施构成的纵深防御配置。秦汉时各种设施得到完善,并且在长城内外设置了屯戍城作为屯驻重兵之所,而且向纵深发展,形成网络。在城墙、城堡的外侧,还有特意设置的障碍物,如僵落、虎落等。秦朝在河套长城一带,广植榆树以阻挡匈奴骑兵,人称榆关。北齐时在长城内侧设戍,险要之处置州镇,驻扎军队,形成前沿的线状布防。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