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关
固关位于山西省平定县境内,是明长城真保镇重要关隘,与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被列为明朝京西四大名关。固关长城北起娘子关嘉峪沟,南至白灰村村口,全长20公里,是国内保留较完整的石砌内长城。山西段长城地势险要,历史悠久。
固关旧称“故关”。明代嘉靖年间,由于北方游牧民族时常到内地扰乱,率军攻打故关,险些被攻破,为加强防御,于是故关西迁设筑新城。由于故关新城以石头砌筑,坚固厚实,依山涉险,锁住了晋冀咽喉,城防工程固若金汤,因此,改“故”为“固”,而称“固关”。
康熙帝西巡路经此地,赞叹此关的雄伟,赋《过固关》诗一首。险隘要塞的固关被国家文物专家、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罗哲文先生称之为“小八达岭”,是平定的东大门和太旧高速公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建设背景
明长城真保镇重要关隘。位于山西省平定县境内。由娘子关甫约6公里,有固关(旧关)遗址。固关(新关)在故关(旧关)南约2.5公里,新关关城砖券拱门尚好,门额上嵌有一块石刻“固关”两个大字。固关城墙上,有一块清顺治元年(1644)重修固关城记事碑。固关北门及水门为1981年固关村集体所拆。据说,固关水门建得十分独特,砖券拱形水门洞两面墙上,均砌有做工精细的护水兽石雕。以固关为中心,向西和向南各延伸出一段城墙。向西段由固关关门至西端敌楼,长约3公里,为石砌,今多被毁。向南段,约5公里,亦为石砌。虽局部有人为拆毁和自然损坏,但城墙总体尚存,较好的地方墙外侧高3米左右,顶宽2米,其内侧平矮,多高不足米。
固关是明朝京西四大名关之一(其余三关是居庸关、紫荆、倒马关),为“京藩屏”。固关长城北起娘子关嘉峪沟,南至白灰村村口,全长20公里,是国内保留较完整的石砌内长城,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称之“有小延庆八达岭之风韵”。据罗先生考证,山西段长城始建于公元前369年,比秦灭六国之战后修建的万里长城还早155年。虽然现存遗迹多为明代建筑,但从始建年算起,它已有2374年的历史,国内少见。
固关长城地势险要,历史悠久,古驿道深深。康熙帝西巡路经此地,赞叹此关的雄伟,赋《过固关》诗一首:“鸟道入云中,风光塞漠同,人依险地立,城自越山丛,俗朴观民舍,才多壮士雄,芹泉连冀北,回首指青聪。”险隘要塞的固关被中国文物专家、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罗哲文先生称之为“小八达岭”。山西段长城已是平定的东大门和太旧高速公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历史沿革
据《畿辅通志》载:“唐长庆初,裴度出故关讨王廷凑。元末为故关山寨。明初大军取真定,徐达串师度故关,遣别将取乱柳寨而还。”据《大情一统志》载:“明正统二年(1437)修筑关城,分兵防戍。正德九年(1514)设管官通判,嘉靖二十二年(1543)营新城,增设兵备副使,二十三年设参将。”
关城初修于明正统二年(1437),当时叫“旧关”,在今平定县娘子关镇旧关村。嘉靖二十二年(1543),“虏寇太原古县城密迩故关,其关虽地当冲要,而旧城险不足”,于是西迁十里筑新城,取“固若金汤”之意,改“故”为“固”,并于其后修复了关城两侧的长城。
固关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出入此处者甚多。如秦王伐赵、秦始皇尸归咸阳市,韩信“背水之战”,郭子仪、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康熙帝西巡都经过这里。韩愈、司马光、韩琦、于成龙、孔尚任等也在这里留下诗篇佳作。
在固关关楼两侧各有一些建筑,西侧是正在修复之中的西峰寺,东侧是固关长城碑廊。在碑廊的南北两侧分别是韩信塑像和固关长城展室等系列景点。从关楼进入有着高高围墙的狭窄瓮城,光滑圆润的石板路上有深深的车辙,最深处达一尺。因为此关是明清时期通往京师的惟一孔道,过往车辆都得从此路过,日久就形成了深深的车辙。
建筑特色
城墙北起娘子关,南至白灰村口,蜿蜒曲折,长达百余里,墙高九米许,宽三米余,竟用生石灰粘土灌浆坚实而成,实固形危,雄奇壮美。墙顶之上,为卫戍将官巡城往来通行之道。城周的嵩山峰顶尽建有炮台。有头台、二台、三台、进楼台、鼓楼台、双台、园台、四方墩、南山墩,东山墩等九台三墩。台顶全用二十斤重的大砖券筑。台内砌有砖凳数阶,由此,人可从台底通向台顶,台顶面为方形,顶面积为二百二十五平方米。炮台高十二米。炮台顶四边均建有瞭望眼和置炮眼,置远望去,十分雄伟壮观,与秦皇之万里长城一般无异。三台和双台之位置尤高,筑在西峰山的顶巅,若站立台顶放眼远眺,在无雾遮挡之时,可望两省一市九个县(河北省、山西省、阳泉市、井陉县、平山县、元氏县、赞皇县、和顺县、盂县、昔阳县、寿阳县、平定)。
西城门顶额嵌镶着斗大的“固关”镌刻二字,为古代名人王士翘题书。城门洞外有天然照壁,即悬崖绝壁,其上有千年悬柏,郁郁苍苍。峭壁上刻有“层峦叠嶂”、“山外青山”的题词,题词者不详。城楼是八角华楼,装饰玲珑,巍蔚壮观。楼的两旁架有铜炮、铁炮数十门,森严逼人。城门两旁的便道,均用石头铺砌,十分坚实。西城门至东城门的中间是一段百余米长的弧形瓮城圈。关城内建有三座衙门。大衙门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门前照壁粉刷彩画,异常华丽。石狮一对分蹲两边,精雕细刻,形象逼真。大门对面是大堂七间,堂内正面壁画为月下松虎。堂前排列数百门炮,最大的炮身长约四米,炮口内径为四百毫米,炮重六百余斤。
炮身两侧有耳环,上铸有制造年号。院中砌有长圆形跪石五块,间距二米。院左旁是五眼窑洞,为官眷内室,院右旁是更楼,建造雄壮,阴森可畏。二衙门大致和大衙门相似。小衙门则是守门官兵接班换岗及办理公务的处所,建筑规模不及大、二衙门排场。三座衙门均有将官坐镇,即是:总司、参将、把总、千总、守备。把关的总将为三品帅官。现存碑记有明朝嘉靖年间的守文华殿大学士叫向荣,他的下员有王嘉祥、宋祖寿、陈机、高士汇、何立朝和阿克达春等人。
关城内辟有箭道一处,是官兵走马射箭之地。城外设有教场,每年,固关所辖八个口隘南黑山、恶石口、黄安岭、十八盘、达滴崖、娘子关、黄沙岭和本关的守口将官都要率领士兵来固关教场受检一次。场内修有演武厅、点将台、正堂和碑楼。
固关有很多庙宇。西城门下有龙王庙;大衙门旁有家老爷庙;二衙门旁有三官庙;其背后是山神庙;东城楼是文昌庙,南山腰有魁星庙;西峰山上有老母庙、关林和玄武庙。这些庙宇建筑工艺精致,别具特色,有的是无梁殿;有的是向阳亭;有的是镇敌楼。其中西峰山上的老母、关帝、玄武三座庙宇建筑尤为宏伟,古色古香。
西峰山麓耸立着巍峨的三门四柱大牌坊,中门上悬“圣母行宫”金色竖匾,这是通向三座古刹的大门。此间,第一座古刹即是关帝庙。
关帝庙之建筑尤正殿为佳,外观翘角飞檐,钩心斗角,殿内画栋雕梁,壁画生动精彩,关帝塑象威然正坐,长垂胸,赤脸瞠目,其左是关平,其右是周仓、牵马提刀,煞是严畏。殿四壁悬挂匾颔二十余块,大都是历代驻军将领赠献。殿前檐下有最大的一块匾额,长四米,宽一米,镌有“万世人杰”四个金字,其中刻有皇家御印,此乃清朝康熙帝亲笔所题。
老母庙居于关林之上,高墙深院,古松参天。庙内立碑石二十余块,钟楼上吊着八百多斤重的一口大钟,钟的周身铸满铭文,钟声极其洪亮,可传闻二、三十里。这钟既用于达官显贵降香时撞鸣,又为早晚城门启闭的报时信号,尤其在报警方面起着至关紧要的作用。因此地育一条百余里长的季节河,名为甘桃河。
玄武庙位于关帝庙右方,庙虽不大,建造却很别致。房屋大都建在半山腰间,伫在山脚仰视,层层叠叠,一揽无遗。
西峰山麓,有一“西峰洞”,洞深千余米,宽百余米,高三十多米,内有石龙,石虎,石人,石猪和奇形怪状的石陇。其两侧小洞有深有浅,计十有余。洞门额有“西峰洞”石刻,是明代驻守此关的钦依把总陈所题。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固关城郊甘桃驿东阁阁眉刻有“雄关咫尺”四个大字。娘子关石碑上刻有“地形险要同名与固关”,“此关路程之遐尔固与固关相等……”这些都说明了固关之雄险。
固关城,城墙坚厚、高耸万,周围炮台林立,东、西城门皆用铁板钉裹,晨昏启闭,均有戍卫。古有“一夫扼关,万夫莫当”之说和“神京天险门户”之称。
立其间,城墙蜿蜒起伏,横贯南北,真可谓兵临城下也望关生畏。相传,明末李自成带领义军攻打北京,路经此关,攻城未克只好拨马回兵,取道宁武而进京。闯王临离固关时。留有“此关插翅难飞”的叹语。
文化活动
清代名人王士祯(号渔洋),路经固关城,留下一首赞美词:“飞栈危流万仞山,戍楼摇指暮云间,西风忽送潇潇雨,满路槐花出固关”。
西峰山上的三座庙宇上下左右布置得当,修造别出匠心,构成一个完美的古建筑群,在天然景物的映衬下,游者身临其境,殊感心旷神怡。
建筑群中,有二十余株古槐,大者有六围粗,小的也有三围。放眼远眺,高峰入云,古庙若隐若现,有海市蜃楼之景。
主要景观
现存长城为明代长城,是国内保留较完整的石砌内长城。现存遗址有:南段新关经将军塔到白灰村段7000米,北段固关经岭后底到娘子关嘉峪沟段13000米的石砌内长城,全部依山而建。城墙宽2米,高3—4米。墙体上分设楼、药楼、炮台、墩台、烽火台、哨台等军事防御设施。山西段长城有东西两门,其防御目标主要在西边,故西门楼筑有坚固的城门及瓮城。城门上建重檐歇山顶关楼一座,城额“固关”石刻完好。因其战略要塞位置,故明朝在城内设3座衙门,中为“大衙门”,由三品武官把守,称参将;“二衙门”由掌管勤务的把总负责,居城内后街;“小衙门”。
另外,城南原建有骑兵大校场,内设演武亭、点将台、跑道、箭台,城西边有练兵的小校场。固关城内及周边还建有西峰洞、关林、奶奶庙、观音庙、皮张庙、药王庙、高台庙、魁星庙、文昌庙、三官庙、马王庙、龙王庙、河神庙、十殿阎王几亭台楼阁,构成一座小皇城。
“西峰洞”三字石刻以及光绪年间向荣元帅为关帝庙题的“万世人杰”牌匾、明代铸造的铜炮、铁炮等历史文物和部分古建筑保存完好。黄骅港—山丹公路、太旧高速路穿城而过。
保护措施
1998年10月,固关长城1期工程顺利开工。新关村干群一致,众志成城,为恢复长城风采妇孺上阵,食壶浆,不畏艰险,聚沙成塔。投资65万元,其中村民集资24万元,义务工1.3万个,历时9个月修复北段长城620米,敌楼3座,堞楼上了望铺2个,登城石栏杆、石台阶150米,护坝70米,护墙30米,复修西峰寺六角亭4个,牌楼2座。同时搞了长城西侧绿化,初步具备了对游人开放的条件。
第2期工程投资150万元,修复国道长城跨桥、瓮城、关楼及南段长城800米,如实记载长城历史原貌。
旅游及保护
经过修复的山西段长城,给山西省东大门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危楼与青峰对峙,古道与太旧共舞,朔风习习,寒光铁衣,也就应了著名长城文物专家罗哲文教授称固关长城“有小延庆八达岭之风韵”的赞誉。
新关村把修复固关长城,发展山区旅游业当作支柱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期间,每日游人络绎不绝,最多一天接待游客500多人。
一九八六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将固关长城列入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遭到破坏
清朝末年,固关旧貌仍完好,古迹也未曾损坏,后来,屡遭战乱,无人监管,倒塌失修。特别是文革期间,损坏严重,城墙炮台等古建筑随意拆毁。炮台仅有一个完整,三个半存,其余只有低矮的台基;城楼倾,衙门、庙宇全部被拆,几乎成了一片废墟。昔日的固关城,只能看到它的遗址了。
有诗云:昔日雄伟最固关,今余残城一弹丸,若非斗大镌二字,谁识芳名是此关
相关报道
威武“新”姿鉴残墙
以固关关楼为中心,往北往南均有修复的长城。
从关楼登上高速路跨线桥北行,是北段长城。它用未经打磨的天然石块垒砌,据了解,这段长城原来就有,在修复时只是把残破的地方抹平整了,基本保持了原样。因原墙的粘料是用糯米粥和白灰做的,这段长城至今岿然屹立。
往北走约500米有一座敌台,外面的包砖是旧的。进入敌台,发现其内部结构与以前见到的大不一样。此台非常简单,呈“回”字形,里面的“口”字的四堵墙各有一个拱门。实心基座的上部也分为上下两层,中间木板隔开。“里口”左侧木梯可通二层。二层是一间歇山顶式砖砌房屋,顶部用木板搭盖,三面开窗,一面开门。从门出去,四周有一个大回廊。
顺着敌台北侧修复过的长城又过了一个敌台,转西便是野长城了。一开始见到的部分塌严重,几乎为土石混杂的乱石堆,但走了五六百米后,它逐渐成形,北侧高,南侧低。北侧一人多高,南侧则是自然的山坡。墙顶部乱石裸露,宽1米左右,上面的茅根有一尺多高。两侧长满了密密麻麻的荆棘,穿行其间,又尖又长的针划得衣服“吱吱”作响。
南段长城与北段大体相同,只是南段有一座修复的原石砌筑的烽火台。这也是记者“走马长城”以来见到的第一个石砌烽火台。
壮士后代修长城
山西段长城景区自2003年开放以来,每年的门票收入都在20万元左右,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固关长城景区的开发者,竟是一个只有700多人的小村庄,而这个村的村民都是过去守关将士的后代。
修复固关长城很有点像“塞翁失马”。新关村过去除部分村民靠养车跑运输发家致富外,多数村民还很贫困。1993年修建太旧高速公路,把固关长城切断了60多米,令村民们心疼不已。高速公路的铁丝网还挡住了村民上长城的脚步———好事一时变成了“坏事”。为此,当地政府多次跑省交通厅请求拨款修复切断的长城,并修一座跨线桥解决村民上山的通行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省交通厅给该村拨下41万元用于固关长城切断部分的修复,又拨付80万元用于架设跨线桥,“坏事”又变成了好事。
但设计部门预算,资金缺口还有49万元。关键时刻,全村70多名养车户和村民自发捐款,多则四五千元,少则100元,共捐资30万元。村干部外出四处筹集,又拿回30万元———不仅可把切断的长城和跨线桥修好,还有了盈余。
这时省里又给该村拨下修路占地补偿款300多万元。党支部、村委会召集村民一商议,决定不给村民分发这些补偿款了,而是趁势修复固关长城,发展旅游业。主意一定,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人挑肩扛往高山上运送石木砖瓦,共投入义务工3.6万人。没有技术人员,他们就把村民送出去培养。随着工程的进展,资金告缺,他们又陆续争取到各级政府拨款600多万元。共修复长城5公里,还修复了敌楼、炮台等诸多古迹。一期修复工程经省文物局验收合格后,于2003年开始向游客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期间,最多一天接待游客500多人。
据介绍,修复长城时,规定一个劳力一年24个义务工,他却和老伴整整干了三年。王喜成说他的祖辈“是从正定府来的”,明代在关上的三衙门里收税。说起修复长城,这位52岁的泥瓦匠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俺们这村有700多人,百分之百是守关将士的后代。打小就听爷爷说长城、讲固关,说那是老祖宗当年流血流汗的地方。长城修好了,我们感觉都很荣耀。”
参考资料
民进山西省阳泉市委呼吁保护2400年历史的古中山国长城.人民政协报.2024-03-06
【游山西 读历史】山西的“小八达岭”——固关长城.中国网.2024-03-06
康熙帝西巡过固关.微信公众平台.2024-03-06
固关长城.博雅旅游.2021-06-20